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隋-第4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部的团结还是重中之重,否则一旦分裂,大家一起玩完。

    然而不论是李子雄还是杨恭道,都是东都权力顶层圈子里的大人物,都是玩权谋的高手,对崔弘升这种小手段不屑一顾,一眼就看穿了。李子雄的回应还算含蓄,杨恭道就不给面子了,干净利落地顶了回去。

    “多虑了,多虑了。”崔弘升不动声色地摇摇手,故作淡然地说道,“某奉旨赶赴古北口,邀请你们谈判,一方面代表了圣主和中枢对东北局势的重视,一方面也代表了合作的诚意。某既然带着诚意而来,当然希望谋个好结果,拖延推诿,针锋相对,都无助于解决问题,所以”崔弘升看看李子雄和杨恭道,摊开双手,做了个“坦诚”之势,“你们拿个建议出来,然后我们具体商量,如何?”

    崔弘升“罕见”的主动放低姿态,出乎李子雄和杨恭道的预料。官方以退为进,这一招也算高明,既有诚意,又给面子,这就逼得李子雄和杨恭道不得不妥协,不得不与崔弘升共同谋划。

    “现在李风云正在鬼方战场与突厥人激战,短期内难决胜负,而胜负未分之前,北征弱洛水就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执行的基础。”李子雄坦诚说道,“这种局面下,李风云即便做出答复,也是一口拒绝,所以我们不是故意拖延推诿,而是实在拿不出有效建议。”

    崔弘升手抚长髯,连连点头,表示理解,“某既然来了,就不能空手而归,否则无法向圣主和中枢交待。”

    李子雄和杨恭道互相看看,也是点头表示理解。如果崔弘升空手而归,不要说崔弘升没办法交待,对安州方面也是极其不利。这事情本来是安州挑起来的,安州说要北征弱洛水,恳请长城内给予支援,现在圣主和中枢重视了,做出了决策,拿出了条件,结果安州方面却退缩了,出尔反尔,说我还没有做好北征弱洛水的准备,我不能答应你的条件,这不是拿圣主和中枢开涮嘛,后果可想而知。

    “我们各退一步。”崔弘升建议道,“我们不要就目前局势做具体商谈,也不因鬼方胜负未分就无谓等待,而是以安州北征弱洛水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做局势展望,并进行具体商谈,如何?”

    李子雄沉默不语。

    杨恭道想了一下,问道,“明公能否透露一下,目前国内外局势下,圣主和中枢有何对策?”

    崔弘升心领神会,踌躇不言,仔细斟酌。

    目前国内外的局势是内忧外患,攘外必先安内,稳定国内局势乃首要之务。如何稳定?当然是缓解政治上的核心矛盾,也就是缓解改革和保守的矛盾。杨玄感兵变是这一矛盾的总爆发,圣主和改革派肯定要吸取教训,在国策上做出调整,要向保守派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以尽快稳定两京政局,稳定国内乱局。

    杨恭道要问的就是圣主和改革派在国策上做出了何种调整。若圣主和中枢把精力都放在解决国内矛盾上,那么为了稳定南北关系,中枢对安州的支持力度必定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甚至关键时刻,为了延缓南北战争的爆发,干脆牺牲安州。反之,支持力度就大了,而安州则能借助南北大战向圣主和中枢“讹诈”到更多政治利益,达成预期目标。

    杨恭道的这一问非常重要,崔弘升必须给出答案,而李子雄和杨恭道根本不担心崔弘升说谎话,因为在坐三人虽然分属不同阵营,但就政治立场来说,都是保守派。李子雄属于关陇阵营,坚定的保守派杨恭道是宗室子弟,虽然在政治上义无反顾地支持圣主,但就中央集权改革而言,更偏向于先帝时期所坚持的“温和渐进”式改革崔弘升是山东超级豪门,同样在政治上支持圣主,借助圣主的力量抗衡关陇人的排挤和打击,但超级豪门是中央集权改革的首要“蚕食”目标,理所当然反对中央集权,只是不敢公开反对,于是暗中掣肘,不计代价“扯后腿”。所以这三人在政治上有共同利益诉求,有合作的基础,当然,前提是,必须有合作的条件。

    “在某离开东都前,御史大夫裴蕴、刑部侍郎骨仪、大理寺卿郑善果已返回东都,奉旨对叛逆杨玄感及其同党展开清算。”崔弘升神情凝重,语气低沉,“但此次平叛,西京居功至伟,潼关已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大山,牢牢阻挡了清算风暴的扩张和蔓延。”

