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武夫-第8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快就找到了步兵军阵的薄弱之处,并且前仆后继地向一处冲,不畏伤亡,把操演当成了真正的仗在打,臣觉得应该予以嘉奖!”

他久在朝堂,对如何应对上司早已经颇有经验了,不声不响地就转开了话题,大力赞扬那些骑兵,也让太子的心情好转了不少。

“骑兵的表现确实十分不错,在枪炮轰鸣当中还能一直整队,并且集中力量冲锋,带队军官应该予以嘉奖。”他点了点头,“赵旅正,出征在即,虽然日本幕府的军力不能与我们相提并论,但是谁也不许懈怠,你该嘉奖的嘉奖,该处罚的就处罚,不管有谁不服从你的命令,你都可以军法从事,报备给我就可以了。术业有专攻,你的本行就是带兵,我绝对不会越俎代庖。”

“谢太子殿下!”赵松大喜过望。

他手下的部队的来源混杂,不少人还是手眼通天的勋贵,因此他最怕的就是有人借着朝中的关系不服从他的命令,现在太子既然有这样一句话,那他到时候就会有底气许多。

“好了,该说的我也说了,接下来就看你自己来办了。”太子转过了视线,指向了旁边一直没有说话的桥本实村,“这位就是日本朝廷派过来,向我们大汉请求派兵的使者,你认识一下吧。”

然后他又想桥本实村解释了一下赵松的身份。

一听到赵松居然是大汉征日大军的主将,桥本实村大惊失色,又重新打量一番这位身着戎装态度严肃的军官,然后深深作揖。

“在下桥本实村,见过将军!将军如此英伟不凡,必能成就惊天大功!”

“使者莫要多礼。”赵松连忙将他扶了起来。“使者甘冒奇险,踏海一路上来到这里,真是辛苦了。”

“为朝廷效劳,有何劳苦可言?唯愿大汉天兵早日进兵,打败蛮横乱政的幕府,恢复国内的纲纪,只要能够达成这个目的,哪怕是要在下粉身碎骨也是值得的。”桥本实村满面激昂地回答,“法皇陛下也在宫中做坛,祈盼大汉天兵旗开得胜。”

“贵国朝廷的心意,我是明白的。”赵松当然听得出对方旁敲侧击,心心念念的就是要自己早日进兵,所以也给了对方一些安慰,“我国朝廷也已经上下一心,举国都在为这场战事而做准备,只要准备万全,我们就会跨海进攻,把乱政的幕府击败,救贵国朝廷于水火。”

“那请问……请问将军,贵国军队何时准备好?”桥本实村连忙追问,“又何时能够进军?”

赵松没有先回答,而且斜眼看了看太子,而太子没有说话,只是做了一个手势,示意他不要泄露太多军情。

“既然使者来到了这里,那么想必也看到了,这些时日我国一直都在从各地征集物资,然后运送到这里,已经堆积了许多物资,可见我们的决心有多么大。不过,大军一旦开始征伐,所需要的物资难以计数,必须要事先预备好,所以现在筹备的物资还不够,还需要再稍等些时日。”

“那……贵国现在打算征集多少军队来攻伐幕府呢?”桥本实村再问。

这个问题赵松更加不肯照实说了,“我大汉的国力人口幅员,都远远超过周边任何一国,既然已经决定要讨伐幕府,那自然就会用上全力,我大汉现在各地的军队总计有数十万之众,从中派出精锐,想来一定可以把幕府一举荡平。”

“数十万!”桥本实村并没有听出赵松有意回避的事实,而是被这个数字给吓倒了。他不习兵事,以为赵松说大汉有数十万,就会将其中一大部分投入到征伐幕府当中。

也正是因为大汉自从立国之后四处征伐,并且打出了这样的辉煌战绩,所以公卿们才会萌生借兵倒幕的想法。他刚才亲眼见到了大汉的兵强马壮,这种精兵强将,若是能派出十万打到日本去,幕府又如何能是对手?一想到这里,他原本的忐忑不安也骤然消失了。

“多谢将军!多谢将军……”他嘴唇微微颤动,“若我国朝廷有恢复权位的那一天,必不敢有负天朝!”

