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小地主-第4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氏的这个回答,也是一家人商量定了的。庄户人家,尤其是礼尚往来这样的大事,有无数双的眼睛盯着。小周氏没随张家这边,而是随了陆家这边的事,肯定会吸引不少人的注意。

    “听说是老太太不让随这边,说没来往。要说看着我们随,那也不用。人家是长辈,我们是晚辈吗。”只有一家人在的时候,张氏就曾经说道。

    周氏对有些事情的想法,是外人无法想象的。不过,连家自己人却都明白。周氏这还是冲着张氏,不待见张氏。似乎要是小周氏随了张家的礼,那就代表她周氏讨好张氏,给了张氏脸了。那还得了,这个礼必须不能随!

    很可笑,甚至很愚蠢。

    “不随也挺好,省事!”连蔓儿当时就说道。

    一家人一致认为连蔓儿说的有道理,他们早就学会了不跟周氏置气。

    如今当面有人问出来,张氏说的很大度,不过同时也间接地表明了连蔓儿一家的态度。

    对于小周氏一家如此行事,也有人表示不解,都说商怀德看着挺精明的一个人,怎么可能这么办事、随礼那。

    “就是老太太拦了,那也得随这个礼啊。老张家那人,我知道。人家可讲究这个礼尚往来了,还能白收了他这个礼。往后他闺女、儿子有事,人家肯定得还回来。……老太太估摸着也就是那么拦一拦,他咋就当真了那?”也有人背后如此议论道。

    这样议论的人,对别的事情都看的很清楚,惟独不了解周氏。

    了解周氏的人都知道,如果小周氏一家不听她的,真往张家这边随了礼,周氏就能翻脸。

    ……

    连蔓儿这一桌都是年轻的女孩子,聚在一处吃席,自然都和睦无比。她们坐的是上席,等吃的差不多了,就没在桌边继续坐着,因为还得给坐下席的人让地方。

    姑娘们从席上下来,就说要去新房里面看新娘。

    从堂屋走过的时候,连蔓儿朝旁边的屋子里看了一眼。那屋子里几桌席的人也正往下撤,就有不少媳妇拿了帕子装桌子上剩下的肉和干丸子。

    连蔓儿一眼就瞧见,蒋氏和罗小燕也在其中。

    说是剩下的,其实不然。别的菜或许有剩的,但是干丸子和大块肉却不会剩。这自然是特意留的。庄户人家赴席,很多都惦记着家里的人。因此,就将席上自己的那一份不吃,留出来带回去给家里人的打打牙祭。

    罗小燕的爹娘和弟弟妹妹都没来,而连家老宅也还有许多人。这两个人这么做,都是情理之中。

    这次是陆家办酒席,和上次连枝儿成亲不同。连家老宅随了礼,来两个人吃饭(大妞妞小女孩在酒席上不算人头),陆家没有理由给连家老宅送席面、送饭菜。连蔓儿也不能开口要。

    不过……

    连蔓儿一边往新房走,一边和吴家玉低声说话。

    “你嫂子晌午吃啥,一会我跟你回去看看她去。”连蔓儿对吴家玉道。

    本来昨天吴王氏说好了,不带吴家玉来赴席,让她在家里陪着连枝儿。可是今天,连枝儿还是将吴家玉给“撵”来了。家里还有丫头婆子伺候,难得有热闹的酒席,连枝儿当然不能让吴家玉为了陪她就不能来。

    “刚才我娘跟我说,这边送了好些菜给我嫂子吃。”吴家玉就道,“不过我猜我嫂子不一定能吃得下去,这两天,净吃酸菜了。”

    吴家玉说着话就笑。连枝儿现在已经有了孕期反应,爱吃酸,和不能吃油腻这两样特别的明显。

    “蔓儿我跟你说,那天我还听见,我嫂子跟我哥说悄悄话,说是想吃青杏……”吴家玉压低声音对连蔓儿道。

    “要吃青杏,那可还得等两三个月,现在哪有那。”连蔓儿这么说着,心里却有些高兴。连枝儿历来都太过懂事,很少对人提什么要求。现在竟然跟吴家兴说想要吃当下没有的青杏,这算不算得上是进步那?

    当然算。连蔓儿想,这起码意味着,连枝儿和吴家兴之间感情好,在吴家是被厚待着的,所以她才会……撒娇!

