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朝之梦-第2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这个过程也会大大增加中国无产阶级的数量。”恩格斯轻轻放下手中的咖啡杯,笑着说,“我想一个落后的封建农业国,又是人口超级大国,是没有办法一步就跃入社会主义的。所以资本主义是中国必须要经历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国无产阶级在收获硕果之前,也必须承受资本主义给他们带来的苦难。”

“还好吧,我在广州周围转了一圈,发现中国无产阶级对他们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因为他们在乡下的生活更苦。”

马克思微微摇头道“中国农村的贫困真是难以想象的,虽然中国农民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但是他们的生活肯定比俄国的农奴和美国的黑奴更苦,更不用说德国的农民了,这一点是肯定的。”

恩格斯道“是的,但是中国农民能做什么呢?弗里德里希,你看过我写的《太平天国见闻录》了吗?他们的确有一些天才的领袖,想出了一些非常进步的制度。但是根本无法实行,无论是他们的领袖还是他们领导下的人民,都没有这样的觉悟去实行《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失败只是证明了朱济世所选择的道路是唯一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想要进入社会主义,必须先将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还需要让人民的觉悟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只有当这两个条件全都符合之后,中国革命才有可能发生,中国无产阶级才会成为我们那位皇帝朋友的掘墓人,否则就是打着革命旗帜的反革命而已。”(未完待续。。)

7201104188373211

第634章新东北人们狂求月票

四川,成都。

杨老白抓着根麻绳,背着个满是补丁的破包袱,拄着根拐棍走在一堆和他差不多打扮的“叫花子”中间。麻绳上拴着他的傻老婆、傻儿子还有丑闺女,丑闺女杨乐儿的脑子没问题,所以就在最后,看着自己的哥哥和母亲不让他们走丢。从安仁镇过来的这一路,他们一家人就是这样拴在一起过来的!

“啪!啪!啪!”

一个长相凶狠的衙役挥动着皮鞭抽在青石板的地面上,发出阵阵让人脊背发凉的声音。

“快点走,你们这帮臭叫花子,磨蹭什么!你们在路上耽搁一天,老爷我回去就得挨骂知道吗?”

这个衙役心里却想,你们早到一些,我就能早点交差,说不定还能省下一些伙食费——招募集体农庄庄户的工作是由地方政府承担的,东北开发公司论人头给补贴。这补贴包括了招募和输送的成本,这个大邑县的衙役就是领了十几块钱的伙食费,然后押着100多人上路的。只要到了成都,把人一交,还剩下的伙食费就能落到自己兜里了。所以他恨不得让这些人插上翅膀飞去成都,一路上更是千方百计苛刻大家的吃食。而腹中空空的人们走不动路,只能用皮鞭来驱赶了。

“金六,你去问问那些人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用绳子拴着还有皮鞭驱赶?”

成都南门,一支由喇嘛、随从、护卫、马夫和马匹所组成的队伍正缓缓出城。当先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喇嘛,袈裟非常华丽。骑着一匹白马。看到迎面走来的“囚犯”队伍。喇嘛的好奇心犯了。让自己的一个随从去询问状况。而这个名叫金六的随从不是别人,正是爱新觉罗。肃顺。这喇嘛,则是从北京一路溜达过来的章嘉呼图克图。

听到大喇嘛的命令,肃顺心里面就是一声叹息,这个喇嘛什么都好,就是性子太慢,去西藏那么要紧的事情他一点不着急,已经在四川磨蹭了好几个月。整天游山玩水,还把四川的美食吃了个遍,当然所有的开销都是大明朝廷的。

“佛爷,那些都是移民去满洲的穷棒子。”肃顺很快就打听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回来报告喇嘛道,“最近四川这里有一些地主在退佃,没了生计的佃户走投无路,只能报名参加集体农庄去满洲了。”

“哦,”喇嘛点点头,不解道。“既然是自己报名去满洲的,为什么要用绳子捆着。还要官差押送呢?”

肃顺哼笑一声“当然要押送了……此去满洲何止万里,好端端的谁肯背景离乡跑那么老远?这里面定然是有不可告人的隐情!”

