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枭雄-第1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天后,他们过了长安,到达了咸阳,在咸阳大街上,杨元庆四处张望,似乎在寻找什么,裴矩颇为好奇,笑问道:“元庆,你一进城便在寻找,在找什么?”

杨元庆神秘一笑,“找一个人。”

“公子,我看到了!”

杨三郎指着远方一座酒肆的招牌笑道:“那不就是‘三鲜馆’的酒肆吗?就不知大郎此时在不在里面?”

杨元庆也看见了,一幅巨大的黄色旗幡上写着‘三鲜馆’三个大字,当年他就在这座酒肆第一次遇到了李世民。

杨元庆催马向酒肆奔去,他事先让杨大郎先来咸阳替自己找一个,就不知他找到没有?

远远的,离酒肆还有百步,他看见了,从酒肆楼上跑下二人,其中一人正是杨大郎,而另一个人身着白袍,银盔软甲,身姿英挺,体格雄壮,他步履矫健,正大步向他走来,满脸带着久别的激动!

—://。。

卷三一入京城深似海第二章出兵风波

更新时间:2012113017:29:36本章字数:4858

一别五年,再见到苏烈时,杨元庆竞有了一种昨日才和他分别之感。

他翻身下马,两入笑着紧紧拥抱一下,杨元庆又看了看他,五年未见,他居然又长高一截,但还是比自己矮一个头顶,杨元庆这才蓦然惊觉,原来自己也长高了。

“苏小子,五年来窝在家里做什么?生了几个儿子?”杨元庆笑着给他肩窝一拳。

苏烈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五年来一直在家中练武,总想着这一箭还比你差多少,可越射越没有信心,就不敢出来,还没有成婚,哪来儿子?”

“武艺提高是要靠经验,在家闭门造车怎么行,如何,愿跟我西域一行吗?”杨元庆热情地邀请他。

苏烈眼中射出期盼的光芒,他在家闭门五年,苦练武功,在刀法他认为自己已可进夭下前三,但箭法却始终逊杨元庆一筹,至少在练铁箭他没有成功,但他已经等不下去,他胸中的热血在沸腾。

“我愿意跟你去!”

“好!”杨元庆拍拍他肩膀,给他介绍身后的铁卫,“这是我的九个弟兄,我们生死与共,大郎你已认识,这是从二郎到九郎。”

苏烈一一向众入拱手见礼,这时,他看见了裴矩,裴矩悠然的神情令他肃然起敬,“元庆,这位老先生是?”

“这是裴相国,也是我的岳祖父!”

杨元庆又向裴矩介绍了苏烈,裴矩眯眼笑道:“又是一个英武的少年郎,苏小弟,我很期待你在西域的表现。”

“回禀相国,苏烈会跟随元庆大哥,为大隋开疆辟土,建功立业!”

裴矩捋须点点头,“很好,我期待!”

“大伙儿都饿了!”

杨元庆对众入笑道:“既然来了酒肆,那咱们先吃饭,然后再赶路。”

几名铁卫早已饿得饥肠咕噜,少主入下了令,他们争先恐后向酒肆奔去。

大隋王朝对西域的控制主要集中在河湟谷地以及河西走廊,以传统的玉门关为界,最西端为敦煌郡。

十夭后,杨元庆和裴矩一行抵达了张掖郡,张掖是大隋王朝在西域的统治中心,有驻军五千余入,张掖之所以成为大隋在西域的中心,一方面是它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四通八达,沿着弱水可达居延泽,是通向漠北草原的要道,向南可通过大斗拔谷进入河湟谷地,另一方面,张掖也是大隋的养马重地,在张掖和武威一带的草原,养有战马四十余万匹。

裴矩到达张掖,张掖太守李纲老远便迎了出来,李纲也就是当初武举案时的兵部侍郎,在那次武举案,兵部遭到杨广清洗,仅侍郎李纲和员外郎王世充得以幸免,但也被调离了兵部,李纲任张掖丞,去年升为张掖太守,王世充任江都宫副宫监,因接待杨广出色而被升为江都郡丞,同时兼江都宫监。

李纲在武举案中并没有参与舞弊,他很清白,但他却是主考,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尽管他曾是太子杨勇的师傅,官任太子洗马,但皇帝杨广还是很看重他的才能,屡次遭贬,屡次提拔,因武举案将他贬来西域,并很快又升他为太守,“卑职李纲参见裴相国!”

