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医生-第4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不多时,马车到了灵感寺。王平安下了马车,就见灵感寺已然大变样了,旧的寺院已被拆除,新的通天浮屠正在修建,工地上热火朝天,除了工匠之外,竟还有些善男信女在焚香祷告,每棵大树下,都围着一堆人。

王平安指着通天浮屠,问道:“前些日子好象听人提起过,说这塔已经建的差不多了,怎么现在看上去,才建了一层啊,这可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太多了。”

许敬宗笑道:“啥时候别人问起,下官都会说差不多的,这样才能引起关注啊咱们长安城里的百姓知道进度,可外地人不知道啊,他们听说这塔快建好了,自然进京来看看。他们一来看,咱们这儿不就又多了笔收入么”

这是把生意经念到了极处,无所不用其极

王平安道:“建这座塔,估计一年产生的税收,比整个京畿地区的粮税都要高出不少吧?”

许敬宗道:“只两个月的时间,就超过京畿地区的粮税了。要按年算,那可是几倍不止啊。以前从没想到,建塔这种花钱的事,竟能变成赚钱的事,真真的想不到”

两个人说着话,走到了一棵大树边上,因为工地那边尘土太大,他们就没再往跟前走,只是远远的看着。

忽然,树下有人叫道:“平安小神医,是平安小神医吧?”

王平安转头看去,就见大树底下跪着一群人,树下摆着个小供桌,桌上有香炉,看样子这些人是在焚香祷告。喊话的人是个年轻后生,他身边还有两个老人,看上去象是一家三口。

年轻后生趴在香炉前,看样子刚刚是在祈求什么,而他身边的两位老人都很憔悴,看样子是生病了。

王平安一望便知,这年轻人是带了父母,在向神佛祈祷,想治好父母的病。他当即上前,道:“不错,我正是王平安。怎么了,你家中可是有病人,可是这二老?”

他身穿紫色官服,一望便是高官,如果他不应声过来,那么普通老百姓是不敢靠近他的。可一见他搭话,并且走了过来,树下的百姓一起围了上来,都眼巴巴地看着王平安。

围过来的人大概有二三十个,几乎个个戴着文士巾,都是读书人,而年轻后生和那两位老人,虽然穿的衣服料子不是很好,但却也干净体面,都有点大唐文化人的模样。

王平安冲着他们拱了拱手,走到香案的跟前,看向两位老人。这老位老人表情差不多,都很惊讶,但却都不出声,只是跪在地上,冲王平安行礼。

年轻后生又惊又喜,他是长安本地人,当然知道王平安是谁,但以前王平安只是个应考的书生,那时求他看病倒是挺容易的,只要排队就成。可后来王平安平步青云,一直当到了宰相,别说再求他看病了,想见他一面都难。

他刚才不过是因为猛地认出王平安,所以才叫喊出来,没成想王平安依旧是那么平易近人,丝毫没有大唐宰相就要高人一等,不和百姓说话的作派。

年轻后生跪在王平安的跟前,道:“小人姓鞠,家父以教书为生,家母操劳家务,不想半个月前,双双染病,四处求医无果,只好来灵感寺里祈福,不想遇见了王相爷,还请王相爷垂怜,替学生的父母看看病吧”说着,他连连给王平安磕头。

王平安道:“不必如此,谁家父母生了病,谁不心疼着急呢?我既然碰上了,自然要替他们看一看。”

身边那些书生一起道谢,看来他们都是鞠老先生的学生。

王平安到了鞠氏夫妇的跟前,蹲下身子,道:“两位老人家,不要跪着,坐下说话吧”

许敬宗在后面叫道:“快,给王相拿个马扎来。”

马扎胡凳是有钱人出门的必备物品,车夫立即搬下来两个,一个给许敬宗,一个给王平安。

王平安接过马扎,自己并不坐,而是给了鞠老太太,许敬宗很是知趣,立即把自己的给了鞠老先生。

王平安道:“有段时间没给人看病了,也不知医术有没有生疏。朝中事情太忙,以至于耽误了医术的钻研啊”

鞠家后生忙道:“王相爷坐镇东台,是医国,给人看病是医人,国与人相比,还是国家更重要些”

王平安看了他一眼,道:“以人为本,国家也是由百姓组成的,没有百姓,哪来的国家?”他摆了摆手,不让鞠家后生再说别的,问道:“先不诊脉,先说说怎么得的病吧”

鞠家后生应了声,道:“前些日子,家父家母在家洗衣服,都得了病。恰巧学生那几日不在家中,家父家母以为只是小毛病,没有及时去看医生,结果现在病得重了。”

王平安哦了声,没等他说话,许敬宗却道:“洗衣服?洗衣服也能得病?”