“果然是亡,百姓苦,兴,百姓亦苦啊!”大喇嘛摇摇头,用缰绳轻轻拍打了下马脖子,胯下的白马就慢悠悠向前走去了。

肃顺又看了一眼那些衣衫褴褛的远行者,心里面好一阵冷笑,这朱逆的天下果然是要乱了!不仅读书人被朱逆逼得离心离德,连普通的农人也吃了苦头,都被逼得活不下去了!这大概就是民不聊生吧?没准什么时候就有英雄好汉揭竿而起,像当年的闯贼一样,把大明江山搅个天翻地覆,大清再乘势而起,何愁不能恢复呢?想到这里,他立即加快了脚步,跟着大喇嘛的白马后面向通往藏边的大路走去。

……

此时此刻,在杨老白等“新东北人”此行的目的地,黑龙江西南岸的黑河八大寨的建设工程已经开始了。所谓的“大寨”自然有别于普通的集体农庄,不是百户一庄而是五百户一庄,因而城寨的规模更大,防御能力也更强,也不是四四方方的规制,而是按照西方星堡的样子建筑的,不过使用的建筑材料还是东北这里最常见的圆木。数千根圆木用粗铁丝扎在一起组成一道外墙,小半截埋在土里面,大半截露在地面上。外墙之内还用一些较为细小的木料搭成了内墙,两墙之间再用夯土填充,上面再建起平台工事,就像普通的城墙一样。在坚固程度上也丝毫不差砖包土的城墙。城墙之外,还有开挖壕沟,宽达两丈,深约一丈。

这样规模的城寨在黑龙江西南岸的黑河地面上一共有八座,称黑河八大寨,每寨都会安置500户移民,八寨共有4000户,总人口约有25000,其中壮丁不下6000人,配备滑膛枪8000支。八大寨周围,黑龙江西岸、南岸的二十多万亩良田,全都分配给了这八寨的民户。另外,在黑河八大寨中都建有军营,必要的时候可以驻扎一个营的陆军,即使在平时,也将驻兵一个连,配置两门6磅火炮。

之所以会如此布置,并不是为了对付黑河西南的旗人城寨墨尔根,而是为了对付黑龙江对岸的俄国人!

“大人,那里原来都是咱们的地盘,《尼布楚条约》上也是明明白白写清楚的,可现在都叫老毛子给占了!”

站在八大寨中最先建成的“瑷晖寨”的城墙上,曾国荃指着黑龙江对岸一座和八大寨差不多样子的星堡说道“那座城堡叫什么尼古拉耶夫斯基堡,是俄国人在黑龙江中游的据点,是从黑龙江南岸逃过去的旗人帮着建起来的,尼古拉耶夫斯基堡周围的土地也都是这些旗人在种,还有不少旗人女子给城堡里面的俄国人当了女人,真是把老祖宗的脸面都丢干净了!”

听他说话的是辽东军团军团长罗军旗上将和辽东镇总兵彭玉麟。从去年夏天开始,明军在东北布防的第一线就推进到了黑龙江南岸。而且不是单纯的用军队布防,而是军民结合,耕战结合的在黑龙江南岸展开了上百个“大寨”,计划安置民户5万,人口25到30万,常驻士兵1万以上,如果有必要可迅速增加到5万人。另外还有武装移民5万到10万人。

按照总参谋部的计划,一旦这个黑龙江沿岸移民工程完成,明军就有了在黑龙江流域击败俄国的把握了。不过在曾国荃看来,这个计划实在是过于保守了。

“要我说,直接出兵两万就能把黑龙江对岸所有俄国人的寨子都给拔了!何必费那么大的功夫建上百个集体农庄?”

彭玉麟笑了笑“沅甫,同俄国人打仗不是那么简单的……人家是西方列强,而西方国家间的关系非常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咱们得等机会。”

罗军旗对西方的情况更了解一下,解释道“如果现在同俄国开战当然可以获胜,但是也有可能将俄国的注意力吸引到东方来,英国和法国巴不得俄国和咱们在西伯利亚和中亚打烂仗,俄国到底是一等列强,真要卯足了力气和咱们打,十年八年都分不出胜负。所以最好能等到欧洲列强自己打起来的时候,咱们再参加进去。”

“西方列强自己打起来?什么时候会打?”

