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隋-第4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厥人的事,阿史德俞祁都愿意去干。

    =

    。。。

    。。。

第751章 醒悟太迟

    九月十三,上午,闪电原。┟╟┟┞要看书。ww。╟

    李风云指挥联盟大军急推进,距离突厥人的牙旗越来越近。

    守护牙旗的部落大军同仇敌忾,做好了战斗准备,剑拔弩张,一触即。当然,部落领们各怀心思,并没有一往无前舍身赴死的决心,对此阿史那思摩心知肚明,毕竟闪电原上的诸种部落已基本撤离完毕,人畜一走草原上空空荡荡,“清野”就算完成了,财物就算保全了,至于“坚壁”也就没有实际意义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草原广袤,无边无际,游牧种族世代坚持“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游击战术,不会与敌人争夺一城一地之得失,不到走投无路之际也不会与敌人拼个两败俱伤玉石俱焚。

    阿史那思摩同样没有与李风云浴血厮杀的念头,而且他有把握确定李风云也不会与自己倾力一战。

    李风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他之所以出塞作战,目的是生存,而生存的前提就是实力,没有实力如何生存?如果李风云第一次出塞就与突厥人打个你死我活,奄奄一息,接下来他怎么办?所以李风云对阿史那思摩的主动“试探”做出了积极回应,明显就有争取“默契”的意思。┟┡要看┡┢书。ww。╟只要双方默契“配合”,必然能以最小代价牟取最大利益。目前局势下,阿史那咄捺和阿史那思摩只要保证了碛东南局势的稳定,那就是大功一件,可以为牙旗保守派争取到更多话语权,而齐王和李风云只要牢牢牵制住了碛东南的突厥人,事实上恶化了大漠局势,彰显了自己的价值,则不但可以有效缓解北疆防御上的重压,还能为自己争取到一个较好的生存环境。

    所以阿史那思摩虽然表现得很焦虑,很紧张,似乎诸部落领们不能齐心协力,牙旗就必然会被中土所摧毁,南北关系就必然破裂,南北大战就必然爆,最终大家的利益都将在仓促爆的战争中丧失殆尽,搞得上上下下下都绷紧了神经,唯恐一个失误酿成大错,但实际上阿史那思摩的心里还是很淡定,很从容,面对李风云张牙舞爪的暴戾之势泰然自若。

    与此同时,从平地松林方向呼啸而来的马贼盗寇,距离七水泊也越来越近。

    阿史那思摩接到斥候传来的消息,有些不安,感觉有些反常。┡╟╟┠要看书1。┞中土人杀进了闪电原,这个消息早已传开,这群跑来趁火打劫的马贼盗寇不可能不知道,但即便如此,他们依旧急吼吼地杀了过来,非要与虎夺食,这就反常了,难道他们就不怕中土人顺势“吃”掉他们?马贼盗寇谨小慎微,正常情况下应该游戈在七水泊外围,冷眼旁观,耐心等待下手的机会,只要中土人与突厥人打起来,打得“热火朝天”,他们就能趁火打劫,完全没必要如此急迫。

    忽然,一个奇异的念头从阿史那思摩的心底涌出,难道他们是一伙的?这个念头一经产生就不可遏止,让阿史那思摩立即以此为基础,对目下扑朔迷离的局势做出新的分析和推演。

    几年前刀就活跃在松漠一带,平地松林正是他的盘驻地,其风生水起之时手下贼寇一度多达两千余骑,对松漠东西方向的诸种部落造成了严重威胁,结果遭到了突厥人和霫人、奚人、契丹人乃至中土人的四面围剿,全军覆没。但现在刀死而复生,平地松林里的马贼盗寇也蜂拥而出,并且同时出现在闪电原上,这就很巧合了,如果他们是一伙的,平地松林里的马贼盗寇都是刀的旧部,事情就复杂了,当年的全军覆没很可能就是一场冒领功劳的骗局,而更严重的是,刀和他的旧部会合,刀很快就能拉起一支彪悍马军,刀的实力会在短短时间内膨胀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不但会严重威胁到碛东南的安全,还会影响到东北局势,因为刀当年之所以盘驻于平地松林,目标正是东北,而这也是奚王阿会正主动联合各方力量,乘着刀羽翼未丰之际,四面围剿置其于死地的重要原因。┠┟要╟看╟书1k┠

