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枭雄-第2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他的舍友韦纶端了一盆清水快步走进来,“张兄,洗个脸清醒一下吧!”

韦纶是京兆人,是韦氏家族的远房偏亲,家境贫寒,父亲在韦氏族学教过书,留下几亩薄田,他一边读书一边务农,奉养老母,这是五原郡取士,无论寒门贵族,一视同仁,他便毅然卖了土地,前来五原郡谋前途,他和张亮住一间屋,两人都是贫寒出身,惺惺相惜,关系极好。

他见张亮目光呆滞,便用拳头在他肩窝轻轻敲了一记。笑道:“怎么,还没有睡醒吗?”

“没有呢!”

张亮叹了口气,“我昨晚一夜未睡,头脑一片混沌,真不知拿什么考。”

“先洗脸,头脑清醒一下,我再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张亮只得用麻巾洗了脸,头脑确实稍微清醒一点。便问道:“什么好消息?”

韦纶按耐不住内心的兴奋道:“听说这次主考官是前两天遇到的高颎。5o”

“那又怎么样?”张亮一下没有反应过来。

“你真是笨啊!若考上了。咱们不就是高颎的门生了吗?”

张亮嘴角露出一丝苦笑,考上再说吧!这时,外面走廊上传来了学监的吼声。“时辰到了,准备出发,别忘记拿考牒!”

考试的时刻终于来临。成群结队的士子走出学舍,向一里外的郡学学馆走去,五原郡郡学是一座占地约二百亩的大学堂,位于九原县南门外,可容纳六千士子就读,大业七年建成,所有的教授都是从中原聘请。

五原郡的教育制度是太守杨师道创立,他规定每个乡必须有多座学堂,五岁以上孩童进学堂读书。搜这本小说最快更新十二岁参加童子试,无论贫贱,只要能通过童子试,都可来郡学免费读书,官府提供食宿和日常用品,童子试又叫县考,每年春天举行。所以叫做春试,考中者称为郡生,便有资格来郡学读书,学制五年。

但大部分人家让孩子读书,只是为了让他们识几个字。在考完童子试后,便回家务农了。只有一些大户人家才愿意让孩子继续读书深造,因此,目前的郡生只有六百余人,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少年,因为遇到考试,这六百多少年郡生便被组织起来,为这次秋试做事。

而今天参加秋试的士子和郡生无关,年纪都二十岁以上,除了五原郡的近两千读书人外,其他三千余人都是来自关陇地区。

卯时三刻,天还没有亮,五千余考生排成五队,验身入场,除了考牒,其余物品一概不能带入。

张亮和韦纶排在中间,两人心情都有点紧张,这时,一名身材瘦高的年轻士子挤了过来,他喊了一声,“少平!”

少平是韦纶的字,韦纶一回头,顿时一阵惊喜,“三哥,你怎么也来了?”

身材瘦高的年轻士子叫做韦师明,也是韦氏偏房庶子,但比韦纶要好一点,可以领月钱,而且有资格在韦氏族学读书,从前教他的先生便是韦纶的父亲,因此两人认识,他比韦纶大两岁,韦纶便叫他三哥。

韦师明点点头,“我昨天才赶到,好容易补了考牒,给我补牒的官员说,这次录取一百二十人,听说五原郡要新建十个县,主要是为这十个县输送官员。”

张亮眉头一皱;“才一百二十人,那四十人中才能录取一人。”

韦师明看了他一眼,“已经不错了,朝廷科举要四百人才能录取一人,还要看门第。”

韦师明对张亮没有兴趣,他又问韦纶,“少平,如果你考不上怎么办?”

韦纶咬一下嘴唇道:“家里的五亩田我已经卖了,如果考不上,我就在留在五原郡做学堂先生,再把老母接来,我已经问过了,学堂先生一个月能挣五十吊钱,在五原郡可以买五石米,另外还有三间房舍,足够我奉养老母。”

旁边张亮也叹口气,“我也想留下来,反正不会再回瓦岗。”

“你说什么?”韦师明和韦纶一起向他望去,眼中露出惊讶之色。

张亮说露了嘴,连忙摆手,“没什么,我是说,不想再回老家那两间破瓦房。”

“可我听你说的是瓦岗!”韦师明疑惑地看着他。

“瓦房!”张亮胀着黑脸,眼中有点恼羞成怒。

这时,验名官大喊:“下一个!”

