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隋-第2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师耽敏锐地察觉到了李珉所想;那便是请杨玄感考虑自立;而事实上杨玄感的确有这样的想法;但目前并不是公开的时候;说出来肯定坏事;一旦内部离心离德那就完了;所以当即岔开了话题;“李风云既然知道我们的困境;为何还要假冒韩相国混乱豫州;胁迫我们支援他粮食?”

    李珉沉默不语。他来黎阳代李风云传递口讯;当然知道李风云真正的目标并不是粮食;而是要获得这场兵变的部分决策权。李风云是否具备影响这场兵变决策的能力;是他从这场兵变中能否攫利的先决条件;否则沦为杨玄感的“棋子”;为杨玄感所左右;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他还能从中获得什么利益?

    李珉相信杨玄感和胡师耽等人肯定猜到了李风云的真正用意;但他们无意妥协;兵变决策权不容让度;这是原则性问题;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再说以他们的自尊和骄傲;岂肯忍气吞声;接受一个“棋子”的讹诈和胁迫?所以;李珉知道这趟路自己算是白跑了;一无所得。

    胡师耽目光炯炯地望着李珉;并没有任由李珉“沉默”下去的意思。李珉有些不安;这次来黎阳;见到这些老朋友;他很清晰地察觉到了彼此间的隔阂和疏远。仔细想一想也正常;李子雄虽然积极支持兵变;但在未能主导这场兵变的情况下;不但与齐王和支持齐王的几个关陇大佬“眉来眼去”搞得不清不楚;更把李风云这个反贼拉进了兵变;而李风云是河北人;李风云的麾下贼帅云集了河北河南齐鲁等众多山东悍匪;以山东人和关陇人之间的矛盾来说;与这些山东叛贼合作蕴藏了太大的风险;是弊大于利。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李子雄不但没有给黎阳以实质性帮助;反而给黎阳带来了一系列麻烦和潜在的隐患;这不能不让黎阳以恶意去揣测李子雄的用心。

    杨玄感以目示意李珉;希望李珉给予答复。他需要这个答复;而在坐的兵变核心成员同样需要李珉的答案;这很重要;关系到了他们接下来的决策。

    李珉的心情很复杂。目前参与兵变的各方势力表面上谋求合作;实际上都在想方设法利用这场兵变来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做为这场兵变最高决策者的杨玄感;事实上从一开始就存了私心;就想自立;结果他与西京的谈判迟迟没有结果;与山东人之间的合作也缺乏诚意。

    杨玄感和他的盟友们似乎走入了本末倒置的误区;如果兵变失败了;他们有什么利益可图?所以当前核心问题应该是不惜代价赢得各方的合作和支持;先把兵变成功了;先把圣主和改革派推翻了;然后再进行新一轮的政治博弈。但是;李珉看到的却是一群不愿放弃甚至都不愿暂时放弃自身利益的权贵们;这显然有“短视”之嫌;是错误的思路;而依据这个思路所拟制的决策;成功的可能又有多大?

    李珉想到了临行前李风云与自己的坦诚对话。李对了;门阀士族政治之所以走向腐朽和末落;狭隘自私是其根本原因;他们始终把自身利益凌驾于中土和王国利益之上;结果中土饱受四百余年的分裂和战乱;王朝更迭犹如如走马灯一般迅速;而他们却活得有滋有味;但这种好日子随着中土大一统的到来;随着圣主和改革派拿起大刀毫不留情地砍向他们;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一场殊死搏杀开始了。谁胜谁负?李风云认为;这场兵变就是决定双方胜负的关键;而代表腐朽和末落的门阀士族因为他们的自私自利而必然走向灭亡。

    谁会出卖杨玄感?谁会出卖这场兵变?不可能是齐王;齐王还没有糊涂到自寻死路的地步;他一告发;十有**会被政敌们设局诬陷;最后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必死无疑。也不可能是山东人;山东人为了打击报复关陇人;巴不得兵变爆发;巴不得中土大乱;巴不得关陇人自相残杀;所以山东人只会推波助澜;而不会去告密者;再说告密了对山东人有何好处?啥好处没有;相反肯定会招来关陇人的疯狂报复;没吃到羊肉反惹来一身骚;太不划算。这样推测下去;最有可能出卖杨玄感的就是关陇人;就是与杨玄感谈判破裂的西京贵族。西京也是没办法;既然不能与杨玄感合作;就只有告发;否则就是同谋;白白给杨玄感陪葬;所以关陇本土贵族集团为了自保;唯有出卖杨玄感。

