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枭雄-第2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第二件事顿时激起大堂内一片窃窃私语声,现在是天寒地冻的冬天,现在去剿匪,无疑难度极大,一名资格稍老的鹰扬郎将站起身抱拳道:“杨总管,现在是冬天,大雪封路,行路极为不便,不如等到春天再出兵,杨总管以为如何?”

杨元庆知道此人,叫做宋整,也在罗艺给他的名单之中,杨元庆冷冷道:“明天春天辽东战役将爆发,还有什么时间剿匪?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丰州比幽州严寒十倍,丰州军冬季依旧能作战,为何幽州军就不行?我命令已下,谁敢抗令不遵!”

御书房,宦官李忠良快步从偏殿大门处走来,他手中拿着一封信,步履匆匆,一名又一名侍卫面前穿行,一直走到了御书房前,书房门口站着十几名宦官,见他过来,皆纷纷让开一条路。

李忠良看了一眼御书房大门,问道:“圣上现在方便吗?”

一名小宦官躬身道:“圣上正在会见几名相国,李公公稍等一下吧!”

李忠良点点头,走进了御书房外房等候。

御书房内,杨广正和七名宰相商议辽东备战,宇文述、虞世卿、裴矩、裴蕴、独孤震、杨达、苏威,七名相国都到齐了,由宇文述汇报辽东备战情况。

“陛下,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军队已经全部调集到涿郡,还有各地征调的两百三十万民夫也抵达了涿郡和北平郡,各种物资、兵器和粮食都已经备齐。”

“粮食调集了多少?”

“回禀陛下,在涿郡调集了三百万石,在辽东调集一百二十万石粮食,一共四百二十万石。”

“不够!”

杨广缓缓道:“还有两个月才发动战争,至少还有三个月战争,三百四十万人接近半年的消耗,这点粮食根本不够,再从河南、山东、河北以及河东各郡官仓调集四百万石粮食送去涿郡和辽东。”

旁边裴矩躬身道:““可是陛下,去年河南、山东大旱,河北水灾,三十八个郡都是颗粒无收,我们还要赈灾,粮食很紧张。”

杨广目光凌厉,冷冷地看了他一眼,“你的意思,是让朕停止辽东之战,是吗?”

裴矩吓得心中一颤,“臣不敢!”

虞世卿连忙道:“陛下,四百万石粮食是有,臣昨晚核算过,现在河南、山东、河北以及河东一百二十三个郡,共计存有粮食四百八十万石,可是如果送粮,还得再征调民夫。”

杨广哼了一声道:“送粮是你们和各地方官府之间的事,朕不管,朕只管一件事,明年二月底之前,再调四百万石粮食去涿郡和辽东,各地官府谁敢误了时间,太守斩!”

几名相国都暗暗叹息,虞世卿的四百八十万石粮食,是把义仓的粮食都算进去了,如果真这样执行,冬天的赈灾就得停下来了。

【书友们,月票支持老高啊!】

—://。。

卷三一入京城深似海第十二章平乱夺权

更新时间:2012113017:30:32本章字数:5508

第十二章 平乱夺权

几名宰相都忧心忡忡从御书房出来,战争打的是国力,这个道理谁都懂,一百多万军队,三百余万民夫,耗时半年,这确实是要消耗上千万石粮食和百万件兵器以及数百万头牲畜。

可问题是举倾国之兵去打小小的高丽,是否值得?更重要是现在国内大灾不断,饥民何止百万,全靠各地官府赈济灾民,一旦粮食被调空,官府怎么赈济?这是要出大乱子。

但皇帝杨广根本就不听劝,一意孤行,令大家都愁眉不展,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众人都各自回府了。

裴矩叹口气,对裴蕴道:“到我府里去吧!我们说说话。”

两人坐舆来到了皇城端门前,上了裴矩的马车,裴蕴便问道:“有元庆的消息吗?”

“就是有他的消息,我才找你。”

裴矩从怀中取出一封信,递给裴蕴,“中午刚刚收到,你看一看吧!”

裴蕴抽出信,身体随着马车轻轻晃动,借着窗外一缕余晖,细细看了一遍信,他眉头微微一皱,“元庆遇刺了?”

“所幸平安无事,不知是谁下的手?元庆认为不是元家,我也赞同,是元家的可能性不大,你再看看下面。”

裴蕴又继续向下看,他一下子愣住了,半晌,他抬头望着裴矩,“你认为可能吗?”

