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枭雄-第4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善会默默点头,他当然知道北隋不可能让自己再占领安阳不走,除非自己投降可是此隋朝非彼隋朝.

他叹了口气问:“我有什么选择吗?”

“有你有两个选择,一是投降朝廷,以二哥在官誉和资历你会有很好的官职安排,如果你不肯投降,那么就是第二个选择,军队留下,二哥自己离开”

杨善会低头沉思片刻,忽然问:“是杨元庆叫你来得吗?”

杨玄奖听他直呼杨元庆名字,眉头不由微微一皱,“二哥很反感楚王吗?”

“反感倒没有,只是他曾经的一些做法让我有些不满”

杨善会也不隐瞒坦率地说:“我是指他脱离杨家之事,当然,最早是杨家不对,把他赶出了家族,但后来杨家认了错,玄感还亲自要把他接回家族,他却不肯哎这未免有点太薄情了”

杨玄奖摇了摇头,苦笑道:“二哥,这件事不是你想的那样简单,他之所以迟迟不回家族,是圣上在从中作梗他也是没有办法啊”

“圣上?”

杨善会有些糊涂了,他毕竟不是同支只是有一些耳闻,具体的细节他并不清楚,杨玄奖便将当年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告诉了他,最后叹道:“当年他只有五岁时,我就感觉此子不同寻常,将来必有成就,可我做梦也想不到,他竟然是上天降给我杨家的龙种,他将是我们杨家的第一个帝王”

杨玄奖想到十几年来杨家的坎坷和动荡,他不由热泪盈眶,激动得声音都颤抖起来

“二哥,裴氏能成为朝中权贵,崔氏、王氏、卢氏,他们都能在朝中占有高位,为什么我们杨家却没有机会,元庆是杨家人,他只看他厚葬自己的父亲,便知道他并没有忘根,只是杨家无人,我可以坦率地告诉二哥,是我主动要求来安阳城,我要劝说你主动投诚,我要让你成为我们杨家在朝廷中的势力代表”

杨善会沉思良久,便对杨玄奖道:“这件事容我稍稍考虑,我要和尧长史商量一下,贤弟远来辛苦,先去休息”

杨玄奖跟一名侍女下去休息了,杨善会背着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他也被说动心了,他知道杨玄奖是杨元庆的嫡亲叔父,反而会得不到重用,很难进入核心决策层,如果是自己就不一样了

他很清楚太原朝中情况,现在眼看裴矩、苏威老迈,五相又要增为七相,实际上是有四个名额,杨元庆会不会考虑在自己家族中选一人为相?

在弘农杨氏中,现在论资历论功绩,没有人必得上自己,或许真如杨玄奖所言,自己将成为弘农杨氏在朝中的势力代表,那自己就是第二个杨素

杨善会为官清廉,在河北极为民望,在朝廷中也极受杨广和杨侗的重视,如果不是因为他能屡败窦建德,他也会入朝为高职,和所有朝官一样,他也要考虑自己的前途

这时,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长史尧君素出现在门口,“杨使君找我吗?”

尧君素也是个极为刚直之人,对隋朝忠心耿耿,当初屈突通投降唐朝后,还专门来劝过他,被他大骂一顿,但河东郡他呆不下去了,便回了自己的家乡魏郡,杨侗感激他的忠义,便任命他为魏郡长史

正是尧君素和杨善会两人的默契配合,才使窦建德攻打安阳城数十次而拿不下,如果窦建德灭亡了,他们也到了该分手的时刻

尧君素坐下来,没有吭声,杨善会也给他倒了一杯热茶,瞅了他一眼笑问:“你知道了?”

尧君素点点头,他已经得到了杨玄奖到来的消息

“那你说说看,我们下一步该怎么走?”

“如果不归降北隋,我们就无法在魏郡呆下去,是?”尧君素先问道

杨善会叹了口气,“这是肯定的,如果我们不走,也不投降,军队就会到来,除非我们还继续抵抗下去”

“不能让将士们再无谓牺牲了”

尧君素反对继续抵抗,“给大家一条生路,只是我不想投降杨元庆,在我看来,杨元庆和李渊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伪装得好一点”

杨善会愕然,“莫非你想回洛阳?”