有人在后面推了他们一把,“到你们了。”

。。。。。。。。。。

求月票和推荐票

—://。。

卷三一入京城深似海第二十六章考场意外

更新时间:2012113017:31:07本章字数:4965

被秋试一共考两场,一天内考完,上午考贴经,下午和晚上策论,一共考八个时辰。**

贴经就是补全经文,一段经文中漏一两句,让考生补全,这次贴经主要考《左传》、《仪礼》和《尚书》,另外《论语》和《孝经》为必考,在三天前便公布了考试范围。

贴经只占三成的分数,是考士子们的基本功,即使经文不熟,三天时间也足以让他们重新复习,秋试主要是考策论,占了七成的分数,这就是考实际才华了,题目也统一拟好,一共有两个,《论北周、北齐对隋朝影响》,另一个是《关陇盐铁考》,两个题目可以任选一个,但张亮却没有机会看到策论的题目。

张亮在自己的座位前坐下,文具和贴经试卷都已摆在桌上,试卷足有四大篇,限两个时辰内完成,至少要写五六千字,这就要求考生不能停笔,时间非常紧张。

随着一声钟响,考试开始,四周一片沙沙的翻卷子声,士子们落笔如飞,每一个人都全神贯注,张亮下笔却非常滞涩,他头脑一片空白,这几天苦读复习的内容,他一个字都想不起来了,半个时辰后,张亮只写了两百余个字,额头上的汗珠不断滚落,焦急和紧张使他几乎要晕厥

房间里有三百余名考生,几名监考官背着手不断在考生中踱步,此时,张亮心中几乎要绝望了,难道自己还要回瓦岗落草吗?想到翟让对自己那种不屑一顾的眼神,他心中一阵阵刺痛,他忽然心一横,慢慢将外袍脱下,放在旁边桌案上。

他目光一挑,见监考官从自己身旁走过,背对自己,他慢慢地移动袍襟·露出了缝在衣袍内的一截白绫,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小字。

考试除了考牒,片纸不准带入,他便用几块白绫·抄满了他比较生疏的《左传》,缝在衣袍里面,张亮心跳得厉害,他已经看到了答案,他心中狂喜,提笔猛抄,其实他只要稍微提醒一下·便能记得起来。

此时《左传》已经快默完,还差最后两行,他又慢慢将袍襟向外移了移,又露出了最后一段经义的答案,张亮大喜,他又迅速写完了最后一段,他长长松了口气,伸手去拿衣袍。

他摸了一个空·放在旁边的长袍竟然不见了,张亮顿时如坠入万丈寒窟,心都停止跳动了·他慢慢回头,只见主考官高就站在他身后,手中拿着他的长袍,目光严厉而又无比心痛地注视着他。**

张亮几乎是被高揪出考场,高铁青着脸,将他赶出大门外,“滚!我不要你这样的考生,人品卑劣,你就算学富五车又有何用?滚出去!”

大门外的官员们都呆住了,居然还有考试作弊的·简直闻所未闻,很多官员和郡生跑出来看热阄,张亮跪在地上失声痛哭,他不是为自己作弊羞愧,而是为自己失去了这个机会而痛苦。

这时,正在巡查考场的杨元庆也闻讯出来了·他笑问道:“阁老,这是怎么回事?”

高指着张亮痛心道:“本来我还很欣赏此人,可是他居然开始舞弊,你们看!”

高抖开张亮的长袍,里面竟然缝了四五块巴掌大的白绫,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引来周围人一片惊叹,杨元庆也不由哑然失笑,这个时代极少有考试作弊之人,一旦被抓住,名声就毁了,他还是第一次听说有考试作弊。

“阁老,你认识此人?”

高叹了口气,“上次在酒肆,我听他说,杨义臣击溃张金称和高士达是在给窦建德做嫁衣,我便觉得此人还颇有眼光,还动念收他为徒,没想到他竟然考试作弊,人品卑劣!”

张亮没想到高竟要收自己为徒,他心中更加悔恨万分,他跪在高面前哀求,“阁老,我知错了,给我一次机会吧!”

“做梦!”

高怒斥他道:“你不要名声,我还想要名声,你滚!”

