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枭雄-第2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外面看,仓库并不大,可进了仓库,众人才发现仓库的巨大,高约五丈,一共五层,层层叠叠堆满了盔甲,主要以两档铠和明光铠为主,裴寂拍了拍一捆盔甲上的灰尘,这才回头对众人笑道:“一副兵甲,指的盔甲一套,长矛一杆、横刀一口,弓一副、箭一壶,再加上圆盾一张,这是一名士兵的完整装备,整个晋阳宫仓城内有兵甲四十万副,放在二十座仓库内,每一副兵甲都有编号,卫尉寺和兵部每半年来盘查一次,自从齐王事件后,盘查得更严格,少一件,库丞当斩。”

裴寂言外之意就是告诉李渊,现在还不是动它们的时候,李渊听懂了他的言外之意,便点点头,对李建成道:“你带世民四处去看看吧!”

李建成明白父亲的意思,拉着李世民向仓库里面走去,“我们去看看兵器。”

李渊见旁边没有了人,这才低声问裴寂,“今天接到圣上旨意,让我招募民团,准备参与平叛乱贼,公以为如何?”

裴寂眯着眼捋须问道:“叔德兄的想法呢?”

李渊沉吟一下便道:“其实我觉得这是一次机会,招募民团可为我所用。”

裴寂摇了摇头,“我明白使君的意思,但元家也招募私军,杨玄感也私自招募郡兵,都有万人之众,但他们的私军最后都有用吗?一样是溃败,所以就算使君招募一两万民团,又有什么意义呢?”

裴寂向两边看了看,又小声道:“圣上灭掉了元家,那一个目标会是谁?”

李渊惊觉,脱口而出,“独孤氏!”

裴寂又提醒他,“独孤氏毕竟是外戚,圣上不好直接下手,那么就绕个圈子,从使君下手,如果使君的把柄被抓住,不仅会使君全家抄斩,独孤氏、窦氏都逃不掉,一箭可三雕啊!”

李渊这才恍然,自己正好位于独孤氏和窦氏的交叉点上,对自己下手,便可一举铲除独孤氏和窦氏,杨广果然使得好手段。

想到这,李渊感激地对裴寂道:“多亏公提醒,李渊险些犯大错。”

裴寂微微一笑,“我那里还一只好鹰,使君不妨献给圣上,还有,使君不妨多占些田宅,多喝点酒,政务嘛!就不要多问了。”

“我明白了!”

半个月后,御史大夫裴蕴的马车在皇城前被一群人拦住。

数十人磕头大喊:“求裴御史为小民做主啊!”

裴蕴眉头一皱,从车窗内探头喝道:“尔等是什么人?”

一名衣着光鲜的老者上前战战兢兢道:“裴御史,我们是从太原而来,我们要告太原留守李渊强占民田!”

。。。。。。。。。。

—://。。

第十五章求贤若渴

更新时间:2012113017:31:00本章字数:4869

在河套平原以东百余里外,便是一条较小的山脉,叫做乌铁山,属于阴山支脉,整条山脉长约三百余里,高百丈,和大青山相连,是榆林郡北方的天然屏障,站在山顶可以眺望远方的滔滔黄河水。

在山脉的西北方向约二十里,便是一座小镇,叫大同镇,它原是隋军的哨所,因人口渐渐聚集而形成了一座小镇,隶属于五原郡乌海县。

小镇其实不大,就只有一条长街,街道两边分布着七八十户人家,沿街分布着十几家店铺,客栈、酒肆、杂货铺、铁匠铺、药铺,更多是商人的收货铺,足有五家之多,小镇的西面还有一家低档次的妓院。

他们客人主要是北面的突厥牧民,以及沿途经过的商人,在北面一两百里外的草原上,便分布着几支突厥人部落,尽管突厥和大隋打打和和几十年,但这座小镇始终保持着宁静,附近的突厥牧民离不开这座小镇。

此时已是金秋九月,寒冷的北风还没有到,这也是草原丰收的季节,牛羊成群,马匹膘壮,牧民们挖掘了药材,鞣制好了皮革,纷纷赶来大同镇交易,同时购买过冬之物,主要是盐和茶叶,以及中原酒,或者给女人买一段绸缎,使得大同镇上格外热闹,一条街上挤满了突厥人和他们的马匹,这是大同镇一年内的黄金季节。

这天下午,大同镇和往常一样熙熙攘攘,在镇东头一家酒铺前排着长长的队伍,小镇有两家酒铺,这一家酒铺叫林记酒铺,在这里已经开业了近二十年,生意一直平平淡淡,在两家酒铺中生意最清淡。

