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美大唐-第1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火器化的部队,而是冷热兵器结合的特殊部队。

白南不会傻到给自己找麻烦,他如果用sc2火枪和sc1776火炮将清军装备成一支全火器化的近代军队,就算其战斗力有限,那么对于唐军来说,再也不可能出现京师事变那样,唐军一动而清军兵败如山倒的局面了。

当然,完全不给新军装备火器又是不可能的,因为原本的清军就装备了大量的火器。一方面,一定的火器销售符合大唐军工业的利益,美国人法国人英国人现在都仿制出了一些类似大唐出口的线膛火枪,清国从大唐这里买不到,自然会求到欧洲列强那里。京师事变基本上给了清人一记当头棒喝,一波开眼看世界的新潮流,白南已然可以预料得到。

另一方面,大唐本身的武器进步水平更快,而装备大约相当于19世纪中期火器的清军,绝对没法全面像二战时期武器水平看齐的唐军一样有战斗力。大唐的机械化军队,可以做到完全的碾压。即便是清军耍花招,截留平均分配给各镇的武器,装备个一支特殊军队使用,打造成像武卫军那样,也绝对没法在猛虎团雪豹团这样的军队面前支撑多久。

其次还有一个白南考虑的问题,大唐这一次狠狠地在清国身上咬了一大口。可能已经让那些欧洲列强看出了这个古老帝国的外强中干,他们可能不求向唐人一样占到那么多的便宜,但是能多吃一口就是一口。如果清军实在太弱,在面对外侮的时候,唐人就不得不亲自出手站台,这显然不符合唐人的利益。另外可以想见在变革时期,国内会层出不穷一些野心家,大唐希望大清在相对地稳定中慢慢瓦解自己的社会结构,所以什么川楚教乱太平天国起义同治陕甘之乱一类的东西,唐人决不能坐视。

十九世纪三次大规模的国内战乱,每一次的人口损失都在千万以上,这是白南不能想象的,假设这三四千万人没有无谓地死亡,而是移民到了北美或其他地域去,对于大唐未来的发展和影响力扩张,助益巨大。

所以,清军不能太无能,至少能对付对付乱民和外来侵略者。这又是一个具有一定挑战的难题,太强了未来唐军有麻烦,太弱了还是麻烦,掌握适度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由于乾隆朝户部国库内务府库全被唐人给收了,所以现在这个新朝廷是几乎没有任何经费的。为了不至于新朝廷揭不开锅,永琰只能以关税作为抵押,交换了远总指三千万两的借贷。这事儿让永琰恨得晚上都要磨牙,他知道唐军抢了国库和内务府,还把城里所有满人的家财都抢了个空,现在他居然还要拿关税作抵押借原本就属于自己的钱,年利率百分之三。

白南却知道,大清市场如果全面朝大唐打开,那么明年的关税必然突破千万两,随后会有一个惊人的爆发增长,未来每年五六千万两都是常事。连本带利以关税偿还,三年内恐怕就能将这笔钱还清了。

一心重新壮大朝廷的永琰,为了一点小钱钱,也算是绞尽脑汁了。最终,他还是扔出了卖官鬻爵这个自古以来屡试不爽的手段。本身现在朝廷和地方官员都特别缺,而一时间靠科举和其他方式显然不可能把官员都补齐,那么为什么不靠着这个机会发笔财呢。

无品级公职,五百两;从五品,一千两;正五品,二千两;从四品,三千两;正四品,五千两;从三品,一万两;正三品,两万两。这次的捐纳到正三品为止,都怪白南给新朝廷一共才定了十个官员等级,这买官卖官起来也是在不方便。

不过永琰也不敢太过,所有的捐官买的是品级,如果要入职,必须进行考核,这个考核相对科举要容易很多,当年顺治时期也是这样的。考核通过之后授实缺,保证人人都有官位,如果真的有能力,二万两捐一个知府也是很有可能的。不过要是想要捐到省政府里,那就得多交一万两了,虽然捐不到巡抚这样的大员,但是省局中的副职说不定是能捐到的,比如一个什么省农业局副局。

如果你有钱而且心大,五万两,一步到位,进京朝廷入职正三品,皇上也说不定见得到,也许一朝受宠信,就爬起来了。

白南在看到永琰制定的新捐纳计划之后,也是极为无奈的,不过他并不反对。一方面,新朝廷中都察院的反贪智能大大加强了,很快官员们就会发现,养廉银没有了贪污被发现后果严重。这个捐官的回报率就堪忧了。