杨元庆在信中暗示了元家有举事之意,令裴蕴颇为错愕,裴矩微微叹息,“原本我也不信,可仔细想想,确实又有这个可能,这次圣上打高丽,明摆着是对付关陇贵族,是对他们下狠手,我估计关陇贵族中会有世家跳出来,而元家被打压最狠,如果是它先跳出来,我一点不奇怪。”

裴蕴沉思片刻,又问:“那你认为元家何时会反?”

裴矩摇了摇头,“这个说不准,需要大量准备,还要等待机会,我以为至少要到明后年去了。”

“如果元家真要反,那我们裴家该怎么应对?”

“这就是今天我想和你谈的事情,回府再说吧!”

马车加快了速度,向裴府方向疾奔而去。

御书房内安静下来,七名宰相只剩下宇文述一人,这时,李公公走了进来,将一封信呈给了杨广,“陛下,幽州消息。”

杨广正在拟定作战计划,他立刻放下笔,将信接过,打开来细看,这是鹰扬郎将韩驰写来的信,这是杨元庆赴幽州就任总管后,写来的第二封信,前一封信是杨元庆遇刺,而这一封信却是杨元庆将赵元眳调去渤海造船,同时调集三万军队,准备发动对乱匪王拔须的战役。

杨广笑了起来,杨元庆倒是很会利用自己的旨意,自己年初时曾下旨,调动军队平定匪患可以不用

对宇文述道:“杨元庆开始在幽州剿匪了。”

宇文述不知道信的内容,也不知杨广的态度,他不敢妄言,便小心翼翼道:“陛下,以臣多年为将的经验,冬天不宜作战,尤其不宜剿匪。”

杨广瞥了与宇文述一眼,“说说你的理由!”

“陛下,乱匪一般都是在山上建寨,而上山进寨之路,必定崎岖狭窄,而且陡峭,如果结了冰,那是更不可能上山,乱匪居高临下,以弓箭便可以驻防,微臣以为,如果隋军强攻或许能攻上去,但代价太大,必然会死伤惨重,所以臣说冬天不宜作战。”

杨广点点头,“朕知道了,爱卿先退下片刻吧!”

“是!”

宇文述慢慢退了下去,在外面等待,杨广这才问李忠良:“还有什么口信吗?”

“还有就是韩将军希望能调离幽州,他说杨总管可能要对幽州进行大清洗。”

李忠良一边说,一边忐忑不安地偷望杨广,早在杨广做晋王时,李忠良便是杨广身边的四大宦官之一,现在内侍省任内侍,权力颇大,不过先帝杨坚和杨广都是勤政的君主,宦官没有机会掌军国大权,因此隋朝的宦官登不上政治舞台。

李忠良是进宫后改的名字,他俗家姓韩,鹰扬郎将韩驰正是他的侄儿,正是由李忠良牵线,韩驰便成了杨广监视元弘嗣的卧底,现在杨元庆主政幽州,韩驰嗅到了杨元庆要大清洗幽州的味道,他便求李忠良想法把自己调出幽州。

杨广心里明白,杨元庆平乱匪不过是个幌子,他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机对幽州高层军官进行调整,之所以是调整而不是清洗,而是因为杨元庆没有带多少军官去幽州,丰州那边也没有大量调动的迹象,所以杨元庆在刚刚入主幽州之初,他不可能进行清洗。

杨广笑了笑便道:“你让韩驰不用考虑太多,等辽东之战结束,朕对天下军队进行大调整后,会给他一个满意的军职,现在让他安心留在幽州,继续替朕监视杨元庆。”

李忠良见杨广不肯调走侄儿,心中无可奈何,只得暗暗叹息一声,躬身道:“老奴明白了,这就写信给他。”

李忠良退下去了,宇文述又重新回到御书房,杨广沉吟良久,忽然问宇文述道:“宇文爱卿认为杨元庆真的会剿匪吗?”

宇文述此时已经想通了杨元庆剿匪的真实用意,他明白杨广的意思,他便想了想道:“臣认为他会有所动作,仅仅是调兵而不打,会有损他的权威。”

杨广点点头,“朕也是这么认为,但愿他能带给朕一个好消息。”

杨广还是想错了,虽然杨元庆并没有丰州军官前往幽州,但并不代表杨元庆没有可用之人,他利用剿匪的机会,对幽州军进行了大清洗。

宇文述也判断失误了,杨元庆压根就没有冬天剿匪的打算,他心里比谁的清楚,就算剿灭王拔须的军队,他的幽州军也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时间已经到了十二月下旬,杨元庆率三万二千幽州军驻扎在上谷郡易县已经整整半个多月,完成了他对幽州军队的清洗。

