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武夫-第9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所提出的条件。

但是接受这个条件,不代表他们能够拿得出钱来。

经过幕府的多年打压之后,各地的大名和日本朝廷都十分穷困,财政本就困难,他们手里又哪有那么多钱来赔偿给大汉?就连幕府本身,因为这几个月来的大战,财政也到了崩溃的边缘,府库已经本上已经空乏了,再也拿不出多少钱来赔偿大汉。

不过这根本就难不倒大汉的谈判官员们,他们在之前就已经为这个形势准备好了手段,他们要求在赔款偿清之前接管日本的所有金银矿山,同时接管各地的税关,征收特别的商旅税,以这些办法来积蓄赔款,目的是在三十年内让这笔赔款得以偿清。

而这个办法虽然算是一条现实的解决办法,但是还是引起了一些大名的反对——日本的金山和银山分布不均,大多数分布在各地的大名手中,而这些矿山可以说是他们领地财政的命脉,他们轻易都不肯出让出来。

而大汉的官员们却十分强势,他们明言此事不可商量,必须按照这个办法来解决,更加暗地里不断地威胁若是有人胆敢反抗,就将兴兵讨伐这些豪族。而这个时候因为事不关己,日本朝廷和另外一些大名们则选择了回避态度,更加让这些有异议的大名们孤立无援。

在几天的坚持后,当已经有些厌烦的大汉官员们“你们若不给,我们大汉军队自行来取。”的威胁之下,这些大名们终于同意了大汉所提出来的条件,恋恋不舍地将自己领地内的矿山交由大汉来管理经营。

在大汉朝廷的规划之下,这些金银矿都将划归到大阪的币政局的手中,成为大汉银行的资产,它们出产的金银贵金属也将被源源不断地运到大汉,以“岁贡。”的名义,解运到大汉银行内,支撑这个国家经济不断地蓬勃发展,也让大汉银行的那些负责人们能够从战争当中得到足够的利益,支撑他们继续维持对战争的渴望。

而币政局本身也将作为一个经济机构,开始尝试在日本运行一个依靠纸币进行支撑的经济结构,为大汉未来的币制改革积累可靠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手段。

当这一切条件都被谈妥之后,大汉在战前对日本的一切期待都已经实现了,当然这不是靠谈判而是靠大汉陆海军的武力而得到的,而在大汉军队的努力下,一个原本孤悬海外、不服王化多年的岛国,也终于被拉入到了中华帝国的体系之下,成为了大汉的藩属国。

眼看自己达成了这样的勋绩,太子殿下十分满足。

不过,他也知道,征服日本只不过是一个开始而已,为了他们赵家的大汉,为了华夏万民,他们父子两个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在离开京城的时候,太子殿下曾经做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不教岛夷窃称日,唯我国威耀万邦”,但是已经学过了足够的地理知识的他知道,现在大汉虽然已经称雄一方,但是离达到“布国威于万邦。”的地步还差了太多,但是他有信心,他踌躇满志,他坚信只要自己沿着父皇的路走下去,大汉终究还是能够走到这一步的。

纵使他这一代做不到,他的儿子,他的孙子……他们一定可以做到——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让这个国家保持最强大的武力。

而以大汉的人口和财富,他相信只要自己走对了路,这绝对不是妄想。

就在和约签订之后,他跟日本朝廷和这些大名们提出了要求,要雇佣大量浪人武士,带着他们出海打仗。

而这个要求也马上被不明所以的他们答应了——在战国时代,各藩大名手下的武士们都大大膨胀,等到国家承平之后,这些人口繁衍的武士就成了大问题,因为没有足够的地方和俸禄来安置他们,早在幕府时代,幕府的重臣们就对这些浪人们感到十分棘手,现在大汉想要带走他们,这些大名们反倒感到如释重负。

他们不知道,这些浪人将会成为大汉与西班牙人和以后的各个敌人们交战时的炮灰,就算知道,恐怕也不会在意吧。

第1701章大汉太祖赵进研究(1)

谁是最强盛的帝国,谁就可以独享一个字的荣耀,西汉、东汉、前汉、后汉、北汉,南汉,赵氏皇朝则被称为“汉”,通常来说,在文献和记载中,若没有特别注明和语境,汉帝国和大汉帝国,都指这个代明而立的王朝,其他朝代则要有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的前缀。