而捐官之后大肆敛财,一定程度上激化社会矛盾,又是大唐希望看到的。未完待续

298嘉庆

新朝廷的筹建本身是非常欢乐的,至少包括嘉庆和诸位大臣们,似乎都看到了自己手中都是权力,他们尽情地在挥洒着“才情”,制定着各种新的制度,当然很多都是在大唐远征军总指挥部的“指导”下进行的。&

新朝廷在军制上改革可谓是雄心勃勃,虽然现在他们尚未实际控制除直隶之外的任一一省,但却不妨碍他们按照乾隆朝的版图开始规划。

新军总共编制地方驻军五十个镇,兵力五十万人左右,还极为近代地采用了大军区制度。其中,京直晋鲁豫五省编入华北军区,军区共驻扎陆军十三镇;黑吉奉编入东北军区,总共三镇兵力驻三省;苏皖赣闽浙两湖,编入东南军区,总共十五镇兵力;西南军区编有两广云贵藏,十三镇兵力,西北军区有陕甘新,六镇兵力。

地方驻军以军区和序号为番号,例华北陆军第三镇、西南陆军第十一镇等。

嘉庆终究对于自己的安全有些难以释怀,所以地方驻军之外,他还要求兵部编制了一支三万人的禁卫军。而且永琰的计划中,这支禁卫军必须装备全火器,拥有清军中最强大的实力,而且他没有明说但是暗自打算好的一条还有,禁卫军将以满人子弟为主。

除禁卫军之外,嘉庆仍觉不足,还编制了武毅军,同样也是三镇的规模,只不过袁守侗等重臣表示了极力反对,认为改八旗和绿营为地方驻军五十万,朝廷的财政已经受到严重地挑战,三万全火器的禁卫军更是雪上加霜,如果再编制一个什么武毅军,那么朝廷就不用过了。

这个时候。白南横插了一脚,表示武毅军的组建可以仿照武卫军的例子,由大唐出钱出力。由两国双重领导。这个提议居然还得到了朝廷中一些臣子的同意,让嘉庆差点把鼻子气歪了。他编制禁卫军和武毅军。那是为了制衡军力强大的唐军,现在武毅军也被唐人给撬了过去,等于他作茧自缚了。

不过什么禁卫军、武毅军的,都是八字没一撇的事情,嘉庆也属于白生气。

倒是白南倒有些羡慕这个新朝廷了,即便是没钱没人,他们也能计划一个总计六十多万人的陆军部队,而大唐现在人口也就是六十多万。如果大唐完全吞下清国的土地和人口。能产生的力量,绝对是令人震惊的。只不过,现在也只能想想,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除陆军之外,永琰还雄心勃勃地准备打造新水师。唐军自海上来,须臾间覆灭乾隆朝,让人心有余悸。没有强力海防,已经让这个国家处于极度的危险中。试想,如果大清水师够强,哪怕能在海上与唐人海军周旋一段时日。也不至于让清军陆军输得那么快。

于是,也不知道是谁建议的,永琰决定打造北洋和南洋两大水师。彻底统合水师的力量。当然,这也只是纸面上的事情,因为水师怎么搞,用什么样的船,用什么炮,朝廷中都没有丝毫的概念。

这是以后的事情,也只能从长计议。

虽然计划了关于军事、地方等许多的改革和施政,但很多其实就是想当然,唐人在背后有着不小的作用。不过现在。最重要的事情,还是恢复朝廷在全国地方的权威。

在紧张筹备了一个月之后。也不管还剩下多少没有解决的问题,八月五日一身龙袍的嘉庆正式登基称帝。嘉庆颇有志得意满之感,可是看着满朝文官,他又有些高兴不起来了。还是礼制的事情,由于唐人的干涉,嘉庆觉得他这个新朝廷已经是道德沦丧了。虽然整个登基的典礼仍旧繁杂而高贵,但是从头至尾,他的朝臣们都不会跪拜他这位新皇帝。

尽管嘉庆仍旧穿着大清礼制下的明黄色龙袍,但是他面前的臣子们,却提醒着他,这个大清朝廷跟以前,再也不一样了。

朝臣们仍旧穿着补服,但是样式跟之前已经大相径庭。这是一种盘领右衽长袍,袍衩两侧有摆,朝服居然没有马蹄袖,而且还加了一条玉带,袖口竟然宽三尺。大臣们头顶上也不是戴着流苏的暖帽了,而是玄冠。袍子不是简单以带子固定的,而是有纽扣的,这纽扣也不是满人服饰中常见的布质盘扣,而是塑料圆纽扣。这套服饰上身,乍一看绝对不会认为他们是满清的官员,反而认为是明代官员了。当然跟明代服装也不是决然类似,其实明清两代官服补服有一定相似性,一般人区分点实际上最直观的是冠帽。

