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一九零二-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惩恶扬善,还是扶危济困,或者是其他的什么事情,这就是上天给自己安排的宿命和任务,也是自己的救赎,阿发心中愈发地肯定这点。

因为他似乎因此得到了某种奖励,象是不断有喜悦在冲击,心情象孩子一样地快乐,荡涤着他的烦恼和忧愁。他的脑海中闪现着一个类似计数器的东西,无数个零的后面,个位上却显出了数字。

阿发有所醒悟,觉得当数字都满了的时候,结果将是一个光明来世的承诺,或者这是对他的一种期望,期许他在今世的有生之年去努力地实践。是啊,救赎,不仅仅是为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行而空自忏悔,而是要付诸行动,去帮助别人脱离苦难,或者是别的,他现在还不是十分清楚的方式。

走着,走着,阿发在一个岔道口停下了脚步,向右拐,向右拐,脑中似乎有一个声音在回响。那里,那里,他想起来了,这是能够回到家里,也就是现在的阿发的老家——塘桥的路。

思来想去,阿发决定先回家看看,不管怎样,有个家是好事,既占了人家的身体,也算是尽些责任吧!

虽然是家,可即便是旧的记忆也有些模糊了。毕竟已经离开了数年,只记得一个脾气暴躁嗜酒如命的老爹,一个扎着小辫子吸溜鼻涕爱哭的丫头。哦,还有一个小不点的弟弟。

计议已定,阿发便直奔家乡塘桥,在经过的镇子上找了个钱庄,把抢来的洋鬼子的钞票兑换了一些,变成了银元和一些零钱,也不算多,总共有三十多元。

当时的上海是全国乃至整个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一批华资银行、侨资银行相继在上海成立或分设,加上进驻外滩的外资银行,金融机构云集黄浦滩,因而外滩有了“东方华尔街”之称。

有实力的外资银行纷纷发行纸币,又叫银元票,有英国的汇丰、麦加利银行;有美国的花旗银行;有德国的德华银行;有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有中华合资的华俄道胜银行。

因为币种繁杂,而中国老百姓在废两改元前还是习惯于用银元、铜元进行交易,所以钱庄和兑钱小店遍地都是,甚至还有上海人称之为“马路银行”的街头兑换亭。

可别小瞧了这三十多块银元,按照当时的物价和月工资标准,织布工为二两银子,轿夫和苦力是三两七,大米每百斤五六两左右,这三十多块银元差不多已经是普通劳动者一年的收入。

洋鬼子挺有钱啊,阿发在一个估衣摊上买了半新的衣裤和一顶半新不旧的帽子,把钱和枪贴身藏好,心里还嘀咕着。他觉得以后若是缺钱,可以从洋鬼子身上打主意。

就这种想法来说,阿发算是比较独特和勇敢的了,这当然跟他现在的思想和脾性有关。在当时,庚子事变刚过去不到两年,清廷畏洋如虎,连带着老百姓也深受影响,几乎没有谁敢去招惹洋鬼子。别说洋鬼子了,连信洋教的也沾了光,“奉旨保教”的官府在涉及到他们的时候,处置起来也异常谨慎小心。

路上花两个铜板搭了辆驴车,已经不是阿发的阿发终于在天擦黑的时候回到了阔别五年的家乡——塘桥。

据说,塘桥原来叫糖桥,也曾是一个繁华热闹的集镇。镇上开着很多糖,经销各式各样的糖。什么白糖、黄糖、红糖、青糖、粗糖、细糖、绵糖……江西、两湖、山东、山西等地,都有商人到这里来运糖。因为糖多是来自台湾和福建南部,那里的塘桥还曾流行过闽南话。

等到上海开埠后,海上来的糖船便改泊在大东门外码头,大东门便成了新崛起的糖货集散中心。塘桥就渐渐由盛转衰,慢慢地变成一个普通的集镇了。

塘桥有一条,也是唯一的一条通衢大街,兴盛时,由这里通向塘桥镇码头总是人来车往,熙熙攘攘的,大道两旁则是各具特色的商铺。但现在,却是行人很少,很冷清的样子。

第四章破家、苦日子

大街走完了,土道坑坑洼洼,阿发在破旧的巷子里穿行,终于来到了自己那更显破败的家。

院门斜歪着,一个门轴已经脱落,似乎一碰便要掉下来。阿发皱着眉头,站在门前犹豫着,更多的记忆让他有些难以迈动脚步。不是什么近乡情怯,而是那有些惨痛的儿时经历。

阿发的父亲,人们都叫他黑皮二贵,人晒得黝黑,脾气又暴躁,还好喝酒,喝多了还特别的好找毛病,动手更没个轻重。塘桥衰落下去之后,原来在码头上扛活的二贵只好另找活计。反正是干啥啥不顺,赚钱艰难,他难过,难过就喝酒,喝多了就拿老婆孩子撒气。

