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武夫-第7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501章前车之鉴未必重蹈覆辙

当听到父皇亲口承认朝堂当中存在派别之争以后,太子的心更加骇然了。

“既然是派别之争,那……那为何父皇当时不制止呢?朝堂上不是最忌党争吗?若不防微杜渐,久而久之,大臣们分了党派互相时时攻讦,那怎生是好?”

“怎么?你想叫大臣们不要拉帮结派?”皇上有些讥讽地笑了笑,“大臣们按照各自的利益归属,本来就会各自抱团,形成自己的党派,你让他们不要私下来往,他们就不做了?自古堵不如疏,靠一味防堵就没有用的。再说了,文武大臣们如果不分党派,靠着皇帝一人,治得住吗?我是马上皇帝,我有威望,人人都不敢不听我的,我不怕,你呢?你上来了,制得住吗?”

皇上这一番诘问,让太子一时有些失语。

他之前没有想过这么深,此时细细一想,发现父皇说得可能还真是有些道理。如果文武大臣们全都结成一心,那皇帝的施政势必就会上下不畅,以至于被上下蒙蔽。另外,比之前明,新朝并没有建立像锦衣卫那样的特别机关,也没有庞大的内廷宦官群体作为辅助,相比人数庞大的外朝,实在应对起来有些吃力。

老师们从前明的教训出发,教导他要让大臣们万众一心,不要沉溺于党争耽误国事,而父皇却告诉他文武大臣们之间的争执非但不应该全部禁绝,反而应该默认,因为对皇家治国有利。

这互相矛盾又各有道理的话,让他脑子有些迷糊了,浑浑噩噩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迷糊了?”皇上看出了太子的状态,不过还是十分轻松,“迷糊了就好,治国哪里有那么容易啊,靠着老师说几句大道理就能治好国家,那天下哪里还有灭亡掉的朝代?有些事,不是用好或者不好就能说清楚的,要看具体情况,然后才能具体来办。你既然已经列席一次会议了,那以后也会继续列席的,好好学,该你学的东西还多得很!”

“那……那父皇,请问在你的心里,到底哪边的意见更有道理一些呢?”思考了一会儿之后,太子的脑子还是有些混乱,忍不住低声再问。“儿臣……儿臣列席的时候,听到两边的话都十分有道理,不知道该信那边的好……”

“道理?这世上满地都是道理,你是太子,我是皇上,大臣们无论对我们说什么,事前都会想好怎么讲道理的,而且都是冠冕堂皇的道理。你要事事讲道理,那正事还做不做了?”皇上拍了拍太子的脑袋,忍不住笑了出来,“所以,大臣们的意见和道理,你听着参考下就行了,做决定的时候你不用管他们说什么,他们说他们的,你做你的。你要的是治理天下,不是听大臣们怎么讲!”

接着,看着迷迷糊糊的太子,皇上继续说了下去,“不过,你真要说道理的话,还是内阁的话更有道理一些。你石叔叔他们有些蛮干了,话说得是好听,要分一分驻日使团的权,可是想要分权、想要把日本的金银矿攥在手里,好,但是首先你得要有人来管好啊?现在财计之才军中又哪里去找?真要按他们说的做那岂不是平添烦乱?”

“那……那父皇为何朝堂上不讲这些意见,反而不置可否,最后还提出那样的反感呢?”太子连忙问。

“朝堂上,我若是说一句,别人就会听成十句,而且元帅身份特殊,我今天在会上呵斥一句,明天朝堂上就到处都是流言了,那才叫添乱!再说了,大汉的体制才刚刚兴建不久,人的心多少还有一些旧日的影子,既然要拨乱反正让天下重拾尚武之风,那就尽量不能挫伤了从军之人的锐气,虽然有可能是矫枉过正,但是有些事不得不做。现在对军队尽量偏袒一点没关系,等过些年,文武同等的心思真的进了每个人的心思了,到时候再来什么不偏不倚,岂不更好?”