好在这些官服还是统一的暗蓝色,不是明代官服那种分品级不同颜色,加上补子,看上去也不是太违和。

最违和的是,官员的玄冠下面,是一条长长的猪尾巴,很多人甚至无法戴好自己的玄冠。当然对于嘉庆来说,最违和的莫过于,有些官员更彻底,居然将辫子给剪了。嘉庆心中暗骂,这些剪了辫子的,他决心不重用他们。

这一套已经带有浓厚汉族特色的朝服,按照新颁布的大清礼制,属于礼服的一种,而日常工作中,官员们将穿正装,也就是大唐的正装了。不仅官员穿正装,他出席朝会的时候,也是要穿正装而不是龙袍的。嘉庆对此十分抗拒,甚至想联络朝臣一起反对,可是最后还是在白南的威压下妥协了。嘉庆从来都不是一个有胆气有魄力的人。

好在白南多少照顾了一下这位新任皇帝,从大唐来到京城的裁缝,为嘉庆制作了几身明黄色,带有九龙刺绣的正装,这正装价值不菲,不过嘉庆还是接受了。其实嘉庆也明白,穿正装在工作中绝对比龙袍方便,既然那是黄的,又有龙纹,他也捏着鼻子认了。

官员们在工作场合穿着正装,都是黑色的,无法区分其地位,于是远总指一位女性军官想了个办法,给他们配胸针,不同材质的胸针代表不同的品级,一品官用红宝石,二品官用蓝宝石,三品官用翡翠,四品官用黑曜石,五品官嘿嘿,用玻璃。

大唐远总指的重要成员也都参加了登基仪式,甚至白南等高级军官也跟着百官一起向嘉庆鞠躬了,虽然不是什么太大的礼节,但是嘉庆也暗爽了好久,平息了他积攒了不少的怨气。不论如何,他已经是帝国的皇帝了,这就是最令人高兴的事情。

登基之后,嘉庆连续下了多道诏书,包括解除强制性的剃发易服令,废除八旗制度,朝廷和地方政权的各项改革等,当然最重要的,莫过于对各封疆大吏和地方官,进行新的敕封和留任嘉奖。

很显然,如果接受了嘉庆的敕封的,那就是认可嘉庆的君权,服从他的命令了,而如果顶风作案、无视他的,显然那就是乱党叛逆了。

可以说,这些诏书发出去,嘉庆自己本身就是很犹豫的。接下来的时间里,嘉庆忐忑不安,他几乎一条要问几十次,有没有地方反馈过来的消息。

最近南直隶地区,是最先传回消息的。几个地方知府、道台一类的官员,都明确地表示拥戴新君。其实这些人也没有办法,直隶的兵力已经被唐军瓦解,他们能够坐着现在的官位,完全是因为唐军没有出兵攻打他们。如果他们旗帜鲜明地反对新登基的嘉庆,恐怕立即就有兵祸。反正现在朝廷还是朝廷,皇帝虽然换了,但那也算是先帝爷正经的子嗣,甭管新君跟唐人现在是什么关系,起码他们这些官员是没有能耐进行任何反对的。

然后,第一个最大级别表示拥戴嘉庆的官员是山西巡抚巴延三。这一位本身就没有太多能耐,典型的奴才性子,现在又没有乾隆了,他想要找别人表忠心也没办法。况且混元教现在在晋南声势浩大,官军屡战屡败,他已经吃不消,正好靠着对新君的拥立,好求得援兵解了他现在的危局。至少,巴延三绝对不可能从任何别的地方找到援兵了,只能靠新朝廷了。

嘉庆得知巴延三拥立之后,心花怒放,立即封巴延三为子爵,并且许诺,混元教平定之后,直接提拔巴延三为都察院国卿,直入内阁。至于巴延三的求援,嘉庆没有什么太多办法,他只能先行拨了一批军费,送了一批粮草和军备去山西。武卫军尚未练成,而唐军暂时没有计划深入晋南去作战,嘉庆只能告知巴延三,再等一个月朝廷才能派兵到山西去。