    李风云就是这样预测的;当时李珉还不相信;认为杨玄感和他的盟友们肯定会赢得西京的合作;但现在看来这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杨玄感既然存心自立;又岂肯在核心利益上向西京让步?杨玄感不愿让步;那么双方不要说再谈判两个月;就算再谈判两年也不会有结果。

    李珉开始相信李风云对这场兵变的预测;于是他毅然做出了选择;把自己定位为李风云的秘使;代表李风云与杨玄感谈判。

    “李风云假冒韩相国的目的有三个;其一;他把参加兵变的联盟主力隐藏在韩相国的大旗下;有出敌不意攻敌不备之效;另外就是给他自己留一条退路;一旦兵变失败;他可以金蝉脱壳;逃之夭夭;其二;他把韩相国诱进豫州;帮助韩相国在颖汝地区劫掠;以劫掠所得发展壮大;并迅速攻击京畿外围;兵临伊阙道;威胁东都;以酎合明公在黎阳举兵;其三;韩相国进入豫州劫掠;便不会与联盟争夺通济渠之利;通济渠局势就不会持续恶化;这有利于联盟在劫掠通济渠的同时维持通济渠的畅通。”

    胡师耽不假思索地追问道;“依你所说;李风云并没有胁迫明公之意?如今他在豫州境内烧杀掳掠;这还不算胁迫?”

    李珉皱皱眉;不动声色地反问道;“如果李风云预测准确;兵变暴露;明公被迫于六月初举兵;那么距离兵变之期最多只剩下一个月时间;试问;韩相国如果不在豫州境内大肆掳掠;他拿什么在一个月内发展壮大起来;并具备攻打东都的能力?”

    众皆哑然。

    “虽然这会引起颖汝人的愤怒;会让颖汝人对明公产生误会;会影响到他们对明公的支持;但实力决定一切;等到明公攻占了东都;与圣主形成了抗衡;已经有了胜利的希望;他们还会因为暂时的损失而舍弃未来的利益?”

    “如果李风云预测错误呢?”胡师耽质疑道。

    “李风云会信守承诺;在一个月后攻击京畿外围;兵临伊阙道;威胁东都;配合明公在黎阳举兵。”李珉淡然说道;“不论明公是否攻打东都;李风云此举都能有效牵制东都卫戍军;这一点毋庸置疑。”

    “不错;这的确对黎阳举兵有利。”胡师耽说道;“但目前李风云的所作所为;并不在我们的控制之内;你让我们如何好相信他的承诺?如果他在豫州失控;大开杀戒;杀人盈野;犯下滔天罪行;必然会影响到我们;而更重要的是;与这样的恶贼合作;我们拿什么取信天下?”

    李珉心知肚明;黎阳方面不但不愿给予李风云部分兵变决策权;甚至都不愿授予李风云豫州战场指挥权;他们只需要李风云做一个俯首听命的“棋子”。

    李珉无奈;只能依照李风云的嘱托;做出了最后的退让;“李了;既然他打着韩相国的大旗在豫州作战;那于情于理都要尊韩相国为最高统帅;接受韩相国的指挥。”

    胡师耽心领神会;但他并不满足;“我们不需要一个傀儡。”

    李珉不再让步;“你们还有蒲山公;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李风云和韩相国都必须尊重蒲山公的决策。”

    胡师耽转目望向杨玄感。杨玄感微微颔首;表示同意。

    。。。

第三百八十九章 眼花缭乱

    李珉的使命已经完成;当即告辞离去。虽然他并没有为李风云争取到丝毫利益;但这本来就在李风云的预料当中;实际上李风云最为迫切的不是获得粮食;也不是“吃掉”韩相国;而是想对杨玄感的决策施加影响;让其做好提前兵变的准备;这显然有助于杨玄感在东都战场上赢得更大战果。

    李珉走后;杨玄感与胡师耽等人又商讨了很久;最终还是决策;做好提前兵变的准备;在未来一个月内做好兵变的全部准备工作。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真正的关键不是兵变是否暴露;不是谁谁告密的问题;因为真正知道兵变存在者都是利益攸关者;都有同谋之嫌疑;最终告密者也难逃一死;而到目前为止;实际上能拿到确切证据的告密者还十分有限;此事都还在可控范围内;所以真正能够危及到兵变的关键是在其他方面;比如李风云所估猜的陇西局势骤然恶化。

