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枭雄-第3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元庆看了看天色,已经快中午了,便摇摇头笑道:“今天计划要去北平郡,再不走就晚了,等我回来再视察仓库,还有你们卢氏家族,本来也打算这两天去拜访,事情实在太多,等我回来吧!我会和你们家主好好谈一谈。”

卢昭深施一礼,“卢家大门随时为殿下敞开!”

杨元庆翻身上马,向大门走去,走到十几步,他又停住战马,回头叹息道:“本来我和王世充达成的条件之一就是放卢楚来太原,没想到其实我准备用卢楚为第六相,真是令人遗憾啊!”

说完,他深深看了一眼卢昭,催马向大门奔去。

卢昭怔怔地望着杨元庆远去,心中却在细细体会着杨元庆这句话的深意。

在天下五姓七望中,范阳卢氏赫然在列,它是河北三大名门之一,与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并驾齐驱,卢家声望主要在于门生和子弟遍布河北各郡,甚至连悍匪卢明月其实也是卢氏子弟,只是卢家不予承认。

在中央朝廷中,相国卢楚无疑是卢家最耀眼的人物,他同时也是卢氏家主,他在洛阳被杀,无疑给卢氏家族带来沉重的打击。

和闻喜裴氏一样,范阳卢氏祖居也不在幽州城内,而是在幽州城东的卢家村,因避战乱而迁入幽州城,三百余名卢氏子弟连同妻女近六百人住在一座占地八十亩的巨宅之内,各房之间关系亲密,同时也等级森严,卢氏七房每房选一名长者,组成家族会,所有家族的大小事务,都由家族会决定。

但实际上,卢氏家族主要权力都掌握在长房四兄弟手中,家主卢楚、二弟卢豫、三弟卢昭、四弟卢策,这四兄弟中,卢楚在京为相,家族具体事务由卢豫负责,卢昭是本地官僚,卢策主管家族财权,但自从新隋建立后,卢家的命运也渐渐改变了,首先是卢策被封为太府寺少卿,而卢家的两名子弟考中科举,在河东为官。

紧接是卢楚在洛阳被杀,随即杨元庆发动了河北战役,一连串的变化让卢家一时难以适从,但毕竟是天下七望之一,卢家并没有慌乱,而是用一种淡然处之的态度来面对眼前的巨变。

中午时分,一辆马车停在位于城南的卢府前,卢昭从马车里钻出,急匆匆向内府走去。

目前卢氏家族的新家主是卢豫,也是卢楚之弟,虽然他不是家族中长者,辈分并不高,但他却始终掌握着卢氏家族大权,长兄既死,他便顺理成章成为了卢家家主。

卢豫年纪不到五十岁,身材略为矮胖,皮肤稍黑,总喜欢眯缝着眼睛,外形虽然不太好,却不妨碍他在家族中的威望,他曾出任梁郡太守,大业九年因涉嫌支持杨玄感造反而被罢免,便一直没有再出仕,窦建德曾想请他出仕为相,也被他婉拒了。

杨元庆进驻幽州城三天了,前去拜访的名门士绅络绎不绝,惟独卢豫却按兵不动,他并不着急,他知道杨元庆迟早会来拜访自己,这是他的一种自信,同时也是卢氏家族的清高。

卢豫正坐在房中看书,门外传来急匆匆的脚步声,“二哥,可以进来吗?”是他兄弟卢昭的声音。

“进来!”

卢豫放下书,他知道兄弟这两天非常忙碌,每天要忙到很晚才能回来,今天居然中午回来,而且脚步声那么匆忙,声音也有点激动,必然是发生了什么事情,直觉告诉卢豫,应该和杨元庆有关。

门开了,卢昭快步走了进来,躬身施一礼,“二哥,我有事要说。”

“坐吧!”

卢豫让兄弟坐下,拎起身边茶壶,给他倒了一杯热茶,眯眼笑道:“别急,慢慢说。”

卢昭端起茶杯说:“今天上午我陪楚王殿下前去仓库视察,他给我说了一席话,我觉得是一种暗示。”

“他说了什么?”卢豫慢慢悠悠问道。

“他说曾打算让大哥入太原为第六相,原本已经和王世充达成了交换协议,不料大哥还是没有保住,他很遗憾。”

“嗯!你觉得这里面有什么暗示?”卢豫笑了笑,继续不露声色问道。

“二哥不觉得第六相之说很有深意吗?他为什么要专门告诉我?如果仅仅是因为大哥在洛阳为相,他就不会再提此事,既然他在幽州提此事,就意味着是因为卢氏家族的缘故,所以才想让大哥为第六相,他并不是指大哥,而是指卢氏家族。”

卢豫沉默了,他当然明白,杨元庆的话中确实是一种暗示,从杨元庆的相国结构来说,他很在意家族势力,裴、崔、杜、王,都是名门士族,难道杨元庆真打算让卢家为第六相吗?