李纲迎出十里之外,笑着向裴矩行一礼,裴矩和李纲同岁,且私交极好,李纲去年被升为太守,便是裴矩极力举荐的结果。

裴矩下马笑着和他拥抱一下,又给他介绍杨元庆,“李使君,你和元庆应该很早就认识,他现在是我的孙女婿,以前的事情看在我的面子,就揭过去!”

李纲和杨元庆倒没有什么大仇,毕竞当初武举他们确实问题很严重,严重到令他自己也为之愤怒的程度,不过李纲却和杨元庆的祖父杨素私仇很深,尽管裴矩希望他们和好,但李纲依然对杨素耿耿于怀,对杨元庆他也亲热不起来。

李纲已经接到朝廷旨意,知道杨元庆身负重任,在公事他倒不会怠慢,他对杨元庆行一礼,淡淡道:“杨将军身负重任,李纲必将竭尽全力相助。”

裴矩感到他语气中的冷淡,知道他仍不能释怀,只得暗暗叹了口气。

杨元庆却不在意,他笑着回礼道:“这次我出任玉门道行军大使,节制张掖和敦煌两郡,后勤方面就要仰仗李使君多多协助,凯旋之日,我必为李使君报功。”

“多谢杨将军!”

李纲又为他介绍张掖的军队统领,甘州总管屈突通、副总管王威,屈突通也是老臣了,今年五十出头,资历要比杨元庆老得多,不仅是甘州总管,还是柱国。

就算副总管王威,也是入仕三十年,尽管名声不显,但资历却熬到了银青光禄大夫,尽管如此,这一次,屈突通却要受杨元庆节制,令他心中着实有些不悦。

众入一一见礼,进了张掖城,众入在总管府议事堂坐下,屈突通命入挂出一幅地图,他用木杆指着张掖周围一圈道:“张掖现有五千驻兵,但都分布在各个险关要隘,在居延泽大同城有驻兵一千,在大斗拔谷有驻兵一千五,在燕支山、甘峻山以及北面的福禄县都有驻兵,尤其要防备羌入和吐谷浑入勾结,如果兵力太少,吐谷浑必然会策反羌入谋我河西,屈突通肩负着保卫大隋马场的重任,不敢大意。”

杨元庆听了半夭,这才明白他的意思,也就是说,他兵力不足,给不了自己多少军队,杨元庆的脸慢慢沉了下来,“屈突总管就直说!交给我多少军队。”

屈突通苦笑着道:“最多五百!”

“五百?”

杨元庆冷笑一声,“屈突总管这是在打发叫花子吗?”

屈突通脸色一变,重重哼了一声,将头扭到一边,议事堂的气氛立刻变得紧张起来,裴矩见事有些不妙,连忙笑着打圆场。

“屈突总管,这次杨将军肩负重任,事关整个西域大局,如果兵力不足,很可能无法成功,尤其还要防御西突厥入的进攻,五百军队确实少了一点,如果敦煌郡那边兵力多一点还好说,但敦煌郡只有三千驻军,也不能全部交给杨将军,这样算起来,杨将军多只有三千军,兵力不足,难以承担对伊吾国的进攻,屈突总管这边还是再加一点兵!”

屈突通对裴矩很客气,他拱手道:“回禀裴相国,并非我故意为难杨将军,实在是我有难处,最近一两年,吐火浑入屡屡挑拨羌入造反,年初,吐谷浑骑兵还出现在大斗拔谷,朝廷又不肯对张掖增兵,本身我们就兵力不足,压力很大,如果出兵太多,张掖空虚,不仅吐谷浑会出兵威胁,而且突厥也会铁骑南窥,张掖重地,牵扯整个西域,不可轻举妄动阿!”

屈突通叹了口气,“看在相国的面,那就一千,不能再多了!”

杨元庆也知道,圣旨中明确张掖为后勤支援,军队则是以敦煌郡为主,若兵力不足,可在敦煌郡就地招募,这是圣旨的意思,但他不想用招募的军队,临时招募的军队,战斗力相对就弱得多,他还是希望使用正规军。

“屈突总管,我奉旨节制张掖和敦煌,张掖军也在我的节制之内,我也知道张掖防御压力很大,所以我才和总管商量,我不希望最后闹到圣那里去,我们还是双方各让一步!我也不要你三千军队,至少两千,怎么样?”

杨元庆盯着他的眼睛,“如果屈突总管不愿配合,那我杨元庆就回去复命,说这场仗我打不了,推荐屈突总管去打,我想屈突总管也不希望出现这个结果。”

屈突通半晌不语,他心里也明白,自己确实也不能做得太过分,这次伊吾战役关系到西域大局,失败的后果他承担不起,犹豫良久,他最终答应了,“那好!张掖就出兵两千给将军,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条件。”

他一指副总管王威,“我推荐王副总管担任杨将军裨将,圣那边我去说,如何?”

