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首辅-第2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剩下三位尚书,唐顺之是唐毅的老师,根本不用考虑,户部方钝和兵部许论一来年纪太大,经不起舟车劳顿,再来他们都是世家出身,论起家族根基,比起徐阶还要深很多,让他们去查案子,估计永远都查不出真相。

外廷不行,那就内廷吧!

黄锦和袁亨一起跪倒了,黄锦哭诉道:“皇爷,奴婢曾经和唐毅共事,不敢领命。”

嘉靖一咬牙,又把目光落在了袁亨身上,“你呢,总没有和唐毅共事过吧?”

“启禀皇爷,奴婢是没有和唐毅共事,但是奴婢上次抓过唐毅,外人都知道我们不和,奴婢也,也不适合!”

袁亨当然不喜欢唐毅,可是他为什么不接呢,这就是内廷大珰的精明。

东南闹成了这个样子,没有金刚不坏之身,谁敢走这一趟!

嘉靖强忍着怒火,司礼监是不行了,还有锦衣卫,一想到这里,嘉靖自己就摇头了,唐毅和陆炳一起在天津开海,要说两个人没有关系,傻瓜都不信。

这回倒好,内廷外廷全都歇菜了。

“朕怎么就养了这么一堆废物呢!”嘉靖气得翻白眼,他的脑中快速转动,京城的人不行,南京的那些人更不行,倭寇都打到了城门,他们没准也和倭寇有勾结。嘉靖的疑心病犯了,看谁都像是有问题的。

说起来也是讽刺,偌大的大明朝,六部九卿,竟然没有合适的人去办唐毅,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其实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唐毅这些年的经营总算是开花结果了,从内廷到外廷,都和唐毅有了深不可测的厉害瓜葛,谁也不能轻易动他。典型的官小权大,影响非凡!

一个知府做到这种程度,也算是前无古人了。

嘉靖越想越憋屈,这些人都不行,难道让两位阁老南下,可是他们自己也不信任啊!都他娘的一丘之貉!

就在嘉靖几乎暴走的时候,徐阶突然说道:“启奏陛下,臣保荐兵部尚书三边总督杨博,此人一定能担负起陛下的嘱托,将案情查个明白。”

第444章轰轰烈烈找祥瑞

杨博字惟约,号虞坡,嘉靖八年的进士,三甲进士出身,看起来不算稀奇,可是翻开此人的履历,就会让人惊叹,甚至叹为观止。

入仕之初,任过地方知县,旋即被调入兵部武库司任主事。这一步高升,足以让无数人惊掉下巴。

大明朝历来是京官贵而外官贱,外官调入京城,哪怕降了一级,都算是高升。比如七品知县,政绩斐然,为官清廉,经过层层考验,有机会调入京城,充当只有从七品的六科给事中。

从一个百里侯,变成了副科长,看起来天差地别,可是多少人盼都盼不来,遇到这种好事,简直祖坟冒青烟,要烧香磕头拜祖宗,感谢祖上积德。

不是他们烧糊涂了,而是京官权重,六科虽然职位很低,但是一本弹劾对了,就能飞黄腾达,从低级官员跃升到中级官员,要不了几年,就能混到按察使,提学使,甚至是小九卿。等于是坐上了升官的高速火箭。

不只是县令,高级官员也是如此,比如布政使是从二品的官职,巡抚有的挂佥都御史,有的挂副都御使,最高三品,可是人家就是名正言顺的一省封疆,能从布政使变成巡抚,哪怕品级降低了,都要偷着乐去。

大明朝的官职就这么邪性,可问题放在杨博身上,就完全不同了,此老从地方官变成京官,不但品级没有下降,还升了!

更吊诡的是还升到了兵部武库司,武库司是干什么的,掌握天下的军械还有武举!光是听听,就知道里面有多少油水可捞!简直是让人眼珠子通红的地方,惹来多少羡慕嫉妒恨的目光。

杨博却姜太公稳坐钓鱼台,步步高升,嘉靖二十五年被提拔为甘肃巡抚,从此之后,入出任兵部侍郎尚书,出则是蓟辽,宣大等处的总督,在九边转了一个圈,军中门生故吏之多,枝繁叶茂,数不胜数。

论起他在军中的地位,几乎能和严嵩在朝堂的地位相比。

就连那么狂妄的严世藩,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也把杨博放在天下三杰之一,和自己相提并论,至于徐阶,还是一边凉快去吧。