小时候挨了多少拳脚,阿发已经记不得了。即便是被打得连躺好几天的次数,他也不是确切能算出来。母亲的早亡,忍饥挨饿是一方面,经常挨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阿发的离家出走,虽然有他不学好,偷鸡摸狗的因素,但追根究底,从小的家庭教育和生存环境,也是逼使他改变的主要方面。

就这么呆站了好半晌,阿发才侧起身子,小心地从院门旁闪了进去。两间破屋子,里面连个灯火也没有,也不知道是荒废了,还是人都没在家。

拎着两包刚从镇上买的点心,阿发在院子里小心地走着,心中有些后悔,觉得自己的选择是个错误。或许,自己应该转身离去,随便找个旅店呆上几天。

这时,屋内似乎有低低的说话声,立时吸引了阿发的注意。他迈步走过去,在破窗下侧耳倾听。

“姐,我饿。”一个低弱的孩子的声音,夹杂着悉悉索索的响动。

停顿了一下,另一个声音响了起来,先是叹气,然后是可怜的安慰,“小志啊,忍忍,别乱动,睡着了就不饿了。明天,咱们给孙家打执事,就能吃上饭了。”

悉悉索索的声音停了下来,然后又响了,男孩子吭吭叽叽地低声嘟囔着。

小志,嗯,是叫这个名字。阿发心里也不知是个什么滋味,退后一步,咳嗽了一声。

“是爹?”

“不,不是。谁,谁在外面?”问话都显得有气无力。

阿发的嗓子哽了一下,又咳了一声,才说出话来,“小喜,我是你哥,阿发。”

屋内一下子沉寂了,似乎不敢相信,也或许是这个名字过于久远,小喜和小志需要思考,需要回忆。

“哥——”小喜终于发出了惊喜的叫声,响动大了起来,咔、咔、咔,火石敲打火镰的声音,很急促。

…………

一盏如豆的灯火,映着阿发的脸色忽明忽暗,烟头在一明一灭,烟雾缭绕,更看不清他的表情是怒、是悲,或是别的什么。

小喜和小志正围着一张少了条腿的桌子,狼吞虎咽地吃着点心,轮流用一只破了边的大碗喝着冷水,这才不致于再噎着。

小喜已经十三了呀,但长得瘦小,看起来至少要比实际年龄小两岁。肮脏的破衣衫,小得已经不称身了,不时把消瘦、苍白的小脸蛋转过来看看阿发,似乎在反复确认阿发左脸颊的一小块疤,怯生生的想说什么又说不出什么。

十岁的小志对这个哥哥有些陌生,毕竟时隔五年,那时他还小,只顾着低头猛吃。

屋里几乎没有什么家具,地上铺着稻草,那就是睡觉的床了。阿发掐灭了烟头,这还是洋鬼子身上的东西,还有火柴,刚才不是有这,不知那火石火镰要敲到什么时候呢!

小喜停了下来,开始低声地诉说。阿发多是在倾听,偶尔简短地问上两句。

二贵依旧是那个样子,东一下西一下地打零工,有点钱就喝,偶尔买回些食物给孩子们吃。没了钱,或是喝了酒犯了脾气,他便不管孩子们吃什么。

小喜也小志没有办法,只好自己想办法。先是卖东西,家里卖得啥都没有了,便四处乱找活,去弄点东西吃。他们会给办红白事的去打执事,会去拾些碎铜烂铁,有时候能在外面混上口剩饭,有时候煮点邻居给的地瓜、萝卜,有时候却要连饿上两三天。

“哥,你,你还走吗?”小喜望着阿发,带着一种低声下气、唯恐遭到拒绝的神情。

小志闻声也抬起头,但只是看了看阿发,便又低下头,把最后一块点心塞进了嘴里。

“嗯,走不走的你都不用担心。”阿发停顿了一下,笃定地说道:“以后呢,我养活你们,不会再挨饿了。”

小喜笑了,发自内心的放松,困苦的日子,还有那老是喊饿的弟弟,几乎压垮了她的坚持和挣扎。

灯光晃了几下,灯油要烧尽了。阿发知道无可再添,而且天色已黑,有什么要买的东西,要办的事情,都得等到明天了。

“睡觉,睡觉,明天再说。”忙碌了一整天的阿发也实在有些困倦,便起身归置着稻草。

小喜也赶紧过来帮忙,把两条破棉被中的一条拿给阿发。

“你盖着吧,我有夹袄。”阿发推开了,手里拿把稻草拧了拧,拿着当火把,凑到油灯上点着,转身出了屋子,边走边说道:“我看看旁边的屋子,你们把灯吹熄了先睡吧!”