因为痛感大明文贵武贱以至于将领都不愿意为国效劳的教训,所以皇上特意在新朝实行了文武分离的制度,严令文臣不得领军,而且还有意用各种方式来提高军人的地位。奈何新朝建立时间太短,很多时候朝廷上下还是用前明的思路来处置问题,所以有意无意就会有损于军人的利益和地位。

虽然偏袒军人一边可能会有失公平,但是考虑到好不容易培养起军人的心气不能轻易打压下来,所以皇上一直都对军队十分优容,也杜绝了朝廷内外因为天下已经开始安定而想要限制军队人数和势力的想法。

当然,这种做法不宜持续太长,否则军方的心气就会变成骄横跋扈,皇上自知自己春秋还十分鼎盛,威望也十分高,所以决心在十几年二十年后再着手解决军队实力膨胀的问题,以免自己培养起来的军事集团反过来威胁到国家的安定。

当然,这种策略和战略,他是不能跟任何人说的,哪怕对太子也只能隐约暗示透露一点,接下来就看太子自己的悟性了。不过,他相信以太子的智慧,虽然刚开始时有些懵懂,但是在他言传身教一段时间后,应该会理解到治国的种种微妙之处。

“父皇谋略深沉,儿臣……儿臣受教了。”太子感觉自己稍稍明白了一点,但是又说不清哪里明白了,只好自己垂首。

不过,他没有想到,父皇对自己的教诲还没有结束。

“你知道,昨天你最让我失望的是在哪里吗?”皇上的表情突然变得有些严厉了,“就是在小偏厅里面,我和你那四位叔叔谈话的时候,你插嘴说得那些话!他们是你的长辈,他们吵架,你劝架,这无可厚非,可是你说的那些话,太有失风范了,你请他们不要为了些意气吵架,不光自己说得不像个太子,还把他们说得跟无事生非的莽夫一样……哎,你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啊!你是太子,切记!”

皇上这番话,更加说得太子感觉有些无地自容,他心里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哪些错,但是看到父亲这么严厉的样子,本能地又感觉到他对那天自己的表现其实心里很不满意,于是只好低下了头来,任由父皇教诲。

“你对叔叔们讲仁恕,这很好。可是你是太子,也是未来的皇帝啊,皇帝要他们别吵,至于说得那么恳求吗?你叫他们别吵,就是要让他们别吵!”皇上叹了口气,“你对他们越是弱气,越是害了他们啊……我这里是没事,叔叔们也都是懂道理的人,但是我靠着你的叔叔们打天下,以后你也要靠着叔叔们的孩子保天下,你要拿出强势来,这才是善待他们!”

“父皇是说……父皇是说儿臣……儿臣纵使敬慕诸位叔叔,也不能对他们太过谦顺,应该在勋贵面前表现得强势硬气一些,用纲纪来约束他们,这样能够让他们知道法度进退,以免生起跋扈之心,以至于害了自己?”太子明白了皇上指责他的意思,“而且明白了,以后一定会谨遵父皇教诲……”

前明太祖大肆屠戮功臣的事迹,太子也通过老师学习了很多,心中对那位洪武皇帝十分不以为然——大明代代皇帝都如此对待功臣,以后还有谁愿意做功臣?看到后来的成祖朱棣善待每一位靖难勋贵,太子才觉得十分认同,他觉得他们父子的天下就是靠着这些功臣打下来的,自然也要带着他们来分享。

不过,父皇说得对,对勋贵们来说,也许太宽纵太温和,反而会害了他们,让他们有恃无恐去作出一些横行不法的事情来。

“对,是要以纲纪来约束他们,但是不能只是这样……”皇上微微摇了摇头,“除了纲纪之外,更要以名利来羁縻他们,我们大汉的江山,还是要勋贵来帮着赵家来撑持啊……”

“所以,父皇就特意打算将日本的那些金银纳入到大汉银行当中,然后专门指定由勋贵监理吗?”当被父皇提示到这个地步之后,太子终于醒悟了过来,举一反三地问。“父皇是想要在废除掉了内廷和宦官之后,使用勋贵作为皇家的支撑,以他们为助力来统治天下?”

他的父亲没有回答,但是沉默已经差不多说明了一切。

太子低头思索,他明白父皇这是要启发他,让他自己来考虑问题。从父皇的话来看,他是不想学汉高祖和明太祖来残杀勋贵的,甚至也不打算学宋太祖来杯酒释兵权、将勋贵们边缘化,塞到豪宅良田当中养老,他反而打算在日后继续依赖重用这一批勋贵。

在如今的朝廷当中,因为皇上带着一帮老兄弟们初创天下的缘故,在文武官员里面,大批最顶级的官员都是勋贵,如果未来还是按照重用勋贵的思路来治理国家的话,那么以后肯定情况还是跟现在差不多。

第1502章本朝如何收纳英雄

这是学先汉吗?太子继续往深里想,突然又觉得这样的做法未必太好,前后汉两朝里面,皇帝都重用勋戚,结果不是闹得豪族势大,胁迫皇权吗?