高转身便进去了,这时,一名士兵跑到杨元庆面前禀报:“禀报总管,杜长史有事请总管回去商议。”

杨元庆点点头,他看了一眼张亮,转身下台阶去了,官员们各自哂笑,不再理会张亮,张亮注视着杨元庆上了马车,他知道,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机会,他擦去泪水,追了上去。

这几天,杨元庆一直在考虑高的建议,要扶持一个能和山东士族对抗的势力集团,不能让山东士族一党独大,虽然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做成之事,但至少高替他打开了这扇窗户,让他看到了一条明路,他便可以从容布置,高的这条建议对他杨元庆影响深远。

这时,他忽然听见亲兵的呵斥声,“走开!再靠近就射杀你。”

杨元庆透过车帘缝隙,见是才那个作弊的士子,他一直在跟着马车奔跑,杨元庆笑了起来其实他不是高,对考试舞弊并不那么痛恨,只是他要取信于人,对舞弊者他就不能姑息。

杨元庆又想起刚才高的话,此人说杨义臣击溃张金称和高士达是在给窦建德做嫁衣,倒有点识人的眼光。

马车后传来了张亮的大喊:“大丈夫做事当不择手段,杨总管若拘泥于仁义规矩,何以取天下?”

“停车!”

杨元庆命令一声,马车停了下来,他拉开车帘,淡淡打量一眼面前这个年轻的黑脸士子,“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

张亮激动万分,他连忙跪下道:“小人名叫张亮,荥阳郡人。

杨元庆目光敏锐,瞥了一眼张亮的手,见他虎口和手掌都是老茧,这是拿过兵器的人,又笑问道:“你在老家做什么?一直读书吗?”

张亮低下头,他犹豫良久,这个人生机会他一定要抓住,他终于心一横道:“小人读书十年,但家境贫寒,两年前因官差要抓捕民夫去高丽,小人便进了瓦岗寨,做了一名哨兵。”

杨元庆点点头,还好,此人子自己面前没有说谎,他又问:“你既读书十年,为何做哨兵,不去做个文书之类,据我所知,翟让也是一个求才之人。”

杨元庆的话说到了张亮痛处,他恨声道:“翟让刚起事时确实是求贤若渴,可他有了几十万人后,便开始傲慢了,他只要士族或者大户人家的读书人,像我这等家境贫寒的读书人,他根本看不上,他几次自荐,他根本就不睬,李密上山时,他亲自下山十里去迎接,我托人告诉他,李密这种贵族上山,必怀野心,不可收留,翟让大怒,命人杀我,我才连夜逃下山,张亮无处可去,听说丰州不计贫贱求才,才不远千里来投靠。”

杨元庆又笑了笑,“你既然有才,为何还要考试舞弊?”

张亮捏紧了拳头,低低声喊道:“仅靠四书五经怎能取天下?”

杨元庆冷哼一声,“你可以不考,直接找我,说你有才,但既然你考了,就要守规矩,听你的口气,对考试作弊并不以为耻!”

张亮胸膛剧烈起伏,半晌,他脱口而出,“在下不过是窃书,总管却是窃隋,有何区别?”

“大胆!”

杨元庆脸沉了下来,喝令左右,“给我重打五十棍!”

十几名亲兵冲上来,将张亮拿翻,乱棍齐下,打得张亮皮开肉绽,惨叫连连,片刻,行刑完毕,杨元庆冷冷道:“你再敢对我无礼,下次要你的脑袋!”

张亮被打得战战兢兢,低头垂泪道:“张亮妄言,罪该重责,但我只想为明公效力,无意触犯公颜,恳请明公给我一次机会。”

杨元庆凝视他片刻,缓缓道:“你想让我用你也可以,但我必须要给士子们一个交代,考试舞弊是卑劣之举,我的治下不能把卑劣当做显耀,你自断一指,去投军吧!”

三天后,高拿着一份录取名单来见杨元庆,高虽然是挂名主考,大量的评卷他不参与,但从最后一百二十名录取的士子中确定前十名,却是他的事情。

“元庆,录取名单出来了,你看看吧!”

杨元庆放下笔,显得心情很愉快,“阁老请坐!”

高坐下,将名单递给杨元庆,笑道:你是总管,最后十名的名次要由你来确定。”

杨元庆接过名单看了片刻,笑问道:“这个第五名京兆杜衡和杜如晦有关系吗?”

“听说是他族弟,不过考得非常好,几乎是满分,只是书法略逊一筹,本来是第三,但杜如晦不肯,所以排第五,以杜如晦严厉正大,不会有问题。”

杨元庆没有说什么,又继续看名单,他眉头一皱问道:“这第三名韦纶和第八名韦师明和京兆韦氏有什么关系?”