洛阳的局势他们都很清楚,王世充篡位登基是迟早之事,他们早已达成共识,不会为王世充效命,尧君素的回答着实让杨善会不解

尧君素低低叹息一声,“我打算去一趟江都,拜祭先帝,然后我便回汤阴老家,归隐不出了,在我看来,隋朝已经灭亡了,我不能为它殉葬,那至少我该为它守节”

两人又沉默了片刻,尧君素将一同带来的长史印放在桌上,“使君保重,我走了”

两人站起身,紧紧拥抱在一起,泪水都从他们眼中涌了出来,尧君素转身而去,对官职仕途他没有任何留恋,尽管他家徒四壁,但为了自己心中信念和忠诚,他把一切富贵荣华都抛掉了

城头上,杨善会默默望着身着青衫小帽的尧君素骑一头瘦驴远去,这一刻,他心中竟是如此的羞愧

杨元庆还在河间郡等待着杨玄奖的消息,最后的大战已经在十几天前便结束了,十几天来,他几乎每天都在接见河北各郡县的官员,接受他们的效忠,听取他们诉说困难和期望

他没有时间去巡视所有的郡县,而从各郡县官员的口述中,使他深感到了河北在数年战乱中遭受的严重破坏,十室九空,大量良田荒芜,乡村已空无人烟,十几个郡的粮仓都空空荡荡

窦建德一垮,没有人再给他粮食,所以与其说这些官员是来效忠,不如说他们是来要粮食

杨元庆背着手在房间内踱步,尽管他知道河北的情况很糟糕,却没有想到,竟然恶化到这个程度,连官府也组织衙役出去挖野菜

如果河东郡没有遭受太大的匪患,能够保住了耕地和人口,成为他有力的争夺天下的资源,那么河北的衰败就是摆在他前面的一座大山,不说能出兵出粮支援军队,但至少也应该能够自立

朝廷的存粮并不多,只有六十万石,光救济河北就得耗去一大半,不用说军粮了,此时杨元庆深深体会到了,战争就是国力的较量,没有充足的钱粮和兵源,他只能取一时之胜,而难以持久

这时,门口有守城士兵禀报,“启禀总管,南城外来了上千人,都是造船匠,为首一个叫张龙、一个叫张虎,说是总管交给他们什么任务”

杨元庆顿时想起了北平郡造船所之事,不由大喜,立刻转身向府衙外走去,很快他来到了城头,只见城外站着大群衣裳褴褛之人,有男有女,还带着孩子,足有两千余人,为首之人正是张龙和张虎

他们也看见了杨元庆,兴奋得大喊道:“楚王殿下,我们带来了八百匠户,都是造海船的好手”

—://。。

卷十六铁马踏雪取河北第七十八章攻而不克

更新时间:201212149:16:38本章字数:5373

。。

匠户们都进了城,杨元庆命士兵带他们去军营暂住,几名士兵则带着张氏兄弟和十几名匠头来见杨元庆。

众人跪下磕头,“参见楚王殿下!”

“你们都起来吧!”

众人起身,都战战兢兢站在一旁,表情都很紧张,他们大多数人一辈子遇到的最大官也不过是县令,张家兄弟告诉他们,他们眼前这位将军,竟然就是隋朝皇帝。

杨元庆能感受到众人的紧张,便对众人笑问道:“大家都是来自东莱郡吗?”

一名年纪最长的老者笑道:“我们有东莱郡人,也有高密郡人,还有北海郡人,不过都是海边造船匠。”

杨元庆见这老者声音苍老,头花花白,便好奇地问他,“老汉,你有多少岁了?”

“王祖爷有六十岁了。”旁边有人替他回答。

老者脸色有些紧张,他唯恐了杨元庆不要他干活,慌忙道:“我虽然六十岁,但我造了四十年的船,来护儿将军攻打高丽的船只就是我造的,一艘船造得好不好,我看一眼就知道了,殿下,我有用呢!”

杨元庆微微一笑道:“老汉,你不用担心,我很需要你这样经验丰富的老船匠,你好好干,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我会付你双倍工钱。”

“多谢殿下!”老者欢喜异常。

杨元庆又问张氏兄弟,“一共招募到八百户吗?”

“回禀殿下,一共是一千二百多户,大概四百余户自己驾船过海,其余船户只能走陆路前往造船所,我们在过齐郡时被窦建德的士兵刁难,险些过不了黄河。”

杨元庆顿时有了兴趣,八百匠户,两千余人,他们是怎么穿过窦建德的地盘?这么重要的匠户资源。难道窦建德就眼睁睁看着他们渡河北上不管吗?

“青州那边情况如何?你们这么多人一齐北上,居然没有被窦建德军队扣留?”

