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隋-第3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中枢核心成员竟是叛国贼,而且还是尚书台的兵部最高长官,掌握东征最高统帅部核心机密的权臣,如此一个重要人物竟然里通外国,竟然出卖中土出卖王国,这太不可思议了,这怎么可能?

    李子雄也极度震惊。李子雄和杨玄感、斛斯政、元弘嗣等人都是激进保守派,都是兵变同盟的核心成员,虽然此次兵变最终由杨玄感所发动,但其他核心成员都肩负有同样的使命,都在各自权力范围内密谋兵变,比如李子雄就阴谋夺取水师的军权以发动兵变,元弘嗣就阴谋带着西北军南下攻占西京,那么可想而知,做为兵部侍郎的斛斯政,当然在行宫内部有所部署,而远征军里也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兵变同盟的成员,如此一来,当杨玄感在黎阳发动兵变后,不论是提前获得机密还是事后得到消息的兵变同盟成员,甚至大多数激进保守派,都会积极给予杨玄感全方位的配合,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兵变成功或者依靠这场兵变来最大程度地实现本派系的众多政治目标。

    然而,李子雄想到斛斯政会竭尽全力配合杨玄感的兵变,却没有想到斛斯政在兵部阴谋败露后,竟然叛逃高句丽,这个性质太严重了。

    斛斯政不叛逃,被圣主抓住砍头,最多也就是叛大逆,还属于内部矛盾,被政敌所唾弃,但他叛逃了,而且还是叛逃到高句丽,这就坐实了叛国的罪名,就是遗臭万年的卖国贼,会被整个中土所唾弃。

    而更严重的是,考虑到第一次东征惨败,近二十万将士阵亡,一场匪夷所思的失败,如今终于真相大白,都是因为斛斯政这个卖国贼出卖了最高军事机密而导致,那么东征最高统帅部就成了“罪魁祸首”,中枢也成了天大的“笑话”,中央权威必将因此而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

    圣主用人不当,识人不明,难辞其咎。东征惨败后,他借机“铲除”了一大批军方“异己”,树敌无数,如今斛斯政的叛逃却给了他一个响亮耳光,把他打得晕头转向,鼻青脸肿。东征大败都是他自己的错,他最为信任的兵部重臣斛斯政竟然是卖国(,而他借机“铲除”的军方“异己”全部都是冤枉的。如此严重的政治危机,对圣主的权威可谓是毁灭性的打击,神圣的皇权必将因此而遭受沉重一击。

    兵部侍郎斛斯政叛逃的消息之所以被严密封锁,原因正在如此。这是一场灾难,对圣主、中枢、东征统帅部乃至整个改革派来说,都是一场可怕的不可挽救的政治灾难,其后果之严重难以估量。

    李子雄暗自惊悚。斛斯政太“疯狂”了,手段太狠了,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此举纯粹是临死反噬,临死也要拉上圣主和改革派垫背。他束手就擒没有价值,白死了,也不能帮助杨玄感,更无助于这场兵变的成功,受他连累该死的人还是死,倒不如铤而走险,殊死一搏,以自己的叛国在政治上给圣主和中枢制造一场灾难,陷圣主和中枢于腹背受敌、四面楚歌之困境。一旦国内形势因此而加速动荡,两京政局因此而加速分裂,保守派乘势而起,击败改革派,杨玄感的兵变成功了,皇帝宝座上换了主人,那么斛斯政就能“摇身一变”,成为摧毁昏君****的功臣,就能颠倒黑白,从遗臭万年的叛国者变成流芳千古的大英雄。

    李的目光从众人的脸上缓缓扫过,眼神很平静,对自己一句话就制造出一张张目瞪口呆的脸早有预料。

    “兵部侍郎斛斯政叛逃高句丽,影响恶劣,会造成一系列危机,就算圣主和行宫极力封锁,但高句丽人不过放过这等反击的绝佳机会,必定大肆宣扬,很快就会传遍辽东,传遍北疆,然后会被某些居心叵测者所利用,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会大大加快,两京乃至整个中土亦会被这一恶劣消息所冲击,其造成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

    李稍作分析后,又说道,“据说,圣主获悉斛斯政叛逃后,惊怒交集,连夜带着行宫渡过辽水,飞驰回国。两天后,也就是六月二十八,远征军开始陆续撤离,但圣主下达的撤离诏令是,远征军撤至怀远、通定两镇驻扎,并没有命令他们撤回关内,甚至都没有命令他们撤至辽西。”

    李停了片刻,看看屋内豪帅们,问道,“圣主为何先于远征军撤过辽水?在国内形势恶化,东都危机随时都会失控的情况下,圣主为何命令远征军驻扎于边陲重镇,而不是撤回国内平叛?”

