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枭雄-第2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宣政殿御书房内,杨广召集虞世基、宇文述和樊子盖三人紧急协商此事。

这几天杨广病倒了,感冒颇重,一直在宫中休息,这件事事关重大,他还是强撑病体召开了会议。

杨广气色不太好,脸色惨白,尽管他心中恼怒之极,但脸上却没有表露出来,只是一脸阴沉。

“你们说说吧!这件事我们该如何应对?”

杨广的目光不再锐利,但他目光不断流露出的阴冷,还是令在场的三人都有点忐忑不安。

“我先说两句。”

宇文述微微欠身道:“陛下,杨元庆的意图很明显,他是要扩大自己的势力,控制丰州外围,这次平叛乱匪是他最好的借口,臣以为朝廷不能默认,一旦朝廷默认,他就会得寸进尺,继续向南扩张,使整个关内成为他的势力范围,臣以为驻军就是事实上的控制,要想打碎杨元庆的图谋,还是必须从驻军着手,臣建议设立关内总管。”

杨广点了点头,又问虞世基,“虞爱卿以为呢?”

虞世基躬身道:“臣觉得他以拥隋之名行反隋之事,其危害更大,臣认为朝廷应公开宣布他为叛逆,认定他是造反,以防止他继续蛊惑人心,而这次他和六郡太守签订协议,把势力扩大到关内北部,臣也主张严厉反击,除了军事入驻外,还须严惩六个太守,将他们全部撤换,不承认他们签署的协议,只有朝廷态度强硬,才能警示其他各郡太守。”

“樊尚书的意见如何?”

杨广的目光投向了樊子盖,他之所以让樊子盖一同来商议,是他知道宇文述和虞世基都与杨元庆有私仇,他们的意见中会参杂着自己的私心,而樊子盖比较中立,和杨元庆没有什么利益纠葛。

樊子盖确实不像宇文述和虞世基那样带着明显偏向,而且樊子盖也出任凉州总管多年,深知边疆的重要,更重要是,樊子盖官场上的目标并不是杨元庆,而是宇文述和虞世基。

“陛下,臣想知道,朝廷是否已做好了和杨元庆全面翻脸的准备,包括对关陇的防御,和对突厥的防御,臣最担心突厥,一旦杨元庆公开造反,他极有可能勾结突厥大举入侵,朝廷准备如何防御突厥?另外,还有朝廷内部可能发生的危机,这些都要考虑清楚。”

樊子盖的担忧让杨广脸色一变,他意识到若杨元庆造反,不同于元家和杨玄感,后果很严重,不仅会使朝廷大乱,而且会把突厥牵扯进来,这是他杨广绝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那樊爱卿说说你的方案,朕想知道。”

樊子盖用眼角余光迅速扫了宇文述和虞世基一眼,见两人皆阴沉着面孔,一脸不悦,他便微微一笑道:“其实宇文大将军和虞侍郎的方向是正确的,只是考虑问题有点简单,手段太激烈了,容易逼反杨元庆,既然杨元庆也知道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办法,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用?臣的意思是说,表面上还是维持现状,但背后发力。”

樊子盖不露声色地捅了宇文述和虞世基一刀,宇文述刚想反驳樊子盖,却被杨广一摆手止住了话头,不悦道:“宇文爱卿,朕知道你深恨杨元庆,朕也恨他,但现在不是谈私仇的时候,朕必须要考虑到突厥的威胁。”

宇文述无奈,只得闭口不言,他心中大恨,便向虞世基使个眼色,虞世基却像什么都没有看见,笑而不言。

虞世基也已看出杨广并不敢真的对杨元庆动武,只是嘴上吼得凶,只是他和宇文述都没有看出这一点,而樊子盖却看出来了,不仅趁机狠狠踩了他们一脚,而且用突厥来给杨广做台阶,在这一点上,樊子盖比他们两人都高明,虞世基心中忽然对樊子盖生出了警惕,他发现樊子盖将会是他在官场上的一大威胁。

虞世基也连忙道:“刚才臣只是说我们的态度,并非应对措施,臣也深知,此时动一发而牵全局,臣主张态度要坚决,但手段要隐蔽,态度坚决是不能给杨元庆任何侥幸,动作要快,堵住他的下一个路子,而手段隐蔽是避免矛盾激化,让他知难而退,既然杨元庆是借口剿匪来渗透,那我们也可以用剿匪的名义派军入驻,另外六个太守可以用别的借口更换,尤其灵武郡太守韦嗣云,他曾长期在丰州任职,首先就要换掉他。”