    阿史那思摩越想越是心惊,眼前迷雾也渐渐消散,逐渐看到了掩藏在目下危局中的秘密。

    东北一直是中土人的目标,奈何中土要对付的敌人太多,中土不得不集中力量先对付强大的敌人,只能把东北这个较小目标无限期延后,所以这些年来中土虽有觊觎东北之心,却一直没有实际行动。

    刀当年活跃在松漠一带,肯定是受裴世矩的指使,承担了重要使命,目标就是东北,即便拿不下东北,也要混乱东北,削弱突厥人对东北的控制,缓解中土在东北疆方向的镇戍压力。可惜他的身份暴露后,中土的阴谋也就暴露了,于是松漠四周的诸种部落联手剿杀了刀,扼杀了中土的阴谋。如今刀换了一个身份,卷土重来,目标肯定还是东北,只是这一次刀不是单枪匹马,单打独斗了,而中土也不再遮遮掩掩,终于露出了狞狰嘴脸,借助刀这个中土“叛贼”的力量攻打东北,占据东北,把突厥人的势力赶出东北,从而到达遏制和削弱突厥人的目的。┞要┟看┠┠书1。┡

    也就是说,中土还是顾忌大漠牙帐,暂时还不想挑起南北战争,还必须维持目前的南北关系,还不能立即与大漠反目成仇,而这与中土连续进行对外征伐,国力损耗巨大,需要时间休养生息以恢复元气的事实,是完全符合的。因此史蜀胡悉的推断是错误的,他和牙帐激进派高估了中土的国力,低估了中土皇帝和东都中枢决策者的智慧,以为中土卫府军在两次东征失利后,为洗刷耻辱和挽救声誉,要亲自出手攻打东北,实际上他们根本没必要亲自杀人,借刀杀人就可以了。真正出手攻打东北的是刀,而为了隐藏这个秘密,到达一击致命的目的,中土人殚精竭虑,各方力量联手制造了一个大骗局,为此中土的齐王甚至不顾危险亲赴边陲,目的就是为了在抢占东北的功劳中分一杯羹。

    阿史那思摩找到了关键,豁然贯通,但这还不能成为定论,目前还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他的推断是正确的,只是,等到有证据可以证明他的推断正确无误的时候,一切都迟了,刀早就离开闪电原,如离弦之箭射向了东北。而东北那边根本就没人想到刀会从背后杀出来,奚人因为有碛东南牙旗保护他们的后背,万无一失,所以奚王正率主力在托纥臣水一带与契丹人激烈厮杀,奚族南部的镇戍重点也在燕山的古北口,全力盯防中土的幽州,因此奚族腹地的卫戍力量此刻非常薄弱,面对刀这支数万人的大军,奚人在措手不及之下根本没有还手之力,结果可想而知。

    阿史那思摩焦虑不安,担心猜想变成事实。如果刀带着数万大军进入东北,而齐王带着大军滞留怀荒不走,那么碛东南牙旗就不得不两线作战,顾此失彼,处境十分困窘,而无论从阿史那咄捺本人还是从牙旗利益来说,碛东南都是镇戍重点,所以给予东北的支援就非常有限,如此一来,东北战场上双方实力此消彼长,刀在中土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持下,必然占据较大优势,极有可能重创东北三族,代替突厥人实际控制东北。局势如果展到这一步,碛东南牙旗就陷入中土人的夹击之中,大漠在南北对峙中的优势大大削弱,一旦南北大战爆,大漠的胜算微乎其微。

    九月十三,午时,李风云带着联盟大军进入七水泊,距离牙旗近在咫尺。与此同时,来自平地松林的马贼联军也到了七水泊。

    很快,三方以七水泊为中心展开对峙,形势异常紧张,大战一触即。

    时间飞逝,所有人都在焦急等待中土人擂响战鼓,动攻击,但战鼓迟迟不响,草原上的空气仿若凝滞,让人难以喘息。

    黄昏来临,夕阳如血,很快夜幕降临,但突厥人不敢有丝毫松懈,睁大眼睛望着草原上的漫天星火,防备中土人动袭击。

    阿史那思摩的不详之念越来越浓,终于他按捺不住,急书一份,连夜送给闪电河西岸的阿史那咄捺,把自己的分析和推测详细告知,请阿史那咄捺做好两手准备,明天必须调遣精锐主力返回牙旗,一旦刀突然掉头冲进平地松林,证实阿史那思摩的推测是正确的,那么牙旗必须亡羊补牢,集结全部主力展开追杀,竭尽全力阻止刀攻打东北,否则后果严重,牙旗利益的损失倒是其次,重要的是它可能会改变现有的南北对峙之局,陷大漠于不利。

