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贼-第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元庆一边说着,一边朝山坡上走。

徐良和杨老爷子赶忙跟在李元庆的身后。

杨老爷子解释道:“大人,鸟铳的打制还算顺利。按照现在的规模,整个铁匠铺,一月可打制合格的鸟铳120杆左右。大人,主要是咱们现在极度缺乏原料,不论铁料还是煤炭,都很缺乏,人力倒是不缺。但速度只能维持在这般。”

李元庆点了点头。

辽海物资匮乏,之前,大部分的东西,都要从辽地本土购进,但此时,后金占据了全辽,广鹿岛这边,便只能从登莱和朝~鲜,购进必需的物资。

这一来,无论是人力还是成本,都要高上不少。

“这个问题,我会尽快想办法解决。两位,这里有多少打制好的鸟铳?咱们去看看。”

徐良忙道:“大人,您请这边。”

很快,三人来到了山坡中央的一块平地。

东面盖了几排平房,十几名士兵正在来回巡视。

李元庆已经摘下了脸上的遮挡,这些士兵们看到李元庆过来,赶忙磕头行礼,兴奋异常。

李元庆笑着同他们摆摆手,“儿郎们辛苦了。今日,即是我来到这里,那中午,咱们便一起吃顿好的。我请客。”

这些士兵们不由大喜,跪倒一片,磕头不止。

李元庆笑着让他们各就各位,和徐良、杨老爷子一起,来到了存放鸟铳的库房。

库房不大,只有百来平方,四周堆满了木架,一支支鸟铳,被精细的油纸包裹着,码放的整整齐齐。

李元庆随手取过一杆,揭掉油纸,仔细观察。

这鸟铳与之前徐良带去长生岛的那两杆,相差无几,但却更为精细,一看便是经过了仔细的打磨。

李元庆将手指伸进铳管里,仔细探查,周围都是光滑无比,虽比不上后世机械的水平,但在这个时代,以纯人工而言,质量已经是相当的高了。

在枪托尾端,还分别刻着两个小小的名字,下方还有两个独特的小红印。

李元庆仔细端详,一个是徐良的名字,另一个是杨老爷子的名字杨沛福,红印应该是他们两个各自的代表符号,就像是文人的宝印一样。

李元庆打开火门,里面虽然擦拭的很干净,但有很浓的火药味道,明显是经过了试射。

“徐兄弟可敢再为我试铳?”李元庆笑眯眯看向了徐良。

武器是士兵们的命,也是李元庆最根本的根本,即便一切流程,李元庆都找不出纰漏,但对最后的效果,李元庆依然不敢大意半分。

*****************************************************************

今天早上还没睡醒,小船便被亲戚叫去喝酒,从九点多去,一直到晚上八点多才回来……

现在脑子还昏昏沉沉的……

过年就是这一点最悲剧,最关键小船还不甚酒力。

不过今天小船心情不错,应该可以保持一段时间。

月底了,小船也该努力了,明天开始会尽量保持3更状态,跪求一切支持。

第123章资源最大化利用

~~~~~~~

“啪、啪、啪……”

随着一声声清脆的鸟铳嘀鸣,徐良一共试射了二十多杆鸟铳,除了有一杆,因为铅弹没有夯实,出现了哑火,重新填弹夯实后正常,其余的鸟铳,都没有任何异常。

李元庆微微点了点头,并没有再让徐良继续试射下去。

像这种机械的东西,出现故障,也是在所难免,哪怕是后世精密的电子仪器,高端汽车,也会有一些小问题,李元庆也可以接受,但这些问题,必须在可控的范围内,绝不能出现重大隐患,比如炸膛,危机到了使用士兵的性命,这是李元庆绝对无法容忍之事。

“徐兄弟,你们做的不错。”看着徐良紧张的模样,李元庆笑着表示了肯定。

徐良不由如释重负,刚才那杆鸟铳哑火,也让他的心,提在了嗓子眼上。

人毕竟不是神,想要一点错误都不犯,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若要因为一点小错误,就把人一棍子打死,这却也并不是可取之道。

士为知己者死。

李元庆的宽容,也更让徐良感动不已。若是在之前,广宁的军府库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就算徐良可以逃过一死,但一顿狠狠的板子,却是绝少不了的。

