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们的世界大战-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他用手摸着这辆坦克的挡泥板,仔细的看了看这个体积并不太过庞大的钢铁怪兽,笑着对身边的人说道:“我们要给士兵提供最强大的武器,带着他们去赢得胜利!这是我们这些不需要上战场的人应该做的,不要让流血的人失望!我代他们谢谢你们这么长时间的努力!谢谢!”

    然后他回过头来,就看到听到消息,赶来见他的陈昭明,正站在他的身后不远处,挠着头看着他傻笑。(未完待续。)

155刘将军立功

    “司令官!”陈昭明看到王珏发现了自己,立刻立正敬礼叫了王珏一声。从新军里走出来的老兵,叫王珏这个曾经一手把他们训练出来的长官,都喜欢用司令官这个称呼,也不是将军。似乎在他们的心中,自己的司令官永远只能用司令官来称呼,因为他迟早是要成为元帅甚至帝国大元帅的,用将军这个称呼不够尊敬!

    王珏呵呵笑着回了一个军礼,他身上的军服永远都有一个风纪扣没有系上,让他的整个人都显得有些慵懒。回过军礼之后,王珏就毫无架子的走过去,拉着陈昭明与他身后的几个工厂的负责人拉开了一段距离,开口急切的问道:“我来这里的目的很简单,就想问一问,你对在辽河上快速架设浮桥,有什么好办法?”

    陈昭明没有立刻开口,而是思考了几秒钟之后,才对王珏说道:“如果是跨越宽幅不大的河流,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办法……可是现在是要横渡辽河,这对于整个设备体系来说,都是个严峻的考验。”

    和聪明人讲话呢,就是比较方便,王珏立刻就听出了陈昭明话里的意思:陈昭明说的并非是做不到,而是说的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王珏明白这个回答其中的差别,也马上就意识到他这一次看来是来对了。

    “看来我这一趟是来对了,跟我详细的说一说,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部队的渡河问题?”王珏看着陈昭明,心情大好的开口问道。

    陈昭明一边引着王珏向工厂内走,一边开口介绍起自己在这里研制生产配套的坦克辅助装备的过程来:“司令官,最近我们已经改进了原本的渡河用舟船设计。我们扩大的船体,并且让船体更加修长。这样一来我们可以通过铁路运输这些舟船,并且一次可以多向对岸投放更多的士兵。”

    “这只是让抢滩的战斗变得更加有效率一些,还有其他方面的改进么?”显然,王珏对改进渡河用的舟船设计并没有多大兴趣,在他看来即便是让更多的部队第一时间内登上对岸,也无法改变自己的部队滩头阵地依旧寡不敌众的事实。

    “《708号作战计划》……我们从那里得到了灵感。”陈昭明开口提起了一个已经被搁置了许久的作战计划,开口对王珏说道:“这个计划是葛天章拟定出来的,为了确保海战登陆后的作战行动,当时的江南船业集团专门设计了一种可以浮在海上的卸载用浮动码头设备。”

    提起《708号作战计划》来,王珏是如雷贯耳的。这个在大明帝国内不算什么秘密的搁浅计划,曾经因为实施条件过于苛刻,导致最终不了了之。当初拟定这个计划的主要想法,就是一旦海军获得对锡兰的制海权之后,立刻组织20万部队登陆锡兰。

    不过在这个计划拟定的时候,锡兰刚刚独立,卷走了大明海军不少战舰。那个时候大明水师经历过各种惨败,元气尚未恢复,也无法保证对锡兰海军的绝对优势,根本无力支持一场遥远的登陆作战——所以这个计划最终成了纸上谈兵,葛天章一劳永逸解决锡兰的第一次尝试,也就无疾而终了。

    当然这个计划也没有白白浪费当时的人力和物力,至少很多跨海登陆作战的设备还有登陆用的船只,都在那个时候发展起来,成为大明帝国海军两栖作战的基础。而陈昭明从这个计划里研发的武器装备中找到了自己的灵感,开发出了内河的渡河作战装备。

    “是这样的,我们在原本为浮动码头准备的浮力箱上做了些改进……天津港内就有一批这种设备,运到辽东应该不难。”陈昭明笑着对王珏继续解释自己的想法,他一边介绍,一边指了指经过的地方,一个满是锈蚀痕迹的巨大箱体:“这就是其中的一个浮力箱,荒废在这里,被改成了一个水柜,做耐腐蚀测试……”

    “还没漏?”王珏有些惊讶的看着面前这个老古董,开口有些难以置信的问道。

    “开玩笑,哪能不漏?这东西因为是一次性的设备,早就报废了……”陈昭明笑着回答。

    “报废的也能使用?”王珏听说陈昭明在打天津港的那些浮力箱的主意,开口问道:“天津港那批东西,差不多也是和这个老古董一个年代的,放在水里还不沉了?”

