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武夫-第4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周王府的产业,这边盐店大掌柜朱罡据说还是周王的旁支,只不过没有爵位在身了。”

“为什么现在才知道?”

藩王产业开在徐州,这可是要紧消息,按说应该第一时间知道。

“这周家货栈没有一点张扬,看着就是个本份的生意人,和盐市上谈生意也都是守着规矩,如果不是咱们安插在盐市上的眼线听到,恐怕知道的还要晚。”刘勇颇为苦恼的说了句。

看着赵进点头,刘勇又是说道:“按照咱们的消息,周王王府来咱们这边采买盐货已经好久了,查下来能知道,周王王府对外做生意一贯是守规矩的,只不过最近和潞王府起了冲突,现在潞王府的人都缩回去了,周王王府索性直接开店,要把去往河南的盐货生意巩固住,大哥,要不要赶他们走?”

鲁王府觊觎赵字营的财货,闹出那么大的是非,而潞王府用牛金宝的案子来要挟,也是颇多纠缠,这几个例子让赵字营上下对藩王势力极为提防,生怕再闹出什么祸事来。

“我们要安插人进去,他老老实实做生意,那就把他当做生意人,要是不老实,我们就也有对付的法子,也没什么可怕的。”

提防是一回事,经历过王友山被抓的前前后后,赵字营倒也不怎么怕了,无非是撕破脸大打出手而已,河南满打满算三个守备的兵马,实在不够看的。

“说起这个,眼下在咱们这边新开店铺的,很多都是和盐有关,山东几个有名号的盐路角色,也在这边开店,明面上都是卖土产杂货,实际上都和盐有关,这些人比汇聚过来的江湖绿林人物更麻烦,店里养着几个厮杀汉防备不测,咱们控制的范围外又备着人手,保不齐什么时候就要闹出祸事,再就是宣府、大同过来的几家,明显是边军出身,过来做咱们烧酒生意的,一个个看着也是不善。”

“别人来我们这里做生意,那就是给我们支付租金,把钱花在徐州,那就是客商,我们要善待,再说了,咱们是在源头上抽成的,盐和酒卖出去越多,对我们就好处越大,这个犯不上去争。”

说到这里,赵进沉吟了下,又是开口说道:“不过眼下这个局面,徐州境内没有人敢折腾胡闹,可徐州周围不是咱们地盘的地方,肯定都有大批的江湖人聚集,他们不敢进来,却要留在那边策应待命,这本来也没什么,可要是有人盯着那些商队和客商下手,那就是妨害了,要想个法子。”

在十一月底的时候,所有在徐州和清江浦做生意的商人们都知道了一个消息,徐州赵字营愿意为各家的财货作保,从启程到目的地,全程不用担心盗匪响马,但这个保证只是陆路上的,水路只有清江浦到隅头镇这段距离的运河,还有徐州以及淮安府境内的黄河可以保证,而陆路则是长江以北几省全部包括。

如果你用得是云山车行的车马,那么自然不用搞什么作保,一路的安全都由云山行保证,货物若有损坏丢失,由云山行进行赔偿,若不是的话,那就缴纳货物的半成作为保费,挂上云山行下发的云纹云字三角旗,也保你安全无忧。

对这项规矩,商人们不觉得能帮很多,只是觉得这伙徐州武夫在变着法刮钱,从前赵字营在徐州就推行过认旗,但后来也就无声无息了,因为经过整治之后,就算不挂着个旗子,也没有响马绿林敢来行凶,也不会有什么设卡的苛捐杂税,一切通畅,这当然不用搞什么旗子多交一分钱了。

但对于徐州之外,赵字营控制之外的地方,盗匪响马、地方土霸就是必须要考虑的了,想要自家货物安稳运到目的地,在路上不遇到什么波折,这些都要打点分润,这也是不少商家明知道徐州盐市和集市价格便宜,仍不愿意过来,因为徐州这边便宜,算上沿路的各种花费和风险,也就不那么值得了。

第882章短训班和五斗米

这么说起来,商人们对赵字营的作保有很大需要,交钱挂旗也不少,但下面说起来,还是认为这是赵字营搜刮的手段,你赵进在徐州、宿州、邳州、归德府、淮安府还有山东几个县说话管用,可一出了这个范围,你说话也就不管用了,可这个保旗如果不买,没准在这些地方都要出事情,花钱求个平安比什么都好。