第七百九十四章 暴哑和暴聋症

鞠家后生忙道:“回大人的话,是学生刚才没说清楚,不是洗衣服得了病,而是洗衣服的井水太过冰冷,家父家母着了凉,所以才得的病。”

许敬宗哦了声,道:“那应该是得了伤寒,吃几剂发汗的药就能好,怎地会治不好呢?长安城里名医遍地,不可能看不好这种小病的”

鞠家后生摇头道:“一开始医生们也是这么说的,开了发汗的药,可是却没有治好。因为家父家母病因是一样的,但病状却完全不同,家父突然失声,而家母则是失聪了”

许敬宗看向鞠氏夫妇,道:“只不过是用冷水洗了衣服而已,怎么会得这么严重的病,还得的不是一种病,这是怎么回事?”

王平安却道:“这有什么奇怪的,各人体质不同,同一病因可能患上不同的病,而同一种病却可以有多种表症,这不稀奇的。好了,鞠小哥,你且把详细经过说一说,你父母言语不便,只好由你代劳阐述发病的经过了。”

鞠家后生把半个月前的事情说了出来。他父亲鞠老先生以教书为生,这年代百姓都尊重读书人,而且由于书册纸张都比较贵,所以读得起书的都是有钱人家的子弟,在长安城里开学堂教学生,虽然不能大富大贵,可鞠家还算是小康之家,日子过得体面舒心。

鞠家本是有一个仆人的,但因鞠家后生有事,便带着仆人出门了,家务暂由鞠老太太去做。鞠老太太上了岁数,有天打井水洗衣服,感觉井水太凉,洗到一半就叫鞠老先生出来帮忙。

鞠老先生见老妻洗衣吃力,本想让衣服留着,等仆人回来再洗,可偏偏衣服已经开始洗了,而且洗到一半,没办法,他只好亲自动手去洗。可要让他提笔写字,那是再简单不过,要让他洗衣服,他就不行了,这辈子也没亲手洗过几回衣服,上了年纪之后,更是一次也没有。

结果,鞠老先生费了和牛二虎之力,才总算把衣服给洗完了,老两口把衣服搭在了院子里,本来这事也就算是结束了。

可不成想,鞠老先生当晚就出现了头痛、恶寒的病症,而鞠老太太则是恶寒、发热,两人的病症差不多,而且还不是太严重。

鞠老太太当时就说这是白天被井水冻着了,着冷了。她忍着不舒服,去厨房里烧了壶热水,老两口喝了热水,发了发汗,以为很快就能好呢

结果,到了第二天早上,两人的病不但没有见好,反而更严重了。鞠老先生是咽喉疼,说话困难,而鞠老太太是耳鸣不止,听力减退。

老两口一下就慌了,儿子不在身边,他们身体又不舒服,没法去看医生。幸亏天亮后,鞠老先生的学生来了,这才把他们送到药铺,请坐堂医生给他们看病。

坐堂医生看时,鞠老先生还能含含糊糊地说出话来,而鞠老太太也还没有完全听不到声响,所以坐堂医生便认为是小病,没啥大不了的,只说是被冷水激着了,吃剂药就能好。给鞠氏老两口开了剂药,是当同一种病症治的。

可鞠家老两口服了药后,回家养着,隔了一天,不但病没见好,却反而加重了,鞠老先生说不出话来了,而鞠老太太则是完全听不到声音了

这下子可把学生们给急坏了,四处求医,把医生们领到家里来看病,可药开了一大堆,却剂剂都不管用,一直拖了好几天。

待鞠家后生回来后,忙着又给二老去请医生,却仍旧疗效甚微。最后被逼得无法,只能寄托希望于神佛,鞠家后生便带着父母,在灵感寺外面摆上香案,向上天祈求,希望父母能早点病好。

王平安听罢,道:“既然你父母得了病,就不该带他们出门,虽然都是在城里,可劳累却是免不了的。”

鞠家后生低着头,道:“是家父家母执意要来的,这样才显得心诚。”