    豪帅们若有所思,但没有人回答。

    李自问自答,“很简单,行宫内的叛逆肯定不止斛斯政一个,而远征军内部肯定也有叛逆,圣主虽然有能力确保行宫的安全,却无法保证远征军不会内讧,一旦有远征将领临阵叛乱,则后果不堪设想。还有,临渝关是连通幽州和辽西的咽喉要道,一旦涿郡有人叛乱,北平有叛逆同党,临渝关陷落贼手,则圣主和行宫就必然被困于关外,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豪帅们频频点头,认同李的分析。

    “圣主和行宫安全返回国内,暂驻涿郡临朔宫后,远征军是不是就安全了?隐藏在远征军内部的叛逆是不是就能抓住了?”

    “答案是否定的。”李继续说道,“远征军的稳定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圣主和中枢能否牢牢控制远征军,而圣主和中枢能否控制远征军,又直接关系到圣主和中枢是否有绝对力量稳定国内局势,是否有能力确保北疆的安全。”

    “没有军队,没有实力,圣主和中枢必将一败涂地。所以某的推断是,不论东都局势如何变化,圣主和中枢暂时都不会离开涿郡。”

    “如果东都局势已经逆转,圣主和中枢当然要静观其变,毕竟平叛后,要政治清算,要处理二次东征失利后所带来的一系列危机,要极力挽救圣主和中枢的权威以加固执政地位,要依据南北关系的最新发展拟定明年的国防策略,等等,而这些策略的拟定都需要时间,尤其需要强大实力为后盾。目前圣主和中枢所能倚仗的最大实力就是远征军,因此他们必须等到远征军彻底稳定下来才会返回东都,但这同样需要时间。反之,若东都局势日益恶化,国内政局面临崩溃之危,圣主和中枢就更不会离开涿郡了,因为他们必须等待远征军返回关内,必须与远征军一起南下平叛,这同样需要时间。”

    “如何才能保证远征军的稳定?首先要保障军需,要保障粮草辎重,要保障大运河的畅通;其次要保障关内和关外的交通安全,确保远征军可以随时返回关内,为此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肃清关内涿郡、渔阳和北平三郡的叛逆,肃清关外辽西、辽东等边陲地区的叛逆;再次就是要肃清远征军内部的叛逆,把所有可能存在的隐患统统铲除。但要做到这些,需要大量时间。”

    “综上所述,某的结论是,圣主和中枢虽然暂时不会离开涿郡,但他们的主要精力会放在远征军的稳定上,放在北疆的安全上。另外涿郡镇戍力量自副留守陈棱带一万大军南下东都平叛后已严重不足,而圣主和中枢匆忙撤回国内所带兵力有限,最多也就是保证行宫安全,如此推算下来,只要我们在高阳战场上不要浪费太多时间,涿郡方面的支援态度就不会太坚决,救援力量就不会太多。”

    李的分析和推演最终赢得了豪帅们对“分兵攻打高阳和飞狐”之计的支持,于是大家的商讨随即转入具体的作战部署,谁带左路大军?谁带右路大军?谁去攻打高阳?

    攻打高阳的危险性可想而知,有豪帅忍不住就问了,“明公,我们是否一定要打高阳?”

    “一定要打。”李不假思索地说道,“还有两个月就是冬天,而北方的冬天很漫长,我们目前所囤积的粮食根本不够我们过冬。”

    “明公不是说飞狐有盆地,蔚城有平原,有大量可耕土地吗?既然如此,我们打下飞狐和蔚城,岂不就有粮食了?”

    李摇头,“当地人自己都吃不饱,都要靠官府救济度日,哪来的粮食给我们?”

    有人吃惊了,“明公,你不是说,那里的耕地足够养活我们吗?如果当地人自己都吃不饱,我们又如何生存?”