“小的谢大人宽容。”徐良重重的对李元庆磕了几个头。

杨老爷子几人也是一起跪倒在地上。

“大人,小的还是有些着急了。若是能再耐住些性子,应该可以做的更好。”徐良跪在地上,恭敬对李元庆磕头。

李元庆扫视他们一眼,这才将他们挨个扶起来,缓缓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其实不是你们着急,还是我太急了啊。”

李元庆抬头看了看天空中的太阳,舒缓了一下自己的语气,“从今日起,铁匠铺不要再追求任务的数量,而是要从最基础的质量做起。我军现在物资匮乏,便更要珍惜利用已有资源。这样,铁匠铺的任务。”

李元庆想了一下,“主要还是以鸟铳为主,每月的定量,便定在80杆吧。这80杆,你们可保证不出一点茬子?”

说完,李元庆扫视过众人。

徐良和杨老爷子相识一眼,不由都松了一口气,120杆的任务,他们着实是有些压力,主要还是原材料不足,在广宁城时两天功夫就能达到的过程,到这里却要三天甚至五天。

李元庆一下子缩去了40杆的任务,他们压力顿然骤减。

徐良赶忙磕头道:“大人,80杆,小的可用项上人头担保,必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杨老爷子也磕头,却道:“大人,80杆的任务小老儿完成没有问题。可不知,那奖金……”

李元庆一笑,“铁匠铺的工作,是我未来长生营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饷银汇聚的核心。此时非战时,所有一切工作的评定,都是以质量为主。只要你们每月可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我可以向你们保证,必不吝惜赏赐。”

杨老爷子不由大喜,“多谢大人恩德,小老儿必尽心为大人效死。”

徐良也露出了喜意,连连对李元庆磕头。

“呵呵。都起来吧。时候也不早了。咱们也该吃饭了。走,去饭堂,我请客。”

众人不由大喜。

…………

饭堂在老营,距离铁匠铺不远,一般时候,这些在铁匠铺工作的匠户和工人,早饭在饭堂吃,中饭和晚饭,则是要饭堂那边的壮女们送过来,因为要赶时间加班工作。

今日,李元庆过来,便给众人暂时放了个小假,除了留守当值士兵,剩下所有人,中午都去饭堂吃饭。

此时广鹿岛这边,粮食虽已经有些短缺,但李元庆发了话,负责饭堂的壮女们自然要这些人吃饱,饭菜分量都加的很足。

在华夏的文化里,饭桌上谈请事情,往往是最有效的手段。

除了鸟铳,李元庆也仔细咨询了徐良和杨老爷子,关于长枪、铠甲,以及短刀等各种兵器的制作工艺和时间。

之所以给铁匠铺这边,减少鸟铳的制作量,李元庆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主要原因,除了物资不足,还有很大的原因,是李元庆麾下青壮人手不足。

此时,满打满算,李元庆麾下的青壮丁口,刚在千人出头。

战兵序列,已经不足千人,朝廷那边,报功的封赏还需过段时日,毛文龙那边,青壮也不会这么快就拨下来,毕竟,李元庆现在只是守备职,千余的青壮数量,已经不少了。

即便李元庆是毛文龙的爱将,这些事情,还是不好太过觊觎,包括陈忠和张盘也是一样。

如此,铁匠铺这边产能太盛,反倒是一种浪费,倒不如留出一些精力,用来制作长枪、铠甲、短刀这些兵器。

火器化虽然是未来战争的主流,但在此时这个时代,受制于科技树的发展程度,却也并不能一味追求火器。

即便是在二战时,小鬼的枪头上,也都装着刺刀。

后世也有调查研究表明,小鬼子在战争中,刺刀肉搏的数量,甚至高过全火器对战的数量。

此时,李元庆这边最主要的敌人,就是后金的八旗铁骑。

单以基础火器化的鸟铳兵,去对阵这些经验丰富、骁勇善战的职业战士,还是太过托大了。

在鸟铳兵之前,必须要有足够的防护,保证他们可以安全输出,相辅相成。

如此,最适合的保护兵种,就是长枪兵了。

进可攻,退可守。