宇文述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策,可他想再改口,已经无法着手,而且他的话说得太满,让他一时回不过来,只能懊恼地站在一旁,沉默不语。

杨广现在确实不敢逼反杨元庆,杨玄感没抓住,元弘嗣又逃去西域,南方反隋势力蠢蠢欲动,北方的造反如火如荼,关陇贵族的势力还没有消灭,山东士族又开始不满,尤其财政吃紧,赋税锐减七成,令杨广焦头烂额,他也是因此而病倒。

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再逼反杨元庆,无疑是在他的后背再猛插一刀,所以只要杨元庆做得不要太过份,他暂时也不会出兵攻打,这一次杨元庆将势力南扩,虽然不是什么很严重的问题,但杨广也不想让他这样轻易得手,更重要是,要阻拦他继续向南扩张。

虞世基的方案不急不缓,正合他意,杨广便点了点头,“虞爱卿说得有道理,朕知道该怎么办了。”

一个时辰后,杨广连下两道旨意,下旨封屈突通为关内道讨捕大使,率军五万入关内道剿匪,又下旨迁灵武郡太守韦嗣云为大理寺少卿,改任博陵郡太守丘和为灵武郡太守。

。。。。。。。。。

时间已经到了十月底,寒潮开始从北方而来,西北风横扫漠北和河套平原,树木凋零,草地枯黄,寒冷的冬天来临了。

在九原县以西二十里外的一座堡城内,此时,上千名冶铁匠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堡城是五原郡特有的一种民防工事,当突厥入侵时,给民众们的临时避难之处,整个五原郡有数百座大大小小的堡城,大的堡城可以容纳上万人,小的堡城也至少能容纳数千人,九原县以西二十里外的这座堡城叫做陈仓堡,因紧靠陈仓村而得名,是一座大堡城,周长有八里,一直都闲置着,但此时,这座陈仓堡却成了丰州军的冶炼中心。

这里距离南黄河约二十里,有一条人工运河直通黄河,从赤岭矿山运来的数百万斤铁矿石和铜矿石便堆积在堡城南面的码头上,还有从榆林郡运来的石炭,也堆积在码头西面,黑色的石炭堆积如山,不断有民夫用牛车将一车车矿石和石炭运进堡城。

这天上午,杨元庆带着十几名官员在堡城内视察冶炼进度,自从杨师道离开五原郡后,杨元庆便兼任了五原郡太守之职,当然,他只是挂名,具体政务都交给了郡丞崔君肃。

今天他便是以太守的身份,带领官员们前来视察冶炼堡城,整个堡城内有五十座冶炼炉,一千二百名匠人,还有数百名负责搬运物品的民夫。

五原郡的冶炼和内地不同,不是用木头,而是用石炭做燃料,五原附近有大量储

一般是使用榆林郡府谷镇的石炭,那里的石炭埋藏浅、储量大,品质好,发热量极高,可以用它炼出高品质的白口铁,然后再由铁匠进一步锻造成精钢,便可打造出上好的盔甲和兵器。

负责冶炼的官员名叫张谦,原是丰州总管府的兵曹参军事,早些年曾在朝廷少府寺做过几年底层小吏,对铸造冶炼极为熟悉,因此由他来负责堡城内的锻造。

今天杨元庆并不是来参观冶炼过程,他早已看过多次,他是来仓库查看铜锭。

仓库位于堡城北面,一排几十间巨大的石屋,众人从一间间石屋前走过,可以看见仓库里堆放着一块块码放整齐的生铁锭。

“总管,这座仓库就是!”

张谦带着杨元庆和其他官员走进了一间较小的仓库,仓库里光线明亮,同样整齐地码放着一块块粗铜锭,一块铜锭重约三十余斤,足有上千块之多。

杨元庆用匕首敲打铜锭,铜锭发出清脆的金属声,他对官员们笑道:“你们猜猜,我打算用这些铜锭做什么?”

。。。。。。。。。。。

!《》

—://。。

第二十一章背后较量(中)

更新时间:2012113017:31:03本章字数:4892

'卷三一入京城深似海'第二十一章背后较量(中)

第二十一章背后较量(中)

众人都笑了起来,这还用问吗?除了用来铸钱,还能是什么,难道用来铸佛像吗?

杨元庆见众人笑得会心,便知道大家心里都明白,他也笑道:“不错,我是考虑铸钱,朝廷虽然说要对丰州禁运,但实际上只能禁官方,而禁不了民间贸易,我们可以铸造开皇五株,去巴蜀和关中购买茶叶和其他货物。”

旁边九原县县令邵文晋问:“可是我们没有母模,如果能铸钱?”