兄弟二人对望一眼,张龙解释道:“齐郡、东莱郡、北海郡那边都乱成一团,没有人过问我们。不过在齐郡遇到一支军队,把我们当做了难民,要搜刮钱财,还要抓我们中的女人,正好来了一个女将领,在她严厉呵斥下,军队便放我们走了。”

杨元庆回头看了一眼罗士信。罗士信的表情有些不自然起来,杨元庆笑了笑,又问张龙,“是什么女将,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吗?”

张龙没有想到堂堂的楚王竟然对敌军的女将感兴趣,张口结舌,不知该怎么回答,旁边张虎道:“是个很年轻的女将。使一把长刀,皮肤略黑,眼睛很亮。好像听别的大将叫她什么娘。”

“是线娘吗?”

“对!就是线娘。”

杨元庆呵呵笑了起来,“你们先下去休息吧!明年我会安排人送你们去造船所,希望能尽快替我恢复那些船只。”

众人都走了,杨元庆站起身,打趣罗士信笑道:“有没有去一趟齐郡的想法?”

罗士信的嘴唇绷成一条直线,半晌方道:“卑职不明白总管在说什么?”

“我在说什么,你心里清楚得很。”

杨元庆笑眯眯拍了拍他肩膀,转身走了,罗士信望着杨元庆走远,他紧咬嘴唇。脑海里却又浮现出那双明亮的眼睛,为什么她偏偏是窦建德的侄女?

罗士信心中有万千抱负,偏偏这双眼睛令他英雄气短,他忍不住低低叹息一声……杨元庆回到了军衙,在门口正好遇到了刚刚从魏郡回来了杨玄奖,杨玄奖虽然是杨元庆的叔父。但在公事面前,他却是杨元庆的下属。

杨玄奖连忙翻身下马,上前躬身施礼,“卑职参见总管!”

“三叔是几时回来的?”

“刚刚回来,关于魏郡之事,我想和总管谈一谈。”

杨元庆点点头,“进屋去谈吧!”

两人进了杨元庆临时官房,杨元庆脱去外裳递给了裴青松,吩咐他道:“让童子给杨太守煎一壶好茶,用我的茶叶。”

裴青松点点头出去了,两人坐下,杨元庆笑道:“说吧!魏郡情况如何?”

“只能说完成了七成,杨善会愿意归降,七千余军队都交给秦将军,按照总管的吩咐,杨善会暂任魏郡太守。”

“这很不错嘛!”

杨元庆笑了起来,“那还有三成不足是什么?”

杨玄奖叹了口气道:“是尧君素,他不肯归降,已经辞官走了,听说去了江都,拜祭完杨广后就归隐,不再出任朝廷任何官职。”

杨元庆笑容消失,默默点了点头,任何一个朝代都有这样有骨气的人,忠心自己的信念,他的师父张须陀就是这样的忠心者,宁可死,也绝不背叛,对尧君素的选择,他只有肃然起敬。

“元庆,还有一件事,我想和你谈一谈。”

“什么事?”

杨元庆见三叔对自己换了称呼,从下属一下子变成了亲人,他便隐隐猜到,三叔要和自己谈的是家事,他会见了杨善会,必然是有了什么想法。

杨玄奖不知该怎么说,他沉吟一下道:“是关于杨善会,他为人清廉,官誉卓著,在河北极有口碑,他在河北各郡的影响力不亚于那些名门世家,你能不能考虑一下……考虑什么?”

杨元庆隐隐猜到三叔的意思了,但他要杨玄奖直接说出来。

“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杨玄奖叹了口气。

“三叔的意思的是说,希望能考虑杨善会入相,是吧!”杨元庆注视着他的眼睛道。

杨玄奖默默点了点头,承认杨元庆猜对了自己的想法。

“弘农杨氏毕竟也是天下名门世家,又是你的家族,是绝对自己的支持你的势力根基,你应该委以重用,否则天下人之言会对你不利。”

“会说我太凉薄,是吧!”杨元庆笑了笑,用一种自嘲的口气道。

杨玄奖没有吭声,他确实听到了家族中的抱怨。去年十一月,弘农杨氏有族人去灵武郡找过他,关于科举,弘农杨氏也派了三名弟子前去应试。结果名落孙山,在家族中引起很大的不满。

杨玄奖也知道,科举需要公平,不能在这件事上指责杨元庆对家族的不公,但他也认为杨元庆应该在某种情况下关心一下杨家,比如对杨善会的重用,这不仅可以缓和家族的不满。也能让天下人明白,杨元庆是出身弘农杨氏。

杨元庆背着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他停住脚步,反问杨玄奖,“三叔为何不考虑自己呢?让三叔入相不是更好吗?”