    “那些当地人主要是诸种胡虏的后裔,以畜牧为主,虽然官府也分配了土地,也有汉人教授他们耕种之术,但他们顽固保守,难以接受,导致土地大量荒废,都成了放牧的草场。”李耐心解释道,“这些当地人并不是汉化后的鲜卑人,而是近几十年从塞外迁移而来的诸种部落。”

    “大约九十年前拓跋氏的魏国爆发了北疆六镇大起义,起义以失败而告终,北疆人口因此损失惨重。为防止六镇再次暴乱,北疆人口被大量迁移至富裕的河北地区,北疆顿时为之空虚,于是塞外的诸种部落乘机南下定居。之后拓跋氏魏国分裂为东西两魏,接着东西两魏又更替为高氏齐国和宇文氏的周国,再接着齐国被周国所吞并,黄河流域再次统一。随着王朝的飞速更替,北疆也在飞速变化,北疆居民也在不停的南下中飞速变化着复杂的种族身份。”

    “现在北疆的胡虏诸种都自称汉人,但实际上真正的汉人寥寥无几,汉化后的鲜卑后裔已成为北疆汉人的主要群体,其次就是这一百多年来陆续南下归属中土的塞外诸种,包括大漠诸种部落和东北诸种部落,他们虽然也自称汉人,但真正的汉人和北疆汉人(鲜卑后裔)从不承认他们的‘汉人’身份,还是视之为胡虏,对他们轻视、欺压和侮辱,而这正是北疆汉虏矛盾激烈冲突不断的原因所在。”

    李说到这里,神情很严肃,语气也很凝重,“某之所以说这些,就是想告诫大家,到了飞狐,进了大山,我们必须与山里的居民和睦相处,不要肆意欺侮,更不要烧杀掳掠。我们必须要知道,联盟不论是立足大山,还是纵横北疆,都需要北疆人的支持,不论他们是汉人、是汉化的鲜卑人,还是胡虏诸种,他们都是生在中土长在中土的大汉人,都是我们的兄弟姊妹。”

    =

    。。。

    。。。

第五百九十八章 出人意料

    李风云看到联盟豪帅们都没有冒险攻打高阳的意愿,而李雄、韩世谔和周仲等人也没有拿有限实力殊死一搏的决心,毕竟分析和推演说到底还是纸上谈兵的东西,任由李得天花乱坠,也无法减轻圣主亲临涿郡所带来的巨大威胁,于是李风云毅然决定不再浪费时间,独断专行,直接下命令。

    “左路大军以建昌公(李子雄)为统帅,下辖六军,新义公(韩世谔)和义宁公(周仲)各率一军,总管郭明率联盟第一、第二和第三军,李珉和牛进达的联盟第二十三军,均受建昌公节制。”

    “大总管府所属官员,联盟辎重营,以及追随联盟北上的老弱妇孺,由总管韩寿率骁骑军扈从保护,跟从左路大军北上。”

    “在三路大军会师飞狐之前,由建昌公代掌大总管府军政事务,大总管府所属官员皆遵从建昌公的命令。”

    此言一出,李子雄、李珉、韩世谔、周仲等人喜出望外,而联盟豪帅们则是一片哗然,当即就有人激动地叫嚷起来。

    左路大军承担着开辟联盟立足之地的重任,关系到联盟的生死存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理所当然应该由联盟豪帅们来承担这一重任,另外以飞狐陉为中心的这片大山是南北走私的“咽喉”要隘,灵丘、飞狐和蔚城三地肯定藏有大量财富,而这些财富理所当然也应该由联盟豪帅们中饱私囊,岂能拱手送给“外人”?

    李风云双手虚按,示意豪帅们稍安勿躁,听他解释。

    “北上的任务非常重,而完成任务的时间却非常短,满打满算十天。”李道,“七月三十之前,左路大军必须拿下飞狐城,八月初一之前,左路大军必须拿下蒲阴陉,给在易水、巨马河一线阻击敌军的中路大军打开撤退通道。虽然中路大军抵达易水后,也会派出一支偏师攻打蒲阴陉,但拿下蒲阴陉,并不等于有了退路,必须拿下飞狐城,这条退路才算完整。如果左路大军攻打飞狐受阻,结果可想而知,中路大军为了减少损失,保存实力,只有后撤博陵郡,取道常山关北上,如此一来,攻打高阳的右路大军要么掳掠有限,要么来不及撤退,被迫南下永济渠求生。”

    李风云看看豪帅们,严肃地问道,“你们谁敢拿人头保证,你能在十天内拿下飞狐城,某就把北上重任交给你。”

    无人回应,但有人很不服气,质问道,“如果建昌公未能在十天内拿下飞狐城,明公是否也要取他的项上人头?”