战争是进行军队调整清洗的最好机会,因为战争要改变军队编制,将平时的府兵制改成作战编制,而如何进行编制,则是主帅的权力。

这次剿匪,杨元庆调动了涿郡、安乐郡和上谷郡共三万幽州军,他将三万幽州军全部打散,重新分为十队,每队任命一名偏将团主,除总管府直辖军外,其余以三千人为一队,其中骑兵一千,步兵两千。

三万二千幽州军原本一共有二十八名鹰扬郎将,他只带了十二名,另外十六人则是罗艺给他名单上之人,他全部留在涿郡,实际上就把他们清洗掉了,这十六名鹰扬府郎将他将退给兵部,由兵部另行安置,包括韩驰,他也一并退给兵部。

在他整编的十二名偏将团主中,五名是他从前的铁卫,另外五人是杨家臣向他推荐鹰击郎将,都是仁寿四年杨元庆曾统帅过的五千骑兵中的军官,是五名铁卫的手下。

苏烈则担任总管府直辖军队的牙将,杨元庆将直辖军由二千人扩大到了五千人,以骑兵为主。

最后一个团主名额他给了侯莫陈乂,当年曾跟随他作战的大将,经过半个月的整兵配将,他完成了全部调整。

杨元庆三万余剿匪大军驻扎在易县城外,营帐密密麻麻,延绵数里,杨元庆的中军大帐便位于军营中间。

大帐内,杨元庆正忙碌地批阅着堆成小山似的文书,这些原本是长史的事情,但由于赵元眳去渤海造船,他暂代长史之事,这些琐碎的事情也一并交给他处理,这些事他做得头昏脑胀,索性将这些文书都扔给了他的文书郎贾正意。

贾正意就是杨元庆在江都收的那名造假信高手,这几年一直跟着杨元庆,替他处理文书。

贾正意要做的事情就是将这些文书先整理,然后编写出简要内容,然后杨元庆再根据这些简要内容进行批复,这样就大大减轻了他的压力,这些文书批复完,还要交给司马进行审核,防止出现误判。

这时,帐外有亲兵禀报,“侯莫陈将军求见!”

“请进!”

帐帘一掀,一股寒风吹入,身材魁梧的侯莫陈乂快步走了进来,他单膝跪下行军礼道:“末将参见总管!”

“将军请坐!”

杨元庆请侯莫陈乂坐下,微微笑道:“怎么样,对新的军队编制还适应吗?”

侯莫陈乂已经三十余岁了,是员从军十几年的老将,他是李景多年的手下,但他一直敬佩杨元庆,如果让他在李景和杨元庆之间选择,他会选择忠于李景,但如果在其他人和杨元庆之间选择,他则会选择忠于杨元庆,虽然侯莫陈乂不是杨家臣那样的心腹,但他是一个可以信任的人。

侯莫陈乂挠挠头笑道:“其实也没有,管三千人和掌管一千人其实是一样,不过给我五千人,恐怕就有点吃力了。”

“你的能力我知道,给你五千人,你一样管得好,只是你要多费心思。”

杨元庆笑了笑,又问他,“你有什么事要找我吗?”

侯莫陈乂道:“其实就想问问总管,剿匪的安排,大家都憋了半个月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前往五回岭去攻打王拔须。”

杨元庆从桌上取过一份情报递给他,“这是斥候的情报,你看看吧!”

侯莫陈乂接过情报看了看,眉头顿时皱成一团,五回岭的积雪竟然有三尺深,根本就五路可走。

“总管,那怎么办?回涿郡吗?”

“不!”

杨元庆果断地摇了摇头,“就留在易县训练冬季作战,什么时候你们把军队牢牢控制住了,我什么时候再返回幽州城。”

杨元庆又淡淡补充了一句,“你们也不要想着回归军府之事,马上要进行辽东战役,现在的编制我会一直维持下去,一年或者两年。”

!#

—://。。

卷三一入京城深似海第十三章战争来临

更新时间:2012113017:30:33本章字数:4701

第十三章战争来临

大业八年二月,冰雪消融,春风吹绿了北方大地,空气中充满了湿润和温暖的气息,但大隋帝国的上空却又多了一丝紧张和不安,战争的阴云笼罩在大隋东北上空。(《》)