    陈昭明摇了摇头对王珏解释道:“这批浮力箱,是一年前葛天章补订的一批,先皇陛下内紧外松,一直惦记着锡兰这块宝地呢啊……”

    王珏听到这个解释,点了点头。要说大明帝国确实出了几个不知所谓的皇帝,可是大部分还都是兢兢业业的。毕竟这些皇帝都是从众多皇子之中脱颖而出的,没有一个是真正的蠢材。他在心中略微感叹了两句之后,就继续开口问道:“那这些浮力箱,你打算怎么用呢?”

    “我们将浮力箱和新式的舟船相隔排列,然后固定起来。”陈昭明指着那个报废的浮力箱对王珏描述了他的想法:“在上游固定好之后,分段顺流而下,在铁岭附近的辽河上搭建浮桥,只需要连接几段这样的浮桥,我们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让坦克通过辽河!”

    “你确定这么做有把握?”王珏已经知道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于是用自己那双精光四射的眼睛盯着陈昭明,似乎是想在对方的眼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船上装汽油发动机!采用动力系统而非人力。我有这个把握,能在司令官您需要的时间内,搭建好一座浮桥!”陈昭明开口回答了王珏的问题,坚定的态度也让王珏暂时放下了悬在半空中的那颗心脏。

    王珏点了点头,开口说道:“发动机的事情,我去想办法调用。船的事情,就靠你了!”

    “100艘预留了发动机舱室的内河用冲锋舟,已经在山东被生产出来了!”陈昭明自豪的说道:“刘将军这一次,可以算是立功了!”(未完待续。)

156那是什么机械

    王珏听到陈昭明这么说,就点了点头说道:“很好,至少我们这一次手里有了更多的选择!1号坦克的改进工作做的如何了?你也知道前线会有大的动作,我们需要加强所有的部队,不管什么前线都缺。”

    “整个1014厂的技术工人们已经30天没有休息了,他们每天都加班到深夜,所有人都在用最大的热情支持着前线的战争准备工作……说实话,我如果没有亲眼看见这里紧张的工作,都无法想象在后方的工人们也在打一场属于他们自己的战争。”陈昭明语气中带着敬佩,对身边的王珏郑重的描述道:“他们应该被嘉奖,和前线浴血奋战的士兵一样。”

    “是啊!我知道他们应该被嘉奖。”王珏赞同的点了点头,然后向工厂内走去,一边走一边说道:“你是说整个工厂都已经在满负荷运转了?有没有可能,在10天之内,再赶工出30辆坦克,送到前线去?”

    “这恐怕是有些困难了……毕竟我们已经在很多地方做到斤斤计较的程度了,能大幅度的增加产量,就只有延长工作时间这一条路走了……”陈昭明有些无奈的对王珏阐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整个工厂的产能似乎都到达一个极限了,根本就无法再挪出更多的产能,去提高各种型号的坦克的产量了。

    勤劳智慧的中国工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改进了无数道生产工艺方面的细节。他们想尽办法缩短生产的时间,大规模的使用成熟还有高效的生产技术。

    陈昭明正好看见生产车间里一名技术工人在为自己的坦克车体底部的一些承重结构打上固定细小零件的铆钉,就带着王珏走过去,看这名工人熟练的将一个一个铆钉打在这些钢铁部位上。

    他指着这名工人正在操作的流程,对王珏介绍道:“我们在车体内取消了原本的焊接结构,开始使用大量的铆钉固定,这样能够节省成本,还可以从其他厂内调集更多的铆接工艺熟练工。”