明帝国的法统是建立在“驱逐鞑虏,恢复华夏。”之上的,所以具有无以伦比的正义性和合理性。

溯源自夏商周至宋漫长时代,有五胡乱华的黑暗,有五代十国的血腥,有南北两宋的羸弱,不过,每一次黑暗过后,华夏文明都会有伟大的复兴,更胜前代,秦汉、隋唐甚至两宋,都是如此。

理所当然的,天下各处,无论华夏蛮夷,都是无比期待,要知道,华夏文明的盛大和复兴,受益者并不是华夏民族本身,蛮荒异族都会雨露均沾,从茹毛饮血到衣冠诗礼,从蛮夷成为华夏。

有些酸腐文人讥刺说,这等受益不过是对外族的灭杀,可比起佛郎机人在极西之地对当地土著所做,这等受益则是天大的慈悲了,活着,活下去,活得更好,这才是百姓民众根本所求。

明帝国辜负了华夏和外族的期待,谁也没有想到,大明的上升区间这么短,在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后,明帝国军事上积极进取的攻势就变为了守势,被并没有太多实力的蒙古部落打到北京城下,甚至在野战中被人俘虏了皇帝,再接下来的近二百年间,敌人打到首都的例子还发生了好多次。

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都和军事上差不多,明帝国前期的野蛮化极为严重,对蒙元的很多政策,明帝国没有取长补短,反倒是吸收了那些黑暗和禁锢的东西,说起来有些讽刺,有明一代,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段恰恰和明帝国中枢控制力下降的时段重合。

商业贸易更是个笑话,世界需要明帝国的出产,明帝国也需要世界的金银,但官方没有在这上面获得任何好处,甚至引发了惨烈的战争。

对于很多人来说,反驳上面种种不足很简单,明帝国延续了二百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朱明皇室的法统没有偏移和更迭,帝国的主体领土没有缩减,对于一个帝国来说,这已经足够好了。

但这种足够好是建立在东方文明的整体下降上,当年威震欧亚的蒙元帝国已经分散成一个个部落,沙漠、森林、海岛各处的善战蛮族尚在蒙昧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持足够体量和没那么退化的明帝国反倒有了华夏历史上难得的长久,只是长久的烂下去。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英雄,他立下了丰功伟业,朱元璋是一个天才,他建立了一套无所不包的制度,这套制度贯穿了明帝国的始终。

只是这套制度只有朱元璋本人才能勉强运转,他的子孙们只能修补修改,然后越做越错,这套制度甚至降低了历史对朱元璋本人的评价,认为他很多设计是因为他出身赤贫农家,带有局限性和狭隘。

比如说朱元璋对各种税赋有种本能的厌恶,甚至重责过善于收税的官员,但有明一代,各种捐税徭役让民间苦不堪言,不断的暴动变乱,但这些赋税和劳役,绝大部分被地方士绅和官员们盘剥分润,明帝国中央的财政反倒是紧张脆弱的,养不起有足够战力的精兵,一旦有大的天灾和战事,立刻就面临崩溃。

更不要说让人诟病万方的宗藩制度,自成祖朱棣时,大明的皇室子孙就没有为这个帝国做出任何贡献,反倒在地方上剥削吸血,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店铺,却从缴纳任何的税赋,为了补上这个亏空,明帝国只能更残酷的盘剥百姓平民,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明太祖是这样的英雄和天才,设计出这样被人诟病贬低的制度,或许会有人说,这些被人诟病贬低的制度中蕴含着大智慧,不然,明帝国这二百余年的寿命是怎么来的。

因为于此,大家对大汉太祖赵进抱有同样的怀疑……

大汉太祖赵进和华夏历史上每一个皇者都不同,自夏商周至今,称皇称帝者,或是乱世厮杀争胜,或是身居高位之人博弈,从未有在这还算“太平。”的时代中,靠着类似于民团的武装夺取天下。

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上,成为皇帝的人里有乞丐、有贵族、有军人,当然,那些继承皇位的不列入其中,却从未有过赵进这样的出身。