杨博能如此妖孽,光靠本身的才能显然不够,他和唐毅一样,背后都站着庞大的利益集团,只是和唐毅这边初出茅庐不同。

人家杨博仰仗的是一百多年积累下来,底蕴雄厚的晋商,就算是强如严党,也要忌惮三分。

东南闹成了这个样子,严党和徐党,甚至内廷都不可靠,想来想去,唯有杨博有这个分量去收拾残局。

不说别人,胡宗宪在宣大当巡按的时候,杨博就是总督,是老上级,德高望重,而且晋商一直经营边贸,和东南的走私扯不上什么关系。

嘉靖盘算了好半晌,徐阶的推荐果然不错。

“杨博确实是不错的人选,立刻给他下旨,即日赶赴江南。”

……

任命杨博的消息传出,京城的官场就是一阵大乱。

最先骂大街的就是徐渭,这家伙在翰林院清闲得要命,别人是官升脾气涨,他倒好,是膘升脾气涨,看谁都不顺眼。

“徐华亭简直就是坏事,选谁也不能选杨博啊!”

王世贞犹豫了一下,“文长,我看杨博还算不错,至少他不是严党的人。”

“呸,我看你也是糊涂了,他比严党还要糟糕。”徐渭怒道:“当年苏州闹粮荒的时候,可是行之坏了王崇古的好事,还顺带着把晋商四大钱庄赶出了苏州,仇口深着呢,杨博能轻易放过行之吗?”

“哎呦!”

王世贞以手击额,脸跟吃了苦瓜似的。

“我怎么把这茬儿给忘了,这么说杨博南下,行之就危险了?”

“那还用说,无论如何,都要挡住杨博。”

这两位大才子想了半天,愣是找不出办法,人是徐阁老推荐,嘉靖批准的,试问天下谁能有分量把任命给推翻了?

徐渭憋屈的都吃不下去饭,还是找唐顺之吧,兴许他能有主意。急匆匆到了唐顺之的府邸,发现这位手里拖着小碟,正饶有兴趣地逗一只八哥。那个专注的劲头儿,仿佛看到了狗头金,顿时气得徐渭三魂出窍,七魄升天!

唐顺之恍然未闻,还说呢。

“叫,叫啊!”

“叫皇上万岁,叫了给你吃的!”

……

徐渭差点昏过去。几步到了唐顺之的面前,一把抓住碟子,就往地上一扔,摔了个粉碎!

在心学门里,徐渭和唐顺之是平辈的,故此徐渭并不那么客气。

“我说义修兄,你心也太大了,行之脑袋的都要保不住了,你还有心思逗鸟玩,信不信我把它给掐死了!”

徐渭说着伸手就去抓,可把唐顺之吓坏了,他伸手一掐徐渭的腕子,抬脚踢脚踝,顺势把徐渭摔在了地上,砸出了一个坑。

“徐文长,你要是把鸟给吓跑了,我拧了你的脑袋!”唐顺之怒目而视。

徐渭耿着脖子,不服不忿,急赤白脸道:“你就算杀了我,也管不住我的嘴。徒弟有难,当师父的不闻不问,你对得起良心吗?”

两个人四目相对,噼里啪啦的火星子乱冒,唐顺之先败退,压低声音说道:“徐文长,你长点脑子,行之是死是活,就看这只鸟了。”

徐渭不解,“唐荆川,你是不是那我当三岁小孩子唬弄?”

“唉,你起来吧,我都告诉你!”

把徐渭带进了客厅,唐顺之一屁股坐在太师椅上,顺手抓起茶杯,却是空的,只能气哼哼放在了一边。

“文长,你是不是气恼徐阁老推荐杨博南下?”

“没错!”徐渭毫不客气道:“行之是为了大家伙背黑锅,要是东西不烧,鄢懋卿兴风作浪,没人能过好日子,抗倭大业也会完蛋。说句不客气的,他徐阶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凭什么不替行之说话,还推了杨博,那个老东西南下,他会放过行之吗?要是真出了事情,我就和徐阶撕破脸皮,他们家有那么多田产,好几万亩的桑田,他走私了多少丝绸?有本事就好好查查!”

徐渭上来了混不吝的劲儿,唐顺之还真没有办法。

“文长,不是你想的那样!”

“还能怎么样?”