【小众作品,能闯进月票前十不容易,还望兄弟们能鼎力支持老高,请投我一票】

—://。。

卷十六铁马踏雪取河北卷十六铁马踏雪取河北第五十二章北平船所

更新时间:201212517:24:32本章字数:4667

。。

杨元庆在一千骑兵的护卫下,一路西奔,将暮色和星辰抛之脑后,当迎来第二个朝阳时,他抵达了卢龙县,在数里外望去,万丈霞光染红了县城,使这座古老的县城沐浴在瑰丽的光环之中。

北平督军董熙出城五里迎接,他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翻身下马,跪在杨元庆面前泣道:“甲七参见少主人!”

甲七是当年杨素给排他的编号,一晃已经十三年过去了,他已从年轻的家将渐渐变成了镇军一方的大将,这份经受住岁月考验的忠心也使杨元庆颇为感动,他翻身下马扶起他“你们每个人都有了好的归宿,这就是祖父最欣慰之事。”

董熙擦去泪水,看了看杨元庆,见他容貌成熟,目光里充满自信和淡然,浑身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质,他忍不住感慨道:“当年我离开公子时,公子只有十六岁,现在公子已经成了真正的人中之龙,老主人若还在世,不知该有多欣慰。”

杨元庆微微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不说这个,给我说说高开道的动静。”

“公子要对高开道动手吗?”

“那倒未必,只是想了解一下他的情况。”

杨元庆一路进了县城,和幽州相比,卢龙县城内显得破旧而贫穷,城池狭小,估计人口不足千户,街道上冷冷清清,到处是低矮的房屋,坎坷不平的街道,一群群面有菜色的孩子围着他们。

“高开道撤退时带走了县里近一半的人口,官员也全部带走,剩下的都是几千老弱妇孺,粮食已尽绝,幸亏我们来得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董熙叹了口气,心中充满了对高开道的恨,他的妻子就是卢龙县人。妻弟被高开道强征从军,被带去了辽东,他就恨不得明天就发动对高开道的战役,但他也知道。少主人心中早有了计划。

杨元庆点点头,回头对记室参军裴青松道:“立刻发信到太原城,命紫微阁立刻派遣新的卢龙县令,北平郡太守可调雁门郡长史刘子贵担任,乐平令高著文出任长史,永安尉赵琼出任司马,另外再命温彦博速调五万石粮食到北平郡。”

裴青松在马上躬身道:“卑职马上就写!”

一行人来到了县衙。杨元庆在县衙内堂坐下,两名士兵搬来一幅地图,挂在木架上,这是北平郡和辽东的地图,董熙拾起木杆,指着临榆关对杨元庆道:“这里便是临榆关,我的一名手下扮作采药人,翻越燕山到了临榆关背后。发现高开道在关后驻军有一万余人,而且召集上万工匠,在凿石修城。”

临榆关并不是后来的山海关。要在更南面一点,因紧靠榆水而得名,北面便是一条燕山支脉,临榆关扼守住了过山隘口,也是一处地势险要之处,大业九年时,杨元庆曾经在临榆关驻扎近一个月,对那里地形非常了解。

但他这次来北平郡并不是为临榆关而来,更不是为了攻打高开道,现在他暂时还不考虑辽东。他要集中精力夺取河北,对付窦建德,这才是他的主要敌人。

杨元庆走到地图前,仔细看了片刻问:“当年元弘嗣造船之地,地图上有吗?”

董熙挠了挠头道:“公子,元弘嗣造船之地在濡河口。”

卢龙县就紧靠濡河。杨元庆沿着地图上的濡河向南,很快便找到了濡河口,从地图上看,距离卢龙县大约有百里左右。

“可有路过去?”

“当年专门修了一条官道,不过多年没有走,估计已经荒废了。”

杨元庆立刻对左右道:“我们现在就出发!”