“父皇……您的意思儿臣差不多明白了,可儿臣还是有些不太明白的地方。”一想到这里,太子忍不住继续追问了下去,“老臣子帮我家打下了天下,优待勋贵来回报自是是理所当然,但若是一直重用勋贵,让勋贵充塞朝堂、统文领兵的话,恐怕……恐怕也不太好吧?会不会……会不会有尾大不掉之忧?”

太子这话说得十分委婉,而且十分紧张,因为他生怕因为自己的话而让那些忠心耿耿的勋贵们惹上天降横祸,所以不敢说得太严重。

“这世上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父皇削弱了内廷,就要倚重外廷,凡事总是要冒些风险的嘛!”皇上笑了笑,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紧张了来,“不过,你说得很对,凡事不可盲目自信,更不可只依赖一方,所以……父皇倒也不是没有别的安排。”

“父皇……可否……可否再教教儿臣?”虽然心里知道有些事情就算太子也不该多问,但是太子的好奇心让他难以忍耐,他硬起头皮来追问父皇,“儿臣知道自己尚且年幼,而且才刚刚参与国政,很多事情可能不应该问太多,如果……如果父皇觉得现在不应该告诉儿臣的话,儿臣以后慢慢领悟。”

皇上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盯着太子看了一会儿。

这个孩子,在他不知不觉当中已经长成了一个少年,而且在自己的敦促和教导之下,已经有了十分渊博的学识,哪怕就按照他之前那个时代的标准来看,这也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孩子了,更何况是现在这个时代。

更让他心里高兴的是,太子并没有和许多人一样,因为自己的聪慧和地位而感到骄傲或者放纵自己,而是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而且连那种质朴刚毅的个性也被很好地保留着。

这样一个儿子,纵使表面上严厉,在内心深处他又怎么可能不喜欢呢?

趁着这个机会,先跟他来点教诲吧。

“你担心我朝和先汉一样,皇亲国戚、豪族巨室代代生聚,最后尾大不掉反而胁迫朝廷,这个担心没错,反而证明你有了脑子。勋贵们在你我的治世里面大概不会出现什么乱子,但是执政者应当为后世谋……”皇上沉吟了许久之后,低声对太子说,“所以,过上不久,我就会来引入别的力量,来制衡勋贵,让他们不至于势大到无人能制。”

“应当如何引入呢……?”太子下意识地追问,然后很快就灵光一现,“父皇的意思,莫非是重开科举?”

太子是跟许多老师学过国史的。他也知道在秦汉到隋唐之际,中国都是豪族门阀充塞朝堂,拥权自重,威凌天下。直到隋唐之际有了科举之后,读书人大量通过科举进入朝堂,被皇室引以为奥援,世家门阀的势力才大大衰减,不至于成为威胁皇权的力量。

他的这些老师们都有在前明时代读书考科举的经历,也都有过经世治国的梦想,所以一直都有意无意地向他暗示行科举、优待天下读书人的好处,而太子在自己的思考当中,也觉得以科举来取人才,是相当简便而且公平的做法,所以他也希望本朝尽快开展科举。只不过,因为自己太过于年幼,不敢妄议大政,所以才一直没有跟父皇谏言而已。

他没有想到,看似对读书人不屑一顾,一直都不肯开办科举的父皇,居然早已经做了开办科举,招徕天下人才的打算了。

父皇的智虑,当真是超凡入圣……年幼的太子,再度在心里增加了一份对父皇的崇拜。

“不过,科举是要搞,但是不能草率地搞,至少不能如同以往那么搞了。”皇上又皱起了眉头,好像想起了什么不愉快的东西了,“我朝取士,不能考什么八股文了,那些酸腐文章一点用处也没有,读了只能让人读坏脑子。你靠四书五经能够扛起枪,能够造好炮?我朝的科举要重实务,实务!数算,格物,策论这些东西都比什么圣人大义有用百倍,所以,新朝就算搞科举,也只能用这些来取士。否则,朝廷取一帮百无一用的废物来当官,有什么意义?”