“哥——”小喜不舍而又担心地叫了一声。

“放心,我不走。”阿发的脚步顿了顿,又走了起来。

…………

这是一个明媚的早晨,天空比平常更蓝更明净。这是小喜醒来,看见阿发并没有走时,发自内心的感觉。

阿发起得很早,主要是把昨晚匆忙藏的手枪换了个更保险、隐蔽的地方。然后,他便在屋中、院里蹓跶,盘算着要添点什么东西。等到小喜和小志相继醒来,他洗了把脸,带着两人出去吃饭。

鸭肉面条,算是塘桥的特色吃食了,作为早餐也不错。两个孩子吃得开心,浑然不顾旁人投来的惊异的目光。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塘桥镇也算是个小社会,要买的东西基本上都能买到,也不用大老远地跑去城里。

吃过早饭,阿发便领着妹妹、弟弟开始采购。估衣铺买裤袄、衣服,米店买粮食,杂货店买煤油、碗筷等杂物。反正是逛了一大圈,提着、扛着向家里走去。

第五章刮目相看(祝朋友们五一快乐)

五一致词:上联: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路上那么堵,开车好痛苦!下联:钱包那么小,谁都走不了;景点那么贵,谁看谁心碎!横批:家里待着祝大家五一节愉快!

古人云:“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

五年的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还是有很多人认得出阿发,特别是那些住得近且久远的街坊邻居。对于形象大为改变的阿发,人们便自然显出一种凝且敬的形态来,通常是先之以点头,又继之以谈话:“嚯,阿发,你回来了!”

“回来了。”

“发财发财,你是——在……”

“我哥在租界的洋行里做事!”小喜抢着回答,脸上满是自豪和骄傲,半新不旧的衣服穿在身上,没有了以往的那种畏缩。

“哦,哦,那很好,那很好。”

那是有些惊惧、猜疑、羡慕等混合起来的复杂神情,阿发不以为意,微笑着点着头,回答着,走着。

这个社会,无财无势就要被人压,被人踩。洋人先不用说,就是那些痞流氓、捕快官差要为难你,也能扒你几层皮,甚至比洋人更狠。阿发的记忆中便有衙门前被枷号的犯人的印象,在红袖阁和外面胡混的时候,他也清楚一些与刁五这样的地痞流氓狼狈为奸的官差的嘴脸。所以,为了少麻烦,少骚扰,他拿洋行说事,拿洋人来当挡箭牌。

“阿发出息了。”说话的是个老朽,他身后是一幢大瓦房,乃是塘桥数一数二的大宅院,老朽也是镇上最有名的乡绅。

“还好,赵太爷的精神儿头还是那么好啊!”阿发停下脚步,回答着,又和赵太爷身旁的一个中年人点头微笑,算是互相打了个招呼。

这个中年人叫赵奉松,外号赵黑子,是赵太爷的族亲,是县上的捕快头。别看他对阿发表示了礼貌的问候,阿发可知道这家伙的黑心。明是捕盗缉贼,暗地却不少干兵贼一伙的事情。而且,官差衙役对于底层的百姓来说,也是惹不起的存在。所以,这些家伙经常仗势欺人,敲诈勒索。

“帮洋人做事,也别忘了咱们是大清国的人哪!”赵太爷不喜欢洋人、洋东西,也厌恶洋教与二毛子,但老头子没有深说,再次点了点头,转身向大门走去,二蓝团龙缎面的袍子发着光,一根花白的辫子在微微晃荡。

“大清国?嘿嘿。”赵奉松突然凑近了阿发,低声说道:“连咱们的太后和皇上都怕了洋人呢!咋样儿,给洋人做事不难吧?”

阿发淡淡地笑了笑,说道:“记性好,舌头灵就行。”停顿了一下,他恶作剧般地随口说了句英语。

赵奉松微张着嘴巴,成了个o形,眼神也变了,是敬畏、谄媚、惊惧……

“我哥在洋行做事,我哥会说洋话。”随后,小喜的自豪和骄傲又多了一样。

小喜是单纯的,在她和弟弟挨饿苦挣扎的经历中,她也看到了很多事情。比如信洋教的那些人,有的借着点洋气儿,给亲友们调停官司;有的介绍买房子卖地,从中取得好处;也有的买点别人不敢摸的赃货,如小古玩之类,再卖给洋人;或者奉洋人之命,去到古庙里偷个小铜佛什么的,得些报酬……

反正,很多人都因为沾了洋人的边儿而发了财,得了好处,现在阿发哥也是差不多。不,发哥比他们还厉害,那鸟语说得——连赵黑子都直了眼呢!

