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枭雄-第3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定方冷冷道:“若你不想死,立刻下马投降,否则明年今天就是你的忌日!”

李兆锦大怒,“谁敢杀我!”

“我敢杀你!”

李珠一声怒喝,大铁枪一抖,从后背一枪刺穿了李兆锦的胸膛,大枪一挑,将他高高挑在半空,李兆锦在空中万分震惊地望着李珠,随即死去,眼睛却无法闭上。

。。。。。。。。

—://。。

卷三一入京城深似海第五十三章唇枪舌剑

更新时间:2012113017:33:22本章字数:4814

。。李兆锦身边几名大吃一惊,纷纷拔刀而出,怒吼着向李珠扑去,李珠早有准备,他将尸体一甩,冷笑一声,大铁枪左右分刺,瞬间将几名亲兵刺下马,就在这时,苏定方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三千隋军骑兵势如奔雷,向李兆锦的军队猛扑而去,李兆锦已死,军队无首,士气崩溃,再加上李珠率三千军在一旁推波助澜,数千军队调头便逃,士兵们丢盔卸甲,争相逃命,一败涂地。。。。。

这就是杨元庆只让苏定方带三千骑兵来敦煌郡的原因,三千骑兵并不是来厮杀,而是接受败军投降,隋军兵分两翼,一路追赶,控制住杀戮,败军赶不上隋军的战马,走投无路,纷纷跪地投降,敦煌郡的一万两千军队逃跑者和被杀者不足两千,其余军队全部投降。

一个时辰后,苏定方率军进入了敦煌城。

就在隋军进占敦煌郡之时,李渊的紧急命令也抵达了凉州,命令河间郡王李孝恭率武威郡和张掖郡的一万五千军队火速赶往敦煌,务必夺取敦煌郡,决不能让隋军在河西的后背插上一把尖刀。

而李世民同时又命凉州总管殷开山率八千军队扼守大斗拔谷,防止梁师都趁机从大斗拔谷杀进河西。

。。。。。。。

长安城,十几名北隋的和谈使者在三百名唐军的护卫下从明德门缓缓进入了长安城。

在队伍前方,北隋户部尚书杜如晦望着气势恢宏的长安城,忍不住叹道:“壮哉!时隔十二年,我杜如晦终于又回来了。”

身后副使魏征听到了杜如晦的感慨,不由笑道:“杜相国真的一直没有回来过吗?”

杜如晦摇了摇头,“大业初年,我跟随总管北上丰州,在丰州娶妻生子,把丰州也接去了丰州,便一直没有回来。”

“相国为何不肯回来。是总管不肯批准假吗?”魏征好奇地问道。

杜如晦苦笑了一声,“那倒不是,刚开始是觉得在丰州当县令很没面子,怕从前的同窗好友们耻笑,不敢回长安,那时我才二十岁,后来这种自卑感虽然消失,但已成家立业。父母也接来了。也就不想再回来。”

旁边陪同他们的李神通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呵呵!当时杜相国去丰州做官感到很委屈吗?”

杜如晦捋须叹息道:“是啊!当时大利建县,需要吏部派一名候补官员前去出任县令。当时所有人都拼命推却,找各种理由,有的人说自己心脏不能受寒。有的人说老母在堂,我当时说自己怕冷,结果吏部高侍郎一怒之下就填了我的名字,兹任命吏部候补杜如晦为五原郡大利县令,三日后启程,我跺脚抗议,最后只好无奈启程,当时心中愤懑,一路上没少给杨总管脸色看。现在想起来,真的要去高侍郎的墓前上一炷香。”

身后的十几名官员都一起笑了起来,魏征笑道:“鸟择良木而栖,杨总管就是一根最好的良木,杜相国阴差阳错,押对了自己的前程。”

李神通脸上有些尴尬,干笑一声道:“这也未必吧!最好的良木应该是我们唐朝的圣上。”

“这个不好说。各为其主!各为其主!”众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不多时,一行人说说笑笑便到了皇城,刚进朱雀门,几名宦官便迎了上来,拱手施礼道:“殿下。圣上请隋使前去两仪殿见礼。”

李神通点点头,对杜如晦道:“杜相国。我们圣上对这次和谈极为重视,请杜相国前去两仪殿相见,魏副使另有安排,请相国随我来!”

杜如晦对魏征交代两句,便随李神通坐上了肩舆,几名健壮的宦官一路疾走,向两仪殿快步而去。

两仪殿内,李渊和十几名重臣已经等候多时了,李渊心中有些不高兴,杨元庆口口声声说要和谈,另一方面却暗中派兵去抢占敦煌郡,他觉得杨元庆并没有诚意。

这时,殿外传来一名侍卫的高喝:“北隋使臣已到!”

