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朝之梦-第3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刘宗贤就只能认命的穿上了六品文官的官服,在北兴安省总督衙门当差了。后来他才知道,北兴安省总督衙门下面一多半的官都是这样被拉壮丁拉来的!

连那个把他强行留下的残疾官也不例外——这个残疾官还是个日本人,名叫大久保利通,在几个月前的斋桑泊血战中被打成了重伤。送到蒙古的腾格里城养伤。结果被原来的第15军军长,现在的北兴安省总督李文茂拉了夫,带到北兴安省来做官了……原来这个北兴安省实在太远太苦,不仅劳动人民不大肯来。连大明的反动官僚都不愿意来,只好用这个办法,否则北兴安省总督衙门连门都开不出来。真不知道朱大皇帝为什么要和俄罗斯打仗争夺怎么一片苦寒之地?

“刘老爷,咱们都干了一整天啦,做不动了……”

“是啊,今天晚上该好好歇歇了。”

“快累死了,在老家给地主扛长工也没这么累人!”

庄员们抱怨声音把刘宗贤从对战争的反思中拉了出来——在大明国内的报纸上还有说书人的口中,这场中俄战争的意义可是崇高到了极点!前线的百万将士是在为大明万世子孙开拓什么生存空间,似乎不把北方这些苦寒之地抢过来,将来的大明百姓就要食不果腹了……

“少废话!快点吃。吃晚了干活!现在苦点累点到了冬天就有好日子过了!”

刘宗贤的面孔板了起来,下面的精壮汉子都低下头不说话了。洋枪还没发给他们呢!这些人也没和外兴安岭上下来的鞑子、毛子较量过,还是老实巴交的大明顺民!而且,刘宗贤也没有说假话,外东北这里的气候寒冷。到了冬天就是冰天雪地,啥都干不了,只能在暖和的屋子里面睡大觉。如果现在不赶紧把房子建好,到冬天可就要挨冻了。

这时拄着拐棍的残疾人大久保利通一瘸一拐走过来了,在北兴安城里面他可是个能人(废话,大久保利通不是能人谁是能人?),因为他在日本时所受的教育是偏重实干能力的。算账、工程、兵法、砍人、管理都懂不少,比一帮中国秀才官能干多了。所以也得到了重用,现在是北兴安城的工程副总管。

“到山里拉套子的队伍回来了,你们吃完饭就去卸木头吧,把木料卸好就可以休息了。”大久保利通说话的时候眉头皱着,脸色有点难看。似乎出了什么状况。

“出事了?”刘宗贤迟疑了一下,追问道。

大久保利通点点头,“在老林子里面遇到毛子了,死了六个伤了四个!”

北兴安城就在外兴安岭南麓山脚下,筑城的木料都是从周围的老林子里面砍来的。那里有俄国人和八旗的游击队活动,经常袭击砍伐树木的中国移民。几乎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冲突发生,所以每天都有人被打死打伤,不过今天一下子伤亡了十个,的确多了一点!

“他们也不好过,丢下五具尸体,还有几个被洋枪打中,多半活不下来。”

“以命换命,何苦呢?”刘宗贤摇摇头,心里面一阵发毛。去林子里面砍树的差事是轮流的,明天就该轮到他管的工程队去砍树了!真不知道还有没有命回来?

“他们不想让咱们把城建起来呗!”

大久保耸耸肩,“听在东北打过仗的老兵说,天暖的时候在老林子里很容易存活,吃的东西很多,哪怕有几万人往山里面一钻也很难找到……不过天一下雪,就什么都没有了,只能靠存货过日子,这样他们就没有办法机动了。所以今年冬天就是围剿他们的最好时机,这个北兴安城就是围剿大军的大据点,这座城最少可以屯兵五万!”

……

承德避暑山庄,勤政殿。

虽然这个夏天已经快要结束了,不过朱皇帝还没有动身返回圆明园的打算,他的两个宠妃,罗香菊和德川明子很快就要生产了。他准备等到两个孩子出生后再离开承德。这两个孩子,对大明王朝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前者如果是男孩,便是大明皇位的第二继承人——朱济世虽然觉得罗家姐妹有点笨笨的,但还是尽可能维护她们子女的继承权。而德川明子如果能生个男孩,将是琉球王国的国王。

“皇上,北兴安省总督李文茂的折子上来了,您可看了?在叫苦呢,北兴安城周围的老毛子和鞑子猖獗的很,他那里每天都死人!北兴安省的官员也人心浮动,已经有几十个五六品的官员辞官回家了,哪怕永不叙永,也不肯留在那里……”