鞠老先生伸出手,拍了拍儿子,示意他了解儿子的心情,而鞠老太太见状,虽听不到声音,却也明白怎么回事,同样伸出手来拍了拍儿子。

王平安看了下,觉得鞠老太太似乎病情更重些。鞠老太太精神比较差,目光暗淡,面色青灰,身子还微微发抖。他道:“鞠老太太,我先给你看病吧”说着伸出手去,要给鞠老太太号脉。

鞠家后生怕母亲听不到声音,不知王平安要干啥,忙道:“娘,王相爷要给你号脉呢”说着话,轻轻拉过母亲的手,放到王平安的手里。

这时候,大树旁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都跑来看王平安给人治病,甚至连工地上干活的工匠也都跑了来。监工的本来还大喊大叫着,让工匠们回去干活,可听到是王平安在治病,连监工们都不管工地了,也跑过来看热闹。

百姓围的里三层外三层,把大树下围得水泄不通,甚至连大树上都有人爬上去了。

王平安拿过鞠老太太的手,号起脉来。片刻,他放开手,看了看鞠老太太的嘴唇,他做了个张开嘴的动作,还把舌头伸了出来。

鞠老太太这段日子尽看医生了,一见王平安的动作,就明白是要看她的舌苔,当即张开嘴巴,把舌头吐了出来,和王平安的动作一个样子。

王平安看了看,松了气,道:“好了,可以闭上嘴了。”他伸出手,对着鞠老太太的耳朵,啪啪击掌数下,看着鞠老太太的反应。

鞠老太太摇了摇头,她自然知道王平安是要她听声,可她确实听不到声音。

王平安道:“小病,看起来吓人,好治得很,现在现开方子,抓药煎制,不用等我把鞠老先生的病治好,老太太就能听见声音了。”

鞠家后生大吃一惊,叫道:“不,不会吧,这么快?”

许敬宗笑道:“为什么不会,你知道王相爷是谁?天下第一名医,平安小神医也”

王平安抬头道:“少说废话,拿纸笔来,我这就开药,让人去抓药,煎好了马上送来,这附近就有药铺的,来回快得很。”

鞠家后生忙道:“学生随身带有纸笔”他拿出纸笔,在香案上铺好纸,打开墨盒。

王平安提笔便写,边写边道:“鞠老太太嘴唇发紫,舌质略绛,苔白,薄腻苔,脉沉紧。这是寒邪直中太、少二阴。用药当温肾,宣肺,暖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一剂见效。”

顿了顿,他又道:“确切来说,是一剂服下去,当场就见效。”他叫过欧阳利,把药方交给他,道:“速去速回。”

欧阳利接过方子,转身叫道:“各位乡亲让一让,赶紧让开啊,否则我可踩脑袋了,从你们脑袋上面飞过去”口中嚷嚷,挤出人群,跳上马直奔药铺。

围观的百姓议论纷纷,可不管怎么议论,却没有一个人质疑的,说王平安治不好这个病。此时的王平安在长安百姓心中,已经被神化了,没有他治不了的病,凡病只要他出手,马上就能好,这就叫对他有信心

王平安又冲鞠老先生道:“来,让我给你老号号脉。”

鞠老先生是能听到声音的,只不过没法说出话罢了。他伸出手,让王平安号脉。

王平安又是号脉片刻,放开手,道:“来,和刚才一样,我要看看老先生的舌苔。”

鞠老先生忙把嘴巴张开,和刚才鞠老太太的表情一样,也把舌头伸了出来。

王平安看过之后,笑道:“表症不同,可药方却是差不多的。”他提笔又写了一个方子,虽和上个方大致差不多,但却有加减成份之别。写好后,将方子交给了一名欧阳兄弟。

这名欧阳兄弟立即往外面挤,叫道:“借过借过,小心些,我可是也会踩人脑袋的。”飞奔而去。

鞠家后生很是欢喜,想不到折磨他家数日的疾病,平安小神医这么轻松的就能开出药来。

这个世上的事,往往是关心则乱。要是换在别人身上,别人的父母得了病,换鞠家后生看热闹,那他肯定是对王平安信心十足,认为王平安肯定会药到病除的。可有病的是他的父母,对王平安信心是有的,但总怕出点意外。

鞠家后生问道:“王相爷,学生请了不少城里的医生,他们看病一开始也都说不是啥大毛病,一剂药服下去就能好,可都半个多月了,服了一堆的药,家父家母的病症却不见丝毫好转,您……您的药方能马上见效吗?”