“使者到时候也会成为贵国朝廷的功臣,被后人所敬仰的。”赵松微微笑了笑。

接着,在太子的命令下,这行人都走下了山岭,一同来到了谷地当中。在各处士兵们的欢呼声当中,太子先是来到医卫兵们的驻地,巡视了一下伤兵的恢复状况,并且勉励他们早日康复,再为国效劳。然后他在赵松的带领下来到了骑兵们的驻地。

此时已经收队了的骑兵们正在临时营地里面休息,有些人躺在地上休息,有些人在擦拭自己的武器,有些人则在给自己的马匹喂草料。

但是当太子进入了营地之后,他们马上都停下了手中的事情,慌忙想要列队迎接太子。

“不用来行礼了,你们今天已经累了一天了,现在就好好休息吧。”太子却挥手制止了他们,示意他们继续休息,“我只是来探望一下而已,你们不用紧张。今天你们打得很不错,这才是我们大汉军人应该有的风采,我已经跟你们的赵旅正说过了,要他们重重表彰你们!希望你们能够再接再厉,在踏上日本之后还能够像今天一样打仗!”

接着他连续夸了好几次这些骑兵,惹得这些人阵阵欢呼。立功的机会很多,但是太子殿下亲临表彰的机会可是很少,以后可以拿来跟别人吹嘘了。

太子知道自己年轻很小,之前也从没有过带兵打仗的经验,所以军队尊敬他但是不亲近他,服从他的命令只是因为他的身份而已,对他并没有多少爱戴,所以他想要用亲自和底层官兵接触的方法慢慢地在官兵当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威望,也只有这么做才能够真正地尽职责。

他不畏辛苦,走到了很多士兵面前嘘寒问暖,并且问起了他们各自的家庭情况,然后鼓励他们继续奋勇作战。

不过,在和他们的对话当中,太子发现相比普通的步兵来,这些骑兵的出身来历要复杂得多,有些人是徐淮本地家境殷实的良家子弟出身,在赵字营的崛起过程当中慨然从军,有些人则是前明的边兵,因为大汉建立之后投降而被编入了大汉军队当中,还有些人甚至就是蒙古人。

问过了他才明白过来,骑兵需要长时间的训练,而且还需要和军马的默契配合,对装备的要求也很高,相比训练两三个月就能初步成军的步兵来说实在太金贵了一点。大汉四处征讨,骑兵也一直都在扩军,但是国内训练骑兵的速度跟不上这个需求,所以大量吸收原来处于敌对势力方的精兵充入到自己的骑兵队伍当中。

虽然之前大家曾经各为敌人,而且相互间的厮杀很厉害,但是大汉对这些降兵却待遇不错,虽然无法担任正职的指挥官,但是军饷和其他待遇却并不会缺少。有了优厚的待遇能够养活自己和家人,原本的一些宿怨就算不得什么了,哪怕仇怨最深的蒙古部落的人也没有那么强的民族观念。

除了能够充实编制人数之外,这些人在行伍多年,作战经验十分丰富,也可以给新兵传授他们的经验,让大汉骑兵的实力以更快的速度膨胀。

现在大汉的骑兵和蒙古部落的骑兵交锋的时候已经稳占上风了,和日本骑兵比起来那更加是天壤之别。

在太子巡视的时候,骑兵营的营正曾广一直都陪同在他的身边。这是一个身形粗豪的中年人,他是徐淮出身,早年就加入到了赵字营当中充任骑兵,在大汉军队当中服役多年之后成为了营正。因为勤练武艺的缘故,哪怕到了如今的年纪他的肌肉还是十分发达,手上还有一道长长的疤痕。

和赵松不同,他留着一头短发,不过一指长的青色头发被往后梳理,看上去有些不伦不类。不过,这种发型在骑兵当中十分流行,一来是和那些蒙古人时常相处所带来的影响,而来也是为了方便戴头盔而不至于气闷。

“殿下,将士们一直都憋着劲,都想着立功,谁也不会懈怠的。”眼见太子很高兴,他也有意说一些豪言壮语来讨好太子。

“只要有这股气就好了。”太子点头表示鼓励,“你们都是辽东军里面精挑细选出来的精锐,今天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今天不只是口头表彰你们,只要你们以后还是这样的表现,会写信给京城,在父皇面前也夸奖你们。”

