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武夫-第7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攻伐当中可以有效地把高丽变成一个进攻日本的基地,也可以在战事结束之后,更加紧密地将高丽纳入到大汉的体系当中。

第1460章太子的疑问

“儿子,你去了高丽之后,虽然那里上上下下都是你的臣下,但是你切切不要骄纵,也不要一味强势逼迫他们。”将高丽的条陈交给了太子之后,皇上继续叮嘱太子,“有什么得怨的事情,你交给使团的人来做就好了,不用自己出面,你要在高丽人面前做好人,这样才能得他们的心!”

“儿臣明白!”太子连忙点了点头,“儿臣一定会小心应对高丽人,不至于让他们离心。”

“也不用太过于小心,你是太子,就是要摆出点我们天朝的威风来。”皇上又笑着拍了拍太子的肩膀,“其实我们要打日本,高丽人开心着呢!万里初年,日军登陆高丽,荼毒杀戮甚重,可谓与高丽人血海深仇,以至于他们现在还将日本人的那次进攻称作‘壬辰倭乱’,提起来就咬牙切齿,所以这次你去,是行王道,伸张正义,他们感激还来不及,只要不做得过分,你就是他们的圣主!”

太子没有答话了,只是少年人的眼睛里面越发闪耀着激动的光彩。

这就对了,有哪个少年人不喜欢建功立业呢?皇上欣慰地想。

“这下你知道肩上的胆子有多重了吧?儿子,当太子当皇帝风光是风光,但是要做的事情也是一样都不能少啊……”皇上仍旧微笑着,像是在抚慰自己的太子,“所以,这阵子你就好好玩吧,不把身心都放下来,到时候要紧绷了可就有得苦了……不管如何,明年的事情明年再办,有我在给你安排,你就多放松点吧。”

“儿臣知道了,谢父皇。”太子心里十分感动,再度向父皇道歉。“儿臣虽然会放松身心,但是学业绝不会拉下,这阵子儿臣除了出了日本和高丽的相关条陈之外,一定还会多去学学兵法之事,只有多学习些兵事,儿臣才能够在后方坐镇好。父皇将儿臣派过去,一点也不想看到儿臣只是在一帮幕僚围绕当中只知道唯唯诺诺吧?”

“你倒是有志气!”眼见太子如此回答,皇上笑得更加开心了,“好,你想学就学,我只怕你不想学呢!我给你安排了那么多教兵事的老师,你最近可以多跟他们讨教讨教,别只是听他们说,要自己多问问题!不过,记得不要将打日本的谋划透露给他们了,只是旁敲侧击来问就好了。”

“儿臣一定会去问的。”太子连忙答应了下来,然后突然又有些犹豫,“只是……”

“只是什么?”皇上觉得有些不对劲了,于是马上追问。

“只是有几位教我文学的老师,一直要我最近多读读经文,尤其是论语。他们说古人就是靠着论语治理天下的,我是太子,以后我也得靠着这些来治天下……”太子的声音越来越低了,“他们还说我们家是马上得了天下,但是以后却不能马上治天下,还是要靠着德性教化,只有名教纲常,才能维持住这天下,光是一味武力扩张,只能是扬汤止沸,终不能……终不能持久……”

随着太子的叙述,皇上的脸色也越来越难看了。

最后,他扬起手来,在桌子上重重一拍。

“放肆!”

皇上一直都不喜欢儒生,这个天下皆知,所以除了在最初有几个读书读昏了头的儒生大着胆子来跟他进谏要“行王道。”要“以德治国。”被他重重惩处之后,已经没有什么人再跟他饶舌什么要以儒学名教治国了。

没想到这些文人还是不死心,居然把心思放到了太子身上。

在为太子选老师的时候,虽然皇上有意不想让他接触什么儒学经典,但是毕竟还要让他学一些古文和诗词,接触一些文化方面的知识,所以还是启用了几个教授文学的老师——当然,太子的课业,主要还是以军事、经济方面的知识为主,文化只是辅助而已。

他们明明只是老师,然而他们却端不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当成帝师了,居然还妄想依靠自己的地位来影响太子,将他们的那些思想还要灌输给太子……这种事皇上怎么能够忍受?