张谦知道一二,连忙给众人解释:“铸钱模具是由少府寺掌管,也不用母模,只要能弄到一副子模,便可以大量铸造,其实市面上私钱众多,都是仿造,只是很容易辨认出来,如果能弄到太府寺的官模,那么我们就能造出真正的开皇五株钱,无法辨认。”

杨元庆点点头笑道:“子模我已经托人搞到了,现在路上,过两天就能送到,还有几名铸钱匠也一起来,现在我想任命一位铸钱使,全权负责铸钱之事,哪位使君愿意自我推荐?”

如果不考虑铸钱中有油水的话,这绝对是一件苦差事,需要从头开始筹建,一切都要慢慢摸索,费时费力费精神,成功还好,若失败了,责任重大,众人一时都没有吭声,这时,九原县主薄魏征举手道:“总管,我愿接手此事。”

魏征来五原郡任职已经快两个月了,还有一个月试用期满,杨元庆准备用他为军纪监察判官,主管军纪监察的审核,不料他却主动要求铸钱,杨元庆想了想还是答应了,“好吧!我给你五十名工匠和百名士兵,需要多少经费自己申请,我给你一个月时间,给我造出一枚开皇五株钱。”

魏征深施一礼,“卑职遵命!”

就在这时,一名亲兵飞奔而至,“总管,京城紧急情报!”

他将一支情报竹筒呈上,这是京城情报机构送来,细竹筒是红色,用蜡封口,杨元庆接过竹筒拧开,倒出一卷绢纸,将情报展开,他匆匆看了一遍,心中暗吃一惊,却不露声色对众人笑道:“说到民间贸易,我倒想起一事,前不久,一名巴蜀大商人来丰州,他打算用茶叶和糖来换大利蒲桃酒,而且一开口便是三万担茶叶,最迟年底就能送来,这可是雪中送炭,我打算派一支骑兵前去接送。”

旁边郡丞崔君素却明白,他微微笑道:“这边有我便可,总管有什么急事,尽管去忙吧!”

杨元庆匆匆赶回总管府军衙,将几名总管府高官一起叫进议事堂,长史杜如晦、司马张庭、判官李靖以及幕僚皇甫诩。

“总管,出什么事了?”杜如晦见杨元庆表情严肃,不由有些担忧地问。

“刚刚接到京城的紧急情报,圣上撤换了灵武郡太守韦嗣云,命博陵郡太守丘和出任灵武郡太守,又命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率军五万来关内剿匪,朝廷的动作果然很迅速。”

杜如晦沉吟片刻便笑道:“不知总管发现这里面的文章没有,圣上这两条命令都是针对丰州势力南扩,这说明他已经很清楚我们做了什么,既然清楚,却不直接派军队过来厮杀,也没有一股脑罢免六郡太守,而是和总管一样,借剿匪之名前来关内,六个总管也只调走一人,还不是罢免,这说明圣上并不想和总管翻脸,说明他还是有所忌惮,想用比较温和的方式解决丰州南扩问题,那这样一来,我们的余地就比较大了。”

旁边皇甫诩也笑道:“杜长史看问题很透彻,我完全赞同,另外,我想再补充一点,圣上的目的并不一定是把丰州势力逼回去,我认为更大的可能是阻止我们再继续南扩,也就是说,他撤换灵武太守,只是一种试探,看看我们是否会因此撤回去,如果我们害怕,撤军回丰州,那么他就顺理成章地派大军进驻关北,说不定会成立关北总管府来钳制丰州,如果我们强硬而不撤军,我估计屈突通的军队不会进入关北,以避免和我们发生战争,这里面很微妙,就看我们怎么把握。”

杨元庆点点头,“两位的意见都很好,但我觉得屈突通的军队虽然不会进入盐川郡,避免和我们的正面冲突,但他很可能会进入灵武郡或者延安郡,尤其灵武郡,那里是关北最大的产粮区,一旦屈突通的军队进入灵武郡,他便可以就地解决军队的给养问题,能和我们长期对峙,所以我考虑派军队进入灵武郡,阻止屈突通的军队。”

“那延安郡呢?”张庭问道。

杜如晦笑了笑道:“张司马没有明白总管的意思啊!总管就是想让屈突通的军队去延安郡,而把灵武郡让给我们。”

张庭这才恍然,拳掌相击道:“不错,这确实是一个趁机夺取灵武郡的大好机会,用延安郡换灵武郡,果然是好买卖。”