“谢殿下洪恩!”曾广大喜。

他一心想要的就是提高骑兵的地位,在以前的军队当中,骑兵一直都是最精锐的兵种,是被主将们当做用来决胜时的法宝。地位最重要待遇自然也最为优厚,可是在新朝建立之后,因为火器大幅度的发展,再加上打建奴和蒙古人的战事十分顺利,所以军队里面就出现了轻视骑兵的想法,认为大汉军队里面只要继续发展更先进火器,那么任何敌国的骑兵都无法和大汉军队抗衡,自己这边骑兵的作用也会日渐减少,只能起到袭扰的作用。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虽然骑兵依旧待遇还不错,但是最受重视的兵种却已经变成了炮兵,武备学堂里面算术这一科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规定最优秀的学生必须学好算学。因为炮兵最需要的就是计算距离和弹道。这种做法坚持了多年,搞得其他兵种内有怨言说大汉军队已经都快变成了算盘先生了。

眼见骑兵的地位开始降低,升迁的机会比不过其他兵种,骑兵内部自然也在着急,一心想要表现出自己的重要性,挽回在高层心中的地位。

“对了,曾营正,我今天在山上观阅的时候,看到了你们操演的全过程,你们快速整军然后一举突破军阵,确实打得十分漂亮。不过……也有人说你们是捡了演练的便宜,如果是在实战的时候,你们在冲到炮兵阵地之前就会受到极大伤亡,然后再也冲不下去了,更加不可能突破到炮兵阵地。他们还说我朝打蒙古人就是这么打的,他们拿我们一点办法也没有……”太子突然正色问对方,“我不太明白军事,但是看他说得似乎也太极端了一点,所以想要问问你的看法,也算是兼听则明吧。”

“殿下,此言大误!”曾广一听就有些着急,马上就辩解了起来,“没错,今天臣等是占了演练的便宜,没有在冲锋的时候受到多少伤亡,可是将士们的意志是摆在那里的,臣等是实打实地对着军阵和兵刃冲锋,而且硬是趟过去了!若要真是实战,这股气势也绝不会有所衰减,作为大汉的骑兵,大家只知道勇往直前,绝无退缩!”

“可是打仗也不是单凭气势吧?”太子还是有些疑问,“虽然气势很重要,但是若无视情势一味蛮干的话,肯定是不行的。”

第1596章暗议谋划

“殿下所言倒也不差,不过……臣等也是靠着头脑和勇敢打仗的,并非只是一味猛冲的莽夫,否则也不会在酣战的时候到处找军阵的薄弱地点了。”曾广垂首向太子解释,“没错,我军的火器厉害,但是敌军的火器可不是像我们一样厉害,他们火器的数量和精度都远远不如我们,在我们的骑兵冲锋的时候,他们能够我们骑兵造成杀伤不会太大。同时,就算是我军的火铳,虽然和前明时代相比已经大有进步,但是精度也还是不够,如果分散在各个军中当中的话,也无法阻挡我们的冲击。别忘了今天的骑兵只有一个营,但是和敌国作战的时候,我们有万千骑兵!臣觉得,以我们骑兵的训练和勇力,就算步兵严阵以待,也是能够冲破的,而不是像那些说风凉话的人所想的那样,只能靠边站。另外,我们的骑兵行进十分快速,轻易就能在战场上各个区域之间移动,可以自由选择战场,这也是步兵所力不能及的。”

他说得十分激动,一心想要让太子明白,骑兵依旧能够作为主力来使用,而且大汉的可以抗衡现在任何一支敌国军队,包括大汉自己的步兵军团。

“你的意思我明白了,确实有些道理。不过,就算如此,拿骑兵正面冲击步兵军阵,还是不智。”太子沉吟了片刻,最后摇了摇头,“而且,就算你所说的为真,那只要日后随着火器的发展,火力越来越密集、威力也越来越强大,最终骑兵根本就无法在战场上正面使用了,对吧?”