再说了,徐州这些人做事已经算节制,给大家这么多方便,也没见到怎么搜刮,估摸着现在准备动手了,这也不是坏事,总比提心吊胆的要好。

到了十一月下旬的时候,徐州州城总算享受到了何家庄兴旺的好处,城内城外的客栈都被住满,心思活络的开始把自家的住处租出去,每天也有不少进账,酒坊的酒水原本都是卖出去,现在在城内也能消化很多,铁匠铺子整日里生活不停,打造兵器和护具,各色铺面生意都在变好,因为外来的客人增多,怎么能多卖出去。

以往到了秋冬时候,城内的劳力都是去何家庄那边找营生,卖力气赚点贴补,现在在城外就有活计了,平整土地,用夯土和竹木搭建擂台和看台。

有宽敞院子的房子格外好租,因为那些各处来到的武人要整日里练武,然后招待富贵人等的客栈都是供不应求,原本很多人订的是腊月十五的房间,后来越来越紧俏,索性从现在就包下来。

城内的富贵人家们早就搬到何家庄或者是邳州去住,多少宅院府邸都是空置,到现在也是被塞满了,自家住,亲族朋友也住满了。

人口突然增多,导致城内的供应都有些不足,好在附近的云山寺内有足够的积储,这是赵字营最大的仓库之一,用大车源源不断的向着城内运送。

由不得人不来,无论是武夫强人还是八方宾客,都是兴致高昂,关注无比,什么英雄比武,什么打擂夺魁,大家在什么评话戏文里听到太多次了,可亲眼见到却还是第一次,那徐州如今又是个太平安稳的地方,冬日里富贵人等都是闲着无聊,为什么不过去看个热闹,回来足够吹嘘整年的。

对于武人们来讲,他们也对这个热切无比,争强好胜是小事,如果能在这次比武大会上扬名,那以后的好处肯定是说不尽的,如果能让淮扬的富豪看上,招募过去做个护院头目,好处多多,如果能表现出色,有人愿意出钱合伙开设武馆,那就是更上一层楼了,如果借此能博个功名,那可就修成正果了,不管哪一样,都比自己在家乡横行霸道的威风强出太多。

何家庄清静了,可徐州这边变得喧闹无比,乱子也跟着变多,在何家庄那边好歹知道畏惧,在这边就有些肆无忌惮了,不过赵十一郎下手同样很辣,这徐州城内的差役捕快如今就是换了皮的徐州家丁和团练,外来武人同样打不过。

本以为自己被官府捉拿,怎么说还有个缓颊,结果正因为徐州家丁团练有了官家这层皮,手段却更是血腥。

当街斗殴滋事的下场只有一个,绞,很多武人当绳套拴在脖子上的时候,才知道城墙外那一排排的木架子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多少人哭喊冤枉,说不过是打一架,没有见血出人命,还有人大喊有没有王法,但怎么挣扎呼喊都是无用,就这么挂在了上面。

所以徐州的纷乱也就是三天不到结束,看到木架上摇晃的尸体,每个经过的人都是心生战栗,不敢再乱来一点。

四方八方,形形色色,有徐州的老辈人感慨,当年运河还在的时候,徐州也就是这般兴旺模样了,只不过老人们眼神不太好,注意不到现在这些可不是当年的富贵商人了。

对于徐州州城内早就凋敝不堪的江湖市井中人,在这期间也发生了个小插曲,据说已经死在外面的陈二狗居然回来了,不少人都看到这陈二狗在徐州城门那边,趴在地上嚎啕大哭,哭声凄惨,让周围的人都不忍听。

这次陈二狗回来,却是勇爷的交办,安排着陈二狗负责这比武大会的赌赛。

大伙光看着这比武夺魁的风光和好处,却没想到这武人之间相斗要分出胜负,这胜负就可以下注博彩,陈二狗从前经营赌场,对这一套比别人要懂些,加上他是赵字营能控制住的人,对徐州地面还算熟悉,所以就派了回来,算是立功赎罪的意思,遭了这么多年罪,也算还清了,不过陈二狗只不过是帮着操持,城内能做主的人实在太多,他只需要听命照做就好。