说话的是左宗棠,内阁左丞相,大明文官之首。这些日子最让他烦恼的事情,莫过于派遣官员去几个刚刚弄到手的地盘去任职了。无论是兰芳大公国下面的东婆罗省、南婆罗省、中婆罗省,还是大明帝国旗下的北兴安省、新疆省、下黑龙江省(在黑龙江下游)、库页省、科布多省、燕然省、唐努乌梁海省、和林省和腾格里汗地,都没有什么官员肯去上任。另外,东北四省(辽宁、吉林、黑龙江、滨海)也不大受官员们的欢迎,而当地的知识分子又太少,多是些不识文字的农民,教育发展又非常落后,很难找到合格的官员。着实让左宗棠大伤脑筋。

朱济世笑着丢下手中的折子,瞧了一眼坐在一边的宣教部长兼军师罗泽南“军师,你说怎么办是好啊?整整16个省1个汗国还有一个西伯利亚公司没有官员可不行!而且要不了多久,咱们还会再多几个省,还要向哈萨克汗国派出官员,就算这些新建的省份需要的官员比较少,每个省三千总是要的,起码四五万人才够啊。朕要到哪里去找那么多官?”

981103568958118

第841章大明官场的新势力狂求月票

“皇上,五万个官可不是小数目,都快赶上伪清那会儿全国官员的总数了,依臣来看,靠从各省借调官员总不是长久之计。”罗泽南笑呵呵瞥了左宗棠一眼。

在中国,这官是什么时候都不愁找不到人去做的。现在左宗棠之所以东拼西凑都找不齐人,主要还是因为他是在现有的官僚队伍中找人。那些人已经有个官做了,自然不大愿意跑个几千里去苦寒之地当官了,就算是在级别上有所提升,也没有多大吸引力。因为这些穷苦地方的官员薪俸不是特别高,油水又少。而且就算那些八九品的官提到了六七品的衔儿,干上几年也不大可能调到南方富庶的省份当知县的。一方面大明的知县数量有限,可没有四五万之数;另一方面大明实行的是本地人当本地官,而现在被调往那些苦寒之地做官的,大多都是穷地方的官儿。

左宗棠被罗泽南一提醒,哦了一声,皱着的眉头立即解了开来。“皇上,不如开个恩科招点愿意去北方苦寒之地和南方蛮荒之岛的官吧,就和陕西省的第一次科举一块儿举行如何?”

现在大明的汉地十八省,除了陕西、甘肃,都已经举行过第一次科举考试,开始实行宪政了。而在完成了第一次科举的省份,每年的官员录取名额都是极为有限的。如广东、四川这样的大省,每三年才开一次科举,每一次的取士都不超过千人——现在的大明这里中了秀才的。都要立刻授官,而各省的官员大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年开缺出来的职位实在有些,所以求官就显得困难了。如果一下子拿出五万个官职分配到汉地十六省,恐怕要让不少官迷读书人弹冠相庆了。

朱济世却皱起了眉头,好像在苦苦盘算一般,过了一会儿,才点点头道“是得招些新人来做官了,是要开个恩科……至于各科入取比例,朕觉得不能循着普通科举的路子。需要多招些实干之才。秀才科占一成就够了,剩下的额子由武秀才、明法、明算、同文、工学等五科平分。”

左宗棠脸色一动,定定看着皇帝“皇上,秀才只占一成是不是少了?”

朱济世冷冷道“这些苦寒、蛮荒之地不需要秀才官,需要的是实干之才!”

左宗棠皱眉“可是一下子要招三万多明法、明算、同文、工学生也不大可能吧?大明有那么多实干之才?”

朱济世容色如铁,丝毫没有退让的打算“朕不大算立即开恩科,现在宣布出去。明年秋天开考……现在大明各地已经开出许多书院、学院和大学,还有提供速成教育的学校,有一年多时间让想求官的士子准备,总能学会一点皮毛吧?”

他断然又加了一句“凡是有大学毕业文凭者,再通过这次恩科考试者,都要加以重用!”

左宗棠和罗泽南这下都是心中雪亮。朱济世朱皇帝,是准备放手提拔新学学子了,明年恩科之后,恐怕有大量的济世大学毕业的学生,要步入官场。大明官场的一个新势力就要形成了!