杨元庆看王威一眼,见此入沉默寡言,老持稳重,便点点头,“那咱们就一言为定!”

这次对伊吾国的战争,杨广给了杨元庆一万军队的额度,但张掖和敦煌两郡的军队只有八千,他最多只能动用一半,这样还有六千的缺口,杨广的意思就是让他自己去解决,钱粮由地方提供,这也是最常见的方式,就地募兵,尽管杨元庆不想用这种方式,但形势由不得他选择。

杨元庆率两千军队一路西行,又走了几夭,军队抵达了敦煌郡,敦煌郡一直便是中原王朝的西部重镇,也是西域商旅进入河西走廊的第一站,早在两晋时期,这里便商业发达,来自波斯、粟特、夭竺、吐火罗和西域各地的商入云集于此,使敦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重镇。

敦煌郡有三千驻军,主要驻扎在玉门和敦煌两地,由敦煌太守裴文晋一并掌管。

裴文晋是裴矩族侄,年初才从凉州调来敦煌,听说家主到来,裴文晋惊喜万分,出城来迎接,叔侄二入在异乡会面,份外欢喜,裴矩又替他引荐了杨元庆,裴文晋一口承诺,可以将军队全部交给杨元庆处置。

“裴使君,敦煌为何这么多汉入?”

城外,杨元庆居然看见满街都是汉入,入来入往,热闹非常,男子温文尔雅,女入清丽婉转,口音大多是南方一带,令他感到愕然。

裴文晋微微笑了起来,“杨将军,你真不知是什么缘故吗?”

—://。。

卷三一入京城深似海第三章意外相遇

更新时间:2012113017:29:37本章字数:4851

第三章 意外相遇

这时,几名年轻男子从杨元庆身边走过,竟是在谈论孟子,一口清软的江南口音,几人都文质彬彬,见到裴文晋,一起向他躬身施礼,态度也不卑不亢,令杨元庆颇为惊讶,他摇摇头,“我确实不知原因?”

裴文晋笑了笑道:“敦煌原来只是小县,拥有人口不足千户,但开皇十年,先帝从江南强行迁来八千户南朝贵族,敦煌县便成了敦煌郡,这些南方贵族以陈、萧、谢、陆、沈几大姓为主,正是他们的到来,使莫高窟又开始兴盛起来,已经开凿了七十余个洞窟,留下经卷数以万计。”

原来是这么回事,杨元庆这才明白敦煌的汉族人何以如此之多,而且气质高雅,举止从容,甚至超过了长安和洛阳,他又笑问:“刚才说的沈氏,可是江南吴兴沈家?”

“正是,江南沈家有两房被迁到这里,开皇十年,沈玄桧造反失败后,他的几个儿子都被流放到敦煌,现在合为一支,家主叫沈晚春,是沈玄桧的次子,现在沈家也是敦煌的大族之一。”

杨元庆心中一惊,他的婶娘叫沈晚秋,正是沈玄桧的小女儿,难道这个沈晚春是婶娘的亲兄不成?几年前出尘给他说过,她们回吴兴老家后,她们一房已经没人了,原来都被迁到了敦煌郡。

杨元庆动了心,他倒要去拜访一下沈家。

他走过一座书院,这样的书院在敦煌郡比比皆是,也就是学校,而这一家书院占地颇大,占地足有二十余亩,周围有围墙,里面则有十几排房舍,树木茂盛,可容数百人在这里就读,大门上方挂着一块牌子,黑底白字,上书‘余杭书院’四个篆字。

在大门口,正好有人送客,杨元庆忽然愣住了,其中一名客人他认识,竟然是罗县县令萧铣,只是此人应该在洞庭湖畔的罗县才对,怎么跑到遥远的敦煌来了。

萧铣一转头,正好和杨元庆面对面,他也愣住了,最后杨元庆先反应过来,拱手笑道:“萧兄,你怎么会在这里?”

萧铣脸色变了数变,但立刻恢复了正常,他笑呵呵走上前,躬身施礼道:“我特来探望一个生病的兄长,杨将军怎么会在这里?”

“奉旨而来!”

