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医生-第3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见长孙无忌站了起来,和王平安料得不错,竟然真的打算拿他当借口了!

第五百六十二章 为了江山社稷,去泡温泉吧

长孙无忌看向王平安。笑道:“王副主考为官清正,实为百官楷模,值得称赞!”

王平安忙道:“长孙大人谬赞,下官实不敢当!”

长孙无忌呵呵笑了两声,道:“当得,当得。尉迟大将军和你交情莫逆,不仅是你的长辈,官职爵位又都比你大。依这样的身份,他出口求你,只是求两个明经科的名额罢了,你尚且不肯,还要和他互殴,如果这都不能被称赞,那什么还值得被称赞?”

夸了王平安两句,长孙无忌转过身,对李世民道:“皇上,虽王副主考秉公办事,但通过试探这件事,也能看出一点来。”

李世民嗯了声,转头看向自己的太子,问道:“治儿。通过这件事,能看出来什么,你可知道?”

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该怎么说长孙无忌早就教给李治了。李治立即就回答出来,他道:“批卷的主考和副主考虽然清正,但如总是被人打扰,通过各种手段,想让他们营私舞弊,却也是防不胜防。万一手段恶毒,威胁利诱之下,三位主考一时不慎,做出失察之事,那科考也就失去了公平,会失掉天下士子之心的。”

李世民又嗯了声,点了点头,看向长孙无忌,问道:“无忌,你说呢,治儿看出的这个问题,是否和你看出的一样?”

长孙无忌一脸的又惊又喜,抱拳拱手,大声道:“太子殿下英明。老臣只是想到不应让各位主考为外事烦心,却没想到会因此失去天下士子之心。太子殿下比老臣想的更加深远,老臣钦佩无比。”

长孙大人拍马屁,其余大臣岂有不随声附和之理?顷刻之间,城楼上一片歌功颂德之声,齐齐称赞太子英明。远见卓识,盖世无双。

李世民摸着胡子,微笑着听了一会儿,等马屁之声稍顿,他道:“治儿确是有些远见的,可诸君也不能如此的夸他,会让他飘飘然的!”

稍稍停顿的马屁之声,再次响起。大臣们在大赞太子有远见的同时,又大赞起皇帝有远见,对太子教导有方,防患于未然,不让太子飘飘然……

这回李世民倒是没打算多听,对他来讲,这种低级的马屁已经没什么意义了。他摆了摆手,示意百官安静,问道:“那该如何不让主考们被打扰呢?治儿,你可有好主意?”

李治清了清嗓子,道:“儿臣愚以为,如果想让主考们不再受到打扰,何不离开长安,出城去批卷呢?只要离开了是非之地。自然也就没有是非上身了!”

李世民哦了一声,道:“离开长安批卷啊,这个倒是没有先例,不过听起来,你的主意似乎颇有道理,远离是非,自然就可以专心批阅考卷了。”

李世民老了,虽然对国事并不如何松懈,但对于个人享受来讲,多多少少也是有些期盼的。上次他去骊山泡温泉,泡的时候挺舒服,可泡完之后后悔了,怕百姓们说他贪图享乐,所以赶紧写了篇文章,解释一下,说自己是旧疾太多,只有泡温泉才能舒缓疼痛。

可除去皇帝的身份,单从一个老人的身份上讲,李世民还是很想去泡泡温泉的,让自己好好的休息一下。当然明面上,是绝对不能以这个为理由的,这个理由他已经用过一次了,再用就不好意思了。

长孙无忌赶紧按着事先安排好的,他问道:“太子殿下的这个主意大好。可是,该让主考们去哪里批卷呢?就算是离了长安,去别的州县,还是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啊,还会有人去打扰他们,使手段让他们徇私舞弊的呀。”说着话。他回头看了眼自己旁边的大臣。

房玄龄第一个出声,道:“是啊,这个地方当真是难找啊,找不到啊!”

褚遂良本身就是主考官,不好意思出主意的,但他却仍道:“这个地方确实难找,不好找!”

马周摸着胡子,满脸的沉思,一个劲地摇头,道:“不好找,想不到该去哪里。”

大臣们见状,得了,宰相们都说不好找,自己要是说出个地方来,岂不等于是在说自己比宰相们还要厉害,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太得罪人了!于是乎,城楼之上一片冥思苦索的表情,大家都在寻找那个地方!

