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隋-第1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北双方的战略截然不同;因此南北双方对南北战争的目标也不一样。

    中土人的南北战争目标是;以对实力摧毁北虏;开疆拓土;天下就大一统了;就和平了;而北虏的南北战争目标是;遏制和迟滞中土人的发展;两只老虎可以斗一斗;若其中一只老虎变成了洪荒猛兽;就没得斗了。

    从南北双方各自不同的目标出发;中土人喜欢以夷制夷;削弱对手;强大自己;有时候甚至示敌以弱;以屈辱的和亲策略来赢得发展时间;只待双方实力悬殊了;就发动南北战争;一口吞掉对方;而北虏因为所处地理环境过于恶劣;资源少;人口少;实力发展缓慢;在南北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其战术就显得很简单;实力弱的时候;就归附;休养生息;实力有个差不多的时候;逮到机会就咬;等到实力可以了;就发动南北战争。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是为了生存;实力才是根本;而壮大自身实力的前提是;你的实力不能增涨过快;否则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南北关系了。

    现在中土的发展速度就太快了;尤其自圣主登基以来;国内经济高速发展;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中土的国防和外交战略由“守内虚外”转为“守外虚内”;由消极防守转为积极进攻;表现出了强劲的扩展势头和咄咄逼人的野心;这从其经略西土、开拓西疆等一系列大动作上便能清晰看出来。

    北方当然紧张了。你可以防备我;遏制我;但有个限度;你这样做明摆着就是要吃掉我;我当然不能消极应对了;当然要积极备战;要以攻代守;于是南北关系不可遏止的走向了紧张。

    南北战争的阴云逐渐在长城一线凝聚;但中土人目标远大;暂时不想进行南北战争;尤其中央集权制度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只要攻坚完成;中土的发展速度必然会达到一个全新高度;国力会更加强盛;到那时再进行南北战争;必能彻底摧毁北虏;拓展疆土;建下丰功伟绩。

    然而突厥人不会遂中土人所愿;北虏也不会任由中土人强大;你中土人越是想拖延南北战争的爆发时间;他们发动南北战争的时间就越快;于是中土人果断发动了东征。东征打高句丽;实质上也是南北战争;只不过是局部战争而已;只涉及到一个高句丽外族;而没有涉及到整个北方诸虏。当然;中土人发动东征的目的不仅仅是因外国防和外交战略的需要;还有进一步加快改革进程的动力在内。

    现在东征败了;发动这场战场的两个主要目标都未能实现;既无法加速改革进程;亦无法延缓南北战争;相反;改革的阻力更大了;南北战争的鼓声也越来越近了。

    改革的进程可以放缓甚至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倒退一点;短期内不会对中土国力产生太大影响;更不要说影响到中土命运了;但南北战争不一样;南北战争一旦爆发;就不是一年两年的事;而为了赢得战争;中土大部分国力都必须投到战争中;这是个无底洞;不但严重影响到中土发展;还会影响到中土未来命运。

    形势的严峻性可想而知;对中土利益损失之大可想而知;所以朝野上下没人希望过早爆发南北战争;而若想延缓南北战争的爆发;继续东征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一则以此来告诉北虏;我国力强大;人力物力财力雄厚;打一两场败仗对我来说无足轻重;二则以彻底摧毁高句丽来宣泄中土的怒火;来彰显中土的强大武力;你杀我一千;我杀你一万;你击败我一支军队;我就亡你的国;灭你的种。如此一来;第二年东征所取得的战果;必将在政治上产生更大的放大效应;反而是个意外收获。

    八月初六日凌晨;圣主和中枢核心重臣们经过反复商讨和权衡;最终还是决策;继续东征;而为了能让朝野上下支持继续东征;就必须在政治上向保守势力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既然决定继续东征;那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圣主和中枢就不得不把全部精力继续放在战争上。

    首先;东征惨败之后;士气低迷的远征军是否还有能力实施“两步走”的策略?