两家酒铺几乎卖的都是大利蒲桃酒,大利蒲桃酒虽然在中原卖得很火爆,但草原上生意却一般,突厥人嫌它不够烈。大都数突厥人买去只是偶然换换口味。

林记酒铺苦于地段不好,无法突厥人吸引过来,但自从两个多月前,这家酒铺来了一名从中原逃难来的道士,道士酿酒技术颇高,他将蒲桃酒重新入锅蒸煮,使蒲桃酒变烈,非常符合突厥的口味。名声一下子打响。被称为道士酒,道士酒的名声甚至传到了丰州,大利县丞王占武不久前亲自来大同镇请这名道士去大利城酿酒。却被道士婉拒。

这时,远处一队骑兵疾奔而来,约有千余人。骑兵们奔到镇外停住了战马,为首大将正是丰州总管杨元庆,他是在视察大利城时,偶然听县丞王占武说起这名道士,杨元庆几乎马不蹄停,一路疾奔而来,他心急如焚,生怕这名道士返回中原。

杨元庆在二百余名士兵的护卫下,跟随着王县丞快步向林记酒铺走来。酒铺外,店东主林鸿正在维持秩序,他一转头,见王县丞又来了,心中不由一阵紧张,就这么不肯放过自己的酿酒道士吗?

但对方是县丞,他不敢怠慢。连忙上前弯腰行礼,“小民林鸿参见县丞大人。”

其实王县丞也是一样糊涂,对方不过是个酿酒道士,怎么总管一听到他的名字,便跳起来。茶也不喝,饭也不吃。一阵风似的赶来,他怎么也想不通,难道总管想学这个道士的酿酒技术,把蒲桃酒卖给突厥人吗?

不管王县丞怎么想,他想到原因也只能是总管要卖酒给突厥人。

王县丞得杨元庆嘱咐,事先不要透露他的身份,他也不介绍杨元庆,笑呵呵问:“林东主,酒道士还在吗?”

林店主紧张异常,结结巴巴道:“回禀县丞,他已经走了。”

王县丞心中有些失望,回头向杨元庆望去,杨元庆却看出了店主眼中的紧张和狡黠,他给旁边亲卫使给眼色,亲卫猛地一拳将店主打翻在地,抽出战刀顶住他喉咙,“你好大胆子,竟然敢欺骗我家大将军!”

林店主一下子明白这个年轻的军官是谁了,吓得他魂不附体,连连苦苦哀求,“饶命!总管饶命!”

就在这时,一名道士从酒铺中走了出来,年纪约三十四五岁,身材高大,穿一件杏黄色道袍,头戴竹冠,长得鼻直口方,目光湛然,颌下三缕长须,颇有几分仙风道骨之感。

他上前作揖行礼道:“无量天尊,杨总管何必对一个卖酒商人动怒?”

王县丞连忙对杨元庆低声都:“就是他,那个善酿酒的道士。”

杨元庆上下打量他一眼,问道:“你就是钜鹿人魏征?”

这名道士正是魏征,躲避征兵而逃到丰州,因为林记酒铺东主和他是同乡,几年前在家乡见过一面,他便逃到大同镇,暂时在林记酒铺落脚,他酿酒技术很高,很快便使道士酒名声传出,甚至连大利县丞也慕名来请他去酿酒。

魏征之志并非酿酒,他婉拒了王县丞的邀请,却没想到,时隔几天,幽州总管杨元庆亲自来请自己,难道自己真是酿酒匠的命吗?

他苦笑一声问:“杨总管是要请魏征去大利城酿酒乎?”

杨元庆却摇了摇头,肃然道:“五原郡下个月将举行秋试,公开选拔才俊,我想请先生去做九原县考官。”

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连王县丞也瞪大了眼睛,各县的考官至少要主簿以上才有资格,总管居然让这个酿酒道士去做考官,他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是去烤酒,而不是考官。

魏征也愣住了,他虽然胸怀大志,但知道之人寥寥无几,他酿酒的名气可比他文才的名气大得多,杨元庆怎么会知道?难道是恩师推荐?

魏征曾经在大儒王通那里做过几个月挂名弟子,但王通学生太多,有数千人,他连正式学籍都没有,王通根本就不认识他,更不用说向杨元庆推荐他。

半晌,魏征叹了口气道:“蒙杨总管抬爱,恐怕魏征要让总管失望了。”

他又想婉拒,但杨元庆却笑道:“今天先生无论如何要跟我回去,我有两个位子给你选,一个是大利城酿酒匠,另一个便是九原县主考官,你自己选一个吧!”