出了卢龙县,延着濡河向东南而行,有一条当年幽州总管元弘嗣修建的官道,官道夯实得极为平整细密,虽然多年没有使用,但道路上依旧寸草不生,千余骑兵出了城,沿着这条官道向东南方向疾奔而去。

下午,杨元庆率领亲兵抵达了濡河口,老远他便看见了十几座巨大的仓库,像十几个昂头挺立的巨人,迎着海风矗立在岸边。

官道的尽头是一片被高墙包围的空旷之地,仓库便在围墙之内,由于附近数十里内荒无人烟,围墙并没有被破坏,一座锈迹斑斑的铁大门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几十名亲兵上去撞开了铁门,众人冲进了被高墙包围的旷野,眼前的情形让所有人都惊叹起来,远处是茫茫大海,而在绵长的岸边停泊着数百艘身躯庞大的船只,都是五千石的海船,但大部分都看不见桅杆,这些显然是还没有完工的大船。

杨元庆的眼睛眯了起来,当年他曾听崔弘升说过,在北平郡的造船所,还有数百艘没有完工的大海船,是当时的幽州总管元弘嗣奉旨修建,但后来元弘嗣被调走,造船所便停工了,杨元庆没有时间过来视察,一直到今天,时隔近六年,他才第一次来到这座属于幽州的造船所。

虽然隋军拥有上万艘大大小小的船只,但那些船只只能在内河中航行,而无法出海,要想出海到高丽,必须建造大型的海船,才能抗击海面上的风浪。

杨元庆又不由想到了水军大将来护儿,当初杨广死在扬州时,他正奉旨在丹阳郡造船,后来据说是投降了萧铣,成为萧铣的水军大都督,这让他有点遗憾,他缺少统领水军大将。

“启禀总管,我们找到不少住在此地的人。”一名亲兵跑上来报告,打断了杨元庆的思路。

杨元庆看见士兵们带上来二十几人,有男有女,后面还跟着大群孩子,所有人都畏畏缩缩,眼睛里充满了恐惧。

这让杨元庆感到有些奇怪,荒废了几年的造船所居然还有人居住,他走上前问这些人道:“你们都是什么人?”

所有人都吓得跪下,结结巴巴解释,大多是齐郡那边口音,说了半天,杨元庆才大概听懂他们的意思,他们都是东莱郡人,原本是造船所工匠,工匠停工解散后,他们回了东莱郡老家,但那边乱匪太烈,他们又逃回造船所,在这里种粮种菜,仓库里有布匹做衣服,他们几十人便将这里当作了他们的家,已经住了五六年。

这时,杨元庆倒想起一事,吩咐亲兵道:“把他们都放了,找两名领头人和我说话。”

士兵们找到一间干净的屋子,摆上一张坐榻,杨元庆坐了下来,亲兵把两名中年男子带了进来,两人战战兢兢在杨元庆面前跪下,杨元庆见他们身体健壮,肌肉结实,看得出是干体力活之人,便笑了笑,柔声问他们:“你们叫什么名字,也是东莱郡人吗?”

一名稍微年长者道:“回禀将军,我们二人是兄弟,我叫张龙,他叫张虎,都是东莱郡黄县人,祖上以造船为生。”

杨元庆又一指海岸边的几百艘大船,问他们:“那些海船好像都没有完工,还可以修复吗?”

“完全可以修复,我们经常上去,船只都很结实,只要有足够的材料和船匠,几个月就可以完全修复造好,我们自己就修复了一艘船,时常驾船出海捕鱼。”

杨元庆之所以问他们,是因为幽州一带造船工匠不多,而他的工匠大多没有造海船的经验,他需要大量能造海船的工匠,当年元弘嗣就是从东莱郡招募了三千名造船工匠,这些东莱郡的船匠让他有了想法,杨元庆点点头又问:“你们最近可回过家乡?”

“回禀将军,我们去年秋天还回乡给父母扫墓。”

“那你们家乡还有造船工匠吗?我是说造海船的工匠。”

兄弟二人对望一眼,一齐点头“倒是还有不少,不过现在没人造船,大家都改行当了,种地做点小买卖之类,那边徐元朗赋税沉重,大家日子都过得艰难。”

杨元庆沉思片刻,指着自己问道:“你们可知道我是何人?”

兄弟二人胆怯地摇头,杨元庆微微一笑“听说过杨元庆吗?我就是!”

杨元庆之名,天下谁人不知,两人听说眼前的将军就是大名鼎鼎的楚王杨元庆,吓得他们砰砰磕头“小人有眼不识泰山,请楚王殿下恕罪。”

杨元庆一摆手止住了他们“我并不是想吓唬你们,只是想以楚王的身份告诉你们,我打算在东莱郡大量招募造船工匠来这里造船,给最优厚的钱粮,每月我可以给每个造船匠五十吊钱、一石米,你们兄弟二人替我去招募船匠,每招到一人,我就赏你们一两银子,将来我还可以让你们当官,怎么样,干不干?”