不考四书五经,考数算策论?皇上这个论调虽然看上去很奇怪,但是太子听来却并不很惊讶。一直以来,陪伴在父皇身边的时候,太子都听到了皇上对之前沉迷四书五经去考八股文的读书人颇有微词,觉得他们是百无一用的书生,只会满口义理,却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太子也听说过前明的士大夫们大多数只能空口白话,治国理政竟然是样样不行,考中进士,被授了官职之后,也什么都不懂,最后只能依靠幕僚和书办来帮助处理政务,有些人甚至还完全被下面的官吏合起伙来架空,形同傀儡。

前明的教训,自然是不能不接受的,所以太子也同意父皇的意见——科举要办,要从地方上提拔人才,充实到朝堂当中,既可以让国家的治理变得更加有效,也可以暗中制衡勋贵,不至于让勋贵完全垄断大权。

“所以,为了办好这样的科举的,就要先对万民施行教化,否则你考数算和策论,又有几个人懂?天下才俊,被八股荼毒已久,一下子还爬不出来的啊……”皇上冷笑了一下,“所以,这几年,我朝就要大力发展文教,各地兴建学校,让天下新的一批读书人按照我朝的要求来读东西,然后从他们这里来选摘人才。至于那些酸腐秀才,就让他们在书斋里面继续穷首皓经吧。还有,不光是要用科举来提拔文臣,也要设置武学校,让幼童可以从小进入武学,学习打仗的种种技艺,操炮造船,天文地理,哪样不是学问?以后军队里面也要用这些武学出来的学生充任军官,让他们带兵打仗!别说是平民子弟了,就算勋贵子弟,也要从中学习,优中选优,如此才能让新朝文脉不断。”

接下来的时间里面,让各地兴建学校,从中挑选文武学生充实朝堂,然后利用这些挑选出来的平民精英来制衡勋贵,太子终于明白了父皇内心深处的安排。

然后,他也突然明白了父皇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去从外面掠取财富了——因为想要实现这个目标的话,一定要花上难以计数的金钱吧。

“这一套架构与之前诸朝都大有不同,所以不得不缓缓而行,一点一点构建起来,让上上下下都慢慢适应。只要架构告成,以后在外,是内阁和军队制衡,在文臣和武臣之内,是新起士绅和士子与勋贵制衡,如此制衡之下,方有皇权施展的空间,若是都铁板一块,那上下要皇帝做什么?就是要让他们相斗,然后皇帝位居其中,左右逢源,维持他们一个斗而不破的局面,这样的话他们就得一直依赖皇家作为仲裁,反过来也就必须拥护皇家的地位,明白了吗?”皇上耐心地向太子解释着,他既语重心长,也充满了期许,“你是太子,我这一套以后就是你来办的,所以我先把这些法子都告诉你,你现在不懂没关系,我有大把的时间慢慢教你,就怕你不肯认真学啊!只要你学到手了,那我这江山,日后也能够安心交给你了……嘿,到时候还得你把这套再教给你儿子呢!”

这一番真情与打趣交织的话,让太子的心越发激动了,就连呼吸也急促了起来。他只觉得自己原本懵懵懂懂的视线,现在突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父皇的治国之策,原本他是一点都看不明白的,只知道父皇天纵英明,他只需要唯命是从就好。如今,父皇却跟他说得如此透彻,这既说明父皇深谋远虑,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父皇心里,他已经长大了,已经成为可以解说军国大事的人。

也许就是因为父皇如此看重自己,他才会安排自己这次亲自去高丽,负责总筹后方军务吧……

我可一定要好好表现,不能辜负父皇的期许啊!他在心里暗暗发誓。

“儿臣,谢父皇!”激动之下,他突然朝父亲跪了下来,“父皇之策,儿臣一定谨记在心,不敢须臾有忘!”

“什么不敢须臾,至于搞得那么紧张吗?该学就学,该玩就玩,父皇还有好几十年时间呢,可以好好地教你,好好地把新朝的体例也一个个架构好,只要体制完备、运行流畅,就不怕出大事。你也不用弄得这么紧张,天下事还有父皇顶着!”皇上的脸上仍旧带着笑容,然后拍了拍太子的肩膀,“自古有劳有逸方为正理,你虽然有些表现还不如人意,但是人无完人,我也不要求你尽善尽美。总之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