李世民侧过身子,问道:“治儿,你说说看,哪里比较合适?”

李治忙道:“儿臣倒知有一个地方,离长安并不算太远。而且地方幽静,少有人打扰,可以供主考们批阅考卷!”

长孙无忌带头,满脸又惊又喜,而大臣们赶紧也都又惊又喜,齐声问道:“那是何处?”

嘴上是这么问,可大臣们却人人都想:“应该是骊山的行宫吧,不远不近,地方幽静,除了那里,长安附近哪还有这种地方了。”

李世民道:“治儿。你说的是哪里?”

李治道:“就是骊山的汤泉宫,那里平常无人居住,绝对是批卷的好地方。”

“果然是好地方!”大臣们齐声赞道,人人都感自己大有先见之明,都猜对了。

李世民点头道:“好,那等开科之后,主考们便去那里批卷吧!”

长孙无忌却道:“皇上,老臣以为,光如此做,公平是有了,但从重视天下士子的方面来讲,似乎还不够,只要尊重士子,重视他们,才能让更多的士子前来应考,使国家能从中选拔出更多的人才,为国家效力啊!”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要想让更多的士子,进入到皇帝的手掌心,当然就得先让士子们感觉,进入皇帝的手掌心,是件大好事,而且还不是一般人,想入就入得了的呢!

李世民点头道:“不错,确是如此。士子们读书应试,为朝廷效力,理应得到尊重。”

马周和房玄龄一起道:“如要尊重士子,当从皇上做起,不若此次批阅试卷,便请皇上亲自主持!”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也都道:“取士大典,如能由皇上亲自主持,天下士子闻知,必会心感圣恩。待到下次开科,前来应试的士子,人数必会大增!”

大臣们一听,心中都哦了声,明白了。再不明白,大家也就别混了!大臣们赶紧附议,都说此事要由皇帝亲自主持,这才能完美地表达出朝廷对士子们的重视,才能让士子们心中感恩啊!

王平安心想:“大家都说,马屁拍的山响,我也不能闲着啊,要拍大家一起拍。”

他大声道:“微臣以为,为了天下,为了士子,皇上您就辛苦一下吧,万不可寒了天下士子的心呀!微臣代表天下士子,恳请皇上主持批卷取士,为国家选拔贤良!”要不是他挤不出眼泪来,非得跪地痛哭,拼命劝谏不可,好好地做一番忠臣。

大臣们都看了眼王平安,心想:“要照你这么说,皇上不去泡温泉,倒成了罪过了!”他们立马儿把马屁拍得更响些,甚至有的人已经离席,给李世民跪下了,大力磕头,仿佛皇帝再不去泡温泉,那么大唐就要亡国了!

既然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做为一代明君,李世民不得不顺从朝野的意思了,皱眉道:“如此,那便由朕亲自主持吧。可是,如朕离了长安,那么朝中的诸事……”

长孙无忌大声道:“太子殿下,为了天下,为了江山社稷,请您也辛苦一下,皇上离京之时,便由您主持朝政吧!”

李治脸现为难之色,冲李世民道:“儿臣愿为父皇分忧,只是怕不能胜任,万一……”

长孙无忌用更大的声音道:“老臣以为,开科取士乃是为国选拔良臣,而太子留京,同样也是为了向皇上交上一份考卷,但这份考卷是否让人满意,却不是由皇上决定的,而是由天下百姓决定的,如果太子留守期间,不能处理好政务,那么……”

王平安跟着大喊:“太子殿下定会为皇上献出一份让天下百姓都满意的考卷!”

大臣们连忙起身,一起跪倒,齐声道:“太子殿下必不负众望!”

李世民嗯了声,道:“如此,那各省宰相,便也随朕去骊山吧,只留太子一人镇守长安,这样才能看出他的本事!”

“皇上英明!”大臣们又齐声高呼。

骊山离此又不远,长安这里发生什么事,每日快马传送奏章公文,根本耽误不了什么事。事实上,就是皇帝考太子,考给天下百姓看,然后皇帝自己替太子答卷……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当爹当成这样,也真是够累的了!