    如果李风云预测准确;西北军统帅元弘嗣措手不及、顾此失彼下;的确有可能做出错误决策;而西北决策一旦错了;后果就很严重;会直接破坏中土在西疆的国防和外交战略;那么元弘嗣的处境就十分恶劣了;对西北军的掌控力必然下降;对关中乃至西京的威胁也就必然降低乃至消失;而杨玄感因为失去了元弘嗣这一大助力;兵变胜算亦是骤减;如此一来西京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到那一刻杨玄感就被动了;事情就麻烦了。

    那么现在陇西局势到底怎么样?从去年西突厥人再次把势力范围拓展到西域地区;西域诸国纷纷臣服;中土部署在西域三郡的河西军团被迫收缩防守后;中土在西域东南部的且末和鄯善两个郡就“有名无实”了。而这两个郡过去是吐谷浑人的势力范围;很明显;吐谷浑人必定会顺势夺取这两个郡;然后在西突厥人的暗中支持下;借着中土人东征高句丽无暇西顾之际;卷土重来;向西海发动反攻以图复国。

    所以;李风云对陇西局势的预测是可信的;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虽然东都至今还没有接到吐谷浑人反攻西海;陇西局势急骤恶化之消息;但从西海的气候规律;以及中土东征时间来推演;吐谷浑人若想复国;此刻应该已经展开了反攻。考虑到西海距离东都过于遥远;讯息传递十分不便;再加上西北军政官员为逃避罪责蓄意隐瞒等诸多因素;这个消息估计还要一段时间才能到达东都;而且还未必会让东都立即察觉到西疆爆发了严重危机。

    不过;做为西北军统帅的元弘嗣;他对西疆危机肯定很清楚;他必须在抵御外寇维护西疆安全;和在发动兵变控制西京之间做出选择。那么;他会做出何等选择?若其选择抵御外寇;放弃发动兵变;杨玄感怎么办?是不是也放弃这次黎阳举兵的机会?然而;到了那一刻;就算杨玄感想放弃都不行了;因为西京要自保;西京绝不会让杨玄感抓住自己的把柄;把自己拉进九死一生的险境;再说这也是一个摧毁杨玄感及其以他为首的政治势力的最佳机会;西京不会放过;而西京只要与杨玄感浴血奋战;竭尽全力保护东都;那么将来即便圣主和改革派要在政治上进行清算;也找不到充足的理由向关陇本土贵族集团出手。

    由此可见杨玄感的处境十分恶劣;危机四伏;必须做好提前兵变的准备;而若要提前兵变;攻击目标唯有东都;只有打东都一个措手不及;打西京一个措手不及;才能在绝境中赢得一线生机。但凡事有利有弊;把本来应该在两个月内完成的事;集中在一个月内完成;兵变暴露的风险就更大;暴露的时间就更早。

    好在整个黎阳都在杨玄感的控制之下;有严守秘密的条件;只是黎阳毕竟是河北人的地盘;河北人无孔不入;若想守住秘密还是有相当的难度。而在河北对杨玄感构成威胁的最重要人物就是崔弘升;所以当务之急是挑起河北贼劫掠永济渠;迫使崔弘升把全部精力放在剿贼上;最好是将其诱骗到河北北部的河间郡;让其远离黎阳;这样就算黎阳举兵的消息传到他的耳中;他也来不及阻止杨玄感攻打东都了。

    这件事理所当然由河北名士孔颖达去做。孔颖达当即离开黎阳;日夜兼程赶赴清河、渤海诸郡;向当地豪门世家秘密求助;而这些豪门世家则秘密“联系”永济渠两岸的各路义军豪帅。

    很快;高鸡泊的高士达、窦建德;渤海郡的格谦、高开道等义军豪帅;就向永济渠发动了攻击。正在清河、武阳境内一边剿贼一边卫戍大河防线的河北讨捕大使崔弘升;马上下令麾下将士沿着永济渠两岸急速推进;风风火火北上而去。

    就在崔弘升竭尽全力护卫永济渠;河北气氛日益紧张之际;东都的气氛亦是紧张;甚至有些窒闷;原因便是近期的坏消息接踵而至;让东都留守权贵们应接不暇;焦头烂额。

    河南通济渠两岸的局势持续恶化;白发贼的叛乱队伍不但在梁郡境内为祸;还北渡济水进入东郡劫掠;混乱之势已渐渐蔓延到大河岸边;而梁郡贼帅韩相国乘机在通济渠畔聚众叛乱;并迅速进入豫州境内为祸;如今淮阳、颍川两郡已混乱不堪;并渐有威胁京畿安全之迹象。

    河北永济渠的局势也开始恶化;河北盗贼在大渠两岸烧杀掳掠;渠道已数次中断;坐镇黎阳的礼部尚书杨玄感为此怒不可遏;已上奏弹劾河北讨捕大使崔弘升;指责他养寇为重;戡乱不力。

