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首辅-第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继盛愕然,随即哈哈大笑起来,用手指着唐毅,大声说道:“果然如荆川先生所言,你小子浑身都是心眼儿!想封我的嘴也可以,不过你可要拿出点东西才成,我总不好和凤洲比,五百斤吧,凤洲酒,要烈的!”

“好。”唐毅一口答应,笑道:“我看这样,不如干脆把烈酒改名叫椒山酒。”

“那可不成,挂上我的名字,谁知道啊!”杨继盛笑着说道:“生意砸了,我上哪喝这么好的酒了!”

杨继盛一番话说得大家开怀大笑,每个人又陪着杨继盛喝了好几杯,借着酒性,杨继盛拉过唐毅,按在了自己的身边。

“刚刚我说要考校你,可是却不想考你什么诗词歌赋。说句大逆不道的话,那些玩意饿了不当饭,冷了不当衣,无非就是一块功名砖而已!”

这话一出,在场的诸位脸色都是一变,他们可都是指着这些东西活着呢,被杨继盛说的一文不值,他们哪能认同,只是碍于对方的身份,却不敢反驳。

杨继盛轻笑了一声,“你们或许心里不服,杨某却不是信口胡说,我在狄道当过典吏,狄道,你们知道吗?”

庞远他们大多埋头读书,了解的不多,倒是曹大章博闻强识,不由问道:“可是唐太宗的老家?听说是向西域贩卖丝绸的重镇啊!”

杨继盛摆摆手,苦笑道:“那是老皇历了,近几十年来,丝绸贸易转到海上,加之朝廷疏于边防,甘肃的军户逃亡过半,狄道已经衰败之极。”

提到了这里,杨继盛不由得站起身躯,大声说道:“杨某初到狄道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满眼荒凉,百姓喝的是苦咸水,一家只有一套衣服,出门的时候才能穿,从出生到死亡,一辈子只能洗两次澡……”

杨继盛讲述着狄道的状况,大家听在耳朵里,简直就像是另一个世界一半,他们虽然不像唐毅见识过后世的繁华,但是也生在富庶的江南,家境还都不错,简直不敢想象狄道百姓的生活。

杨继盛又诉说起来他到任之后,兴办学校,疏浚河道,鼓励百姓开发煤矿,甚至让妻子教授百姓纺织。夫妻两个亲力亲为,让百姓喝上清洁的水,田地得到灌溉,只有一套衣服的能再有一套……狄道胡汉杂居之地,双方百姓摩擦不断,可是却全都钦佩尊敬杨继盛,甚至尊他为“杨父”!

一个多时辰,都是杨继盛在诉说,时而慷慨激昂,时而苍凉沉郁,包括唐毅在内,都被他深深感染了。

到了最后,杨继盛苦笑道:“在狄道的日子,我时常在问自己,百姓要的是什么,他们要的是无非就是温饱二字,不要挨打,不要挨骂。诗词歌赋给不了他们这些,你们都是朝廷未来的栋梁,杨某不过是早几年考中科举,不敢说什么教诲,只是希望你们能记在心里,日后为官,多为百姓想想。”

听了杨继盛披肝沥胆的一番话,在场无不动容,唐毅更是一躬到底。

“先生金玉良言,晚生谨记于心,倘若有朝一日入朝为官,一定以苍生为念,以百姓为念!”

杨继盛笑着点点头,“好了,听我说了这么多,也该轮到你了。我就想问问你,对东南的倭寇是怎么看?”

唐毅顿时一愣,为难地说道:“倭患说起来千头万绪,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讲得清的。”

“那就慢慢说,反正咱们要一起进京呢!”杨继盛豪爽地说道。

曹大章和庞远等人也都跟着起哄,纷纷说道:“行之,你们父子打得倭寇满地找牙,可是别人又畏惧倭寇如虎,这倭寇到底是厉害,还是不厉害啊?”

江一麟也说道:“没错,讲一讲,我们也好长点见识,没准这次殿试就要问平倭之策呢!”

听到殿试两个字,大家伙顿时都来了精神,也顾不得休息,摆上了蜡烛,围坐在一起,就听着唐毅诉说。

……

“诸位前辈如此错爱,我就试着说一说。”唐毅清了清嗓子说道:“倭患其实历代都有,倭寇来自倭国列岛,那里地域狭小,人口众多,火山密布,地震频发,算是最贫瘠的岛屿。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倭人生性无耻狠辣,毫无道德,只崇拜强者,当年大唐在白江口一战,全歼数万倭国水师,从此之后,倭国老实了数百年,并且处处学习大唐之风,当然只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令人可发一笑。到了本朝,经常有零星倭寇入侵,规模多则数百人,从最南端的海南,到山东辽东,都有倭寇踪迹,而江南又是重灾区。”

杨继盛听得很认真,问道:“这么说来,倭患是旧疾?”