    崔弘升的回答“牛头不对马嘴”,但正是李子雄和杨恭道所需要的答案。两京政治危机不但没有随着杨玄感兵变失败而缓解,反而随着政治清算日益加重,这说明什么?说明圣主和改革派在政治核心矛盾上拒不妥协,两京政治危机陷入死局,两京濒临分裂边缘,国内局势急骤恶化。

    “某到了高阳宫之后,参加了几次中枢议事。”崔弘升停了片刻,继续说道,“圣主决意进行第三次东征,但中枢阻力太大,至今形成不了决策。正反双方争论的焦点就是南北大战何时爆发,以何种形式爆发。以卫府的分析和推演,如果中土不能在最短时间内,联合西突厥夹击大漠,主动发动南北战争,那么大漠迫于生存危机,西突厥迫于葱岭以西局势的恶化,必然联手夹击中土,中土被动应战,胜算渺茫,所以中枢形成了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南北大战迫在眉睫,第三次东征已无意义,当务之急是稳定国内局势,恢复国力,即便不能在最短时间内主动发动南北战争,也要竭尽全力巩固和增加西、北两疆镇戍力量,以御敌于长城之外而另一种意见认为,天下大势较为乐观,南北大战短期内尚无爆发之可能,第三次东征必须进行,必须彻底摧毁高句丽,以壮国威、军威,然后再集中力量进行南北战争的前期准备,力争联合西突厥主动发动南北大战。”

    “中枢内部僵持不下之际,安州传来了好消息。”崔弘升望着李子雄和杨恭道,脸上露出一丝笑容,“而安州北征弱洛水之计,恰好打破了中枢内部的对峙,给争论双方赢得了回旋余地。”

    李子雄敏锐察觉到什么,当即问道,“中枢内部有何妥协?”

    “第三次东征之议暂时搁置。”崔弘升毫不隐瞒,开诚布公地说道,“圣主和中枢一致认为,如果安州的版图扩大到弱洛水,你们控制了东北,中土在南北大局中占据了较大优势,则第三次东征即便还要发动,亦再无后顾之忧,胜利唾手可得,第三次东征的规模因此可大大减小,而圣主和中枢的大部分精力亦可用来稳定国内局势,进行南北战争的前期准备,如此中枢争论双方的矛盾便可大大缓解,有助于圣主全力解决内忧外患之危局。”

    杨恭道思维敏捷,立即追问道,“如此一来,安州在长城内的支持下,迅速坐大,甚至割据称霸,分庭抗礼,这也在圣主和中枢的接受范围内?难道他们就不怕养虎为患,危及自身?”

    崔弘升抚髯而笑,“这就是圣主诏令某赶赴古北口的原因所在。”

    李子雄和杨恭道相视一笑,暗自激动,终于还是看到了一线希望,李风云出塞征战大计,终于迎来了一线曙光,但两人仅仅就兴奋了一下,随即就愁眉不展了。

    崔弘升说了这么多,透露了这么多中枢机密,实际上就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虽然圣主可能会做出承诺,给予安州一定的回报,但安州若想达到圣主的目标,难如上天。当然,难如上天也要迎难而上,而首要前提就是扩张实力,最好最快的办法就是飞狐叛军出关,如此安州立即就能获得六七万军队的补充,再加上长城内给予的装备支援,安州整体实力会迎来一个巨大飞跃,然而关键问题是,飞狐叛军出关,他们两人说了不算,李了算,另外飞狐叛军出关,李风云和大联盟草根系的实力会膨胀到一个新高度,这种局面下,以李子雄为首的大联盟贵族系能否维持既有的话语权?能否继续维持与李风云的合作,确保李风云带着大联盟,遵从圣主和中枢的命令,奔走在维护中土利益的道路上?

    “现在,我们能否就安州及东北的未来,具体谈一谈?”崔弘升问道。

    李子雄率先妥协,“善!”