二月初二,大隋皇帝杨广再次率文武百官和三十万禁军乘船抵达了涿郡,战争一触即发。

在幽州城以东宽约百里的平原上,密布着一望无际的营地,这里有一百万军队的主营,也有三百万民夫的杂营,人畜聚集,喧闹沸腾,从去年年初下达战争以来,有的军队已经在这里驻扎了近一年,更有数十万民夫从大业六年夏天便来到这里修建仓库备战。

数百万军队和民夫已经等待得太久,他们需要战争的爆发来替他们解脱这无穷无尽的劳役。

在鲍河两岸,分布着一座座巨大的粮仓和军资大营,军资连营长达数十里,仅守卫粮仓和军资仓库的军队便有十万人之众,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大隋王朝近一半的粮食和数百万件军械帐篷堆积在这里,整个大隋王朝的国运都押在这场谁也不知原因的战争之上。

一望无边的军营内,一队数百人的骑兵在营帐缝隙中疾奔,这是幽州总管杨元庆前来觐见隋帝杨广。

“前方闪开!”

为首开路的亲卫不断大喝,催促拦住士兵闪开,杨元庆是从军资仓库视察归来,由于军队开始调动,军营旁的官道早已被黑压压的人群淹没,他们只能在一顶顶大帐间穿过,不时可以看见成群结队的士兵扛着兵器和盔甲从他身边走过,每个人都很沉默,充满了疲惫感。

杨元庆望着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庞,他们的脸上写满了麻木、机械和对命运的屈服,大隋军队的士兵们给他留下了一种毫无希望的低迷士气。(《》)

他不由想起开皇十九年,北征突厥的大军,那时隋军生机勃勃,每个将士的心中都充满了为国效命的使命感,身体里的热血使他们士气高昂。

杨元庆心中暗暗叹息,士兵们的父母妻儿都处在饥寒交迫之中,他们哪里还有心情去大隋帝王卖命。

“驾!”他猛抽一鞭战马,加速向西疾奔,下午时分,杨元庆终于抵达了临朔宫。

临朔宫紫微殿内,杨广正和数十名文武重臣讨论最后的作战方案,杨元庆悄悄走进大殿,在最后一个位子坐下。

杨广却看见了他,高声问道:“杨爱卿,你怎么来晚了?”

杨元庆连忙出列施礼道:“回禀陛下,臣去潞县视察武器库房,在百里之外,一路赶回来,因此晚了一步,请陛下见谅!”

杨广点点头,“朕能理解,军营就有百余里,确实很遥远,杨爱卿,刚才朕已经宣布了作战计划,你先看看吧!”

“臣遵旨!”

杨元庆退回座位,这才发现他旁边坐的竟是杨义臣,他对杨义臣笑了笑,杨义臣却脸色凝重,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使杨元庆心中暗暗一惊,难道作战计划有什么不妥吗?

这时,一名宦官走上前,将一本厚厚册子递给他,册子上写着‘征高丽作战计划’,旁边写着‘绝密’二字,杨元庆翻了几页,上面写满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几时进兵,走哪条道路,谁为主将,谁为亚将,率多少兵力,兵甲辎重多少,攻哪座城池,用什么方法攻打,写得清清楚楚。

杨元庆眉头微微一皱,战场上从来都是瞬息万变,没有谁会按照一个套路作战,但杨广的作战计划却把一切都规定死了,不准违抗,他就像编制了一张大网,把所有人驱赶进去,每个人必须沿着着固定的网格走,至于前方会遇到什么情况,他压根不会考虑。圣堂

杨义臣慢慢靠近杨元庆,伸手将作战计划翻到第三页,指了指第五条,杨元庆这才发现这次东征竟多了一个受降使的职务,受降使独立于军队,直接向皇帝负责,下面写得很清楚,一旦高丽军宣布投降,军队就不准再进攻,等受降使来接受投降。

也就是这次辽东战役文抚为主,武攻为辅,这就有点滑稽了,如果是要受降,军队只是辅助,那用得着兴举国之兵,数百万民夫,搬运上千万石粮食吗?

杨义臣低声对杨元庆道:“大隋百万士兵都要死在这个受降使手上。”

杨元庆默默点头,他明白杨义臣的意思,真正操控着大隋军队的,不是军队主帅,甚至也不是杨广,而是这些所谓的受降使,恐怕杨广设计这场高丽之战的精髓,就是‘受降使’这三个字。

杨广的作战计划早已制订,所谓和重臣们共同协商,实际上只是做个姿态,好让朝廷通过,他压根就没有半点商量的意思。

杨广干笑一声,对众人道:“各位爱卿,如果对作战计划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