唐毅点点头,又摇摇头:“倭患本是疥癣之疾,可是越闹越大,甚至威胁江南半壁,则是从废除市舶司开始的……”

唐毅存心想让大家长长见识,在座都是南直隶的精英,甚至能考中进士,大明未来的希望,也该让大明的读书人睁开眼睛看看世界了。

而且唐毅还存了一个心思,他要让杨继盛知道,世界不是他想的那么单纯,不是非黑即白,也不要随便浪费自己的生命……刚刚从一番话中,唐毅听得出来,杨继盛不是那种沽名钓誉,为了刷声望不惜一切代价的清流言官,他是真正爱这个国家,爱这片土地,爱得深,爱得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不惜性命,弹劾国贼。

“由于嘉靖二年的争贡事件,草率废除了市舶司,中外贸易为之中断。如今和国初的情况不一样,经过一百多年的休养生息,商贸繁荣,作坊林立,以苏松等地为例,靠着丝绸和棉布过活的百姓多达百万,市舶司取消,他们一下子没了吃饭的营生。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翻天剧变……”

唐毅猛地站起身,大声说道:“在遥远的西方,有一批探险家,乘着简陋的船只,在无边的大海中搏命,他们赌赢了,发现了十几倍于大明的广袤土地,那些土地肥沃富饶,地下埋着数不清的金银。西夷早就垂涎天朝的物产,无论是丝绸还是瓷器,都价值万金。他们冶炼出金银,跑到我朝来换取想要的商品,偏偏这时候市舶司被取消了。这些西夷本就野蛮成性,都是土匪海盗出身,他们从官方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会支持走私。”

“有一些商人就乘势而起,大肆走私物资,视朝廷法度于无物,几十年下来,他们聚集大量财富,手底下拥有成千上万的失去生活来源,冒险下海的百姓。另外又雇佣了大批的倭国武士,充当打手,如此各方集合起来,倭寇之乱才会越闹越大,不可收拾。”

“而倭寇乱起,偏偏东南承平日久,文恬武嬉,军备废弛,倭寇一次次得手之后,胆子就越来越大,非但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还幻想着龙衮海外,做草头天子。就好比一个病人,内外之症一起爆发,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想要消灭倭寇,解决东南的乱象,非大毅力,大智慧,以及大投入不可!”

……

不同于杨继盛的慷慨激昂,唐毅的话娓娓道来,可是带来的震撼却更加强烈,谁也想不到小小的倭寇竟然牵连到这么多的方面,更令大家想不到的是小小年纪的唐毅,居然把天下大势都装在了心里,要不了多久,此子的成就怕是要在大家之上啊!

想到这里,大家对唐慎不由得投去了强烈的嫉妒目光,这家伙命也太好了吧?

不提这些人感叹,杨继盛受到的冲击更大,他本来想着除掉严党,天下就能太平,可是现在一听,或许还有更麻烦的事情……

他不由得颓然地捂住了头,“多谢行之指点,我想静静!”

看着杨继盛颓然的模样,唐毅不由得松了口气,这位不会冒然弹劾严嵩了吧?

第154章还是躲不过

过了山东之后,运河结冻,大家伙只能舍了舒服的船只,换上了马车继续北上。徐三一口气准备了十多架马车,车厢外面披着厚厚的毯子,车厢里面还放了汤婆子,生怕冻着,考虑得十分周祥,众人都感谢不已。

至于杨继盛,和大家相处的也非常好,闲暇的时间,还去指点唐慎的学问。说起来杨继盛和唐慎还真有几分相似,两个人的资质都不算最好,但是都肯下功夫,也都是年过而立开始发迹,经过杨继盛的指点,唐慎就仿佛打开了一扇天窗,任督二脉都通了,还是一通百通,他有自信凭着真正的本事,通过乡试也没有问题。

这一天休息的时候,杨继盛找到唐慎,就笑着问道:“子诚兄,你在东南练兵抗倭,杀倭寇无数,那北虏呢,能否也杀俺答汗一个落花流水?”