魏征望着杨元庆诚挚的目光,其实他心中也十分感动,以杨元庆丰国公,幽州总管的身份,竟然亲自上门来请自己,不管他是怎么知道自己,但这份诚意却让他无法拒绝。

魏征深深施一礼,“总管不嫌魏征愚钝,愿效犬马之劳。”

杨元庆大喜,他求贤若渴,没想到竟然一个边远小镇请到了魏征,他重重拍了拍王县丞的肩膀,赞道:“你推荐有功,我会重重赏你。”

王县丞心中一阵苦笑,他推荐的不过是个酿酒匠而已。

。。。。。。。。

林记酒铺内,魏征请杨元庆和王县丞到自己房中坐下,又给他们斟了一杯自己酿的酒,笑道:“总管请喝一杯我蒸的酒,看看口感如何?”

杨元庆端起酒杯喝了口气,只觉酒味醇厚,而且酒劲更大,便笑问道:“先生酿酒是跟谁学的?”

魏征笑了笑,“是跟我出家时师父所学,他云游天下,跟一名大宛粟特人学会了蒸酿酒法。”

旁边王县丞好奇地问:“魏先生现在不是道士吗?”

王县丞见杨元庆对魏征颇为敬重,他也不敢怠慢,语气间便多了几分客气。

魏征微微一笑道:“不瞒县丞,我六年前便已还俗,穿这身道士服只是为了躲避兵役罢了。”

杨元庆沉吟一下问:“我的情况先生应该知道吧!”

魏征点点头笑道:“有所耳闻,听说总管自立而不反隋。”

杨元庆又问:“假如有一天,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若我也有意谋天下,我该怎么办?”

其实杨元庆这个问题,魏征酿酒无事时也替他考虑过,他微微一笑,“只怕魏征见识粗陋,说了让杨将军贻笑大方。”

“先生但讲无妨!”

魏征不慌不忙道:“我的意见总结起来其实只有三个字,向东走!”

杨元庆精神一振,连忙道:“先生请细说。”

“其实丰州的出路有两条,一是向南走,二是向东走,向南是夺关陇,向东是取山东,关陇虽然人口众多,但杨总管是裴家之婿,是关陇贵族之敌,取关陇并不明智,而且夺取关内诸郡极容易引起皇帝的警觉,而榆树郡也属于河套平原,土地肥沃,人口稀少,且南有沙漠阻隔,北有大青山和长城护卫,突厥铁骑难以入内,总管可将大量北逃之民安置在这里,同时占据此地也不容易被朝廷察觉,更重要是,这里是通向河东、河北的跳板,一旦中原大乱,总管便可率军迅速进入河北,占据幽州,得幽燕之地,便有了争霸天下的根基,又有山东士族支持,何乐而不为?所以我的意见就只有一条,取关内之民,占河套之地。”

魏征的一席话不仅深合杨元庆之意,同时也令王县丞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现在相信了,总管请魏征去丰州,不是烤酒,而是考试。

。。。。。。。

杨元庆带魏征回到五原郡,但没有立刻重用他,而是任命他为九原县主薄,参与筹备即将在一个月后举行的秋试,这是丰州的规矩,也是杨元庆的规矩,任何大才之人,先试用三个月,然后再重新安排职务。

。。。。。。。

【求月票!】

>,

—://。。

第十六章资源危机

更新时间:2012113017:31:01本章字数:4969

“总管,我刚得到消息,朝廷已经停止我们一切物资的拨付,而且也禁止商队前来丰州贸易。”

房间里,杜如晦向杨元庆汇报事态的进展,丰州自从驻军以来,一直都是靠朝廷拨付钱粮,现在朝廷中断了钱粮拨付和民间贸易,无疑是开始对丰州进行严厉制裁。

杨元庆背着手走了几步,又问:“杜长史认为此举会对丰州有什么影响?”

杜如晦曾主管过五原郡政务,对五原郡的经济情况很了解,他想了想便道:“其实从大业七年开始,我们的粮食便能自给,这也是当初移民开发河套的主要目的,让军队粮食能自给,毕竟长途运粮不便,另外家家户户都有麻田,布匹也可以自给,虽然不产绸缎,但我认为影响不大,关键是盐、茶叶和生铁,这三样东西禁运对我们的影响很大。”

这时,旁边的皇甫诩接口道:“其实盐也不是问题,越过我们西面的乌兰沙漠,大约五百里外,就有一处盐池,叫青兰盐池,那里的盐储量丰富,完全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不过茶叶和生铁确实是个大问题。”