“宣他进殿!”

“陛下有旨,宣北隋使臣觐见!”

。。。。。

“陛下有旨,宣北隋使臣觐见!”

。。。。。

在侍卫的一声声高喝声中,杜如晦昂首阔步走进了两仪殿,杜如晦是紫微阁五相国中最年轻的相国,今年只有三十二岁,但他却是杨元庆的开国元老,也是杨元庆的心腹,他就像一根笔直的长矛,锐利而势不可挡,两仪殿内顿时响起一片窃窃议论声,很多大臣都久闻杜如晦的大名,却没有想到他竟是如此年轻。

杜如晦走到玉阶前躬身施一礼,“隋户部尚书杜如晦参见唐朝皇帝陛下!“

“杜相国免礼平身!”

“谢陛下!”

杜如晦站直身子又朗声道:“隋臣奉我朝尚书令、楚王殿下之令出使贵国,商议两朝之间和谈,希望两朝之间的和谈坦率而富有成果,我们愿以最大的诚意来完成这次和谈。”

李渊是一国之君,他心中虽然不悦,但有些他不能说,他便给裴寂使了个眼色,裴寂走出朝班,拱拱手道:“在下裴寂,久闻杜相国清誉卓著,是楚王驾前第一能臣,有些事情便想请教杜相国。”

杜如晦微微一笑,也拱手道:“原来是裴相,请讲!”

“适才杜相国一番表态令人感动,杜相国说,隋朝愿以最大的诚意来完成这次和谈,我就不理解了,既然口口声声说有诚意,那为何贵朝还要在和谈期间出兵敦煌郡,这诚意又在哪里呢?”

裴寂双手一摊,对众人道:“我看不到隋朝的诚意在哪里?各位同僚看到了吗?”

杜如晦摇了摇头,“裴相此言差矣,请听我一言,楚王殿下决定出兵敦煌郡是出于维护大隋的领土,当年吐谷浑被我大隋武帝击败,一直偃旗息鼓,最近梁师都为了获取吐谷浑支持,不惜出卖我大隋利益,使吐谷浑再次兴风作浪,为了防止敦煌郡落入异族之手,殿下毅然决定出兵敦煌郡,防御吐谷浑北上,裴相国对大隋抗击异族的决定不能理解吗?当然,或许唐朝确实不能理解,但我大隋军民上下一心,决不容许吐谷浑侵犯我大隋一寸领土。”

杜如晦话语中绵里藏针,暗讽唐朝当初和突厥勾结,令两仪殿内的气氛有些尴尬,这时萧瑀走出列,诚恳道:“杜相国未免有点太小看唐朝了,我们也是很忧虑梁师都会为了几只牛羊把西海郡和河源郡出卖给吐谷浑,所以我们才以最大诚意与你们和解,以便于及时制止梁师都出卖民族利益,大唐也一样会捍卫我们的边界不受异族入侵,请杜相国不要小视我们。”

萧瑀的诚恳令杜如晦点了点头,道:“如果唐朝的每个大臣都能像萧相国这样捍卫民族利益,那么我为刚才的轻视贵国道歉,不过,我们隋朝夺取敦煌郡确实和这次和谈无关,毕竟敦煌郡并不是唐朝所控制,而是被凉国的残余势力控制,我们是见唐朝迟迟不肯去收复敦煌郡,唯恐李兆锦投靠了吐谷浑,或者投靠西突厥,所以我们才主动出兵,消灭凉国势力,恢复隋朝的统治,希望贵国不要太过于敏感,以为我们是想占领河西,我可以明确告诉诸位,没有这个想法。”

裴寂还想再反驳,李渊却一摆手止住了他,李渊心里明白,杜如晦抓住了他们的最大弱点,也就是敦煌郡并不在唐朝手中,而是在凉国残余势力手中,这样一来,无论他们怎么驳斥辩论,隋朝都是出师有名,也改变不了隋朝占领敦煌郡的决心,想夺回敦煌郡,仅凭谈判桌上的舌枪唇剑是远远不够,必须要用战争的配合,必须要拳头将隋军打回去,他们才可能在谈判桌上让步,现在没有必要再谈论这件事了。

李渊微微一笑,又问道:“朕还有一个小问题想确认,关于这次和谈,杜相国是否得到贵国的全权委派?”

杜如晦略略躬身道:“陛下,隋臣只是得到一定限度的授权,并没有得到全权委派,在一些重大问题,隋臣必须要派人回去请示楚王殿下,请示紫微阁全体相国,请陛下见谅!”