    没错,就是撒娇。

    连蔓儿这么想着,也忍俊不禁。

    “……人家两口子说悄悄话,怎么你就听见了?”连蔓儿故意眯起眼睛看吴家玉,“哼哼,难道你……”

    吴家玉赶忙摆手。

    “我才没有,”吴家玉否认道,如果被认为她经常偷听哥哥嫂子的墙角,那她的形象可就完了。“他们俩说笑,也没背着人,正好我在旁边。”

    连枝儿生性腼腆,即便生活优裕,宽松,要和吴家兴说笑也会避着小姑子。连蔓儿不相信吴家玉说的是实话,当然,她也不认为吴家玉会恶意地偷听,凑巧走过,顺便听那么一耳朵两耳朵的,这个肯定有。

    “偷听就偷听吧,我不告状去。不过,下次你听到啥,可不能瞒着我。”连蔓儿笑道。

    “你啊。”吴家玉拿连蔓儿没办法。

    连蔓儿这样说,自然是玩笑的话,亲密的女孩子之间相互打趣,这是常有的事。

    到了张采云的新房,李氏、张氏、张王氏和胡氏等人都在,正和张采云依依不舍地道别。一会,李氏等人就要回烧锅屯了。三天后,张采云和陆炳武回去烧锅屯串门。

    “记得奶跟你说的话,要和人家好好过日子,遇事别发脾气,好好商量。有啥你自己个拿不准的事,就去找你大姑商量……”

    “勤快点,这不像以前在咱家里,你得眼睛里有活,别等着人支使你,你才干……”

    谆谆的嘱咐,都是让张采云好好做人家的媳妇。就是泼辣如张王氏,教导给张采云的,也是新媳妇进门要勤快、孝顺,谦让,多干活少说话。

    等送走了张家众人,张氏和连蔓儿又陪了张采云半晌,然后才去看连枝儿。

    加更,求粉红。(未完待续。。)

第八百六十四章 开明学堂

    连枝儿最近害喜,人看上去比前些日子瘦了一些。张氏和连蔓儿都心疼的不得了。

    “……吃不下去也要吃,就是吃完了吐,那你也得吃。这不是你一个人,你不吃,你肚子里的孩子就饿着……”张氏絮絮地跟连枝儿说着。

    连枝儿就点头。

    “想吃什么都跟你婆婆说,镇上没有,你打发人来家里跟我说,总能给你淘换来。”张氏又道。

    “娘,你放心吧。我亏不着。”

    连枝儿说着话,就从旁边的柜子里拿了一双鞋子出来给连蔓儿。

    “这是我这些天闲着没事做的。蔓儿,你试试,合脚不?”

    连蔓儿正坐在炕上,就接过鞋子穿上。这是一双软底鹅黄绸子面绣牡丹花的睡鞋,就好像是比着连蔓儿的脚做出来的一样,穿上极为舒适。

    “合脚。”连蔓儿就笑道,“姐,还是你做的鞋好。”

    “你咋还做这些?蔓儿不缺这个,她的活计,有我,还有那几个丫头。你现在怀着身子,别再操心这个,多歇歇的好。”张氏就道。

    “没事的娘。”连枝儿就笑道,“我就是闲着没事的时候,今天一针明天两针那么做的,就当是解闷了。要是平时,早就做完了。”

    “你啊,就是闲不住。”张氏就道。

    似乎是为了证明张氏这句话有多么的正确,连枝儿又将旁边的一个针线笸箩抱过来,推到连蔓儿跟前。连枝儿的针线笸箩和别人的不一样。是一个圆形的螺钿漆盒。这还是连蔓儿帮她挑的嫁妆,是从南面运过来的上等货。