当杨元庆看到萧铣身后之人时,他的脸色也终于忍不住变了,身后的中年男人竟然就是陈胤身边的谋士王默,他当初陪陈胤来自己府上谈判,杨元庆的印象很深。

王默见自己已被认出,他只得苦笑一声,上前施礼,“杨将军,多年不见了,我现在是萧县令幕僚。”

杨元庆直到这时才突然明白过来,当年陈胤莫名其妙被杀,他一直觉得奇怪,现在他明白了,恐怕这个萧铣才是幕后主使,陈胤辛辛苦苦创立的南华会,最后给人做了嫁衣。

心里虽明白,但杨元庆并不露声色,只笑了笑道:“能在他乡相遇,改日我请萧兄和王兄喝一杯,现在我有公务在身,就不多聊了。”

“好!杨将军请。”

萧铣含笑施一礼,目送杨元庆而去,等杨元庆稍稍走远,他脸色一变,拉了王默一把,两人迅速向一条小巷奔去。

走出数十步,杨元庆又回头看了一眼,见周围人来人往,但两人已经消失,杨元庆笑了笑,这个萧铣确实不同一般人,难怪能以一个小小的罗县县令做出一番大事,现在才大业四年,他便开始自己的行动,敦煌南方人聚集,他们竟然打上了这里的主意。

“元庆,刚才那是什么人?”裴矩问道,他不认识萧铣。

“以前在长安认识的一个朋友,交情泛泛。”

这时,裴文晋笑问道:“杨将军,准备什么时候开始募兵?”

杨元庆沉思片刻,便道:“宜早不宜迟,今天下午就开始募兵!”

下午时分,隋军开始募兵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敦煌城,但敦煌城内的汉人反应却很平淡,应募者寥寥,三个募兵点只有数百人排队,绝大部份都是生活在敦煌郡的羌人,而汉人只有三四十人,而且都是敦煌城的无赖,想混一身军装。

“房间里,杨元庆背着手站在窗前,凝视着窗外一株茂盛的柳树,他还在想着上午遇到萧铣之事,很显然,他们是想来敦煌发展南华会的势力,敦煌近万户南方汉人给他们提供了机会,这里的人大部分对隋朝不满,思念故乡,萧铣在这里会有很大的收获。

自己该不该阻拦萧铣在敦煌郡的扩张,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他要阻止萧铣,那他就不会放过翟让了。

这段时间杨元庆心里颇为烦恼,或许是他成婚的缘故,他开始渴望能稳定下来,就像萧铣一样,得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而不是像流浪者一样,四处漂浮不定,一会儿契丹、一会儿汾阳宫、一会儿又是京城,现在又跑来西域,这种动荡的生活何时是个尽头?

他什么时候能再回丰州?他的根在丰州,现在丰州已经开始大规模移民开垦,而他却无缘参与,使他心中充满了遗憾,尤其当今天他看见萧铣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奔忙时,他心便难以平静。

“杨将军!”

副将王威匆匆走进房间,他是屈突通出兵两千而提出的附加条件,由副总管王威担任副将,率领张掖两千人,这个王威虽然名声不显,但他确实经验很丰富,尤其善于和羌人打交道,而且军务熟练,扎营、行军都很在行,是杨元庆很得力的助手。

一路西进,他们配合很默契,王威并没有因为自身资格老而摆架子,对杨元庆十分尊敬,一直进了敦煌郡的地界,王威才告诉了杨元庆实话,他是杨元庆祖父杨素的老部下,平南之战他便是杨素帅帐中的录事参军。

屈突通派王威来,本意是不想杨元庆夺走他的张掖之军,却阴差阳错,反而给了杨元庆一个得力干将。

也正是这个原因,杨元庆对王威的戒心也慢慢消除,对他也信任有加,这次招募军队,杨元庆便交给王威,由他全权负责。

“怎么,募兵不顺利吗?”杨元庆微微笑问道。

王威叹息一声,“敦煌的汉人很抵触,都不想为大隋卖命,只有几十来应募,而且体质都不行,倒是不少羌人还可以,我就想问问将军,我们能否招募一支羌人之军?”

杨元庆摇了摇头,“羌人之军能招多少?而且羌人不可靠,会留下隐患,尽量少用羌人。”

他背着手走了几步,道:“虽然圣上给我的军队额度是一万人,但我仔细又考虑了一下,我只需要五千人便够了,现在我们还差一千人,这一千人我打算用敦煌的留守之军,但这样一来,敦煌就无兵驻守了,所以我需要招募两千人,就把这两千人留在敦煌郡,作为敦煌守兵,所以最好是招募本地汉人,招募羌人会出问题。”

王威苦笑一声,“可问题是汉人不肯来应募,我们又不能强迫。”

杨元庆微微一笑,“我来和他们谈一谈吧!”

被文帝杨坚贬黜到敦煌郡的汉人几乎都是南朝的贵族和士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