按照大汉帝国的官方记载,赵进是徐州卫的百户出身,大明世袭军官体系的中层一员,但更权威的说法,赵进父亲是刽子手,母亲是屠户的女儿,这样家庭出身的人注定是贱役,尽管会有不错的生活,可政治地位却不高,不能享受完全的公民权利,如果读者们不能理解的话,请按照种姓制度中的低种姓或者贱民去理解,当然,细节上有很多很多的不同。

在赵进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明帝国一如既往的不好,却也没有坏到那里去,而赵进父亲的灰色收入足可以保证他们很体面的生活,周围的人也会对赵家保持足够的尊敬,在华夏世界,明面上的政治地位和真实的社会地位完全两码事,比如士农工商,农民要比商人高贵很多……

而且在赵进的成长过程中,他很少离开徐州区域,在这样的生活经历下,夺取天下的想法如何产生,让后来的研究者无比好奇。

尽管大汉帝国崇尚质朴刚健,可描述赵进的官方文字中总是充满了各种神话传说,比如说长在赵家小院里好似冠盖的大树,比如说曾在赵家房顶看到好似火灾的红光,比如说赵进睡觉时候有人眼花错看成了龙,还有黄河洪灾曾有龙的影子进入赵家,林林总总,在华夏历史上各种史料和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的,近乎泛滥的帝王起源征兆。

第1702章大汉太祖赵进研究(2)

赵进“何时”有夺取天下的想法,从华夏到世界的其他地方,摒弃那些并不可信的神话传说,每个人都对真相无比好奇。

除了那些靠继承取得皇位的帝王,英雄、枭雄、奸雄们不管史书如何为他们粉饰,他们在一开始都不会有这样巨大的志向,往往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加上时运,当实力和时机到了某个点之后才决定冲击顶点,这是常理,也是常态,不管华夏世界,或者欧洲大陆,甚至蛮荒的美洲,都是如此。

但赵进不同,对于“何时”那个问题,答案,如果我们承认他是答案的话,那么早就明晰了。

和华夏世界的历代帝王不同,赵进没有禁毁前代不利于自己的史料,恰好明代文人对于笔记有远超出前代和其他地域的热情,无论真实记载或是传说谣言,有心人总会在里面发现真相,至少是真相的碎片。

只是从这浩若烟海的文字资料中得出的结论太不可思议,如果这就是答案,如果这就是真相,那未免太骇人听闻,太不可思议。

大汉太祖,这个世界帝国的开创者,或许在他是个十岁少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成为帝皇,夺取天下,甚至是夺取这个世界的念头。

多么不可思议,一个少年,一个身处偏僻之地的少年,没受过教育的父母,怎么会有同样的想法,要知道,同样的年龄,甚至连皇室子弟都未必会有这样的概念。

可这个结论,这个或许的“答案”,又有他的理所当然,观察大汉太祖赵进的一生,他的十岁之前和他的同龄人一样平平无奇,赵进的父亲为了锻炼他的胆量,带赵进去观看执行死刑的场面,他收到惊吓昏厥,濒临死亡,然后又运气很好,但并不算如何神奇的醒来。

从那一刻,赵进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开始有迹可循,都开始充满了目的性,是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十岁的少年会有如此严整的计划,如果我们认定这是他自己的计划,从自己的十岁谋划到了自己成年,并且每一步计划都成功了。

首先,他通过儿戏一样的比武筛选自己的同伴,那几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我们无需一一列出,这些人的存在也被认为是赵进的“天命”,在华夏世界的语境里,初代帝王在贫寒时总会一些默默无闻的英才汇聚跟随。

然后,赵进开始染指徐州区域的地下世界,而且影响和权力都飞速扩张,一群少年对抗亡命暴徒,这个对比很荒谬,但实际上,营养充足、经过训练、拿着精良武器的少年,和营养不良的乌合之众比起来,他们未必只有劣势,更何况,通过自己和同伴们的家庭,赵进得到了徐州地方政府和士绅们的支持,这个优势就太巨大了……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件事,之所以我们要提到这件事,是因为长期以来,研究者和学界对这件事有巨大的分歧,这件事就是大汉帝国“第二皇后”木淑兰女士被绑架事件,木淑兰女士的生平在史书和各种剧目上都常常看到,这里就不再累述。