皇帝成功地找到了去享乐的理由,而太子也能“锻炼”一下自己了。李治心中着实欢喜,他对于权力,没有什么太强烈的渴望,但对于武媚娘,他的渴望却是很大的。一想到能和武媚娘鸳梦重温,他立时就热血沸腾了。

王平安看着李治,心想:“太子殿下,你可悠着点儿。自己留在京里,可千万保重,别把自己的身子给搞坏了。还有,等我回来时,你可别把武媚娘的肚子给弄大了,万一弄出来个小治治,我可帮不了你了,你自己找地方哭去吧!”

第五百六十三章 科考大改革家

宴会之上,再次响起歌功颂德的马屁声。李世民又坐了一会儿。身感疲惫,起身离席,回了甘露殿,大臣们便也散了,各自下去,与民同乐,吃吃喝喝,玩玩乐乐。

唐代的上元节灯会比较短,只有三天,不象宋代那样有五天,明代十天,而清代也有四五天。三天灯会,一晃即过,彩灯一收,新年便算是过完了。

新年一过,即刻开科。唐朝的科考和以后朝代的不同,以后各朝各代都已然形成了惯例,何时开考,何时结束,都是有固定日子的。

唐朝的科考不定时,但有个原则就是不耽误民间生产。士子们为了应试,提前来长安,那是士子们自己的事情,朝廷并不提倡早来,而且放榜的时间也快,十数日就能放出杂科的榜来,进士科虽慢,但有二十来天,也就差不多了。如此迅速,是怕耽误了农活,有些士子是农耕之家,早考完早回去,不至于耽误了家里的农活。

农耕社会,当然要以农为本。士子们考中了就留下当官,考不中赶紧回家种地去,来科再考。

上元节一过,只隔一天,尚书省便下令开科。此次科考,考场设在御史府,由专门的考功员外郎主持。严格来讲,考功员外郎才是占主要地位的主考官,但他们身份太低,干的是辛苦活,士子们考中后,却不必感谢他们。

由于是不糊名考试,所以考功员外郎很容易作弊。象褚遂良和王平安这样的主考官,他们批卷子实际上都算是复试了。得先由考功员外郎们把考卷先过一遍。

考功员外郎发现某张卷子上如果字迹潦草,而且有涂抹的地方,那直接落卷,王平安他们是看不到这份卷子的。如此,考功员外郎们有时会把卷子故意弄脏,让士子落榜。

为了防止这种作弊方法,便产生了糊名制,就是把士子的名字糊住,不让批卷的考官看到。可后来,这种方法也不奏效,因为能从笔迹上分出谁是谁来,想要作弊,只要提前让考官认识自己的笔迹就成了。于是就又出现了誊写制度,就是把考生的试卷,由专门的人抄写一遍,然后给考官看,考官看不到原卷,自然就分不出笔迹来。

可是,士子们还是有办法,他们提前和考官商量好,文章的第多少个字。用到哪个特殊的字,先把特殊的字约定好了,然后再答卷,这样考官就算看不到原卷,也能分出来谁是需要照顾的。

科考制度日益完善,而作弊手段也是更新甚速。反正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你制度定的再完善,我也照样能找出空子来钻。

而初唐时代,正是最好作弊的时代,制度尚不健全,只要脑筋活儿点,不是个书呆子,杂科还是比较好中的,毕竟这时代读得起书,又有财力来京应试的人不多,竞争不如后世那么激烈,当然进士科除外。

这日天没亮,王平安身为副主考,自然早早就到了御史府,见褚遂良和另一位副主考已经到了,都在等着他,见过礼后,三人坐在正堂,等着开大门。

差三刻到卯时,御史府大门便即打开,官吏站在门口唱名,挨个点士子的名字,点到谁。谁就进来,安排考场的座次。

正堂离大门尚远,而褚遂良并无起身的意思,王平安只好也坐着,远远望去,见进来的士子各个神情紧张,有的人是半夜就来此等候的,初春时节,天气寒冷,外面又无取暖的设备,不少人冻得脸色发青了,坐在自己的考桌之后,瑟瑟发抖。

王平安道:“褚大人,不如在考场之中,升几个火炉吧,让考生们暖和一下,免得手都冻僵了,提笔答卷之时,发挥不出平常的水平。”

褚遂良看了他一眼,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顿了顿,又道:“那便升几个炉子吧!”