然而,嘉庆刚高兴了没多久,就有人让他气得砸东西了。山东巡抚国泰,在接到他的诏书之后,直接将其撕毁,怒斥嘉庆枉为人子、枉为人臣,苟存于唐人之下,卖国害民。国泰号称已起精兵十万,准备入京勤王,废伪帝,迎真龙。嘉庆一气之下,将原本都已经封了爵位的文绶,也就是国泰他亲爹给囚禁起来了。结果国泰更加起劲,号称什么忠孝难两全,为了大清国势要与嘉庆的伪朝一战。

嘉庆气得七窍生烟,立即找来了首相袁守侗,让他亲自带话去内城的大唐远总指,求白南出兵帮他教训国泰这个逆贼。(未完待续)

299兵部尚书

锦州城,福康安捧着手里的圣旨,表情有些麻木。

一旁站着的和隆武仍旧是有些凄惶的表情,连声问道:“我说福大人啊,你可是给个主意啊,这圣旨我们是接还是不接啊?”

福康安沉默地将圣旨放在桌上,这显然不是什么恭敬的表现,他拿起茶碗浅饮一口,开口问道:“和大人,以你所见,以我们关外八旗,杀入关内,勤王成功,机会有多大?”

和隆武哀叹一声:“福大人又何必说这些呢?唐军如狼似虎,那铁甲战车,能打十几里的火炮,都不是咱们八旗精锐能抵挡的。山海关一战,我们关外八旗折了一半,你不知道多少旗里的老少娘们朝着我和隆武骂啊。恐怕如果我们再领军出战,下面的人先就要哗变了。再者说,咱们关外储粮食不多,更没有足额军饷了,这个冬天熬不熬得过去都不好说,又拿什么打仗?”

福康安面色不变,说道:“既然如此,和大人觉得,这圣旨我们不接行么?”

和隆武看出了福康安的意思,也是松了一口气,道:“当然得接,那毕竟是朝廷,圣旨上扣的可是大印,咱们今日否了圣旨,恐怕明天就有人摸进来,割了你我二人的首级,送到京师去邀功。”

福康安有些自嘲地道:“打了个败仗,却封了一个嘉勇伯,这也是古今异数了。”

他在平定金川一役之时,先是被封为嘉勇巴图鲁,然后又被封为嘉勇男,现在直接给升了两级,成为了嘉勇伯。

和隆武道:“爵位什么的,不知道给改成什么德行了。但福大人你可是圣上钦点的兵部尚书啊,据说朝廷新体中,尚书一职权柄大增。总揽天下兵事,这是皇上对您信任有加啊。只是。如今唐人仍旧在京,虽然新朝甫立,但拿不准唐人是什么打算,贸然入京,不知是否有风险。”

福康安摇头道:“此时已经由不得我们了,不入京就是抗旨,就算唐军和圣上不发兵来打我们,我们早晚也要完蛋。这关外实在养不起大军。不过我倒是觉得,此次入京,怕不会有危险。唐人扶立了皇上,其目的已经全都达成了,狠狠地发了一笔财,惩戒了我大清,而且给我大清加了如此多的新条条框框,得了三处租界,又能重开商贸,唐人无意占我大清江山。朝廷虽然不再是那个朝廷了,却也是那个朝廷。”

福康安又道:“这次,和大人仍旧留在关外。就由我一人孤身入京。和大人表示自己对皇上谦恭顺服便好。此番入京,我会观察朝廷内究竟是什么情况。皇上有意组建新禁卫军,有制衡未来留驻我大清的唐军之念头,关外八旗乃是我们仅剩下的力量了,如果筹组禁卫军之事顺利,我便建议皇上以我关外八旗为骨干,真正打造一支可战的兵马。我会央求圣上,封和大人为东北将军,也算是对唐人有一定震慑。”

朝廷的诸般改革。已然开始流传出来,福康安已经花了不少时间研究朝廷在军制上的改革。他能看出来。不管唐人是打了什么主意,清军内部已经酝酿一场大规模的改革了。且不提绿营和八旗的问题,但就是新的军事体制,必然是吸收了诸多唐军的经验和因素改革的。福康安在山海关一战之后深刻地认识到,靠旧军队已经不可能取得什么胜利了,这世界军事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作为一名将领他是支持清军改革的。

和隆武本身为吉林将军,地位不低,福康安将推介他成为东北军区的总司令,也就是中将军衔,不过他们这些人还是习惯用东北将军这样的称号来形容军区司令。清军改革后,这便有五大将军,实际上拥有最大的兵权。不过东北军区在五大军区中,兵力最少。

福康安如果转任兵部尚书,显然就要脱离武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