这次绑架事件中,赵进和他的小团体第一次杀人,第一次和徐州的地下势力有了交集,很多人觉得这才是一切的开端,或许这次杀人的刺激和身边人的突发遭遇,让赵进觉悟了什么,也有人觉得,这次的事件,不过是一次事件,如果不是这次,那么赵进和他的团体,在接下来的行事中也会有类似的遭遇。

关于这件事,争论已经有很多很多,本文无意参与其中,只是提出此事,供大家参考。

再接下来,赵进靠着自己不断扩大的力量,开始一步步掌控徐州的地下社会,并将这种掌控逐步的转向地上,这个过程很漫长,也发生了很多事,但每一件事单独来看都不那么重要。

或许这些事有这样那样的历史意义,可仔细分析起来,却不过是计划中的某个步骤,某一环,真正让人惊叹的,是赵进在这些事上所体现的高明眼光和巧妙的手腕以及铁血果决的手段。

他建立了自己的私人武装,但没有像当时的民团甚至正规军那样训练,反而去尽可能的“正规化”,在这方面,学界有比较一致的概念,认为这和他英年早逝的叔父赵振兴有关。

关于赵振兴这个人,我们还会在后面提到,这里简短的解说几句,赵振兴是个职业士兵,经历过很多战斗,而且按照不多的描述来看,赵振兴性格温和,善于学习,很可能有较高的军事素养和格斗技能,这些被他无私的传授给了赵进。

而在那时,明帝国的大军事家戚继光的影响仍在,真正的有识之士都对其推崇备至,当然,真正加以实施的并不多。

(对戚继光的评价并不能被明帝国在戚继光出现之前和之后的糟糕表现所影响,他是和尼德兰莫里斯亲王一样的改革者、古典军国主义的复兴者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者,而且巧合的是,二人的军事理念惊人的相似)

赵进的伙伴中,很多人都有和赵振兴学习过的经历,我们可以认为,正是这些学习和有意无意的训练,让赵进从小团体起始就战无不胜,当然,这种军事上的常胜不败也和赵进自己的才能有关,他有改进有创新,最后终于建立起了自人类出现时起最强大最可怕的武装,这个能在历史上找到相似的例子,比如说亚历山大,比如说成吉思汗……

不过,赵进在经济上的考量和发展更该被人注意到,他改良了粮食酒的生产流程,得到了更适合华夏世界北方民众口味的白酒,或者说明帝国北方省份和西方以及北方以及东方边境之外各个部族的喜爱,并在这上面赚取了巨额的金钱。

有研究考证,关于这次生产流程的改良,很可能是赵进,或是赵家,得到了徐州和邳州运河流域某位酿酒匠人的秘法,要知道,因为大量粮食在运河上流转,运河沿岸,尤其是作为中转枢纽的徐州邳州一带,一向是重要的白酒产地,这次改良又不是从根本上对工艺进行革命,所以很可能是某个民间匠人的偶尔发现,又机缘巧合的落入了赵家手中。

这次工艺的改进的确值得大书特书,所带来的利益和后续的影响,无论是政治上的经济上的,一切高评价都是应得的。

但真正该被注意的是这个行为本身,军事上的天才虽然稀少但并不罕见,可一个懂得经济,观察这之后的表现,甚至可以说是精通经济的军事天才,就仅此一位了,他可以自己供养自己的武装,并不断让自己武装强大,同时,又通过武装的强大为自己赚取更多的利益,这是一个自洽的循环,一个会让赵进的实力滚雪球般壮大起来的循环。

关于赵进的经济才能,学界,不仅是史学界,都有各种研究问世,不过,还有一件值得被注意的事,那就是赵进做事的节奏。

在赵进及其所属团体的成长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近乎完美的节奏,在每一步做每一步该做的事情,或许在出兵辽东上还值得商榷,但在这之前,赵进的每一步都是为了自己的壮大,而且是为了自己不引人注目的壮大,即便后来和明帝国发生冲突,每次冲突都没有盲目的扩大,尽管时人和后人来看,在那个时候,稍微进行冒险,或许就能更早的享受到胜利的果实,但赵进始终很谨慎。

这种谨慎本身更说明赵进的计划和目的性,不过,依旧很难想象,在赵进的直属武装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