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利用部队的现有资源。

只是,铠甲方面,没有太大问题,但在长枪和短刀方面,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具体讨论、完善。

长枪的尺度,到底以多少为妙?短刀,又该如何设计?

李元庆也想去部队一线,与士兵和军官们仔细探讨之后,再做决定。

古人言,‘兵不在多而在精。’

此时这般条件,不论是李元庆还是毛文龙本部,资源都实在太有限。

就如同后世的岛国,必须要资源最大化利用。

吃过了午饭,李元庆又带着徐良和杨老爷子,视察了铁匠铺的几个打铁炉和煤炭、柴火仓储,一切都井井有条。

李元庆也有些诧异,正巧碰到渠敏秋过来检查工作,这才解开了疑惑。

原来,之前张芸娘和渠敏秋已经经过了仔细分工,张芸娘负责统筹全局,渠敏秋负责找补遗露,这铁匠铺,张芸娘不懂,一直都是渠敏秋来安排。

渠敏秋之前便掌控广宁的张氏宝丰堂,管理经验丰富,她用她商人的那一套,来管理铁匠铺的工作,效果自然非常不错。

这其实就像后世早些时候的国有企业和第一批私人新兴企业,盈利模式的不同,注定效率也有很大不同。

国有企业,因为有政策的扶持,好点坏点,铺张点,浪费点,都有国家来买单。但私人企业因为盈利的问题,必须要保证老板赚钱,所以在管理上会更加严格,更加牢牢控制成本,效率自然会有提高。

到后来市场化之后,这种区别,才逐渐变小。

像是这些匠户们,在广宁军府库工作的时候,各种原材料虽然不缺,设备也很先进,但却不能保证他们个人的利益,‘出工不出力’的状态,便不能避免。

而此时在广鹿岛的铁匠铺,资源虽然有限,设备也不够先进,但李元庆却能保证他们本身的利益,他们自然也会更加努力,做出好的产品,来赢得李元庆更多的财物赏赐。

这就等同于李元庆率先将广鹿岛的铁匠铺,进行了私有化改革,即便订单是由他自己来定。

离开铁匠铺,回到住处已经是晚上。

按照‘轮流制’,今晚李元庆要歇息在渠敏秋这里。

广鹿岛虽然条件差些,但渠敏秋的生活习惯,仍然很精致,她亲自去炒了几个小菜,又给李元庆温了壶热酒,这才在藕儿的服侍下,和李元庆共进晚餐。

坦白说,虽然李元庆是纯正的泥腿子出身,却也很享受渠敏秋这种带有一丝小资情调的小日子,一顿饭吃的舒服而又惬意。

晚上,例行完工事,交了公粮,躺在渠敏秋温暖的被窝里,李元庆这才有时间,跟渠敏秋说些私密的悄悄话。

“敏秋,你大哥那边有消息了么?那批粮草,什么时候能过来?”李元庆搂着渠敏秋的纤腰道。

渠敏秋虽然已经‘丧身’在广宁城张家大院的那场大火,但她却一直以广鹿岛豪族的另一个身份,与渠家保持着联系。

这也是李元庆刻意而为之。

辽海毕竟资源太有限,渠家这种豪商虽然不地道,但在讲究信誉的这个时代,他们的信誉还是不错的,再加之他们胆大,只要有银子赚,什么事情都敢做。

李元庆也需要他们,为己方提供一些基础的交换。

渠敏秋道:“今年的粮食收成不好,现在还不到下新粮的时候,渠家存粮不多,还要先供应那边。元庆,我估计,可能要到3月底,或者是4月初,大哥那边才能过来。”

李元庆点了点头,渠家首先要保证老主顾,这也是人之常情。

毕竟,与那些大头相比,李元庆这两万两银子的货,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此时,已经是二月末,再撑一个多月,李元庆这边有些难处,但却还不至于不能坚持。

“对了,敏秋,我的账上,现在还有多少银子?”

李元庆麾下识字的人不多,商老六识几个字,但做账明显牵强,渠敏秋来到广鹿岛后,这些工作便都是由她来做,也是能者多劳,毕竟是李元庆的禁脔。

渠敏秋想了一下,轻轻咬了咬嘴唇,“元庆,现在你这边,只有两万一千多两银子了。若支付了此次粮食交易,就只剩下不足三千两了。”

***************************************************************

第124章紫禁城