官利诱惑之下,兄弟二人的眼睛都冒出光来,这对他们来说是轻而易举,他们已修复了一条大船,可以直接驾船过海去募人,更关键是,对方是堂堂楚王,不会和他们这些小民失信,他们一起点头“我们明天就回乡,给殿下招募船匠,至少一千人我们有把握。”

“好!那我们就一言为定。”

—://。。

卷十六铁马踏雪取河北卷十六铁马踏雪取河北第五十三章建德求和

更新时间:201212521:25:45本章字数:4791

。。

从北平郡回来,杨元庆又视察了安乐郡和渔阳郡,安抚了那边的官员,解决了他们的眼前困难,回到涿郡时,已是二月早春时节,虽然依旧春寒料峭,但空气中已经已有了明显的暖意,柳枝条上出现了嫩绿之色,一串串金黄的迎春花在田间地头里迎风怒放,树林的梅花也开了,一片片雪白嫣红,美不胜收。

回来后第二天一早,杨元庆在数百亲兵的护卫下来到了卢府,他翻身下马,早等候在大门前的十几名卢家长者一起走上前,为首之人正是家主卢豫。

卢豫心中有些得意,杨元庆在回来的第二天就来拜访卢家了,足见他对卢家的重视,他上前深施一礼,“楚王殿下大驾光临,令卢府蓬荜生辉,这是卢家的荣耀,也请殿下原谅卢豫的礼数不周。”

卢豫语带双关,也为自己没有去拜访杨元庆而道歉,杨元庆是第一次见到卢豫,见他和卢昭虽是兄弟,却长得完全不一样,卢昭长得清矍高瘦,气质淡雅,而卢豫却长得矮小黑胖,其貌不扬,卢豫的相貌让他微微有些失望,但他脸上却没有表现出来,也拱手回礼笑道:“元庆早该来拜访卢家了,只是事务繁忙,一直拖到今天,还请家主见谅!”

“哪里!哪里!卢家愧不敢当,殿下请府说话!”

“家主请!”

两人寒暄几句,杨元庆在卢豫的引领下,走进了卢府主堂——范阳堂。这里是卢家举行家族重大活动之地,一年也难得开启一次,像接待客人,更是十年来的头一遭,就算罗艺来也没有资格,只能在贵客房见面,上一次范阳堂开启。是大业三年,接待隋帝杨广临幸卢家。

范阳堂内没有什么华丽的装饰,只摆放着几张坐榻。干净而简朴,四周墙上挂满了历任卢氏家主的画像,正面有一张供桌。供奉着汉末大儒卢植的灵牌,他是公认的卢氏名望的起源。

杨元庆走到供桌前上了一炷香,躬身行一礼,这是一种基本的礼仪,去大户人家做客,看见堂内有灵牌,都要上香行一礼,以示对主人的尊重,虽只是基本礼仪,但杨元庆的礼节周到还是赢得了卢家人的好感。

“殿下请坐!”

杨元庆在在卢豫的谦让中坐了下来。陪同会见的还有卢昭和两名卢氏家族的长者,几名侍女送了热茶进来,众人寒暄几句,卢豫心怀感谢说:“吾弟卢策无德无能,却蒙殿下厚爱。委以重任,卢家上下对殿下之恩感激不尽。”

杨元庆微微一笑道:“无德无能之人就能入朝为官?卢家主也未免太过谦虚了。”

卢豫也意识到自己刚才说话没有考虑周全,有嘲讽朝廷的意思,他心中歉疚,刚要解释,杨元庆却一摆手止住了他。“家主的意思我明白,我只是开个玩笑,令弟确实很能干,号称朝廷第一费神费脑的太府寺少卿之职,他竟然处理得井井有条,紫微阁对他赞誉有加,他是一个人才,不愧是卢家子弟。”

杨元庆的话语坦率而诚恳,让在坐的每一个卢家人都感到十分振奋,这种振奋是来源于杨元庆的真诚,而不是他有意奉承,让他们感到了朝廷对卢家的信任。

卢豫毕竟是家主,他尽管心中感激,但脸上依然是一副淡然处之的神情,而且他发现杨元庆在注意自己,似乎想从自己的言语和神态中发现什么,他也本能地掩饰住了内心的情绪,淡淡一笑道:“多谢殿下美言,卢家一直忠心于朝廷,卢家也很愿意为稳定幽州局势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只要殿下有什么需要卢家去做,我们一定会尽力而为。”

今天杨元庆来拜访卢家也只是一种礼节的拜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