    显然;远征军已没有能力坚守鸭绿水一线了;但考虑到圣主和中枢的权威;不能朝令夕改;即便最后不得不撤回辽东;那也要等到深秋之后再下诏令。

    另外;考虑到与军方之间的激烈矛盾已经随着这次惨败而达到了一个不可预估的;圣主和中枢固然很愤怒;但军方更愤怒。圣主和中枢逼着远征军实施段文振遗策;远程攻击平壤;实际上是个“政治阴谋”;是为了本集团的政治利益而行险一搏;如果依照军方的“两步走”策略;就不会有这样的惨败;更不会让二十万远征军将士死在异国他乡;所以东征惨败的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圣主和中枢。当然;东征惨败的军事责任肯定不会让圣主和中枢来承担;军方只要打落牙齿和血吞;捏着鼻子认了。这种情形下;如果圣主和中枢继续于涉军方;继续对军方指手画脚;结果实在是不敢想像;估计逼急了真会出乱子

    其次;二次东征不仅仅需要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还需要军队;但第一次东征已经把能够调动的军队都调到了东征战场上;而府兵的数量是有限的;若想补足这二十万府兵;至少要一代人的时间。现在怎么办?到哪寻找兵源?

    只有一个办法;修改兵制;在府兵制的基础上;临时增加募兵制;以募兵制为府兵制的补充。募兵制;就是募民为兵;因为不是职业军人;所以打完仗就回家;打完东征就解散;正好可以解决当前东征兵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又不会影响到十二卫府的利益;可谓皆大欢喜。

    当真是皆大欢喜吗?肯定不是。平民不愿意;利益损失太大了。

    这个年代有府兵;有职业军人;朝廷和职业军人之间有契约;你世世代代为我打仗;我世世代代保你温饱。而平民有保家卫国的责任;但没有当兵的义务;平民向王国缴纳赋税和徭役;一方面是因为租种了王国的地;另一方面则是向王国缴纳了保护费;王国有责任保护他们的安全。

    如果朝廷修改兵制;增加募兵制;募民为兵;就等于单方面撕毁了双方之间的契约;规定平民必须为王国承担当兵的义务;这实际上损害了平民的利益。平民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除了所谓的保家卫国外;任何直接利益都没有;相反;如果运气不好;一条命就送掉了。

    还有一个利益损失者就是贵族富豪。贵族富豪是地方乡团宗团的核心力量;而乡团宗团的成员绝大部分是附庸于他们的平民。募民为兵当然要征募青壮;而地方青壮基本上就是地方乡团宗团的主要成员;结果很显然;募民为兵;实际上就是把地方上的乡团宗团力量席卷一空。

    在本朝军制中;地方乡团宗团力量虽然受卫府节制;但既不算地方军;也不算预备役;只能勉强归属于民兵组织;只有在律法规定的特殊情况下;卫府才能临时征召;帮助军队做一些辅助性工作;仅此而已。地方武装力量必须严格控制;否则一旦坐大;必然危及到地方稳定。

    之前东都因地方戡乱力量严重不足;迫不得已才允许诸如齐郡张须陀等地方长官募民为兵;组建地方军;这实际上已经是修改了兵制;只不过是临时制度;没有形成律法;某种意义上还属于地方行为;并且因为兼顾到了地方利益;对地方上的贵族富豪们有好处;是为自己的利益打仗;所以才得到了支持。

    现在朝廷以律法形式将之公布于天下并实施;利益触动就太大了;必然会激化官民矛盾;激化中央和地方矛盾;所以这一改革若想在东都赢得支持;难度非常大;尤其在圣主和中枢权威大损的政治背景下;难度就更大了。

    。。。

第两百七十章 又是一个坑

    八月初七日;圣主诏告辽东大本营;及远征军前线统帅部。

    圣主重申了东征的战略意义以及它对中土未来的重要性;所以;东征必须取得胜利;东征必须继续下去;虽然东征遭遇了重大挫折;但这并不代表中土会放弃东征;相反;这更加坚定了中土把东征进行到底的决心。圣主和中枢要求辽东大本营和远征军前线统帅部;在做好抚慰远征将士的同时;针对目前远东形势和东征战局;拿出与之相适应的;且行之有效的策略;为尽快赢得东征的胜利而奋战。

    圣主和中枢没有在诏书中就平壤大败指责和诘难军方;很显然;对抗只会激化矛盾;于事无补;面对残酷现实;圣主和中枢明智地选择了谅解和妥协。现在圣主和中枢返回东都处理因东征失败而引发的一系列危机;东征战场交给了军方;接下来的仗怎么打;圣主和中枢不再于涉;其实他们即便想于涉也因为距离过于遥远而有心无力;所以于脆放权;只要军方支持圣主和中枢把东征继续下去;只要远征军愿意竭尽全力为明年的东征做好准备;那么双方就有共同利益存在;就会选择妥协和合作;就不会走上对抗的道路以致于彼此严重伤害。