“我看过他们履历,都是京兆韦氏的子弟,不过是偏房远亲。”

杨元庆背着手走了几步,沉思良久,便回头道:“这个韦纶可定为第一名,韦师明还是第八名,杜衡排第三,其他顺序依旧。”

高点了点头,他明白杨元庆的意思,高想起一事,又问:“听说那个张亮,元庆让他从军了?”

“此人有可取之处,我已命他自断一指,以示舞弊惩戒。”

“官以德为重,此人虽有点鬼才,但人品有亏,元庆切不可让他独治一方,否则会坏你的名声,切记!”

杨元庆点了点头,“阁老忠言,我记住了!”

。。。。。。。。。

—://。。

卷三一入京城深似海第二十七章留条后路

更新时间:2012113017:31:08本章字数:5313

第二十七章留条后路

南城外的学舍前人山人海,数千士子带着紧张、激动和期望,翘首以盼,这时,城门内传来一阵阵敲锣打鼓声。

“来了!来人!”

人潮涌动,士子们激动万分,纷纷向大门外涌来,却被十几士兵拦住,几名宣榜官员在大群士兵的吹鼓手的簇拥下来到了大门前,大门前已搭好一座高台。

三名官员快步登上高台,中间一名高大威武的官员对众人喊道:“请大家安静!”

数千士子霎时间安静下来,几千双眼睛紧张地盯着他手上的花名册,官员高声道:“五原秋试正式结束,现宣布榜名,共计五千一百四十二名考生,实际参考五千一百一十五人,共录取一百二十人,名单如下!”

“大利县韩纵!”

“九原县马广才!”

。。。。。。。

官员是从后向前念,每念到一个名字,便传来一阵欢呼,他的语调很重,声音很高亢,传出很远,他慢慢地念完了一百一十人的名单,欢呼声此起彼伏,但失望的神情也越来越多,但大家依旧耐心听着,没有全部念完名单,谁都不会甘心。

“下面是前十名,考中者可授举进士称号,第十名,延安郡金明县解孝元,第九名五原郡河口县尉迟嵩,第八名京兆府大兴县韦师明。。。。。”

韦师明激动得一声大喊,和韦纶紧紧拥抱在一起,韦纶心中难受,却强作笑颜道:“恭喜三哥了!”

韦师明理解他的心情,也克制住内心的激动,拍了拍他肩膀,“没关系,还有七个人,一定会有你。”

韦纶紧张地低下头,怀着一线希望,竖耳听着上面的宣布,一个个名字过去,都和他没有关系,他心开始绝望了。

“第三名京兆府万年县杜衡!”

韦纶听到‘京兆府’三个字,可后面却是万年县杜衡,他的心一下子失望到了极点,他心中苦笑一下,看来他真得去学堂做先生了。

“第一名!”

宣榜官戏剧性地停住了,望着一双双焦躁的目光,他笑了笑,高声道:“京兆府大兴县韦纶!”

韦纶还在自怨自艾,他猛地听到了自己的名字,大吃一惊,抬起头瞪大了眼睛,是自己听错了?

韦师明和几名士子一把抱住他,把他扔了起来,众人欢呼,把让接住,又将他高高扔向天空,这一刻,韦纶陶醉了,他望着天空的白云,泪水从他眼角不争气地流了出来。(89免费小说阅《》)

。。。。。。。。。

五原郡的秋试虽然只是一个郡的考试,但它却吸引了关陇数千寒门士子前去参加,声势极为浩大,加上制度严密,士庶平等的举措,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更重要是老相国高颎亲任主考官,消息传到洛阳后,便立刻轰动了朝野。

尽管礼部和吏部立刻宣布,此次考试未经朝廷批准,不予承认,但礼部和吏部的否认,却挡不住人们对这次五原郡科举的关注。

大同坊西北角有一栋占地二十亩的大宅,这里便是京兆韦氏在京城的府邸,韦氏是京兆名门,也是关陇士族的代表家族之一,从西汉至今,繁衍数百年,各房各支盘根错节,家族庞大,近几十年韦氏家族以韦孝宽一房的兴起而得以强盛,韦孝宽和韦世康、韦洸都是韦氏家族的著名人物。

但随着韦孝宽、韦世康和韦洸的先后去世,这些年京兆韦氏有些没落了,今年韦家又遭遇一个重大挫折,那便是韦世康之子韦福嗣参加杨玄感造反而被车裂处死,连累其兄韦福子被罢官,也连累到了韦霁,本来杨广已经在考虑由韦家代表关陇士族入相,就因为韦福嗣参与造反而作罢。

目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