官吏们当即出去,抬了几个火炉子进来。放在考场的周围。

这个时代的考场,和明清时的完全不同,分成数座大堂,每座大堂是一间考场,放着无数张桌子,中间没有遮挡,士子们是坐在一起考试的。

王平安指着考场,道:“褚大人你看,考桌如此安排,不利于监管。如果有脖子长的,眼睛好使的。那不就能看到别人的试卷了嘛!进士科还好说,文章总不能做成一样的,但明经科,还有其它杂科,考的是一样的题目,答案也是相同的,如果考生们之间互抄,那不就没法分出高下了么!”

褚遂良皱了皱眉头,道:“那该如何安排座位呢?”

另一位副主考是礼部派来的,是一位六十多岁的礼部侍郎,这老侍郎笑道:“王公说笑了,那可能互相抄,谁也不可能把答案让别人看到呀,捂还怕捂不住呢,录取名额有限,同样的答案,却不一定都取中的,字体是否美观,名气是否显著,都是要考虑进去的!”

在科考制度尚处于雏形的初唐,不但朝廷在摸索制度该如何健全,而士子们也在摸索作弊的手段,很多招术不是士子们不想使,而是他们没想到,考官自然也不知道后世考生们的手段,那真是想都想不到的。

王平安嘿了声,道:“那可不一定。依你的意思是,士子们多一个人答对,对他们来讲就多一份威胁,是这个意思吧!”

礼部侍郎当即点头,笑道:“那还能有别的意思吗?褚大人,你说呢?”

褚遂良也点了点头,道:“老夫也想不出别的意思来。”

王平安道:“可以反过来想啊,如果有的人故意答错呢?他们是有草纸的吧,不会直接往正卷上写答案的吧!”

褚遂良和礼部侍郎同时一愣,互视一眼,心里都是一哆嗦。他们明白王平安说的意思了!

多一个人答对,就多一份威胁,可少一人答对,不就少一份威胁了嘛!如果有的士子缺德,在草纸上故意写出错的答案,然后再故意让别人看到,而他自己把正确的答案捂住,等交卷子时,交正确的,那不就等于把别的士子给闪了嘛!

礼部侍郎摇头道:“不会吧,这可是损人不利……哦,这是损人利己之事。可天下岂有如此龌龊卑鄙之人?”

王平安笑道:“没有吗?那就当没有好了!”

褚遂良眉头紧锁,他抽了口凉气,道:“以前不知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老夫一直以为作弊之事,只会出现在阅卷时,不想这考场里也是可以的,而且如此的邪恶。那依无病你看,该如何安排考桌呢?”

王平安道:“不用安排考桌,只要建起考棚即可,每人一个小单间,互相抄袭的问题就能解决。”他把从电视里看到的,明清时代的考棚样式说了出来。

褚遂良和礼部侍郎听罢,一起点头,心中都想:“嘿,这个方法好啊,修考棚,以前我们怎么没想到!”

过了好一阵子,士子们这才全部进场,以科目分考场,全部坐定。

卯时,古称日始,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之时。金钟一撞,铜鼓三响,正式开考。

数名考功员外郎,手拿试题,来到各考场之中,大声念出考题,每题念三遍,这叫事不过三,让考生们记录下考题。

这年代的考题可不是印在纸上的,而是只有一份,开考之时才能打开,以防止漏题,由考生们自己将题目记录下来,然后作答。

王平安听念题目,又有话说了。他道:“如此念题目,似乎不妥。”

褚遂良道:“又有什么不妥了?”

礼部侍郎则心想:“又不妥了?这还没开考,考生们还没答卷呢,你就整出两个不妥了,你是监考来了,还是挑刺儿来了?”

王平安道:“两位大人,你们听,他们念题目时,说的都是雅言,是正音,对吧?”

礼部侍郎道:“当然要说正音了,难不成还说方言么!”

雅言或正音,就是指的官话,在这年代就是长安话。象王平安说话就是带有徐州口音的,不能算是初唐时标准的官话。

王平安道:“不见得每个考生都会说正音吧,万一他们是初次来的长安,就算是能说几句场面上的正音,可要是一紧张,这时候没能完全听懂题目,那他们答起题来,岂不是要糟糕?这可和学问好坏没关系了,有些学问好的,就因为听不懂正音,便要落榜,这可是会流失人才的啊!”

褚遂良和礼部侍郎齐齐抽了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