    虽然使用铆钉会让车体增重,而且对车体强度也有一定影响。可是这样做会缩短建造时间,并且节约下数量紧张的电焊熟练工,大量使用技术更成熟,基数也更庞大的铆钉作业工人。

    而且在生产坦克的时候,对成本近乎于有一种偏执的大明帝国工人们,也想尽办法节约每一块来之不易的钢材。他们将内部的副手做得很细,将车组成员的座椅做成镂空样式的,将原本的皮质座椅,用木板代替——这么做确实节约下了时间和成本,却依旧和前线那庞大到让人恐惧的需求量之间,拥有相当大的距离。

    包括大明帝国的旧陆军在内,对1号坦克和其后续型号的2号坦克的需求总量,大约在5000到8000之间。可现在即便是加班加点的生产,几家坦克生产厂一共也只生产出了不足1000辆的坦克,根本无法满足各方的需要。

    1000辆坦克的产量看起来已经很多,可是如果算上其他各种问题,其实并不算多。从坦克诞生到现在,在路上和在战场上瘫痪损毁报废掉的坦克,就已经超过100辆了,也就是说总产量的十分之一,现在已经消失不见了。

    其中这900辆坦克里,有78辆被改装成了100毫米口径榴弹炮,装备给了机械化炮兵部队;有110辆改装成了75毫米口径的突击型,配给给了几个主力部队;加上较早的200辆最老款式的1号坦克还在服役,还有大约50辆被分到了南下的火车上……

    新出厂的坦克底盘之中,还有20辆被改装成了各种特殊车辆,比如说实验配给给新1军第1装甲师的2辆装甲指挥车实验型,4辆专用的弹药补给和坦克拖拽抢修车,14辆改装成专用架桥坦克的实验品。

    总体上分配的结果如下:除了新1军第1装甲师装备了290辆各种型号的1号坦克之外,新2军的第2装甲师,也只装备了90辆而已。装备坦克第二多的部队是禁卫军第1装甲师,已经拿到了220辆各种型号的坦克。

    倒霉的是王琰手里的新3军第3装甲师,这个装甲师成立之后,只拿到了37辆老式的1号坦克作为武器装备。与其说这是一个装甲师,不如说是加强了一个装甲营的步兵师。不过更惨的是司马明威将军刚刚重组改革的新2集团军,一个集团军才拿到了可怜兮兮的35辆旧式的1号坦克作为教导学习之用。

    “还能再快一点儿么?我要再多100辆各种型号的装甲车辆,比如说机械化炮兵用的1号榴弹炮,炮盾和车体,都用铆钉结构……反正也不上前线,只要强度够就可以了!”王珏胡乱的出着主意,事实上他也知道这些天来,大明帝国已经为了生产坦克,透支了很多唐山工业区附近的工业产能了。

    毕竟大明帝国并没有进入全面战争状态,也没有让全国上下的工厂参与到坦克的生产中来。这种两个月左右生产1000辆坦克的事情,并非是因为大明帝国产能不足,归根结底是大明帝国自己没有投入全力罢了。

    陈昭明看了看远处正在热火朝天焊接坦克正前方防弹用的钢板的工人们,叹了一口气对王珏说道:“尽力而为吧,至少我们会保证计划内的30辆1号75毫米口径火炮突击型的生产……”

    “太拗口了,以后这种型号的1号坦克,统一就叫1号突击炮了!就和1号榴弹炮一个惯例!”王珏一挥手,就把这种没有炮塔的怪异坦克,定下了一个响亮的名字。

    他在给这种坦克定下了这个名字之后,目光却被远处正在生产的车间内,那些轰鸣着的机械给吸引住了。他看着那些运转着的巨大工业机器,开口问身边懂这方面知识的陈昭明道:“那些是什么机械?在生产坦克的什么零件?”(未完待续。)

157最大的财富

    王珏一边问陈昭明,一边用手指着远处一个接近7米高的类似印刷机一样的巨型设备。那个巨大的设备正在轰鸣运作着,噪音传到王珏身边来的时候依旧非常巨大,让他和陈昭明两个人说话的时候,不知不觉间已经是在扯着嗓子在喊了。

    “司令官!那是一台轧机!是用来将钢坯轧成坦克用的装甲钢板的……”提起这个设备来,陈昭明就一脸的自豪表情了。大明帝国因为工业起步较早,工业底子也较厚,所以在传统工业上拥有着比其他国家更大的优势。比如说中国有可以为战列舰生产装甲板材的轧钢机,宽度已经超过3米,特种轧钢设备上的辊身,长度已经接近4米。