    同日;圣主率行宫加快了回程速度;日夜兼程奔赴东都。

    同日;远征军前线统帅部撤至辽东大本营。

    留镇大本营的民部尚书、左武卫大将军樊子盖;卫尉卿、检校右候卫将军刘权;左翊卫将军段达;兵部侍郎斛斯政、明雅等统帅出迎三十里。见面一刻;中枢重臣、诸军统帅们相对无言;大家面对自中土统一以来的空前惨败;面对二十万将士的覆灭;面对匪夷所思的结局;悲愤欲绝;这是十二卫府的奇耻大辱;是这一代中土老军们的奇耻大辱。

    樊子盖宣读了刚刚接到的圣主诏书。

    圣主诏令;民部尚书樊子盖、卫尉卿刘权、兵部侍郎斛斯政、明雅以及左翊卫将军段达;待远征军撤回后;即刻起程返回东都。

    又令;远征军前线统帅部的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尚书右丞刘士龙;并左骁卫大将军荆元恒、右候卫大将军卫文升、右翊卫将军薛世雄贵、右御卫将军张瑾、右候卫将军赵孝才、左武卫将军崔弘升等远征军六路统帅;撤回辽东大本营后;马上起程返回东都述职。

    又令;右武卫大将军李景;太仆卿、检校左翊卫武贲郎将杨义臣坐镇辽东大本营;为东征大军正副统帅;全权负责东征事宜。

    诏书宣读完之后;帐内一片死寂。

    这份诏书中;人事安排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中枢决策。

    圣主和中枢的决策是;继续东征;明年再攻平壤;务必要实现东征之战略目的。

    既然中枢决策继续东征;那么就目前东征战局来说;远征军应该实施何种策略?是在冬天到来之前横扫鸭绿水以南;把战线稳定在鸭绿水;继续执行“两步走”策略;还是就此停止一切军事行动;撤过辽水;在中土边境内进行休整;以养精蓄锐;明年卷土重来?

    很显然;以目前远征军的状况;如果强行实施“两步走”策略;后果不堪设想;一旦再遭败绩;再损失人马;对军方来说;那就不是明年能否东征的问题;而是北疆安全能否得到保障的问题;而对圣主和中枢来说;东征不能继续;各种危机同时爆发;那就是一场政治灾难;即便使出浑身解数也未必能否撑过危局。

    但是;关键时刻;圣主和中枢又给军方挖了个“坑”。

    不该他们于涉军事决策的时候;他们非要于涉;现在需要他们于涉了;需要他们下达撤过辽水的命令时;他们偏偏又不于涉了;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了

    之前圣主和中枢不愿意承担军事失败的责任;这可以理解;但现在军事上已经失败了;而且这个责任也由军方背了;与圣主和中枢无关了;他们完全可以下令撤军;这能承担多大的责任?只是有些丢脸;面子上不好看而已;但仅仅为了毫无意义的面子;圣主和中枢竟然连撤军的命令都不愿意下;都要逼着军方自己做出撤军命令;然后将之归罪于军方;从失败到撤军的所有责任统统归于军方。难道这样就能规避自己的责任?就能老账新帐一起算;彻底清算军方;压制军方;控制军方?

    将帅们的心寒透了;连唾骂的心思都没了。

    现在“两步走”的策略肯定不能执行;今年内远征军肯定没有实力占领鸭绿水以南;目前军方要做的事就是撤军;撤过鸭绿水返回中土;这是最明智最稳妥最正确的事;但谁来承担这个责任?谁愿意舍身赴死;主动跳进圣主和中枢挖的这个“坑”?