“事实上,我连延安郡也不想让给他,不过照顾他面子,还是让他先进驻,然后我再逼走他。”

说到这,杨元庆又笑道:“其实我只想要三个郡,一个是榆林郡,这是我们的东大门,尤其北面沿黄河一带,不过这边不用担心,这是我们天然的势力范围,朝廷若驻兵则补给不上,朝廷夺不走;其次是盐川郡,铁矿战略意义重大,决不能丢失;最后便是灵武郡,不仅这里土地富饶,人口众多,更重要是,这里是丰州的咽喉,被人卡住咽喉,我们的日子就难过了,如果朝廷在灵武郡驻军五万,那么我们根本就动弹不得,圣上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才换掉韦嗣云,事关丰州生存,我宁可和屈突通大战,也绝不退让一步。”

这时李靖问道:“总管的意思,是准备直接派兵进驻灵武郡吗?”

杨元庆点了点头,“事实上,我刚才已经命令苏烈率一万骑兵,抢先进驻灵武郡。”

李靖微微笑道:“总管好魄力,我来说说新任太守丘和吧!我和此人很熟,他和我父亲关系极好,他最早是右武卫将军,因杨谅之乱而被派去守蒲州,出任蒲州刺史,但被杨谅的军队冒充妇人,夺下了蒲州,他当时翻城墙逃走,后来又出任左监门卫将军,不久被御史弹劾,改任代州刺史,大业三年,圣上巡视雁门,他因献食有功,被调任博陵郡太守,此人八面玲珑,很善于见风使舵,而且骨子里极贪贿赂,他儿子丘行恭却不错,是一员猛将,我也不知圣上为何派他来做灵武郡太守,或许认为他是右武卫将军出身。”

说得这,李靖站起身笑道:“我愿意请命一行,和这位丘太守谈一谈。”

杨元庆点点头道:“李使君不妨告诉他,要么接受我的五百两黄金,要么他离去,灵武郡太守我杨元庆来当!”

灵武郡是关内北部除了河套平原外的另一处肥沃之地,也就是后世的宁夏平原,这里河渠众多,水源充沛,早在西汉时,朝廷便开始大规模开发这一带,黄河灵武郡段水面宽阔,灌溉垦殖,先民的辛勤劳动使灵武郡成了沟渠、稻香鱼肥、瓜果飘香、风光秀美的‘塞上江南’。

灵武郡原本有驻军八千,但在第二次高丽时被抽调走五千士兵,使郡兵只剩下三千人,而在太守韦嗣云签署了关北共同防御协议后,这三千郡兵的指挥权被丰州夺走,三千郡兵也以训练的名义调去盐川郡整编一个月,回来时已面目全非,所有旅帅以上军官,全部由丰州军担任。

韦嗣云已被调回朝廷,而新太守丘和正在赴任途中,就在这个关头,一支万人骑兵队正浩浩荡荡从北方向灵武郡疾奔而来,这便是杨元庆派来实际占领灵武郡的一万丰州骑兵。

如果杨广默认了他对关北六郡的控制,那么杨元庆也会给朝廷留几分面子,只用控制郡兵的方式间接控制灵武郡,大家表面上都过得去。

但杨广的反击迫使杨元庆不得不撕破脸皮,实在是灵武郡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对丰州太重要,正如杨元庆所言,灵武郡就是丰州的咽喉,一旦灵武郡被朝廷卡住,丰州将动弹不得。

事关最切身的利益,没有什么道理可讲,要么就一场争夺恶战,要么朝廷的军队远离灵武郡,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一万骑兵的督军正是苏烈,他率军进入了灵武郡,并没有停留,而是继续南下,两天后,大军抵达了灵武郡郡治回乐县,一万骑兵便在回乐县城东扎下了大营,而县城内有三千郡兵把守,三千郡兵的都尉叫做刘挚,是杨元庆的亲兵队正出身。

在杨元庆的骑兵抢驻灵武郡三天后,一队百余人的骑兵护卫着新任太守丘和从东方缓缓而来,丘和眯着眼望着风沙满天,黄尘漫漫,他的眼睛里充满了恼火和忧虑。

丘和今年已六十岁,饱经世事,坦率地说,他不想来灵武郡,他深知灵武郡太守的危险,但宇文述却偏偏推荐了他,他心里很清楚,就是因为大业三年宇文述向他索要五万吊迁职费,而他没有给,便留下了今天的祸患,这让他心中充满了恼火,却又无可奈何,他已身不由己。

这时,他已经远远看见了回乐县城,终于要到了,丘和长长松了口气,就在这时,一名随从大喊:“使君,你看那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