    然而,阿史那思摩醒悟得太迟,当他急书阿史那咄捺之时,李子雄已经带着左中右三路大军及商贾队伍,在夜色的掩护下,急东进,直奔平地松林。

    =

    。。。

    。。。

第七百四十九章 兄弟的质疑

    九月十三,入暮时分,李风云、呼延翦、井疆六斤蜚与平?松林的马贼联军首领米庸、斛律霸会合,当年的生死兄弟再度聚首,欣喜若狂,激动不已。

    米庸是栗特人,出自昭武九姓中的米氏,身形矫健,相貌俊伟,眼神冰冷,浑身上下散发出一股凌厉杀气,仿若一柄出鞘利剑,气势逼人,一看就是个冷酷无情、杀人如麻的厉害角色。斛律霸是鲜卑人,出自虏姓望族,人如其名,霸气十足,长得高大雄壮,孔武有力,气势如虎,不要说李风云了,即便是健硕的井疆六斤蜚站在斛律霸身边,也整整小了一号。

    稍作寒暄,米庸率先平静下来,语气冷厉地问道,“你见到闻喜公(裴世矩)了?”

    此言一出,兄弟重聚的喜悦气氛霎时消散,愤怒和痛楚就像两把锋利的刀插入心灵深处,昔日苦难如同咆哮洪水一般冲上心头,让人情难自禁。

    当年死里逃生后,这帮兄弟就心灰意冷,各奔东西了,如果不是因为李风云的召唤,余生不要说报仇无望,就连苟延残喘都有一定难度,毕竟斩草要除根,不论是国内出卖他们的政客还是塞外围剿他们的敌人,都不会放弃追杀。李服他们重出江湖报仇雪恨,并拿出了一个周详的计划,即在地方势力较弱却又互相征伐局势混乱,同时中土、大漠和远东等各大势力又插手其中,导致利益纠葛非常复杂的东北地区,发展壮大,割据称霸,具备报仇的实力了,然后再向强大的对手发动攻击,讨还血债。从此这帮兄弟就以李风云为首,踏上了一条荆棘层生的不归路。

    报仇的首要条件就是实力,没有实力一切都是空谈,而在实力孱弱之时,就必须隐藏形迹,不能暴露真实身份,一旦暴露必遭剿杀,所以一帮兄弟化整为零,分散各处,打算等到拥有一定实力了才化零为整,合兵一处,但李风云过于心心急,动作太猛,目标太大,风生水起之后,立即遭到了塞外各方势力的联手剿杀。

    侥幸的是,李风云当时还是单打独斗,一帮兄弟还是化整为零,就算李风云失败了,其他兄弟的实力还在,还能继续实施这一计划,而李风云在兵败之前,已经认识到仅靠自家一帮兄弟事实上根本完成不了这一计划,必须另辟蹊径,另作图谋,于是毅然决定返回中土,乘着中土倾尽国力东征高句丽之际,寻找新的机遇。

    李风云成功了,他创造了奇迹,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从无到有,从孑然一身到坐拥数万大军,从孤家寡人一个到结盟齐王、韦福嗣、李子雄、韩世谔等众多权贵,还与河北豪门世家建立了密切的利益联系,而更神奇的是,他竟然出塞了,把所有能够团结到一起的力量都裹挟到了北疆边陲,为他卷土重来东山再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李风云有多大多粗,有多少本事,这些生死与共的兄弟们一清二楚,凭借李风云的个人能力,绝无可能创造如此奇迹,否则两年前他就不会“败走麦城”,冒着身死族灭的危险重返中土寻找机会,所以答案只有一个,在李风云的背后,肯定有一股巨大力量的支持。

    过去李风云之所以能屡创奇迹,能书写不死传奇,是因为他是裴世矩的门生,有裴世矩的绝对信任和倾力支持,李风云就是裴世矩在塞外的代言人,李出来的话就代表着裴世矩的权威,李风云拥有难以估量的庞大能量,所以他才能创造奇迹,才能书写不死传奇。然而,自当年秘军被人出卖,在金山一战全军覆没后,李风云与裴世矩就反目成仇了,李风云不得不依靠个人力量报仇雪恨,结果困难重重,呕心沥血数年的成果尚不及敌人的一击之威,一战而没。