他这话刚一说完,便引来一片斥喝之声,看热闹的百姓纷纷喝骂起来。

有性子急的叫道:“小子,你说的可是人话?竟然敢质疑平安小神医”

更有人叫道:“混帐东西,有家教没有,怎么跟王相爷说话呢”

忽然,树上有人叫道:“胡乱说话,该当掌嘴,你自己抽自己两个嘴巴快点,要不然爷爷可跳下去,亲自动手抽你了”

鞠家后生面红而赤,两只手不知该放哪儿好了,手足无措。

鞠老先生赶紧弯着腰站起来,给王平安陪礼,代儿子道歉,虽然他说不出话来,可脸上表情满是欠意。

王平安哈哈大笑,道:“啥呀这是,骂什么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若关己,不急才怪好了,且听我说说鞠老先生的病症,大家稍安勿躁。”

第七百九十五章 见效确实很快

围观的众人一听,瞬间都安静了下来,都伸长了脖子,瞪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想听听王平安讲解鞠老先生的病情,以及该怎么医治。

就算王平安再有名,可长安城多大呢,人口百万,又加上现在有不少外地来的百姓,很多人都是只闻王平安之名,却不知王平安医术之实,没有亲眼看过王平安施展医术。

现在一听王平安要讲解,这可就是等于当场传授医术了,就算绝大多数人不懂医术,可听听又有何妨,多了解一些医术理论,总不见得是坏事。

王平安清了清嗓子,正要开始讲解,忽然有人嗷地叫了一嗓子,叫道:“平安小神医,请稍微等一等,小人没有带纸笔,要去找人借一下,您千万稍等一会儿再讲啊”

喊话那人离王平安不太近,百姓们里三层外三层地挤着,王平安还真没看到是谁喊的。不过他倒是很随和,很好说话地道:“成,那就稍等一会儿,可我只等半盏茶的功夫,不管你借不借到纸笔,我可都是要开讲的了。”

两人这一对答,一下就把别人给提醒了。对啊,别光傻站着听啊,万一没听清楚,或者听清楚了再又忘了,那不就白听了么。大家挤得满头大汗的,如果变成了鸭子听雷,只听见个响儿,那就无趣得紧了。

普通百姓自不可能随身带笔,随身带着纸笔的都是读书人,尤其是这年头的读书人,都有个毛病,随身带笔,遇见什么风景优美的地方,比如哪家寺庙的白墙,他们就会拿笔沾墨,在上面题写诗句。

当然不会写本人是某某,某年某月到此一游,这种行为是损坏公物,大唐的文化人是不屑一干的。他们题写的都是应景的诗句,而他们题写的那些东西,主人往往也不会擦去,要保留一段时间。

有些文化人现在不咋出名,可一旦出名之后,他没发达之前的诗句可就值钱了。不少白墙的主人甚至还会把文字拓下来,刻在石碑上,更有甚者还会留给子孙后代呢,万一以后子孙穷的没饭吃,拿出去一卖,绝对可以小发一笔,甚至会以此为资本,使家族再度兴旺起来。

王平安坐在树下的一块大石头上,就听身边窸窸窣窣,不断响起纸张被撕的声音,估计是大家在分纸。他心中好笑,还真有点开记者招待会的感觉,幸亏这年代没有麦克风,要不然自己的嘴边非得被话筒包围不可

他摆了摆手,笑道:“不管你们准备好没,我可是要讲了,总不能一直这么等着。”他指着鞠老先生,道:“鞠老先生得病的起因,刚才大家也都听到了,至于说到表症,刚才我号脉时也说了,这些就不再重复。关键在于用药,鞠老先生现在的情况,不用我说,大家也都看到了,身子虚得很,这也就说明,得了这场病后,鞠老先生的生理机能已经下降。”

顿了顿,王平安又道:“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身子受损,短时间内无法恢复,要慢养才成”

正拿笔记录的人们,刚听到生理机能四个字,无不停顿,不明白这四个字的意思,可听了王平安的解释,又忙记录起来,感觉这个新词用得好,不愧是平安小神医,竟能发明出新的医术名词。

王平安又道:“鞠老先生微恶寒,舌苔白,脉沉,这都是很好诊断出的症状,当为阴症,故用辛温热药附子、生姜、麻黄、细辛兴奋,增加其生理机能……嗯,就是要增强鞠老先生的体质,让受损的身子更快的好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