“哥,张伯来了。”小喜在外面叫着,阿发暂时停止了手上的工作,收拾了一下,打开房门走了出去。

张伯是个木匠,之前在上海房地产业刚兴起的时候在外面做工,赚了一些钱。可惜不慎从高处摔下来,没死也干不得重活了,只好又回到家里,日子过得很清苦。

“阿发啊,这是发财了。”张伯打着招呼,脸上皱纹密布,象老树皮一样。

“发什么财呀,不过是省吃俭用赚了些小钱。”阿发笑了笑,也不客套,指了指破烂的门窗,说道:“张伯,麻烦您给简单修一修,这实在不象个样子。”

没提工钱的事情,但张伯也没说,点了点头,放下手中装着锯、斧、刨等工具的木盒子,便拆下了院门,又四下找了些大大小小的破木头,便开始干活。

阿发转身想进偏屋继续自己的工作,走了两步又停了下来,伸手叫过小喜,掏出一块钱给她,吩咐道:“去打一斤酒,再买只熟鸭子。”

“又花钱哪?”小喜看着手里的银钱,有些犹豫地说道:“家里有米和腊肉,再买点青菜就行了。”

阿发一笑,说道:“去吧,中午留张伯吃个饭。不用担心,哥能赚钱的。”

“不用忙活,家里你婶子还等着回去吃呢!”张伯闻声谦让着。

“那就把婶子一起叫来,一会儿多做点饭。嗯,再买条鱼做个汤。”阿发回答着,拍了拍小喜的脑袋。

回到了屋里,用一根木头顶住门,阿发继续自己的工作,就是制作一个简易的山寨消音器。

枪的声音主要来自子弹出膛,超出声音的速度,以及空气冲出枪口的压力,对外面的空气引起的冲击震动。专业的消音器通常用消音碗和消音丝网,在没有专门工具的情况下,阿发也只能因陋就简。

原理知道了,要消声的话也有简单至极的办法。比如用装水的瓶子、枕头或厚布,甚至在枪口上弄个土豆、地瓜啥的。但这用起来不方便,所以阿发在闲逛时才买了两双胶鞋,要做个能套在枪上的橡皮消音器。

当时虽然还没有汽车,但橡胶作为新兴材料,也有不少商品。上海人称橡胶为橡皮,有直接穿在脚上的胶鞋,也有在布鞋、皮鞋外套的大一圈的“套鞋”,还有穿上能够在暴雨天照常出门的橡皮雨衣。

嗞嘎、嗞嘎,枪的准星在石头上被磨掉;咯吱、咯吱,橡皮被剪子铰出形状……等到大功告成,阿发藏好东西走出来时,已经是中午时分,饭菜也做得差不多了。

张婶帮着做饭,话也没有两句,一个老实巴交的妇女,手总是泛青红肿,那是替人家洗衣服太多的缘故。

第六章安顿托付

现在什么节都是人山人海,什么节都是孩子的节日,领着孩子玩了一天,累得半死啊!

特别感谢老朋友们的继续支持,看到特亲切,祝新老朋友们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院门能关上了,桌子修好了,两个破长条凳也能坐人了,几个人就在院子里围着桌子坐下。张伯夫妇坐一条长凳,阿发则被弟弟和妹妹夹在中间,坐在另一边。

熟鸭子切盘上桌,鱼汤上飘着点葱花,一大盘子撒盐拌的青菜,还有一个腊肉炒萝卜丝。米饭可是一大盆,冒着热气。

“张伯,张婶,吃呀,别客气。”阿发笑着挟了两大块鸭肉放进张伯和张婶的饭碗里,又左右瞅了瞅,把两个鸭腿分给弟弟妹妹。

“吃,吃。”张伯似乎很感慨,端着老碗喝了口酒,长出了一口气,说道:“阿发出息了,也学好懂事儿了。”

“阿发本来就是个好孩子,只是二贵——”张婶拙嘴笨腮,没说清楚,但也能听出来是替阿发辩解,说他学坏不是他的错。

“呵呵。”阿发笑了笑,沉吟了一下,说道:“呆几天我就得回去做事,小喜和小志呢,我实在是不放心。”

吃饭声停了下来,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