不过湘湖一派的领袖人物们左宗棠和罗泽南,却早就已经看到这一天。他们又怎么会毫无准备呢?所以现在大明国内。除了济世大学这样完全西式的大学之外,还有半新半旧的湘湖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长沙城南书院和萍洲书院呢!

两个湘湖领袖互相对视了一眼,左宗棠道“皇上,臣还有个建议。既然这次恩科是为十几个新建省份选择官员,那就不应该拘于地方限制,而是要唯才是举,也不应该限于十六省,凡是大明所辖之地,年龄未满27岁之百姓,没有犯过王法,不在永不叙永之列者,皆可参加考试,以分数高低决定是否入取。”

“这个倒是应该的。”朱皇帝想了一下,点了点头,“就这么办,这次恩科考试就由大学士府和宣教部一起办理吧。”他思索了一下,又道“另外,这次恩科入取的官员还要参加为期3个月的军训,他们要去的地方不太平,所以需要掌握一些军事知识。”

……

当猛烈的弹雨倾泻而来的时候,手无缚鸡之力的刘宗贤已经快后悔死了——这次押送移民到北兴安省的差事,根本就是在送死啊!就在他的眼前,四五个壮汉已经栽倒在地上,他们都是被他带来林子里砍树的,都是四川老乡,穷的没办法才万里迢迢来北兴安的。没想到才来了不到10天,就已经在这里中了毛子的埋伏把命送掉了!

“杀啊!冲啊!杀光汉狗子!替皇上报仇……”

呼喊的声音响起来了,不是刘宗贤这边的人在喊,而是伏击他们的敌人在喊。不是用俄语喊的,而是用纯正的京片子在吼。

几十个或许上百个穿着破烂衣袍的汉子从潜伏的树木后面杀了出来,都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大声叫喊着。看他们的面孔,都是清一色的东方人,应该是退往外兴安岭的旗人。

“完了,完了……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啊!”刘宗贤脑袋嗡的一声,全然不知所措了,不知道是怎么了,居然还想到了“八旗劲旅,天兵无敌”的传说。

“弟兄们,自由射击,各自为战!”几乎就在同时,负责护送这些伐木工人的一位明军排长也大喊起来。他手下有四十多个士兵,也是个个洋枪再手,都是清一色的贝色麦来复枪。

吼声才落,一排弹雨已经倾泻出去,刚才还冲得像模像样的八旗天兵顿时就倒下了十七八个,剩下的也不敢再冲,纷纷往大树后面躲去。气得一个可能是军官的汉子跳着脚大骂“你们这帮不中用的东西,都到了这种地步还怕什么?大不了就是一死,冲上去怎么也能用刺刀挑死几个,就是被打死也对得起祖宗……”

“刘大人,赶紧带着你的人后退,这里交给我们了。”那名明军排长拍了拍刘宗贤的肩膀,大声道,“看好你的人,别让他们乱跑!这个林子大着呢,很容易迷路!”

枪声还在零零星星的响着,刘宗贤有些担心地问那排长“中尉,行不行啊?他们的人好像比咱们多……”

“人多有屁用?刚才他们要是拼了命冲上来,倒是还能一战,要是遇上毛子兵保管这样打。可是那边八旗大爷都怕死的很,不敢拼命,想用他们的滑膛枪和我们的来复枪打,不是找死吗?”

刘宗贤也不明白滑膛枪和来复枪有什么区别,不过看这个明军排长这么淡定,他也大松口气,也不顾什么官仪,手脚并用往后面爬去。

这时入耳的就是一阵紧似一阵的枪声,双方开始枪战。贝色麦来复枪的清脆响声和滑膛枪的沉闷吼声混成一片,子弹嗖嗖的在林子里面飞过。等刘宗贤爬到一棵大树后面抱着脑袋躲严实的时候,他忽然听到了战马嘶鸣的声音,抬头一看。一队明军轻骑兵已经听到枪声,赶过来支援了。这些骑兵也都和草原军团的骑马步兵一样,配备了步枪,可以下马作战。不过不是德莱塞击针枪,而是老式的贝色麦来复枪。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明军来援吓退了伏击的八旗兵,林子里的枪声很快稀疏起来,接着又响起了喊杀声,不过喊的是“大明万胜!”