~~~~~~~

“元庆,这些时日的主要开支,都是在铁匠铺这边,购买生铁、煤炭,就花去了七八千两。还有之前伤亡将士的抚恤,也有两千多两。还有长生岛这边的建设,广鹿岛这边的生活物资,修补船只……”

渠敏秋仔细对李元庆解释了这段时间的资金流向,每一笔都有详细记录可查。

但虽然渠敏秋已经做得足够细致,可李元庆还是一阵头皮发麻。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啊。

此时,李元庆麾下已经一万多口子人,每天吃喝拉撒,即便什么事情都不干,都要几百两银子的基础开销,更不要提,这段时间,李元庆这边出征不断,虽看似都打了胜仗,但损失却也不小,关键是李元庆还没有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战利品……

如此只出不进,就算是一座金山,也刚不住啊。

李元庆原本以为之前的积蓄,还能再维持些时日,但现在来看,铁匠铺这边工作不能断,长生岛新营的建设,也不能断,治下人口,每天也都要吃饭,士兵们也不能中断了每日的操练,这一来,李元庆实际上已经开始出现了财政赤字,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他娘的。”李元庆不由狠狠啐了一口。

本来以为自己是个抵实的小老板,却哪知,这点钱还不够还银行的贷款。

“元庆,我这里还有些银子,要不,你先拿去用吧。先度过这段危机再说。银子咱们可以再慢慢赚。”渠敏秋不忍李元庆神伤,充满母性光辉的将李元庆搂在怀里。

嗅着渠敏秋身上熟悉的香气,李元庆有些陶醉,思维却更加清明,“敏秋,你这钱不能动。活人还能让尿憋死?放心吧。这些事情,我有办法解决。”

说着,李元庆翻身将渠敏秋压在了身下,“敏秋,春宵一刻值千金。咱们还是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吧。”

渠敏秋本来还想再劝劝李元庆,但片刻之间,她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只能凭着本能轻轻娇呼……

…………

京师,紫禁城。

今日,阳光不错,天气已经渐渐开始回暖。

御花园的湖边,有一艘半人高的精致木制楼船,已经完成了收尾工作,就等着试水航行了。

本来,天启小皇帝朱由校已经来到了湖边,要为他亲手建造的这条宝船,举行一个盛大的试水航行仪式,但魏忠贤这边接连几道消息,让天启小皇帝直接一脚把宝船揣进了水里,踢了个粉碎,怒气冲冲的来到了御书房。

御书房内,伺候的太监宫女都知道出了大事,大气儿都不敢喘,一个个噤若寒蝉的跪在地上,生怕犯了皇上的什么忌讳。

天启小皇帝登基已经一年多了,虽然喜好木工,孩童性子不减,但他本性宽厚,对人和善,对太监、宫女们,也不是太过苛刻。

但今日,皇上连自己花费了一个多月心思,精雕细琢的宝船都踹碎了,谁又不开眼,敢犯他的晦气?

天启小皇帝怒气冲冲的来到御座上坐下,怒视魏忠贤道:“大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天下,还是不是我大明的天下?这江山,还是不是吾的江山。他们还是不是吾的臣子?”

因为客氏而上位的魏忠贤,此时,已经贵为司礼监秉笔太监。

所谓秉笔太监,就是可以代天子批红。

大明帝国两京一十三省,万万里河山,三品以上大员的任命,魏忠贤都可代天子执笔。

朝廷重臣、锦衣卫所有核心奏折、密报,都需先呈到他这里,再上奏与天启小皇帝。

可谓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但此时,即便是自诩对天启小皇帝性子了解极深的魏忠贤,也从未见过小皇帝发这么大的火,赶忙跪在地上,拼命磕头,“皇上,皇上切勿生气,若是因此气坏了身子,奴婢可是万死莫赎啊。奴婢想,或许,或许解大人,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啊。”

就在刚刚,魏忠贤收到了消息,内阁提出的新任辽地经略、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人选,宣府巡抚解经邦,几天内,接连第三次上书,以自己年迈、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了朝廷的提议,请求告老还乡。

辽事崩盘,天启小皇帝本来就怒火攻心,焦头烂额,哪里能想到,像解经邦这种历事三朝的老臣,竟然给他撂了挑子。

这让他天子的颜面何在?这让他的辽地怎么办?

“苦衷?他能有什么苦衷?哼。吾就知道。这些人,根本不曾把吾放在眼里,把吾当个孩子戏耍。呵呵。很好。很好。他们真的以为吾不敢杀人么?”

毕竟是天子,太祖朱元璋的后裔,天启此时虽然年幼,小脸上稚气未脱,但天子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