    李风云尚未回答,李子雄的声音就已经响了起来,锋利如刀,“你是否要老夫立下军令状?”

    顿时鸦雀无声。李子雄戎马一生,战绩无数,功勋显赫,这帮豪帅们根本无法望其项背,冲动的时候瞎嚷嚷两句倒是可以,当真要针锋相对了却是绝无胆量。虽然人家是虎落平阳,而且还是一只日暮西山的老虎,但那终究也是“虎”啊,你想“欺负”他也要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个实力,千万不能一不小心把自己赔了进去。

    李子雄知道李风云的“用意”,所以也没有咄咄逼人,而是打开天窗说亮话,以诚待人,“大总管需要联盟内部的团结,而整个团结需要建立在彼此的信任上。大总管让我们这帮人北上打飞狐,就是给我们这帮人一个赢得你们信任的机会。如果你们信任老夫,老夫就以项上人头立下军令状。七月三十之前,老夫若没有拿下飞狐,没有给中路大军打开一条撤退的通道,老夫这颗人头就是你们的。”

    屋内再无反对之声。实际上一听说必须在十天内拿下飞狐,豪帅们立即绝了心思。谁有把握在十天内拿下飞狐?这个任务难度太大了,能够承担这一重任的显然只有作战经验最为丰富的李子雄。

    李风云看到李子雄如此“善解人意”,很是感激,当着众豪帅的面,躬身致谢。

    李风云的确有让李子雄和韩世谔等人利用这个机会为联盟建功的用意,毕竟若想赢得豪帅们的尊重和信任,仅靠尊贵的身份肯定不行,身份那玩意中看不中用,进了联盟大都是贼,身份再尊贵也是历史,完全没有功勋来得实在。

    还有一层原因李风云不能说,但李子雄应该有所领悟。攻打高阳的右路大军可能失败,正面阻击卫府军的中路大军也有可能失败,失败了豪帅们逃之夭夭,只要活着就能拉起队伍重头再来,但李子雄和韩世谔等人却不能冒这样的风险,李风云必须保证他们活着,这样一来当然就要以他们为选锋北上抢占一块地盘,否则北上谋划等同失败,与齐王之间的合作也无从谈起,至于利用南北大战的机会据北疆而崛起的目标更是遥不可及。

    李风云为什么要保证李子雄和韩世谔等贵胄必须活着?这不仅是与齐王合作的需要,也是联盟发展壮大的需要。

    联盟若想发展壮大,仅靠这些出身卑微的豪帅们肯定不行。豪帅们先天不足,实力不够,他们缺的不是智慧,而是“资源”,这个资源包括理念、学识、眼界、人脉、财富等等,所以今日的中土还是门阀士族的天下,豪门世家子弟依旧是中土的精英,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联盟若想有一个灿烂的未来,豪帅们若想实现梦想成为以军功崛起的新兴贵族,李风云就必须信任和重用这些贵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旦加强和巩固了彼此间的利益基础,大家齐心协力共谋未来,那联盟就有了逐鹿争霸的资本。

    这个想法李风云不能说出来,只能埋在心底,只能依靠自己对联盟的掌控力一点点地去实现,一旦暴露了,必定会激怒豪帅们,大家离心离德,后果不言而喻。

    另外还有一个不能宣之于口的原因,同样是针对豪帅们,那就是李风云无法保证豪帅们在攻占灵丘、飞狐和蔚城之后,面对走私财富的诱惑,能否控制自己的**,一旦控制不住,大开杀戒,烧杀掳掠,必然会激怒地方官府、地方势力和当地居民,如此形势就失控了,必然会危及到立足之计的实施,那个后果就严重了,后悔都来不及。

    为防患于未然,李风云只能选择李子雄和韩世谔等贵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文武兼备,一部分人在军政两界都出任过重要官员,具有丰富的军政管理经验,由这样一群人去占领和管理一块小地方,实在是大材小用,但对急需解决生存的联盟来说,却是及时雨,好钢用在刀刃上。

    “右路大军由某亲自统率。”

    李风云此言一出,很多豪帅暗自松了一口气。李风云既然把北上重任托付给了李子雄,那么他理所当然要去打高阳,这是预料之中的事,但凡事都有意外,在李风云没有宣布之前,谁也不敢保证没有变数。没有人愿意打高阳,胜算太小,即便打下来了,代价也很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