唐顺之压低了声音,“文长,杨博虽为高官,做事却是晋商的风格,什么事情利字当头,只要好处够了,就能交易,行之这一次救了这么多人。大家伙会一起出力,大不了被杨博宰一刀,也要把他保下来。”

唐顺之感叹说道:“要是行之都保不住,咱们心学一脉干脆散伙算了。”

“原来如此。”徐渭点点头,又瑶瑶头,“案子可是陛下让办的,杨博能为了行之违抗皇命吗?”

唐顺之仰起头,重重叹口气,“这就是事情麻烦的地方,东南的事情一团乱麻,陛下又在盛怒之下,说什么都不管用。不过我相信等陛下冷静下来,他就会明白,行之的选择是对的。”

“那也不成!”

徐渭摇头说道:“咱们陛下最刚愎自用,明知道了错了也不悔改。等他冷静下来,只怕行之命都没了。”

“不会的!”

唐顺之嘻嘻一笑,“文长,徐阁老推荐杨博,此老眼下还在陕西呢,等他到了泉州,少说要一两个月,等他再查案子,再上奏,还不得半年之后。这半年间,只要把陛下哄好了,行之就不会死。”唐顺之指了指廊檐下的那只八哥,笑道:“我正教八哥说皇上万岁呢,你说等到了陛下圣寿,把这只鸟献上去,叫一声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你说会如何?”

徐渭一听,长大了嘴巴,半晌都说不出话来。

乖乖,这还是刚正不阿的唐荆川吗?什么时候也学会了逢君之恶?要不是亲眼相见,都不敢承认是真的。

做师父做到了这个份上,也真让人钦佩。

徐渭突然举得臊得慌,身为唐毅的朋友,只能干叫唤,一点办法都没有,简直妄为人子。对了上次唐毅是怎么救张经的?

不就是拖到了嘉靖回过味来,然后用百花仙酒,玄龟献瑞,勾引的嘉靖大赦天下,张经就保住了命。

这回少不得也要这么干,只要把嘉靖哄好了,他一高兴,唐毅就活了。

“我有主意了!”徐渭突然从座位上跳起,震得客厅一忽闪。

“文长,训练八哥说话可是我的办法,你不准偷走啊!”

“切,我有更好的办法”徐渭笑道:“咱们陛下得意祥瑞,我这就给他找祥瑞去!”说完,徐渭转身就跑,第二天他就给翰林掌院李春芳送了一张请假条,然后飘然而去。

从京城出来,到了通州码头,正准备上船,码头上站着一排人,弄得徐渭都吓了一跳。

为首的是诸大授,接着是陶大临、王世懋、曹子朝,大家都背着行囊,笑嘻嘻等着徐渭。

“我说文长兄,你也太差劲了,我们都等了好半天了。”王世懋抱怨道,陶大临也揶揄他,“就你这个速度,等找到了祥瑞,指不定猴年马月呢!”

徐渭喘着粗气,闹闹后脑手,“你们怎么都知道了?”

大家伙一起翻白眼,“就你一个人关心行之的事情啊,我们都是吃白饭的?走吧,咱们一起找去!”

就在他们起身之前,何心隐,李贽都背起了行囊,也踏上了寻找祥瑞之路。唐毅要是知道,保证感动得痛哭流涕,有这么多人在帮着他,没有理由闯不过火焰山。

第445章梅花香自苦寒来

被囚禁在小院之中,一日三餐,清汤寡水,还好忍受,最要命的是所有带字儿的都被收走了,连阳黄历都不给唐毅留。

在最初的几天里,唐毅努力控制着情绪,让自己看起来恬然优雅,自信十足,总不能在鄢懋卿那里落了下乘。可接下来的几天,唐毅却变得烦躁起来,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觉。尤其是一点外面的消息都没有,越发让人心慌意乱,手足无措。