“儿臣有罪,请父皇恕罪!”眼见父皇生气了,太子连忙躬身告罪。

“你没罪,你好学是好事,这不能怪你!”皇上似乎余怒未消,仍旧怒视着太子,“这几个酸儒倒是有事,居然还想着靠你来为他们张目,好大的胆子,好大的胆子!我一定饶不了他们!”

虽然平常皇上和太子相处的时候十分和蔼,但是当皇上罕见地发怒的时候,就连太子都有些承受不住。帝王一怒,仿佛就连这个温暖的房间都被投入到了冰室当中一样。

“父皇!父皇请不要动怒!”看着父亲如此恼怒的样子,太子心里十分害怕,就连声音都颤抖了起来。

但是,因为害怕因为自己无心一言而断送掉了几位老师的性命,所以他马上又大着胆子,抱住了父亲。

“你做什么?”在太子的环抱之下,皇上怒视着他。

“父皇……请息怒!”太子看着皇上的怒容,略微有些惶急地说,“父皇平常教导儿臣切不要因怒而行事,以免冲动之下作出追悔莫及之事,那今天也请父皇息怒……不要,不要因怒而杀人,师傅们虽说犯了糊涂,但是……但是罪不至死!儿臣不仅是为了他们的性命求情,也是怕父皇的声名有损啊!”

在太子恳切的喊话之下,皇上终于渐渐地平静了下来,只是微微皱着眉头。

这个略有些消瘦的少年,此时已经扑到了自己的身上,虽然害怕得全身颤抖,但还是义无反顾地抱住了自己,然后劝谏自己不要因怒而杀人。

他有仁心,但是并不柔弱,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来。这样的资质,才能当好一个太子,做一个理想的接班人皇帝吧。

皇上脸上的怒气慢慢消退了。

“杀人?我为什么要杀人,让他们演一把舍身取义的范儿吗?你想多了,我不会杀他们的。”他抓住了太子的手,然后轻轻推开了,“但是不杀他们也不代表我不处罚他们,从明天起,那几个人我都会全部斥退,一个也不留!”

“他们自有过失,儿臣也同意换了他们。”太子点了点头,同意了父亲的安排,“文辞之道,在于初心,儿子已经学到了这么多了,接下来自己阐发就可以了,不必依赖于那些文人。”

“文辞之道,在于初心……”皇上眼睛一亮,然后喃喃自语,“不错,不错!难得你小小年纪,就能说出这等话来,看来你真是学懂了啊!”

因为心里高兴,他重新又让太子坐了下来。

“太子,你不必将那些儒生饶舌当真!大凡强国,只要还有余力,就一定会想尽办法扩张,将力所能及的地方都变成自己的疆土,正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什么守拙中庸,统统是一派胡言!若是周人搞什么守拙中庸,现在汉人不还是得缩在中原出不来吗?不说别的,就是我们脚下这燕京,还不是周人一寸一寸扩张出来的?儒生最好粉饰,黑的都能说成白的,明明是无力扩张,处处被动挨打,非要说成是为了行王道、以德服人,这种自欺欺人的事情也只有他们做得出来。”因为对儒生素来不喜,所以皇上的语气也骤然变得尖刻了不少,“那等酸儒,就知道拿些经书喋喋不休,你决不能听!按初心,按初心!”

到了如今这个时候,大汉的疆域比之前明已经大有扩张,尤其是在蒙古和西域一带,经过多次的征伐,现在大汉朝廷不仅收回了河套地区,而且已经将自己的控制区域扩张到了敦煌一带,并且还在打算继续扩张,既然如此,那儒臣的“中庸守成。”那一套,自然就极其不讨皇上的喜欢了。

“儿臣知道了,儿臣也会像父皇一个,锐意开拓进取,决不故步自封。”眼见父皇已经消了气,太子深深松了一口气。“只是父皇,儿臣在学习了些军事之后,还有一事不明,可否请父皇赐教……?”

“什么,尽管说吧,不用怕。”皇上马上答应了下来。

“父皇,自从我朝定鼎以来,一直都在西方和北方锐意进取,接连击灭女真和蒙古诸部,可谓开拓千里,武功迈于前明,几可和汉武媲美……只是……”太子的神情还是有些迟疑,不停地瞟着父皇,“只是在儿臣看来,辽东、西域和北疆多雪原或者荒漠,大部分不能住人,而儿臣在地理课上学过,南越之地才是膏腴之地,其稻谷可以一年三收……何故父皇一直都要不停征伐西北,如今又要攻略日本,反倒是南方之地却一直不肯攻伐……?南方各地,虽然也各有难处,但是比之北方苦寒之地,恐怕……恐怕还是耗费小了许多。只要我们先花些时间占了那等膏腴之地,以此为根底,继续扩张实力,到时候再北上攻伐……岂不是……岂不是更容易些?”