    现在呢?现在李风云脱胎换骨,鸟枪换炮,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拉出来一支数万人的队伍,还有中土未来储君齐王的倾力支持,更匪夷所思的是,还能在卫府军的四面包围下从齐鲁千里迢迢地转战燕北,一路上烧杀掳掠,缴获无数,竟然还毫发无伤,这叫奇迹?这根本就不是奇迹,而是部署,是事先就安排好的,一切都在谋划之中。

    p》这是谁的谋划?李风云得到了谁的支持?李风云在为谁冲锋陷阵?答案不言而喻。

    呼延翦和井疆六斤蜚视而不见,是因为他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只能默认这个事实,但米庸接受不了,米庸是天生的刺客,是秘军无往不利无所不在的剑,从小到大的残酷训练让米庸心硬如铁,坚忍不拔,性格极其倔犟,只要认准的目标,不论付出多大代价都必须拿下,做事如此,做人亦如此。

    裴世矩做为秘军实质上的最高统帅,做为米庸这一代秘兵的直接打造者,做为他们的师长,于情于理都不会出卖他们,这一点米庸坚信不疑,但裴世矩是个政客,秘军是他先实现政治利益的工具,所以在裴世矩心中,当政治利益与秘军存亡发生冲突时,裴世矩必然选择政治利益而放弃秘军,也就是说,裴世矩肯定知道中土皇帝和中枢高层做出了牺牲秘军的决策,但裴世矩迫于政治利益的需要,不得不接受了这个决策,而这是米庸所不能原谅的。你背叛了自己的部下,牺牲了自己的门生弟子,恩断义绝,那就是仇恨,虽然我不能因此而杀你,但我至死不会原谅你。

    但是,李风云背叛了这一“共识”,卑躬屈膝,向裴世矩伸出了求助之手,甚至,再一次回到裴世矩的身边,为裴世矩效力,为中土皇帝冲锋陷阵,为出卖他们、杀死秘军兄弟的仇人卖命,这绝对不能接受,不可容忍,所以米庸愤怒了,厉声质问,“你见到闻喜公(裴世矩)了?”

    李风云早有预料,知道事情到了米庸这里肯定有麻烦,尤其今天下午迟迟看不到米庸和斛律霸的身影,他就担心了,想早早过来会合,详细解释一番,但他要安排李子雄带着主力大军先行东进,根本脱不开身,直到黄昏,才在呼延翦和井疆六斤蜚的催促下匆忙赶来。果如他所料,见面后米庸第一句话就是质疑他是否重回裴世矩麾下。

    “某没有见到闻喜公。”李风云实话实说,“某的确想见他一面,而裴宣机也帮我进言了,但闻喜公拒绝了。”

    这句话讯息量很丰富,米庸和呼延翦等人互相看看,都倍感疑惑,李风云不会骗他们,形势发展到这一步,兄弟们的团结至关重要,蓄意欺骗毫无意义,也没有作用,大家彼此了解,是不是说谎一目了然。

    “那你的数万大军如何解释?”米庸追问道,“齐王尾随而至,一路掩护,又如何解释?”

    “某的确借助了闻喜公的力量,而这也是某迫不得已返回中土寻找机会的重要原因。”李道,“当年那件事是中枢机密,知情者本来就寥寥无几,而渤海公(高颎)等知情者又先后辞世,所以到了今天,知道这一机密者少之又少,对内情一清二楚者更是屈指可数。建昌公李子雄知道这一机密,却对内情知之甚少,这导致他误会某的背后有闻喜公的支持。某将错就错,借助这一误会,利用李子雄的力量赢得了齐王的默契,得以在齐鲁迅速发展壮大,然后再借助齐王的力量,开始实施北上大计。”

    李风云事无巨细,把这两年的经历合盘托出。事实证明,李风云之所以能够创造奇迹,的确是借助了闻喜公裴世矩的力量,而更重要的是,当裴世矩发现真相时,一切都已既成事实,他被李风云“拖下水”,危机已事实存在,而解决危机的唯一办法,就是默许李风云完成北上大计,只要最终结果有利于中土,有利于中土皇帝和中枢当权者,日后即便真相暴露,危机也能轻易化解。

    裴世矩拒绝召见李风云,固然有对李风云披着虎皮做大旗,狐假虎威的不满,也有担心被李风云进一步利用,牟取更大利益,却置自己于更危险处境的考虑,换句话说,双方隔阂已生,彼此不再信任,即便李风云愿意终归裴世矩麾下,裴世矩也不敢把一个随时都会爆发的祸患放在身边。

    “你今日的北上大计,与我们当初的复仇大计,前期虽然殊途同归,都是据东北而称霸,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