    杨恭道看了李子雄一眼,又看看目露得意之色的崔弘升,暗自苦叹,绕了一圈,崔弘升的离间计还是成功了,果然老奸巨滑。画饼充饥也还,望梅止渴也好,对李子雄和杨恭道的诱惑都非常致命,相比李风云和大联盟的命运,他们更在乎自己的利益。

    “善!”杨恭道也妥协了,“我们可以向李风云施压,但仅靠我们在大联盟内部施压远远不够,毕竟圣主的承诺是有条件的,而要实现这一条件,大联盟必须维持团结,我们必须与李风云齐心协力,关键时刻必须给他以坚决支持,所以明公还要想想其他办法。”

    崔弘升大喜。堡垒还是要从内部攻破,安州这个堡垒已经拿下,接下来他只要攻破飞狐那个堡垒,则大事可定。

    。。。

第八百六十六章 不拒绝

    十月二十七,下午,安州鬼方。

    茫茫雪原上,突厥大军就像一条绵延十几里长的大蛇,急速西行,而在大蛇的前后左右,一支支中土马军就如饥饿野狼,在风雪中奔跑咆哮,张开獠牙利齿,一次次扑向大蛇,拉扯撕咬,竭尽所能杀伤猎物。

    突厥人虽然处境被动,士气不高,但控弦们久经沙场,战斗经验丰富,越是危险时刻越是抱成一团,严防死守,所以军心未散,各部互相支援,前后呼应,撤退井然有序,防守有条不紊,不时握紧拳头展开凌厉反击,给四面扑来的恶狼迎头一棒。

    双方你来我往,杀声震天,随着时间流逝,双方将士逐渐没入林海之中,距离鬼方越来越远。

    东湖戍,李风云指挥联盟各步军团打扫战场,收缴战利品,等待追杀大军的捷报,同时给方城大总管府报捷,给蟠龙堡的李子雄报捷。

    就在这时,李子雄、杨恭道的联名书信送达统帅部,详细告之十月二十四与古北口谈判内容,长城内支持安州北征弱洛水,并在辽东方向给予配合,希望安州能够取得预期战果,但长城内更希望安州确保这个战果不失,为此长城内提出要求,年底前把飞狐叛军撤进安州,以便在最短时间内提高安州整体实力。

    至于长城内为什么下定决心解决飞狐叛军这个隐患,李子雄和杨恭道也做了一番解释,其主要原因应该是江南贼刘元进据吴郡而称帝,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给圣主和中枢敲醒了警钟,担心中土统一大业崩溃,担心中土陷入分裂和战乱,而北疆乃是南北大战的前线,长城乃是中土统一的屏障,不容有失,为防患于未然,圣主和中枢当然要迅速铲除飞狐叛军这个隐患。

    看到江南贼刘元进的名字,李风云不禁想到了杜伏威和辅公祏,不知道这兄弟俩如今在江淮一带是否混得风生水起,毕竟他们活跃地点就在江都附近,而江都乃江左第一重镇,又有陪都之实,重兵驻防,对队伍的早期发展的确不利。

    楸这个念头一掠而过,接着李风云就产生了不详预感,预感自己之前所拟的,利用齐王、飞狐叛军和安州三股势力,在长城内外、幽燕和东北之间形成呼应之势,以便南北大战后,迅速控制幽燕称霸北疆的谋划,可能要遭受重挫,而原因就是自己对国内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忽视了各路叛军首领纷纷割据称帝,迅速拉开了分裂和战乱的序幕,严重动摇了国祚根基,剧烈冲击了统一大业,圣主和中枢面对这一危局,必然使出浑身解数,竭尽所能予以拯救,而这正是圣主和中枢一反常态,强烈并坚定要求飞狐叛军出关的原因所在。

    相比国祚和统一大业,圣主和中枢宁愿输掉南北大战,也不愿眼睁睁看着国祚崩亡,统一大业四分五裂。

    这是死局,安州如果拒绝飞狐叛军出关,会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比如长城内会断绝支援,并借助突厥人和东胡诸种的力量,困死安州,同时对飞狐叛军展开围剿,齐王的巡边亦会结束,而所有这些“反应”都对安州不利,李风云的“如意算盘”完全落空,未来谋划同样失败。

    两害相权取其轻,今日安州实力孱弱,根本跳不出这个死局,更不是圣主和中枢的对手,唯一破局的办法就是接受这个条件,继续赢得长城内的支持,迅速发展壮大,未来依旧还有控制幽燕称霸北疆的可能,否则前景就很悲观了。

    李风云沉思良久,回书李子雄和杨恭道,拖,不要拒绝,但要讨价还价,确保长城内看到希望,始终给安州以支援,若北征弱洛水取得阶段性成果,安州手上的筹码就越多,讨价还价的余地也就越大。