第1461章内阁和外事司

在太子询问的时候,皇上一直都没有发话,只是静静地听着。

“儿臣这些问题,只是自己独自思索之下的疑问而已,显然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儿臣之所以问父皇,也只是为了探究父皇之深意而已……父皇既然这么做,那肯定就是有深意的。”

“你的想法其实也没错,如果我把精力都花在南方,没准确实可以开拓更多土地。”沉默了片刻之后,皇上点了点头,“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北方虽然是苦恶之地居多,但是却直刺腹心,因而更加需要先行荡平?蒙古与京师近在咫尺,蒙古精骑若是一鼓作气,用不了多久就能打到京师城下!所以,为了保卫腹心,必须趁着现在蒙古各部分裂、相互厮杀的时候一鼓作气占住了蒙古,花多大的代价也要占住,将大明北方的疆域一直往北推,推到京师不再受到腹心的危险为止。前明说是天子守国门,说到底还不是站不住脚,没办法把国门再往外推了吗?”

先将主旨说出来之后,皇上又换了个语气,更加轻柔了许多,“再说了,此时我朝刚刚开国,正是上下将士最有锐气、也是我家最为进取的时候,再过得一两代人,说不准那时候的大汉天子就满足了,不想要耗费大量心里开拓西域北疆了,前明不就是活生生的教训吗?为父当然知道有些事情好做有些事情难做,但是正因为知道,所以为父才先想尽办法趁着这天时地利,把难做的先做了啊!只要你我父子奋起雄心,开拓万里北疆,将这些地方都化作我大汉疆土,到后来后人纵使庸碌,至少也还知道守土,不会轻易放弃。”

原来,原来父皇是在为子孙谋啊……太子终于理解了父皇的用意。

片刻之后,他心里又有些高兴,因为父皇是把他和自己都当成了开拓之君,对他也寄予了“为后代子孙打下用来守成的江山。”这一重任。既然父亲有如此厚望,那自己就应该用尽办法来实现。

“另外,南方我们也不是不打算开拓,只是还没有到时候而已。”皇上突然又诡异地笑了笑,“我放缓在广西和云南对残明的人的打击,就是为了放任那些残明的人向南方逃过去,等到他们真的逃过去了,我们到时候不就有了口实发兵继续南下了吗?南方瘴气和疟疾都很厉害,我们的将士多为北人,水土不服,所以我也不指望在现在就南下灭掉那些国家,不过……棒打还是要打一打的,先让他们知道下威风。”

“儿臣明白了!谢父皇指点!”经过了皇上这一番隐秘的解释之后,这下太子终于明白了皇上的全部谋划了,因而心里对皇上的崇拜又增添了几分。

“谢什么谢啊,我告诉你不是应该的吗?你都问了,难道我还让你稀里糊涂的?”皇上仍旧和蔼地笑着,然后拍了拍他的肩膀,“好了,等下陪我吃晚餐吧,明天开始,你就带着侍从们好好玩去!”

“皇上这次又给我们出了个难题啊!”

处理完手中的公事之后,当今大汉朝廷的丞相、雍国公王兆靖看着手中的这份会议记录,轻轻又叹了口气。

这几天以来,他已经好几次审视自己手中的这份记录了,每次都感觉压力甚大,头绪繁杂。

皇上说得简单,派遣一个旅远征日本——短短一句话而已,但是筹集供应一支舰队和一支远征军渡海千里远征一个异域国家,又岂是一件容易的事?稍有不慎,恐怕就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啊。

更何况,皇上这次下达的远征目的也十分复杂,他不想打垮日本人,而是想要让日本人对他俯首帖耳,并且答应他提出的那些条件。也就是说,不但不能打垮日本,反而要让日本维持一种可以运行的体制,然后才能利用这种体制来捞取好处。

又要打疼又要不让它倒下,其中尺度就必须予以拿捏,还真是不能让一群粗汉军兵去杀人放火乱来一气!