    “蔓儿,你自己个挑稀罕的拿。”连枝儿对连蔓儿道。

    连蔓儿打开笸箩。就见里面放着好几个色彩鲜亮、绣工精致的荷包,还有几块帕子,显然,都是出自连枝儿之手。

    连枝儿怀着身子,却照样闲不住,还是和在娘家的时候一样,爱做个针线。

    “姐。那我就不跟你客气了。”连蔓儿笑着,挑了三个荷包,另外还挑了一张绣着马兰花的帕子。

    “大红的这个我要。这个青色的给我哥,还有这个老绿的,这个绣的是猫,给小七。”连蔓儿笑嘻嘻地道。

    张氏嘴上说不让连枝儿做针线。可是看着她们姐妹这么毫无嫌猜地相处。还是眉开眼笑的,显然非常高兴。

    “也别少了你婆婆和小姑的。”张氏还是提醒了连枝儿一句。

    “都有的,娘。”连枝儿就道。

    娘儿几个正在说话,就听见外面脚步声和说话声,吴王氏带着吴家玉来了。

    “咋这半天才过来?”大家坐下,张氏就问吴王氏。

    刚才她们一同从陆家过来,吴王氏说有事,就和吴家玉留在了前头。只让张氏带着连蔓儿先到后院来,说是她们一会也会过来。

    “他三姨夫爷刚才来了。跟家兴他爹说话,坐了半天才走。”吴王氏就道。

    “哦。”张氏哦了一声。

    “是特意跟家兴他爹说随礼的事的。”吴王氏就道,“说是挺后悔,应该也给采云那边添妆。说想补上这个礼,可又不大好意思啥的。”

    补礼这种事也不是没有,但是具体到这件事,却有些别扭。

    “还补啥,他就是补了,也不能收。他不是都随了一份礼了吗,不像没随的。再说,这都啥时候了,真要补,也不能等到现在。”张氏就道。

    “可不是吗。”吴王氏点头,“家兴他爹就跟他说,不用补礼,随一份就行了。”

    “对,就该这么说。”张氏就道。

    “就这点事,他说了半天。……虽然没明说,可这话里话外的意思,是说我二姨不让随那一份。”吴王氏又道,“估计他是真后悔,上我们这说说,好传到你们的耳朵里,解释解释。”

    张氏笑了笑,对这件事不想多说什么。

    吴王氏跟商家、小周氏也不亲,自然也不会多为他们说话,话题就此打住,大家就又说起了连枝儿怀着身子的事。

    这件事,才是目前两个人共同最关心、最在意的话题。

    傍晚,陆家的老大亲自过来,请吴家一家,还有连蔓儿一家过去吃饭。庄户人家办事情,一般在晌午的正席之外,晚上还会另外请上几席,继续庆祝。这几席请的都是极为亲近、重要的人物,以及在办事情中出了大力、帮了大忙的人,庆祝之外,还有答谢的意思。

    连蔓儿家和吴家,当然会在被邀请之列。这一回,连枝儿也跟了过来。晚上的人少,不像晌午的时候吵闹,而且都是自家人,连枝儿即便怀着身孕,来坐一坐也没关系。

    而且,张采云成亲,连枝儿不管怎样,也都要来陆家看看的。

    吃过酒席,天擦黑的时候,连蔓儿和张氏就带着小七先回家了,至于连守信和五郎,因为男客们要喝酒,直到掌灯时分他们才散席回家。

    晚上的闹新房,连蔓儿她们因为都是新亲,自然不会去。

    “……就这么一个大丫头,嫁的如意,他姥姥姥爷也能放下心来……”张氏感慨道。

    张采云和陆炳武三日回门,去了烧锅屯之后,转天,陆家又备了四样礼物,小两口到三十里营子来,给连守信和张氏磕头。

    风俗里面,是没有这个的。陆家这么做,自然是对这门亲戚的看重和尊重。

    连守信和张氏都很高兴,给小两口包了红包,又安排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招待,就跟连枝儿回门的时候一样,直到傍晚,才让小两口回去了。

    操办完了张采云的亲事,转眼,就到了开明学堂开学的日子。

    开明学堂开学的日子,选在二月十二。

    学堂里已经修缮一新,一排排崭新的桌椅,教室内还增加的火墙,另外还安装了一个烧煤的炉子,以确保“不能把先生和孩子们给冻着了。”

    原本,连蔓儿家打算是静悄悄地,并不操办,教室收拾好,先生请来了,学生们到了,就开始上课。可最后的结果,却事与愿违。

    连蔓儿家要做这样一件大功德,左近的乡绅官宦们都纷纷表示要参与一下。

    第一个来的是王举人,他送上了两封银子,跟连守信和五郎说,要为学堂出一份力。开办这个学堂,连蔓儿早就做好的预算,以她一家之力就足够了。但是王举人要跟着出一份力,却是不能拒绝的。