本来大伙没想到,或者有些人私下里打赌,等那黑虎赌坊开出盘口让大家下注,整个徐州地面立刻疯狂了。

斗鸡斗狗玩过的人不少,这上面本就在下注开赌,可公鸡和恶狗厮杀,那里比得上人和人的争斗,这可是刺激多了,从前据说江湖上有这样的玩法,可那仅仅是传言或者很小的范围,那里比得上这么多人参加,这么多人下注,好赌的人一听这个就是热血沸腾,且不说这里,消息飞速无比的传开,邳州、宿县到清江浦甚至扬州,向北济宁那边,向西的归德府和开封那边,消息传到,不知道多少富贵闲人朝着这边急赶。

隐约间已经有传闻,说徐州这边没有王法,所以这擂台比武是见生死的,这更让一些人疯狂,当然,这传闻也符合戏文评话里的一贯套路,举办这比武大会就是没有安好心,就是要把天下英雄一网打尽。

这声势把赵字营和云山行自己的人都吓了一跳,根本没想到会这么轰动,而且清江浦那边已经传来消息,说是本地豪商已经准备在明年搞类似的营生,已经准备让赵字营入股五成,不然也压不住场面。

到了这个当口,越晚开收益就越大,赵字营索性宣布,将这比赛挪到腊月二十三这天开场,反正愿意在这样比武擂台上下注的,一般也都没心思在家安分过年,推迟时间,可以让更远处的人赶来,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下注。

如今徐州地面上没有任何人和赵进唱反调,甚至还有人替赵字营辩解,说在这天开始,是和唱戏祭神一个道理,热热闹闹的求明年的太平平安。

“清江浦和扬州都有人带着自家的护院好手来,准备让这些好手下场争斗,说是开封还有带着家将来的。”

说起这个的时候,赵进和伙伴们都是阴沉着脸,陈昇冷声说道:“这就是把比武看成斗鸡斗狗。”

“还有个传闻,说是咱们兄弟这次肯定要被什么大侠英雄之类的剪除。”刘勇笑着说道。

大家对这个都是嗤之以鼻,无非是戏文套路,总有什么忠君报国的少年郎过来打擂除恶,可也不想想,真正的恶人又怎么会去擂台上冒这个风险。

不过该防备的不会有任何放松,这徐州义勇刚刚成立,就被用在了这个上面,愿意上去比武的赵字营不会拦阻,但不上去的就和四个连的团练以及城内的差役一起待命,随时准备镇压乱局。

最能惹事的各路武夫被引到了徐州州城附近,何家庄总算清静下来,谁都知道吉香想去试试,不过大伙也知道他不敢擅离职守,现在就是旁敲侧击的求赵进,不上去打也得过去看看。

而王兆靖整日里陪着那位辛举人到处走动,赵字营除了火器工场是机密之地,其他各处并不需要对外人隐瞒,当然读书人也不会去酒坊里面看什么机密,商号田庄这类民事,都领着去走走看看。

千金买马骨,不需要太聪明都能想到这一点,效果也的确出现了,来到何家庄这边的读书人开始变多,尽管有秀才功名的都没几个,大部分是没什么出头希望的老童生之类。

什么举人秀才来到这边,赵字营可不会主动送上官位富贵,可你会读书写字有基础的文化,想要在这边求个生计却不难。

“为五斗米,圣人的脸面全然不要了。”这是有人对这些读书人的鄙薄言语。

不要说外人瞧不起,就连这些读书人自己都是咬牙切齿,走在路上也是惭愧无比,头都抬不起来的样子。

你能读书写字,赵字营的确会给你温饱,但接受赵字营的差事之前,要先上两个月的短训班,这名目听着新奇,可细究起来也就是私塾和官学的变种,可学的东西却让人接受不了。

短训班分几种,一种是学经商之道,然后这还不是学发财的,而是那些算账管事的细务,另一种则是所谓的实务,名目玄乎,一旦学了就知道不过是衙门里面的吏目庶务,怎么收取赋税,怎么筹集人工,怎么征发,怎么断案处刑,还有则是农事,教你怎么管理一个庄子,要知晓农事人心,知道怎么执行上司,只要怎么带领下面,甚至还有不在徐州的短训班,如果你来自沿海之地,就会问你愿意不愿意去学习经营船务之道,可能还要上船。

第883章有见识的辛启韬

讲授的课程也不见什么高深,也不见什么道理,只是一些实务和例子,讲的人一看就是粗鄙之辈,言谈举止间都带着一股卑贱。

这简直是荒唐,士农工商,读书士子最为高贵,商人最为低贱,可这里面学的却是伺候商人,为商人做事的学问,然后那吏目更是贱役,世代不得科举的,连士农工商四等都算不上的,居然让我们学他的学问,还有这农事,穷庄稼汉的道道有什么可学的,辛苦读书,不就是不愿去吃这个苦吗?至于海上船务,那是九死一生的活计,都是没有王法之辈才干这些,我们堂堂士子,难道就去做这个?