一想到这里,丞相的脑子就又微微疼了起来,这几天他已经为了这件事疼了很久了。

这都几天了,差不多那边也该有个眉目了吧。

带着这个希望,丞相朝旁边的随从招了招手。

“把孔司长叫过来吧,现在我有时间召见他了。”

“是。”穿着内阁办公厅的灰色制服的随从,恭敬地垂下了腰,然后转身离开了这座皇宫大殿。

没错,丞相现在所在的办公地,就是前明皇宫的宫城内的一座宫殿。

在新朝建立后,虽然紫禁城已经成为了新皇家的私产,但是皇上是一个并不喜爱奢华的人,他觉得占据那么大的宫城作为住处毫无意义(甚至还基本不住进宫城),因此,他决定将紫禁城的东华门到会极门一带的区块作为政府重要机关的办公场所。

内阁和丞相的办公厅就放在东华门以西不远的文华殿,以示对丞相和内阁的重视(当然丞相和各个大臣的住处还是在宫城之外,只是在这里办公而已)。然后,因为内阁现在实际上是政府的中枢,所以编制十分庞大,各个部署的办公场所,直属于丞相的那些也被放在了宫城当中,方便丞相来进行指挥,而其他的部则在京师其他地方找了办公地点,有些就直接用大明六部当时的衙署。

虽然初创的时候,一些疏漏草率的地方难免会影响效率,各部之间沟通还有些不畅,但是在新朝建立几年之后,经过了长时间的磨合,现在的内阁各个机构已经运转成熟,或者说,他们已经建立了自己成为国家权力机关的自觉,再也没有了当初的那种草台班子的匆忙慌张的凌乱感。

外交事务现在就是丞相的直属事务,因此外务司作为内阁公厅的下属机关,自然也被安排在了宫城当中办公,所以丞相在办完公事之后,自然也就可以随意去将外务司的主官宣召过来了。

而现在,外务司的负责人是孔璋。这是一个中年人,面孔斯文,动作轻柔温和,看得出来受过良好的家教。同时,因为几年来都身居高位的缘故,他的顾盼之间已经带上了一些朝臣的气势,使得人不会因为他的谦和举止而对他有所看轻。

这个人是孔府出身,不过因为不受家族待见的缘故,他很早就投靠了徐州这边,并且为徐州这边出了不少力,算得上是个从龙功臣。因此,在新朝鼎力之后,朝廷也当然会给回报,将他封为恪勤子爵。另外,皇上看在他在孔府的时候经常负责对外接待的份上,特意将外事司的司长职位交给了他,让他全盘负责新朝的外交事宜,而孔璋似乎也对这份职务十分满意,因此一得到这份事务,就全身心地投入了进来。

并没有让丞相多等,听到了随从的通报之后孔璋就放下了手中的事务,跟着随从穿行于宫城里的宫墙当中,很快就赶到了文华殿。

在前明时代,文华殿初为皇帝常御宫殿,前明天顺、成化两朝,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文华殿。后因众太子大都年幼,不能参与政事,嘉靖十五年便改为皇帝便殿,后为明经筵之所,建筑随之改作黄琉璃瓦顶。嘉靖十七年,还在殿后添建了圣济殿。这宽敞的大殿被皇上定位内阁办公大厅和议事地倒也相得益彰,极其能够体现出新朝和前明之间的不同来。

前明太祖防臣如防贼,千方百计削弱大臣的权力,甚至还废除了丞相一职,但是到了最后,子孙一代代传下来,最后大权还是不得不下放,最后竟然落入了文臣和阉宦手中,闹出了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来。比较起来,皇上建立新朝之后就直接重设丞相,然后加强了内阁的权威,甚至将内阁放在宫城当中办公,确实气魄要大上许多。

丞相为什么要召见自己,孔璋心里是十分清楚的——作为外交事务的主要负责人,丞相在皇上那里的知道了他的构想之后,一回来就马上召见了他,然后将这个绝密的信息交给了他,要求他尽快整理出一项对日本的策略来,以便帮助大军达成预期的目标。

不过,虽然此事颇为棘手,但是和丞相不同,孔璋并没有将这件事当成是分心伤神的杂事,而是当成了与自己的前途休戚相关的大事,因而虽然为这事忙得头疼,但是他却乐此不疲。

因为,做了朝廷的官员之后,他自然也有了和其他官员一样的想法——想要升官、顺便扩大自己部门的规格和权力。

不得不说,之前几年朝廷的主要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