杨玄奖吓了一跳,连忙摇头,“我是不合适的,我心里有数。当年你祖父也说过我,才学鲜寡,最多为太守。你让我为相,一是我的能力承担不了,其次也会误国,这次调任河间郡太守,我压力就很大,这可是大郡,又是窦建德老巢,情况很复杂,不知我能否应对得了?”

“三叔太过谦了,在灵武郡你做得很不错。下属和民众的口碑都很好,应对河内郡绰绰有余。”

杨元庆也明白三叔的意思,他并不是从自己的利益考虑,而是从家族的利益考虑,杨善会是弘农杨氏比较重要的一支,让杨善会入相。对弘农杨氏更有利。

杨元庆点了点头,“这件事让我再考虑考虑,一般会四月份之前确定新相国,现在还有时间,不过我想拜托三叔去一趟洛阳,代我祭祀祖父的陵墓。”

“清明时我一定会去……杨玄奖走了,杨元庆站在窗前久久沉思不语,他在考虑弘农杨氏,尽管他一直在回避这个问题,但迟早他会面对。

他实际上是以一种模棱两可的身份继承了隋朝的遗产,一方面大家都知道他出身弘农杨氏,而另一方面,大家又觉得他是先帝指定,对他继承隋统并不排斥。

这就像杨隋和李唐的出身,虽然杨坚和李渊都自称是关内士族,是弘农杨氏和陇西李氏,但实际上大家都明白,他们祖先是武川军镇的胡化汉人。

这就是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大家都知道真相,但都不想把真相变得清晰,对他杨元庆也是一样,如果他真的跑去弘农郡拜祭,或者公开承认他是弘农杨氏,和杨隋没有半点关系,这又会让很多人失望,会大大降低他的支持度。

有些事情还是不要说破的好,保持一种朦胧和暧昧,给大家一份希望。

这一刻杨元庆决定了,他绝不能公开承认自己是弘农杨氏,至少现在不能承认……这时,罗士信的声音出现在门口,“总管,你找我吗?”

杨元庆点点头,“进来吧!”

罗士信走了进来,他不知总管找他有什么事?他不希望总管再提窦线娘之事,他已经决定,把这个女人从自己心中驱赶走。

杨元庆走到墙壁前,刷地拉墙上的帘幕,墙上挂着一幅河北各郡地图,所有各郡县都已经插上了红色小旗,惟有辽东一块还是空白。

罗士信忽然有些明白过来了,“总管是让我去打高开道?”

杨元庆点了点头,“你很聪明,不过,我交给你的任务是攻而不克。”

罗士信犹豫一下,“卑职不是很明白。”

杨元庆眯着眼笑道:“就是把高开道逼到墙角,但不要灭了他,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罗士信凝视着辽东地图,他忽然脱口而出,“卑职明白了……)

—://。。

卷十六铁马踏雪取河北第七十九章南郡两事

更新时间:2012121417:18:37本章字数:5154

。。

收藏【】,为您提供精彩阅读。

随着河北战事渐渐结束,南方的战役也到了尾声,两支唐军在秦王李世民的率领下,左右夹击,在南郡一战击溃了萧铣亲率的二十万大军,萧铣仓惶东逃,号称拥有四十万大军的西梁国一夜间瓦解。

唐军势如破竹,连续占领夷陵、南郡、汉东、安陆、竟陵、巴陵、长沙等荆襄十几余郡,萧铣退缩到豫章郡,此时他身边的军队不足三千人,但水军大将军来护儿率领的三百艘战船,近五万水军却没有溃散,成了萧铣的最后希望。

虽然应该一鼓作气歼灭萧铣,但此时,李世民得到了河北战事结束的消息,他毅然下令停止向东进攻,只留李孝恭率三万巴蜀军和八万降军精锐镇守荆襄,其余二十万大军在集结襄阳,准备返回关中。

安陆郡,一支数万人的大军正沿着官道向西进发,队伍中,李孝恭有些忧心地问李世民,“我们没有将萧铣全歼,是否有些不智?”

李世民微微一笑,“二哥觉得萧铣的惨败是什么原因造成?”

李孝恭想了想道:“前两天我和投降的江州总管盖彦举谈过此事,盖彦举说西梁国内有两个派系,一个是南华会派系,一个军将派系,两个派系互相攻诘,争权夺利,斗争激烈,萧铣偏向于南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