    于仲文毅然站了起来;指着自己斑斑白发;以非常平静的语气说道;“明日;某率远征残部撤过辽水;所有罪责;某一力承当。”

    然后于仲文步履坚定地离开了帅帐;再不回头。

    诸将站起;肃然而立;望着老帅昂然背影;无不悲怆。一代传奇;就这样殒落了。

    于仲文是远征军最高统帅;而远征军统帅部与辽东大本营并无隶属关系;两者都直接听命于圣主和中枢;所以于仲文有权决定远征军撤过辽水。远征军如果撤过辽水返回中土;辽东大本营能指挥的军队只有几万人;连辽东城都打不下来;更不要说执行什么“两步走”的策略了;所以也只能随之撤退。这样一来;就是军方不经圣主和中枢同意擅自撤军;责任完全是军方的;而决意要带着远征军撤回中土的于仲文理所当然要承担最大责任。

    于仲文已了无生意;不仅是罪责深重;还有对阵亡将士的巨大负疚感。对他而言;一世英名的终结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无颜去见列祖列宗;无颜面对阵亡将士的亲属;无颜苟活于世。反正都是死;罪多罪少又有什么区别?

    当夜;辽东大本营急奏;附送远征军前线统帅部奏报。远征军已失去战斗力;不得不撤回中土境内休整;而大本营也不得不随之后撤;至此;今年的东征结束;战争暂时停止。

    八月初八日;于仲文带着远征军西渡辽水;撤回中土。

    同日;樊子盖、段达等人也踏上了返回东都之路。

    八月十八日;圣主率行宫抵达北平临渝宫;诏令东都;马上从黎阳、洛口等国仓调运粮草武器等战争物资;经水陆两路送达东北边疆的泸河镇、望海顿和怀远镇;以确保东征战场之需要。

    诏令水师总管来护儿即刻赶赴东都述职。

    八月下;鲁西南。

    齐王杨喃、韦福嗣、韦保峦接到了东都密信;而密信的内容非常简单:平壤惨败;东征失利。

    杨喃等人极度震惊。李风云对东征战场的推演竟然变成了事实;东征竟然真的失败了;匪夷所思的结果;不可思议的事实;这一切都是如何发生的?

    密信内容简单;显然东都也不知道东征失败的具体经过;目前也仅仅通过私密渠道打听到了结果;但这个结果对杨喃等人来说;却是期待已久的好消息。虽然从内心来说;他们也不愿意看到东征失败;看到王国受辱;看到中土利益受损;但事关切身利益;道德良心情操也只能放一边了。

    东征失败;东都必然爆发政治危机;而政治风暴的大小;与失败的程度有直接关系。如果东征只是小败;远征军还是取得了一些战果;实现了部分战略意图;只是东征要延续到第二年而已;那么东都的政治风暴就不会太大;反之;若东征大败;远征军未能取得预期战果;未能实现战略意图;那政治风暴就大了;而政治风暴一旦失控;东征能否继续就不得而知了。

    对于杨喃来说;若政治风暴较小;对他不利;若政治风暴较大;则对他有利;但政治风暴若失控;对他就有危害了;谁敢担保他不会被失控的政治风暴席卷而去?

    然而;东都的消息不是大败;而是惨败。何谓惨败?远征军要么折损过半;失去战斗力;要么全军覆没;没有了。在杨喃等人看来;东征大败都有可能导致政治风暴失控;那么惨败的后果可想而知;政治风暴失控的可能性几乎超过了九成。

    杨喃第一时间想到了李风云;马上约见李风云;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然后听听他对东都未来政局的预测。

    李风云成神了。杨喃这么想;韦福嗣和韦保峦也这么想;如此奇人异士;非同寻常;或许;这就是齐王的机缘;假如齐王身边有这样一个可以预测未来的人;齐王冲顶的机率肯定是大大增加。

    三天后;韦福嗣泛舟菏水;与李风云秘密会面。

    听到东征惨败的消息;李风云的情绪十分低沉;坐在船舱内久久不语。他曾期待崔家十二娘子北上辽东战场后;利用她非凡的能力;把自己这只扇动翅膀的蝴蝶所产生的效应无限放大;但事实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力量太薄弱;一群人的力量同样改变不了历史;幻想就是幻想;中土的历史还是随着东征的惨败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分裂和战乱。

    韦福嗣耐心等了很久;终于忍不住打破了沉默。

    现在;双方可以正式合作;秘密结盟了;但前提是;东都的政治风暴不能失控;否则东征延续下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为此他迫切想知道李风云对未来局势有何推演。

    。。。

第两百七十一章 一代名士

    八月底;鲁郡。

    泗水鹰扬府步兵校尉李百药;带着儿子李安期及一于仆从;风尘仆仆抵达首府瑕丘城。

    李百药出身山东超级豪门赵郡李氏汉中房;其父亲安平公李德林乃儒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