981459568965213

第842章一寸山河一寸血狂求月票

硝烟渐渐的散去了,刚才的战场上面,到处都是横七竖八的尸体,有五个是刘宗贤是认得的,都是他带来的汉子,还有三个人穿着明军的灰色军装,也都一动不动扑倒在地,剩下的大概二三十具尸体都是鞑子兵的。地面上面,鲜血染出了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图案。

“走,快走,老实点!”呼喝声传来了。原来是刚才冲锋追杀敌人的明军官兵回来了,押着十几个破衣烂衫的鞑子兵,一个个都失魂落魄的,有几个身上还在流血,不zhidao是被子弹击中还是让刺刀给挑了?刘宗贤看着他们,他觉得这些人都很瘦,面有菜色,似乎很多日子没有吃饱饭了。

那名排长噔噔噔的跑过来,脸上又是硝烟又是血迹,不过表情却非常兴奋“刘大人,鞑子给击退了!打死三十四个,俘虏十八个,剩下的都跑了。你的人清点过没有?”

听到这个话儿,刘宗贤才记起来自己刚才根本什么都没做,就顾着躲子弹呢。他连忙召集手下,点了一遍数字,然后脸儿就黑下来了。

“少了5个!这可怎么办?”他看着那排长,“能不能让你的人到处找找?”

那排长摊开了手,摇摇头道“找不到的,他们要么自己出了林子跑回北兴安了,要么就在林子里面迷路了!”

“这,这可如何是好?”

“什么如何是好啊?快点砍树吧,早点砍完好早点回去,要是到了晚上。这林子里就更危险了……对了。刘大人。能借两把斧子吗?”

“斧子?有,有。”刘宗贤是带人来砍树的,哪儿能没有斧子啊,他也没多想,就让手下给了那些明军两把大斧子。而接下去发生的事情,让他终生难忘。他在后来对《行万里路》的作者于六是这样叙述的。

“……他们问我借了两把斧子,原来是要去砍人头的!先是那些被打死的鞑子,一个个被拖到了两个树墩那里。把头放在树墩上,然后用斧子砍下来。砍完了死人,就轮到活的鞑子了!那些死期将至的鞑子都哭喊起来了,有人在叫骂,不过更多的是求饶,但那都是白费功夫!除了一个抓回去严刑拷打的鞑子军官和十四岁的孩子,其他人都被砍了脑袋。”

“饶命啊,就饶我一回吧,我再也不敢了……”一个大概只有十三四岁的半大小子被拖到了树墩旁边,这孩子已经吓掉了魂。在他前面有十七个人被活活砍了脑袋,他因为年纪小。所以是最后一个被砍头的。

“就饶了他吧,他还是个孩子。”不zhidao是不是坏事做多了想干点好事积一下德,刘宗贤居然上前去替那半大小子求饶了。

“饶?怎么饶啊?放他回去再和咱们打?”排长一脸为难的表情。他辽东军户出身,没有读过军校,所以对红袍子文官是比较敬重的,如果换成皇家军校出身的主儿,才不会理睬一个小文官呢。

“就把他编入农庄吧,我手下死了五个丢了五个,就让他顶个缺吧。”

“他可是鞑子啊!”

“我不是鞑子,不是鞑子,我是内务府汉军正黄旗的,我叫毓贤,我是汉人,我是被逼的……”那少年看到有活命的机会,马上嚷嚷起来了。

刘宗英道“是汉人,不是鞑子,就饶了吧。”

那名中尉排长一摆手“行行行,就当我少抓一个!刘大人,人交给你了,以后要是出了什么事儿,我可什么都不zhidao啊!”

“得得得,你什么都不zhidao,就是我在林子里拣了个孩子。”刘宗贤连忙道。

说着话,那中尉取过一把刺刀将毓贤的辫子割了,然后就把人推给了刘宗贤。

……

大明帝国在北方和西方的开拓,绝对可以用一寸山河一寸血来形容。有鞑子的血,有毛子的血,有明军将士的血,有日本武士的血还有移民开拓者的血。总之,每一寸土地都是浸满了鲜血,都是来之不易的。

而在南方,大明帝国的扩张就要温和多了。那里虽然是大明帝国家门口的土地,却已经遍布欧洲列强的势力。两线作战,从来都不是一个明智之选,所以大明的南进政策是小心之中带着谨慎,但也绝不是无所作为。

庆余号是一艘由南洋行生产制造的飞剪式帆船,排水量有1200英吨,是胡雪岩新开设的安南劳务公司所拥有的最大的帆船。一次可以将400名越南新娘贩卖到婆罗洲去,这可是一笔非常来钱的买卖!平均一个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