    当然,为坦克生产装甲钢板的轧钢机,宽幅并不需要那样夸张。不过眼前的这个轧钢机个头也不小了。毕竟轧钢机需要将生产出来的钢坯轧成钢板,自身的结构强度,就要比钢材的强度要高。虽然钢坯是要被加热成炙热柔软的状态,但是其本身的硬度依旧还是非常惊人的。

    整个轧制钢板的过程不可能一气呵成,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执行,最终原本厚重巨大的钢坯,会在轧钢机的一次次锤炼碾压下,变成厚度合格的钢板。这些钢板将被焊接到坦克的正前方,为后面的车组成员还有发动机设备已经弹药提供保护。

    最开始的时候1号坦克的原型车采用的是铆钉结构安装钢板——也就是在坦克正面的装甲上密密麻麻的打上铆钉,用这些铆钉来固定这几块厚重的钢板。可是后来因为车体重量的问题,以及尝试更新技术的想法,最终采用了焊接车体结构。

    这即便是在几十年后,也是一个先进的举措,不过在当时看来,这种刚刚开始在海军造船领域掀起的焊接技术狂潮,还是太过好高骛远了一些。首先就是建造耗费时间并且占用大量稀少的焊接技术人才,其次就是让坦克的制造成本有些居高不下。

    最终的妥协结果,就是坦克在非承受攻击的底部还有内部,采用铆接结构来节约成本和生产时间,在正前方的装甲防护地带,采用更加结实的焊接技术。

    那台轧钢机在王珏的注视下继续工作,几名工人在机器的周围忙碌着,他们控制着一块块燃烧成赤红色的钢坯进入轧钢机,经过一次次的滚压,原本的钢坯一点点的变薄,最开始的时候是300毫米厚,最终变成1号改进型坦克车体前面30毫米厚的装甲钢板。

    有的时候你不得不佩服人类的智慧,利用两个滚筒相向滚动时候的吸附力,设计出用两个大型辊轴去轧压钢材的机械。就如同现代复印机卷入一张a4打印纸一样,轧钢机一块接着一块的卷入烧的如同岩浆般赤红的厚实钢铁。

    陈昭明在一旁大声的为王珏介绍着这个巨大的设备在使用之前,那些巨大的钢锭已经经过了无数道工序,才最终成为特种钢材,被运用的坦克之上:“这些特种钢从选矿上就和普通的钢材有区别,每一道工序都是无数工人们集体劳动的结晶!”

    说到这些专业知识,陈昭明都已经无法细致的讲解了,他只好又叫来了一个工厂内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工程师,请他粗略的给王珏介绍一下坦克需要的钢材,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

    被找来的工程师也没有推辞,直接就开口从遥远的最前端开始介绍起来:“将军……首先就是要将矿石处理成矿粉,具体是怎样处理的,我可以和您说上一整天。我想您也不会对这方面的事情太感兴趣,所以为了节省您的时间,我只粗略的说一下……”

    他指了指车间大门外面,远方不断冒着浓烟的几根巨大的烟囱,对王珏喊着说道:“经过复杂的研磨和选矿之后,优质的铁粉将被分离出来,作为原材料混入助燃剂等添加物再进入高炉内煅烧,最终形成可供炼钢的铁原料。”

    “然后将这些铁原料加入合适的稀有金属微量元素,一起继续送入炼钢炉内冶炼,形成合适我们使用的钢材。”那名工程师回过头来,指了指正在工作的那个体积庞大的轧钢机,对王珏介绍道:“形成钢材之后,经过轧机制造成特种钢板,随后运往下一个车间,安装在坦克上。”

    说实话这是一个复杂的流程,实际上的步骤要远比这个工程师描述的要多的多。聪明的中国人,聪明的外国人,最终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探索,才将原本那些简单到可怜的冶金设备,发展成为如今这样成规模,成体系的庞大冶金工业集合。

    这里的设备上,从每一个简单的细节一直延伸到每一个复杂的创新,都蕴含着百年来无数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都是数辈人辛勤劳动的结晶——任何一个科研技术的攀升都不是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往往一个工业设备上的某一个简单的变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