唐慎挠了挠头,为难地说道:“椒山兄,我倒是听毅儿他们讨论过,东南水网密布,地形气候和北方都完全不同,俺答汗骑兵众多,凭着我手上的新军和蒙古人拼,估计是败多胜少。但是练兵核心就在一个练字,只要舍得投钱,找准了方法,重创俺答并不难。”

说话之间,唐毅端着烫好的烧酒过来,给老爹和杨继盛都满了一杯。

杨继盛没有急着喝酒,而是笑道:“行之,荆川先生夸你是军事奇才,如今大明东南有倭寇,西北有蒙古俺答,频频入寇,你可有什么对策?”

唐毅叹口气,“椒山公,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字:钱!练兵要钱,打造精良的武器要钱,收买奸细,探听情报要钱,打赢了还要抚恤士兵,控制打下来的土地,方方面面算起来,都离不开银子。当年汉武帝北击匈奴的时候,就舍得下本,选拔的就是十来岁的孤儿,从小苦训,经过十几年的功夫,再派遣霍去病统帅,打得匈奴落花流水,最终灭族。唐太宗也是一般,忍辱负重,苦训精兵,一战击败突厥。遥想汉唐雄风,后辈子孙实在是汗颜。”

杨继盛频频点头,感叹说道:“汉唐之风实在是令人神往,本朝成祖远征大漠,蒙古俯首帖耳,足以比肩古人,只是如何才能恢复昔日的荣光?”

言谈之间,已经把唐毅当成了平等的好友,忍不住请教。

唐毅沉思一会儿,笑道:“椒山公这是在为难小子啊。”

“你只管说就是。”杨继盛鼓励道。

“那我就斗胆一次。”唐毅笑道:“先说倭寇的问题,是因为市舶司草率被废才酿成大祸,那市舶司为何被废?究其原因,在于海禁政策。再说九边,为何兵无战力,将帅懦弱呢?无他,弊在世袭二字!椒山公,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人若是出生那一天便知道自己的未来,他还努力干什么?不触及军户制度,想要彻底改变九边被动挨打的局面,第二卷。还难!”

唐毅还想说下去,杨继盛却面色严峻,用力摆手,“行之这话和我说说也就算了,千万不能再对别人提前,不然会有麻烦的。”

唐毅嘿嘿一笑,没有反驳,他的话直指朱元璋,在祖制大于天的明朝,妄议太祖那可是大罪过,搞不好一辈子的功名就毁了。不过唐毅对杨继盛有信心,他也希望杨继盛明白,严党就好像庞大身躯上的创口,狰狞恐怖,臭气熏天,最容易被人看到。可是真正的病根却在身体里面,除掉严党,并不能让这个国家变得好多少。

……

显然杨继盛也听了进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变得沉默了许多,经常抱着头思索,脸上不时显出痛苦的神色,到了晚上,又一坐就是一整夜。唐毅的话对他影响远比想象中的要大得多,他原本很多天真的观念都开始动摇。简单地说,就是进行三观重组,从一切归罪于严党的偏执中跳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天下,看待朝局。

离着京城越来越近,杨继盛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似乎他已经走了出来,和大家说说笑笑,一起胡吃海塞,到了晚上倒头就睡,唐毅暗暗松了口气,貌似警报解除了。

腊月初七,他们总算是赶到了京城。

天空飘着零星的雪花,离着老远望去,庞大的城墙就好像伏在地上的巨兽,巍峨如山,高大雄伟,这就是大明帝国的心脏。初次见到的士子们不由得血脉喷张,江一麟更是激动地扯着嗓子鬼叫,惹来百姓异样的眼神,弄得大家一起掩面,不认识丢人的家伙。

唐毅同样在四处打量,不过他看到了另一面,寒冬腊月,成帮结队的百姓穿着破烂的棉衣,露着黑色的棉絮,腰里系着草绳,脚上的鞋子露出脚趾,冻得青紫,有的人甚至伤痕累累,一步一步挪向城门。

他们卑微地躬着身体,捧着破碗,向过往的商旅祈求一点施舍。在城墙下面,还有更多的百姓有气无力地躺着,身上盖着脏兮兮的棉被,有的连棉被都没有,只能找一些稻草做成一个窝。

谁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活到明天,或许一场雪下来,他们就要变成僵硬的尸体。唐毅看到了,杨继盛也看到了,一滴泪水从眼角流下,一路上也见过流民百姓,但是都没有这次来的强烈和震撼!

这是京城啊,天子脚下,首善之地!怎么会有如此凄惨的一幕?