事实上,杜如晦得到了杨元庆全权委派,他之所以这样说,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可以人为地延长谈判时间,等隋军彻底占领了敦煌郡和伊吾郡后,便可以在谈判中确定这两郡的归属,使唐军不敢轻易进犯,苏定方便可以继续率军西征鄯善郡和且末郡。

战争是为夺取领土权力,而和谈是为了固定这种领土的权力,两者是相辅相成。

李渊最终也无可奈何,只得点了点头,“好吧!朕希望尽快达成和解协议,朕希望下次和楚王殿下见面时,是在酒桌上,而不是在战场上。”

杜如晦淡淡一笑道:“楚王殿下也是这样说,他说过去和陛下是老朋友,他很怀念和陛下共修汾阳宫的岁月,希望能和陛下共饮一杯,一叙旧情。”

。。。。。。。。

张掖郡,李孝恭率领一万五千唐军正疾速向北而行,军队由一万步兵和五千骑兵组成,盔甲闪亮,刀矛如林,杀气腾腾。

在敦煌郡,苏定方用三天的时间便将一万三千军队整编完毕,他率军加高加固城墙,并坚壁清野,把敦煌郡的所有人畜都迁入敦煌城内,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大战。

。。。。。。。。。。。

—://。。

卷三一入京城深似海第五十四章兵临城下

更新时间:2012113017:33:23本章字数:4694

敦煌城历经两晋南北朝的战火洗礼以及几百年的抗击异族入侵,城池屡毁屡建,一次比一次加固,已经渐渐成为一座周长二十里,城墙高两丈的坚固大城。

时值严冬,天寒地冻,隋军将一桶桶水泼洒在城墙上,经过一夜的凝冻,敦煌城已俨然成为一座冰城,厚达两寸的冰层包裹着城墙,俨如披上一件冰甲,雪白晶莹,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瑰丽的冰蓝之色,仿佛一座梦幻般的城堡。

冬季作战,守城无疑是占有优势,苏定方并不是一个一味攻杀的猛将,他师从李靖,学会利用天时地利,利用周围一切有利的条件来进行应战,这也是杨元庆在反复考虑后,派他西征的重要原因。

敦煌郡最大的特点便是地处戈壁深处,人烟冷清,植被稀疏,在敦煌城周围只有三片胡杨林,皆被苏定方命人砍伐一空,而不少沿河而生的红柳则因外形弯曲,不适宜做攻城武器而得以幸存。

苏定方在数十名亲兵的簇拥下,立马在一座沙丘上,注视着数百名士兵砍伐一片胡杨林,这片胡杨林占地十几亩,长得高大粗壮,浓密茂盛,尽管在敦煌树木生长不易,这片胡杨林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但苏定方还是毫不犹豫地下令砍掉。

一棵棵胡杨树轰然倒下,被士兵们拖进城内,旁边索氏家族的家主索利看得心痛无比,这片胡杨林是他家族的私产,已经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现在被砍伐殆尽。

每一根大树的倒下,索利脸上的肉便剧烈地抖一下,他的心俨如刀割一般,他终于忍受不住内心的煎熬,上前哀求苏定方,“苏将军,把树木留下来吧!不要再砍了。”

苏定方摇头冷冷道:“索家主。我明白你的心情,但这些树木,我不砍,唐军一样会砍伐,它们留不住。”

“那就给我留下一棵吧!这是我家族的烟火,留下一棵树让它们重新长出来吧!”

苏定方看了他一眼,见他满脸哀求,便将马鞭一指河边一棵细细的小树。那是去年才长出的新苗。“那棵小树可留给你。”

尽管小树很幼嫩,但总比全部砍伐殆尽要好,索利见一名士兵拎着斧子向小树走去。他急得奔跑上去,大喊起来,“那棵树是苏将军留给我的。你不能再砍了。”

苏定方摇了摇头,这个寒冷的季节里,唐军需要烧火取暖,这棵小树可能留得住吗?

就在这时,一名斥候从远处疾奔而至,片刻奔至苏定方面前,斥候在马上拱手施礼道:“启禀将军,发现了唐军,约一万五千人。已到玉门县。”

“主将是何人?”

“回禀将军,好像是淮安王李孝恭!”

“原来是他!”