    与此同时;边陲局势也突然恶化;数千里之外的陇西突然爆发了危机。吐谷浑人卷土重来;猛攻西海;西北告急;而主掌陇右十三郡军事的弘化留守元弘嗣却在这个关键时刻;与西北军的一些将领尤其是镇戍陇西的将领发生了激烈冲突;甚至就连镇戍西域的河西军团都被卷了进去;由此导致整个西疆局势急转直下;陇西镇戍更是岌岌可危。

    陇西局势恶化;西域局势紧张;大漠上的突厥人也在贺兰山以北蠢蠢欲动;西北军三面受敌;西北军的河西、陇西和灵武三大军团的防御压力骤然增加;但自西征过后;东都倾尽全力东征;中土全部资源都向东北疆集中;导致西疆和西北军日渐困窘;而陇右十三郡的军政长官们在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的双重挤压下也是不堪重负;步履维艰;“里外不是人”;所以陇西局势的恶化就像在一道摇摇欲坠的大坝上掘开了一个口子;一发不可收拾了。

    中土的权力中枢都随圣主去了东征战场;留给东都的权力十分有限;处置危机的手段也极度缺乏;越王杨侗和留守樊子盖能做的事很少;除了十万火急奏报圣主外;只能敦促西京想方设法给陇西以钱粮支援;敦促河北讨捕大使崔弘升竭尽全力确保永济渠安全;敦促通济渠沿线军政官员不惜代价保障渠道的畅通;至于军事方面;无论是杨侗还是樊子盖;都不敢轻易于涉卫府决策;弘化留守元弘嗣以及留守东都的右候卫郑元寿和右骁卫将军李浑;都不是他们所能指挥和敦促的。

    此刻对于东都和西京来说;迅速处置西北危机;击败入侵外寇;要远远重要于国内的戡乱剿贼;因为在国力上;中土无法同时支持两场对外战争;而在军事上;卫府军亦无力同时在两条对外战线上作战。

    东都因此把注意力转向了陇西;而距离陇西更近的西京更是密切关注;如此一来主掌陇右十三郡军事的西北最高军政长官弘化留守元弘嗣就成了两京的焦点人物;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关系到了西北安危;关系到了中土安全;于是元弘嗣自然而然就成了众多政治势力的“攻击目标”;就成了要为危机的出现而承担罪责的“替罪羊”;突然之间;元弘嗣就被千夫所指;成了众矢之的。

    两京权贵“声讨”元弘嗣;要把元弘嗣赶出西北;表面上看是一场政治利益的博弈;实则是围绕着西北军的统兵权而展开的一场夺权大战。

    西北已经陷入危机了;两京权贵也“闹腾”起来了;但圣主和中枢远在辽东;讯息传递需要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两京权贵可以做许多事;比如在通济渠危机和永济渠危机的后面推波助澜;让渠道时断时畅;以此向圣主和中枢施压;迫使圣主妥协和让步;迫使圣主“拿掉”元弘嗣换上一个他们所满意的人。

    黎阳的杨玄感面对瞬息万变、波谲云诡的两京政局;不禁心惊肉跳;更有眼花缭乱之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什么都算到了;西北局势日益紧张他也算到了;就是没算到元弘嗣面对危机处置失当;把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现在可以肯定;元弘嗣已经失去了对西北军的控制;已经失去了发动兵变的条件;而失去了元弘嗣这一重量级人物的支持和响应;失去了元弘嗣在关陇方向的倾力配合;由杨玄感为首的保守势力试图发动的这场旨在推翻圣主和改革的兵变还有成功的可能吗?还可以继续下去吗?

    。。。

第三百九十章 这事有难度

    西北危机了;两京紧张了;大河南北贼势猖獗了;黎阳的杨玄感骑虎难下了;而此刻远在齐鲁东莱水师大营的左御卫将军、建昌公李子雄;这位享誉中土军政两界的大佬;也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即将被拘捕;而下旨拘捕他的正是远在辽东的圣主。

    水师四位统帅;来护儿、周法尚、李子雄和崔君肃;分属关陇、山东和江左三大政治集团;而同为江左人的来护儿和周法尚各有利益重心所在;也谈不上一条心;所以圣主在下达这道圣旨的时候;也颇费了一番心思;担心出意外;担心李子雄垂死挣扎;如果李子雄因此唆使齐王叛乱或者引发了水师的内乱;就与圣主的初衷背道而驰了;所以圣主又特意写了一份密诏给来护儿;说明抓捕李子雄的原因。

    远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