杨继盛猛地从书童手里抢过包裹,不管衣服还是银子,抓起来就往难民那边跑。唐毅急忙跳下来,一把拉住了他。

“椒山公,你这么给银子,百姓只会争抢。回头我出一千两银子,给大家伙熬点粥,发些包子馒头,岂不是更好!”

杨继盛一愣,痛苦地摇摇头,唐毅能清楚地听到他的拳头攥得咯咯响,半晌杨继盛终于平静下来,掏出一包银子,塞到了唐毅的手里。

“这是我给百姓的,不许拒绝!”杨继盛凶巴巴说道。

唐毅无奈,只好收下了银子。

……

经过了小插曲,众人都进了京城,情况和城外迥然不同,虽然还下着小雪,但是操着各种口音的士子络绎不绝,大家都在高谈阔论,拜会亲友。

沿街的客栈也都应景,这个叫“状元居”,那个叫“进士坊”还有什么“魁星客栈”“三元之家”,总而言之,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上前一打听,嚯,可都不便宜,哪怕是最下等的客房还要三两银子一个月,而且还要店家提供伙食。

有人提前半年就到了京城,算起来光是食宿就要五十两银子,再加上拜会朋友,请客送礼,一场科举考下来,不花上百两银子,那是想都不要想。

听说不少寒门学子不得不借钱参加考试,许诺考上之后,加倍奉还。科举不光是学子的狂欢,也是给高利贷的节日。

当然别人如此,唐毅可不需要,由于酒精、家具、药玉等等都在京城大卖,收入颇丰,加上锦衣卫从中帮忙,雷七盘下了十几处铺面,而且他料到老爷和少爷早晚会进京的,干脆又买了三处宅子,最小的都有几十间房子,又靠近棋盘大街,去会试考场也方便。

众人都欣喜下榻,紧张地筹备科考事宜,还有人跑到南直隶的会馆,联络朋友,沟通情报。

杨继盛倒不用忙这些,他先去吏部报道,这一去可了不得,他竟然被提拔为兵部武选司员外郎。

大明朝公认四个最肥的地方,分别是吏部文选司,吏部考功司,兵部武选司,兵部武库司。

其中兵部武选司由于掌管武官升迁,比起文官更加直接,简直是肥肉当中的肥肉。就拿勋贵和将门来说,老一辈死了,后人想要尽早承袭爵位,就要经过兵部武选司的批准,如果不上供,随随便便卡你几年,就够你吐血三升而亡的。

杨继盛能到这种衙门,简直是造化中的大造化!

不过这位新任的员外郎却穷酸的出乎想象,他把银子都给了唐毅去救济灾民,身上是一分钱都没有,只能赖在唐毅家里。唐毅当然是求之不得,每天好生招待,杨继盛早出晚归,去兵部上班,看起来十分忙碌,经常到了深夜屋子里还亮着灯。

唐毅并没有觉察出什么异样,离着年关越来越近了,虽然离开了家,不过爷俩凑在一起,就算过年。唐毅早早带着沈林往前门溜达,后面还带着马车,摆出一副扫荡年货的架势。没走出多远,沈林就看到了街边一个卖糖块的小摊。

新鲜的酥糖,还印着小人,沈林拿了一块给唐毅尝尝。

“嚯,不错啊!”唐毅笑道:“皮薄酥脆、糖馅层次清晰,吃起来香甜可口,不粘牙不腻口,吃后还没有残渣,好东西,真是好东西!”

摊主笑道:“这位公子圣明,俺家五代人都做‘小孩儿酥’的,老北京就没有更地道的!”

“好,来二斤,不来二十斤!”唐毅不大喜欢吃糖,不过估计着女孩子一定喜欢,赶快给王姑娘送去,让她也尝尝。

沈林怯生生说道:“少爷,能不能再多买点?”

“怎么?你想要吃?不怕牙坏了?”

“不,不是,我想送人。”沈林低着头,小脸通红。

唐毅哈哈哈一笑,“长本事了啊,就听你的!”

主仆正在买东西,突然唐慎急匆匆跑来,见到唐毅,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毅儿,椒山先生不辞而别了!”

第155章王世贞

书房之中,应用之物都在,唯有几件换洗衣服消失了,八仙桌子上还摆着一张瑶琴,正是杨继盛平时所用,唐毅急忙伸手拿起,一封信赫然出现。老爹一把抓过来,抽出信纸,爷俩一起看去。

“子诚贤弟,行之小友,见信如晤:继盛北上之时,曾拜谒荆川先生,先生曾言‘愿益留意,不朽之业,终当在执事而为’。然则继盛以为欲天下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