而且看看什么人在听课,有商号里的伙计,有衙门里帮闲的白役,甚至还有草原上来的鞑虏,偶尔还能看到怪模怪样的番鬼,圣人说有教无类,可不是说什么人都教的,还有不少正该上私塾的孩童,正该考取功名的年轻人,居然也在认真的听,这真是败坏子弟,伤德造孽!

荒唐之极,看来这徐州也不过是寻常贼寇啸聚,一时侥幸就气焰嚣张,不知道招贤纳才,不知道尊重士人,这样的短视凶暴之辈,如何能长久得了。

看史书上,看各种杂闻野史,还有听评话戏文,大凡想要扯旗造反并且赶出一方局面的,都是对读书士子重视无比,尤其是在这最开始的时候,就算没有功名的读书人来了,都要倒履相迎,高高拱起,然后才会吸引来各方贤才,那一朝开国不是如此,就算那五胡十六国时候,那辽金蒙元时候,谁不是对士人和读书人客气恭敬,如若不然,那就只是流寇豪霸一等,昙花一现,和这样的势力勾连,非但没有好处和前途,反倒容易惹祸上身,且看他如何倒了吧!

大多数兴致勃勃来到的读书人都走了,很多人觉得这短训班本身就是侮辱,也有人听了'第'一节课之后也走了,觉得这些都是贱业,学这个是自降身份,也有人听了几天,然后也走了,他们自小读圣贤书,只知道背诵,这些完全不同的路子根本接受不了。

只有很少的人留下,他们或者是的确无路可去,或者是觉得自己在科举功名上已经没什么前途了。

无路可去的读书人大多来自山东,苛捐杂税不必提了,朝廷的辽饷让他们最后一丝忠心也都烟消云散,自家的田产留不住,朝廷的粮米发不下来,妻儿饥饿难耐,在这等情形下,谁还有心思读书,先吃饱了养家才好。

很多山东来的读书人,到达徐州的时候,和流民没有什么区别,给他们一条活路就比什么都强。

再就是徐州本地的读书人们,这里文风不盛,读书本就没什么出路,说起来有些好笑,徐州读书子弟最多的地方是徐州三卫,也只有卫所军将宽裕些,也只有这些卫所军将更想让子弟们在仕途上发达,这些徐州的读书人是亲眼看着赵字营成长,看着贫穷凋敝的徐州如何一步步变好,看着赵字营怎么破云山寺,平山东流贼,吓退官军铁骑,南下北上击败朝廷官军,看着一个个身边原本麻木绝望的邻居亲戚怎么挺直了腰杆。

身为徐州土著,他们比别人更知道赵进做了什么,徐州有了怎么样的改变,所以他们对赵进更有信心,徐州本地读书人苦恼的是赵字营体系下没有文士的进身之阶,只要敢于舞刀弄枪的武夫,现在这个短训班就是开了一条路给大家,尽管是为了外来的人,可也没说不让本地人去。

“这做法好,虽说书经里有大道理,可不懂实务怎么能做好政事,汉唐宋各朝都讲不经地方不能入中枢,可我朝却反过来了,讲究不出京师直入内阁,二十多年不出都门一步为首辅,反倒成了美谈,但除了天纵之才,主政之人不知地方,如何能治天下,这些道理,圣贤书中真有吗?”

进士出身入翰林院,然后一步步在都中清要职位上打转,等年纪差不多了,就可以入阁为大学士,运气好的就能为次辅、首辅,二十多年光景,除了放出去当考官,回乡祭祖之类的事情,就在京师不动,然后执掌天下大政,辅佐天子,经验什么的全无,甚至连政务本身都不通。

这并不是什么笑话,而是大明的常例,只要查历科的状元、榜眼、探花,大都是这样的经历。

“莫说中枢,地方上又何尝不是如此,这读书人一直读四书五经,考中了放出来,他懂得什么,知道税赋徭役上的关节吗?知道下面这些吏目差役的花样吗?想要做事,还不是依靠师爷朋友,他一任几年拍拍屁股就走了,可衙门里的吏目差役和地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