“不知道,不过皇上认为3年之内一定会打,沅甫,你这里还须加把劲儿,劳力要是不够就去多抓些旗人。”

“这样……不好吧?”曾国荃皱皱眉头,“渤海公已经自请撤藩了,那些旗人也是咱们自己人了……”

“自己人?咱们大明的自己人日子很好过吗?”罗军旗哼哼了几声,“那就按照汉军旗和八旗朝鲜的待遇吧,让他们帮咱们干几年活再打散编入集体农庄就是了。”(未完待续。。)

7201500538377063

第635章没打仗,先留后路狂求月票

汉军旗和八旗朝鲜是指在1849年战争中被明军俘虏的汉军旗人和朝鲜人,总人数在80万上下。那位黑心肠的朱皇帝当然不会马上给这些人分配土地,让他们在东北安居乐业了。而是将他们当成苦力在东北筑城、修路、种地,只管饭吃,没有工钱。本来说好要干满5年才可以获得“自由”。

不过干了两年半以后,辽东镇总兵彭玉麟却给朱皇帝上折子。说用这些苦力做事不合算,出工不出力的占了大多数,还得派兵监督他们,而监督他们的士兵大多出身江湖,都是原来的漕帮弟子,对这些苦力容易打骂,还盘剥他们的伙食费,甚至"jianyin"妇女,结果激起了几次不大不小的变乱。所以请求朱济世将这些人打散编入集体农庄或安置在东北的几个城市里面,让他们去种地做买卖算了。

于是朱皇帝在征求了左宗棠和恩格斯的意见之后,便同意了彭玉麟的建议,不过要求辽东镇一定要将这些人打散安置,每个集体农庄当中的朝鲜人和汉八旗人数不能超过20%。还特别下旨,禁止朝鲜人和汉八旗在本族中通婚,否则就要举家逐出集体农庄,流放朝鲜!

听了罗军旗的话,曾国荃咂了下嘴,摇摇头道“不一样的,现在是抚不是剿,渤海自请撤藩,咱们总要给点甜头吧?”

罗军旗嗨了一声,看看曾国荃“你大哥真是多事,渤海国那点破军队有什么好招安的,只要喀尔喀蒙古站在咱们一边,有一个师就能把他们全灭了!”

曾国荃苦笑着摇摇头,说心里话。他也不赞成曾国藩去招安奕欣。这招安的功劳总归没有剿灭大。如果能和渤海国打一场大的,曾国荃是有信心得个侯爵的。

彭玉麟这时忽然道“沅甫,有涤生兄的消息吗?现在天气已经暖下来了,涤生该带着蒙古美人上路了吧?”

“还没有,蒙古的天冷。路也不好走,估计得到西历四五月份才能有快马送来消息。我大哥他们应该是四月份上路,六月能到长春吧,那个奥云塔娜八月份就能进宫了。”

彭玉麟点点头“知道了……沅甫,渤海公那里想来不会有什么变数,但是防人之心终究要有。让你的人都警醒一点,多派哨探监视宁古塔城和墨尔根城。还有,黑龙江南岸的大寨要加快建筑,今年肯定是一个移民到来的"gaochao"。”

“大人,您就放一百二十个心吧。墨尔根和宁古塔里面的八旗兵加一块儿不过3000……”

“才3000?怎么会呢?上次报告还不是10000么?”罗军旗一皱眉,追问道。

“错不了。墨尔根和宁古塔城内有人当咱们的内应,他们的一举一动我都知道。上个月底的时候还有10000人来着,不过月初的时候有7000人往黑龙江北和大兴安老林子里去了。”

“什么?去黑龙江北和大兴安老林子里去了?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曾国荃道“好像是黑龙江北岸的旗人和老毛子下面的布里亚特蒙古人起了冲突,这样的事情挺多的,布里亚特蒙古人是西伯利亚的土著,也有许多个部落,不过俄国人管不大住他们的。他们经常和外人发生冲突。”

“是吗?有这方面的直接情报吗?”

“没有。”

彭玉麟道“总觉得有古怪啊……沅甫,这段时间还是要格外留神!”

曾国荃吸了口气“不会真出什么意外吧?我大哥可在库伦呢!”

……

库伦城,渤海公府内,渤海公奕欣正仔细看着手中的一叠报纸,连连道“好!好!朱逆现在是自作孽!自作孽,不可活!”