苏定方自言自语,他心中迅速估算,从玉门县到敦煌县约两百里,如果昼夜行军,大概明天下午抵达敦煌县,还有一点时间。他立刻令道:“加快伐木时间,明天中午之前还完不成,一把火烧掉树林。”

下达了命令,苏定方随即调转马头向城内奔去。

。。。。。。。

唐军并没有昼夜行军,而是在第三天中午时抵达了敦煌城。一万五千唐军浩浩荡荡,旌旗招展。声势壮观,一杆帅旗之下,李孝恭全身盔甲,目光阴冷地注视着空旷荒凉的戈壁滩,入眼之处,只有一望无际的乱石和沙丘,偶然出现几蓬在风中摇曳的灌木丛,却看不见一棵树木。

这时,李孝恭被一片曾经的胡杨林吸引住了,大树全部被砍伐殆尽,只有一根根被砍得凌乱的树桩,地上到处是树木的碎屑,远处的河边还剩下一棵孤零零的小树,只有手臂粗细,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李孝恭忍不住叹息一声,坚壁清野,隋军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机会。

自从两个多月前的潼关事件后,李孝恭表现得一直很低调,他心里明白,圣上对他很有些不满,这种不满是在于他把齐王李元吉的事件闹大了,没有照顾住圣上的面子。

但李孝恭并不后悔,如果不加以严惩,李元吉就会毁了整个唐军,经略河西原是李神通负责,李神通调去和北隋谈判后,河西的军队就暂时由他率领,或许是经过一次弘农惨败的缘故,李孝恭现在非常谨慎,他绝不能大意,使自己再遭败绩。

这时,一名斥候从后面追了上来,“郡王殿下!”

李孝恭勒住战马,这是他派去伊吾郡探查情报的斥候,他立刻问道:“伊吾郡那边怎么样?”

“回禀将军,伊吾郡守军已经投降隋朝,有两千余驻军,但我们军队过不去!”

“这是为何?”

“隋军在星星峡扼守住了最险要处,驻有三千隋军,那里易守难攻,我们是扮作商人才能过去,我们的军队至少要三万人才能攻下。”

李孝恭长长出了一口气,其实他并不想去攻打伊吾郡,只是他找不到一个借口,这样最好,隋军扼守住了星星峡,他的兵力不足,这就是最好的借口。

李孝恭心中极不愿意和隋军作战,现在唐军士气正在逐渐恢复之时,如果再被隋军重创,这就会在唐军心中形成一种恐隋症,对将来与隋军的作战都极为不利。

从太原起兵以来,只有在一路南下并占据关中的过程中,唐军势如破竹,保持着屡战屡胜的战绩,那是因为杨元庆的军队在丰州被突厥牵制,他们才如此顺利。

可自从隋军东征后,太原之战、绛郡之战、弘农之战,唐军皆屡战屡败,被隋军歼灭了十万大军,尤其潼关事件的内讧,使得唐军军心动荡,士气低迷,也正是这个缘故,唐军在和装备及后勤皆不如自己的西秦军作战时竟是胜负各半,若不是李世民亲在在陇西指挥,若不是西秦军发生内讧,恐怕唐军还会连战连败,连整个陇右都会彻底丢掉,这就是唐军开始面临危机的具体表现,精锐装备的掩盖下是军心涣散,士气低迷。

李孝恭心里如明镜一般,隋军现在暂时不知道唐军的虚实,如果一旦发现唐军的底细,恐怕连自己的小命也会丢在敦煌。

“殿下快看,敦煌城到了!”一名士兵指着前方大喊。

李孝恭凝视神向远方望去,只见远处数里外,一座冰晶如玉般的城池矗立旷野之中,阳光下闪耀着瑰丽的光泽,李孝恭脸上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苦涩,隋军已经将整个敦煌城用冰包裹上了,让他怎么攻城?

“传我的命令,军队在城池三里外驻营!”

唐军在三里外开始驻扎营地,他们没有带营栅等辎重,只能用战地扎营的方式,用大量的长矛插城刺林保护营帐,一顶顶的大帐矗立起来,一群群士兵跑到河边凿冰取水。

李孝恭亲自部署扎营,他对粮食安全尤其重视,他们这次北上是抢时间,轻兵简行,带的粮食并不多,只能维持半个月不到,其余就必须靠后勤粮食运输,支持他们和隋军对峙。

一队骑兵四下巡视了一圈,回来禀报道:“殿下,敦煌郡周围所有的树林都已被隋军砍伐殆尽,南面有一些红柳,但找不到一棵适合做攻城梯子的树木。”

“知道了,再去探!”

李孝恭心中十分恼火,他们没有带攻城武器,隋军坚壁清野,让他们找不到一棵适合做攻城武器的树木,难道还要让他们去张掖郡搬运攻城武器吗?

这时副将史万宝走到李孝恭身旁低声道:“郡王殿下,这场战役对我们很不利啊!”

史万宝是李神通派系的大将,原是长安豪强,因协助李神通夺取关中有功而被李渊封为原国公,是一个极为精明狡猾之人,他发现隋军没有和他们作战之意,想速战速决根本不可能,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