杨元庆考虑更多是生铁问题,茶叶没有就不喝茶,他们也不是草原胡人,离不开茶叶,倒是生铁是战略物资,军队的兵器、盔甲都需要生铁,战争对生铁的消耗量极大,他们目前的多余装备只有从辽东带回来的四万套兵甲,如果再想扩军,就办不到了。

目前丰州除了正规军外。还有二十万民团,这二十万民团只有八万件普通兵器。并且没有盔甲。按照杨元庆的想法,最好是二十万人全部武装起来,和正规军一样,有一副完整的兵甲。不仅可以防御突厥,而且也能成为他争夺天下的本钱。

他沉吟良久。又问:“那匠人呢?我们是否有足够的铁匠和兵甲匠?”这也是杨元庆极为关心的事情,丰州军中并没有军器匠,所有的装备都是由朝廷统一配置。

杜如晦和皇甫诩对望一眼。他们已经好几年不接触地方政务。对这方面不太了解了。

“这个可能需要问一问崔郡丞他们。”

杨元庆立刻吩咐一名亲兵,“去把崔郡丞请来,另外把张司马也叫来。”

张司马便是总管府司马张庭,跟随杨元庆多年,三十余岁,精明能干。是杨元庆的心腹之一,他主管军中兵甲。就在总管府办公,他先到了,片刻五原郡郡丞崔君素也匆匆赶来。

杨元庆便把情况告诉了他们,其实崔君素已经知道朝廷禁运之事,他笑了笑道:“将军不用担心匠人,五原郡人口都是从内地迁来,里面至少有数千名铁匠和兵铠匠,另外从马邑郡和楼烦郡逃来的弓匠也有不少,那两个地方便是以制作弓弩出名,如果总管有意,我可以安排他们集中起来。”

杜如晦也笑道:“朝廷有军器监,不如我们也成立军器署,把工匠们集中在九原县居住,总管看如何?”

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众人集思广益,你一言我一语,渐渐地,很多方案都考虑周全了,杨元庆心中倍感欣慰,便对杜如晦和崔君素笑道:“这些方案就麻烦你们二位整理制订,尽快出台。”

杜如晦和崔君素点头答应了,这时,一直沉默的张庭道:“总管,生铁难题说不定也可以解决。”

杨元庆大喜,连忙道:“请说!”

张庭笑了笑道:“我是盐川郡人,在郡县以西大约五十里,就有一座山岭,长十余里,因山体呈红褐色,官方叫它赤岭,当地人叫它红铁山,盛产铁矿石和铜矿石,品相极好,朝廷在那里设立矿监,常年有数千囚犯在那里开采矿石,送到灵武郡去冶铁和炼铜。”

张庭说到这里,杨元庆猛地想起来了,上次贺六甲向他汇报过,白瑜娑和刘迦论两支两支乱匪就是在这一带恶战,难道他们就是为了争夺这座铁矿山吗?

张庭仿佛明白杨元庆的心思,便笑道:“上次两支乱匪在盐川郡恶战,就是为了争夺这座铁矿,他们也需要打造兵器。”

杨元庆眉头微微一皱,这样说起来,这座矿山现在应该被刘迦论所占,杨元庆背着手走了几步,那座矿山虽然离他们不是太远,但它在长城以南,他的骑兵冲不过去。

这时杜如晦缓缓道:“总管,要想拿到这座铁矿,必须先拿下盐川郡。”

杨元庆所控制的五原郡并不仅仅是指河套地区,实际上河套南面的辽阔地区也是归五原郡管辖,只不过大部分是沙漠和荒滩,在沙漠南面也有一部分草原,生活着少量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稽胡民族和农耕汉人,再向南便是灵武郡、盐川郡和朔方郡,东面则是榆林郡。

这一带由于受风沙侵蚀,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人口也并不多,大多是汉胡杂居。

刘迦论便是匈奴人,他率领稽胡造反,以延安郡为中心,活跃在雕阴郡、朔方郡、盐川郡以及榆林郡南部和弘化郡北部,拥有十万部众,以稽胡为主,他自称天子,建元大世,完全成了这一带的土皇帝。

当然,这一带还是隋朝的版图,官府依然存在,只是隋朝控制着城池,而城池以外都是刘迦论的天下。

刘迦论一直虎视眈眈的,便是富饶的河套地区,那边有大量的人口和充足的粮食,但他却惧怕丰州军,不敢北上进入五原郡。

而杨元庆虽然并不考虑占据关内,但刘迦论却是他的一大威胁,在控制住五原郡后,他的目光自然也就投向了南方,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他迟早要铲除刘迦论这个毒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