这些报纸,主要是在南方影响力很大的《清流报》,是由和渤海国有生意往来的山西商人在气候转暖后从绥远带来的。《清流报》上的内容当然偏重于给朱皇帝唱反调的。通篇都是负面新闻,什么失地农人背井离乡远赴辽东;什么黑心厂主苛刻工资虐打童工,什么士子抗议科举改革在某某孔庙前自缢身亡。还有什么南洋猪仔血泪满襟,什么官商勾结开办黑矿……总之在《清流报》上面的大明帝国真是到了暗无天日,民不聊生,一副很快就要天下大乱的样子。

当然,他肯定不会知道。那些被《清流报》曝光的贪官污吏无良商人黑心矿主大都倒了血霉。有杀头的,有坐牢的,有流放的,有倾家荡产的,只有个把的确是被冤枉的才安然无恙。这些内容其实在《清流报》上面也有,不过那帮山西商人又不傻,知道什么样的报纸在库伦好卖——库伦这里的旗人亲贵看《清流报》还不是为了解恨吗?那些帮南边说话的内容不好卖,所以有这种内容的报纸都被他们扔了,带来库伦的都是说坏话的。

“卓师傅,看来朱逆一国又要步前明后尘了,而且还变本加厉,比之天启、崇祯还不如……”

“当然了,这朱逆就是捞银子打仗有一手,论起治理人心的本事还不如崇祯呢。”卓秉恬堆笑着道,“如今朱逆一国人心已乱,我大清恢复有望了。”

说着话,他又从袖子里面摸出一份书信,双手递给奕欣“皇上,这是祁宿藻托人捎过来的。”

“祁宿藻?祁师傅的弟弟?”

“没错,是祁寯藻的弟弟。”卓秉恬笑道,“他是身在朱营心在清,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要恢复我大清啊。”

“祁宿藻好样的,这《清流报》的总编辑李宗羲也是好样的。”奕欣欣慰地点点头,接过信打开一看,眉头却拧了起来,“祁宿藻想要逼反苗沛霖!?能行吗?”

卓秉恬笑道“微臣觉得有八成把握,现在苗沛霖拥兵七八万,割据山西,俨然就是一家藩镇,那朱济世如何能容得下他?”

“也是。”

奕欣点点头,苦笑道“这苗沛霖在朱逆那里,就犹如康熙爷那时候的三藩王。想要朱逆长久容他是不现实的,如果他真的能反,咱们的压力就能减轻了。”

“皇上,其实曾国藩、曾国荃也能算半个藩镇,现在屯驻在北满的明军里面就有一万多是他们的湘军旧部,如果他们能和咱们一块儿和朱逆干上的话,这个动静怎么也不会小了。”

“曾国藩能反?”奕欣有些不确定地问。

“事在人为吧,臣去可以去试一试。”

奕欣笑着点点头“好,去试一试也好,不成功也没有损失。”

卓秉恬得了旨意却不磨磨蹭蹭不离开,奕欣见了凝眉道“卓师傅,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皇上,太后娘娘和您的几位妃子还有五爷、七爷几位阿哥、格格(指道光皇帝的儿女)是不是到买卖城去住一段时间?还有朝中重臣的家人……也都安置到买卖城如何?”

“买卖城?那个地方……”

买卖城位于喀尔喀蒙古北部和俄罗斯帝国接壤之处,其实就是中俄两国互市交易的口岸。历史上满清的“一口通商”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买卖城这里还有一个和俄国交易的口岸。而现在这个口岸仍然存在,是在渤海国的控制当中。如果把奕欣的母亲家人都安置在买卖城,万一事情不济就能立即流亡去俄国了。

“对,是该把母后送去买卖城……卓师傅,你的老婆孩子也去买卖城,公府库房的存银宝贝也要搬去买卖城。”

7201947018379765

第636章反扑开始了狂求月票

“卓……卓静远,你说渤海公,他……他要造反?”

眼见冬去春来,蒙古草原的积雪开始融化,从喀尔喀蒙古和科尔沁蒙古诸部选出来的“美女”都陆续抵达了库伦,在库伦呆了一冬的曾国藩已经准备南下复命了。就在这时,他在北京时候的老相识卓秉恬忽然请他过府一叙,还说有机密事情商量,曾国藩到后,也又屏退左右,然后就告诉他这么一个惊人的消息!

“涤生,我是素知你心怀忠义,不得已才附逆降贼的……如今朱逆倒行逆施,南朝百姓民不聊生,眼见就要天下大乱,我大清恢复有望,你还不赶紧弃暗投明?”

卓秉恬沉声对曾国藩道。他和曾国藩不同,一直跟在奕欣身边,没有当贰臣的不光彩记录,所以在这里一本正经劝曾国藩再回到大清一边。

“静翁啊!你你你……你莫不是在和曾某开玩笑?说得好好的要自请撤藩,怎么就要造反……”

曾国藩一听这话,先生摔了个茶碗,然后就猛地跳了起来,抬着胳膊手指着卓秉恬气急败坏地道,“奕欣疯了,一定是疯了,静翁啊,奕欣年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