这个问题直指要害,曾广顿时有些语塞,不过很快还是笑了起来。“殿下此言倒也有理,不过火器的发展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慢慢提高的,这种情形应该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了。至少……臣这几代人怕是看不到了,反正到现在为止,臣以为骑兵仍旧是非常有用的。”

“既然骑兵的机动十分迅速,冲击敌军军阵越来越危险,那可不可以训练一些人骑马,不过只用来机动,然后碰到接敌的时候下马列阵战斗呢?我听闻建州女真当年就是然步兵骑在马上,遇敌就马下接战的,打得大明军队也十分惨。”

“殿下真乃天资过人!”还没有等曾广回答,已经闯过来的赵松接过了话头,“实际上类似的事情我们辽东军已经在做了。”

“嗯?”太子有些疑惑地看向了赵松,“你们已经在按这个想法来办了吗?我还以为这只是我的空想而已……”

“殿下想的很有道理,如何能叫空想!”赵松笑着摇了摇头,“其实这个问题一直摆在我军面前很久了,我军善用火器虽然天下知名,但是多年来火器一直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外流,而且还有西洋人在到处贩卖武器,所以现在我军面对敌人的时候,敌军的火器越来越多,于是原本的战法就有些吃力了。我们一直都在研究新式的战法,以便适应新的局面。比如太子所说的办法就是其中之一——让骑兵对着敌军的军阵冲锋越来越亏,那就干脆让步兵骑马跟着他们一起机动就好了。这种骑兵不装备马刀和近战兵器,只装备火铳,各处机动,接敌则下马列阵,轰击敌军。这种骑兵和我军现在拥有的骑兵可以互为辅助,大大有利于我军和普遍装备了火器的军队抗衡。”

“既然这个想法这么好,为什么现在还不在全军推广呢?”太子奇怪地问。

“那是因为形势还不够急迫,而且装备条件还没有准备好。”赵松马上跟他解释,“现在大汉周边的敌人,并没有国力足以撼动大汉边疆的存在,所以形势还没有紧迫到必须马上改进,可以缓缓而行。另外,现在也没有适合这种骑兵使用的趁手武器,我军的火器,无论是火铳和手铳都太笨重了,不说在马上无法瞄准使用,就算下马了也不方便马上列阵接敌,所以现在我们正责成研究院去研发小型化的手铳,作为他们的装备。”

大汉十分重视军事,因此军械兵器的发展自然也极受关注,自从立国之后,朝廷就专门拨款,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军械改进和研发的机构兵器司,在原先的军械厂当中抽调多年积累的精锐技工和技师充实其中。在他们的努力下,这些年来大汉的火器发展十分迅速,对西洋人实现了反超。

陆海军也经常会把自己在使用武器时出现的问题和希望作出的改进都提交给兵器司,让他们进行研发,有时候会专门为某个兵种或者战舰定制武器,这种骑兵的构想,也是依赖于武器的改进。

赵松还不知道,这个原本地位独立的兵器司,也会在未来被划到陆军部的名下,然后现在原本属于工业部的军械厂也会一并划归到陆军部管理之下,这样负责研发的兵器司和负责生产的军械厂就会融入到一个部门当中,军械厂可以按照兵器司的要求进行反馈和生产,让每一次的武器改进都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列装到需要的部队里面。

“看来军事果然是博大精深,决不下于文学之流啊……”听到了赵松的解释之后,太子禁不住感叹,“单单是为了一个想法,居然就要上上下下付出这么多的心血!”

“纸上得来终觉浅,殿下。”赵松仍旧笑着,“看似再简单的问题,要落实到实处仍旧很难。”

太子总感觉赵松并不只是在说军事而已,而是在借机劝谏他。

“旅正所言甚是,我明白的。”他笑了笑,然后同赵松一起离开了营地。

经过了这样一番实地观摩以后,桥本实村已经对大汉的军队充满了信心,他认为大汉既然有如此强兵,而且又是要倾国之力来讨论幕府,那自然就不会有闪失,幕府一定会被他们击败,而朝廷能够赶在被他们当成敌人之前找上大汉,实属难得的侥幸。

在这之后,他也几次找太子相谈,要求对方准许他前去大汉的京城面见天子,经过了几番拖延之后,终于得以成行,不过太子却要求他先留下一封信,他要送回给日本的朝廷。

原本就有这种打算的桥本实村自然一口答应,然后将自己出了日本之后的经历全部写了下来,写了一封厚厚的信留给了太子,然后搭乘了一艘前往大汉的船。

在仔细阅读、并且确认这封信没有问题之后,太子也将这封信送上了商船,并且附上了一封嘉奖令,一并送向了长崎商馆。

长崎和釜山挨得很近,所以很快在第二天就他们就收到了使者带过来的东西,周璞和刘靖两个人都为之大喜。

他们喜的并不只是得到了太子殿下的嘉奖而已,更让他们欣喜的是日本朝廷的使者已经接受了大汉这边的做法,并且主动配合,答应为他们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