    当然,圣主和中枢既然给出了飞狐留守军团出关的时限,此事对安州来说也就没有转圜余地,只能另谋他策,只能从飞狐留守军团自身和齐王那边想办法,比如飞狐留守军团内部取得一致意见,拒绝出关,比如齐王与飞狐留守军团内外夹攻,强势夺取燕北控制权,激化与圣主、中枢和涿郡留守府的矛盾,如此也能把飞狐军团留在长城内。

    所以李风云又急书大总管府的萧逸,把这一对策告之李思行,请李思行马上进关,以最快速度与齐王、飞狐留守军团取得联系,极力说服齐王和飞狐的豪帅们实施这一对策,毕竟塞外形势险恶,飞狐军团出关亦是前途未卜,甚至九死一生,而齐王失去飞狐军团这一有力后援,也增加了发展壮大的难度,这对齐王亦是不利。

    十月二十八,突厥大军在平地松林中连遭伏击,大联盟的雷霆第二军和奚族阿会川部出敌不意,打了突厥人一个措手不及。

    与此同时,从鬼方战场追杀而来的大联盟各路马军也是“紧咬不放”,四面围堵,大大延缓了突厥人的撤退速度。

    然而在桃水一线,突厥援军呼啸而至,留守牙旗的吐屯阿史德漠煌集结数千控弦,向联盟军队展开了猛烈攻击。

    此刻韩世谔已接到斥候急报,知道突厥大军已撤离鬼方战场,他的任务已经完成,所以毫不犹豫,果断命令全线后撤。豹骑军率先撤离,雷霆第四军和第五军扈从两翼,辱纥王部控弦断后阻击,且战且走,尽可能延缓突厥人的救援速度。

    十月二十九,突厥大军撤过桃水,大联盟军队止步于桃水东岸,战斗结束。

    同日,李风云的命令送达平地松林,米庸和若干大斧率雷霆第二、第五军暂守桃水防线,就地休整,等到钟信、斛律霸和辱纥王雨率军赶至桃水接防后,则火速撤回鬼方参加北征。其余诸军,迅速撤回鬼方休整,择日北征。

    十月三十,正当李风云全力备战北征之时,再次接到李子雄和杨恭道的联名书信。

    崔弘升的出现让李风云切实感受到了来自圣主和中枢的重压,而“冲锋陷阵”的李子雄和杨恭道显然顶不住了,妥协了,改弦易辙,配合圣主和中枢向李风云施压,以大联盟内部的分裂来威胁李风云,这使得局势骤然严峻起来,迫使李风云不得不尽快做出抉择,以免大好局面毁于一旦,前功尽弃。

    之前李风云虽然已经做出决策,要求李、杨二人行拖延之计,不要拒绝圣主和中枢的要求,但实质上还是拒绝,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力争通过飞狐留守军团和齐王来联手控制燕北局势,间接达到拒绝之目的。

    然而,圣主诏令崔弘升亲赴古北口,提高谈判级别,证明了圣主和中枢驱逐飞狐叛军、稳定北疆的决心,而飞狐叛军出关,幽燕局势稳定,同样也符合以博陵崔氏为首的冀北和幽燕豪门世家的利益,符合以涿郡留守府等各级地方官府的利益,由此可以预见,接下来飞狐叛军必然面临中央、地方官府和地方势力的“围追堵截”,生存难度大大增加,飞狐留守军团无奈之下,必然产生迅速出关,与主力大军会合安州的迫切意愿。

    李风云离开飞狐前,曾与陈瑞、韩曜、甄宝车有过一番密谈,透露了利用齐王、飞狐和安州三股势力呼应于长城内外的谋划,因为当时不知道此次出塞能否攻占安州,所以这个谋划也就是纸上谈兵,知者寥寥。现在安州已经攻陷,但立足未稳,尚需时日巩固战果,所以飞狐留守军团当前并不具备出关条件,也就是说,陈瑞、韩曜和甄宝车应该还没有公开实施李风云的“三方呼应”之谋划,还没有告诉留守豪帅们飞狐军团的任务是坚守燕北,而不是择机出关会合主力。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央、地方官府和地方势力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手段,诱惑、怂恿和胁迫留守豪帅们迅速出关,那么陈瑞、韩曜和甄宝车在大势所趋之下,即便坚持留守飞狐,恐怕也得不到大多数人的响应,最终只能与豪帅们一起向安州施压,迫使李风云不得不同意他们出关。

    袁安看到李风云愁眉不展,忧心忡忡,不禁提醒道,“明公,现在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