    不客气地说,如果拒绝了王举人,从此以后,她们和王举人家,甚至包括整个王氏家族,就成了仇人。

    同在一方水土,乡里乡亲,这样的大功德,当然人人有份,虽然是连蔓儿家首倡的,但却不能吃独食。

    收了王举人的,那么之后来的几位,也往外推不得。

    连蔓儿专门准备了一份功德簿,记录大家的捐助的款项。这份功德簿,同时也是一份账簿,它将仔仔细细如实地记录这些捐助的款项的去向,一文钱都不能少。

    这份功德簿,也是公开的,所有捐助了款项的,都可以查阅。

    开明学堂除了请了曲先生做启蒙先生,另外还请了一位姓刘的老账房,来给学生们教授数算。这份账簿,连蔓儿就交给了刘账房来记录。

    “往后,看这些钱花在哪,咱们也都给标记出来。比如说,学堂里要盖一座凉亭,花了这捐助的钱,到时候就在凉亭上把捐助人的名字给刻上。”连蔓儿就说道。

    虽然有这些捐助,不过出资的大头,以及学堂的全部管理权力,还在连蔓儿家的手里。

    尤其是后面一项,连蔓儿从没打算妥协过。当然,也没有人真的会提出要插手学堂的具体事务。在捐款的事情上,连蔓儿家让了一步,给足了大家体面。谁也不会那么不识相,反过来惹恼连蔓儿家。

    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参与,开明学堂的开学典礼就分外热闹了。

    按照锦阳县这边的风俗,有这样的大事,那是要吹吹打打一番的。连蔓儿和五郎商量,干脆就请了一个秧歌队。学堂开学,本就是新鲜事,还有许多的官宦乡绅到场,所以不只学生的家长,各村都来了不少观礼的人。

    男女老少,大姑娘小媳妇的,将学堂里三层外三层地给围了起来。

    王幼恒从锦阳县城赶回来,他代表王太医一家也捐助了银钱。近年来,因为王家的一些事务,王幼恒已经很少在镇上居住了。不过,他也连蔓儿一家的关系,并未因此而淡薄。

    今天的王幼恒,因为是参加学堂开学的大事,穿的极为庄重,一身石青的长袍,使得他的人显得更加的俊逸。

    大家都在长大,王幼恒也更加的成熟了。

    老金也来了。他也捐了银两,还将两个六七岁,正要开蒙的孙子给送来了,说是也要在学堂里“识两个字”。

    小龙和小虎则是提前两天就被张青山、李氏他们从烧锅屯送了来。为了让两个孩子不那么想家,尽快适应连蔓儿家的生活,张氏还将李氏给留了下来,让她住上些日子再回去。

    连守信也没忘记他的承诺,打发了人去老宅,将六郎也接到了学堂。

    ……

    求粉红。(未完待续。。)

第八百六十五章 意动

    开明学堂开学之后,六郎每天也会到这里来上学,学认字、学算术。学堂里,还会为他和其余的学生提供一顿免费的饭食。

    六郎来学堂念书,老宅不需要花一文钱,甚至连工都不需要出。

    这场开学典礼,在秧歌队暖场之后正式开始,持续了大约半个时辰。一众学生先是在连守信、五郎以及曲先生的带领下,到御赐牌楼前磕了头。之后,连守信和五郎都在众人面前讲了话,不过重头戏却交给了曲先生。曲先生深入浅出、引经据典,一下子就将在场的所有官宦、乡绅们镇住了。

    至于学生的家长,还有来观礼的乡亲们,更是仿佛见了文曲星一般。有些家里也有适龄的小孩,却没有送来上学,还在观望中的人家,也都动了心思,不知道现在送孩子来上学,还来不来得及。

    典礼过后,众人就被劝散了。至于一众小学生们,则坐进了教室里,开始他们的第一课。

    看着坐了满屋子的孩子们,听着他们朗朗的书生,连蔓儿的成就感空前高涨。

    这是一件这么有意义的事情,在她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她几乎不敢想象,真的能有这一天。她不仅自己过上了好生活,有机会可以跟随名师学习,她还能够帮助这么多的孩子也走入课堂。

    知识就是力量,它可以改变一切。

    三十里营子这两年,已经因为她们家的发达。而获益良多,生活水平在锦阳县的众多村镇中排在前列。连蔓儿希望,通过开明学堂。可以让包括三十里营子在内的临近村镇,都能够长远的受益。

    她相信,也许一班的学生,两年三年的时间还不明显,但是两班、三班……,五年六年,甚至十年八年。这种情况将会变得十分的明显。

    种树育人,时间越久,成效越显著。树苗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桃李开满天下。

    值得期待,也值得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