干什么都不对,唐毅知道他自己的状态很糟糕,持续下去,即便是能逃得性命,整个人也废了。

每到天黑的时候,他就强迫自己围着房间一圈又一圈地奔跑,跑得浑身被汗水湿透,跑得两腿仿佛灌了铅一样。一直跑到没有一丝力气,倒在床上就鼾声如雷。

一天,两天,十几天,渐渐的唐毅竟然适应了寂寞和孤独,他重新恢复了从容,生活也变得规律起来。

天不亮就爬起来,在院子里打一趟拳,这还是唐顺之交给他的,自从考中进士之后,唐毅就变得懒散起来,如今又捡了起来。

一遍又一遍,打得浑身热气升腾,才意犹未尽地收手。

这时候会有人送来一碗能够照出人影的白粥,两个巴掌大小的硬面饼子,良心发现的时候,还会有一碟咸菜,也就是水萝卜一类的大路货。

往日连看都不愿意看的唐毅,竟然吃得格外香甜,吃过了早饭,在院子里晒半个时辰的太阳,把今天需要做的事情都想清楚。

接着唐毅会到花圃旁边,那里是青石铺成的地面,撒上一层沙子,拿着木棍照样能在上面写字,还有个好处,不用担心白字黑纸,写完了谁也不知道。

要说起来,唐毅上辈子念书的时候,涉猎的东西不少,进入官场之后,耳濡目染也学了很多。这一辈子跟着唐顺之,魏良辅,徐渭一般的人物学习揣摩,不敢说学问多好,可是也着实有些基础。

一直以来,唐毅都忙忙碌碌,为了功名,为了开海,为了东南大局……从来就没有闲下来,好好将学问融会贯通。

后世有过一个估算,也就是网络时代的人一天接受的资讯相当于普通古人十年的总和。如此悬殊的差别,按理说后世之人应该厉害无数倍才对,可事实上呢,后世人再也写不出《道德经》一般的深刻的体悟。

发达的资讯给了后世人太多的知识,而泛滥的知识又遮蔽了眼耳鼻舌,使得人们无法体悟更高深的智慧。

唐毅向来对各种学说都嗤之以鼻,哪怕是王阳明的心学,也不怎么感冒。

什么学问都顶不上馒头来的实在,他实在理解不了那些读书人如痴如醉地讨论着什么是“心”,什么是“知行”,圣贤之道,天理人心……和你的生活有关系吗,能当饭吃,还是能当水喝?

只是此刻,唐毅的看法却变了很多。

哲学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却可以让你的心变得更强大,去勇敢地面对任何挑战。

心学兴起不代表心学多了不起,只是说明理学确实不得人心,用四个字说:人心思变!自己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之中。

英勇的海盗开辟出一条条的航路,发现一块块的崭新土地,把世界联系在一起。

地理的限制被打破,人的限制也开始瓦解,西方很快就会开启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思想启蒙……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将旧有的世界送进了垃圾堆。

同样的大明也在开启这种模式,只是新生的力量,相比几千年的传统,太微弱,太渺小,以至于在刚刚崭露头角的时候,就跑偏了,接着更是被一群野蛮的强盗给摧毁殆尽,神州陆沉,陷入永夜之中,一睡就是三百年,直到被人家用拳头狠狠打醒。

一个人活在世上,就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唐毅,你不是一个过客,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大活人!

前世的记忆不过是遥远的一场梦,更应该珍惜的是现在,作为一个明朝的士人,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理学已经露出了疲态,心学方兴未艾。

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不仅仅是首辅的宝座,也不仅仅是掌握最高的权力,而是确实去改变明人的思考方式,进行一场彻头彻尾的变革,甩掉旧时代的包袱,抛掉五千年的羁绊,昂首阔步,迎接未来。

清闲下来的唐毅不断思索着如何去改造心学,如何形成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论述,如何让自己的论述既能够平易近人,又能内涵深刻,无懈可击,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历史上的心学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只是接下来心学却出了大问题。

光有漂亮的理论还不行,还有“行”,要衍生出完整的治国理念,要制定种种国策,并且推行下去,看到成果,而后不断修正反馈,做到完美。

只有如此,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才是政治领袖,而非一般的过客。

大明的首辅不少,可是能被记住的却寥寥无几。

从步入科场的那一刻开始,自己就瞄准了那个位置。

可这么长时间下来,唐毅发现自己越走越远了,这种距离不是官职的变化,而是心态上的东西。

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人物,最应该学会的就是稳健,哪怕有再大的诱惑,只要实力不够,就绝对不碰。

自己会连着两次身陷囹圄,其实原因都在自己身上,明明没有那个实力,却强行推动,譬如开海,如果是胡宗宪去做,凭着他总督的位置,手下几十万大军,会发生货物被抢劫吗?

再有,既然月港的东西那么重要,自己为何不早早烧毁呢!

想对付七大姓,完全可以从别的地方下手,为什么要弄出这么大的动静,把所有人都牵涉其中呢?

唐毅不断拷问着自己,他不是后悔了,而是在总结宝贵的经验。

要看清自己的实力,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要把不属于自己的担子也压在身上,你就是一个小小的知府,一个市舶司提举,天下大局离你都太远了。没有掌握最高的权力,永远不要想挑战强悍的既得利益集团,哪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