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就是这个鬼天气,老天才让他们提前下班不用干活,下雨天成了休息天——回到宿舍可以睡觉,可以打“扑克”、玩“牌九”同时工资一分也不少,这可能也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这些来到西北干活的南方人,在此很少遇到老天下雨的机会,能够在宿舍里三个一伙,五个一堆的在玩。有的抽烟喷云吐雾,有的嘴里不停的喊叫:“阿拉丁勾!”、“阿拉老K”、“娘稀屁侬在耍无赖!”……一时间土屋里活像一个烟气迷漫,嘈杂混乱的大赌场。

表弟从工地回来,已被雨水淋湿,我接过他手中的工具并帮他换了衣服。他说他身上发冷有些不适,晚饭没吃就睡了。

到了夜里他开始发烧,嗓子发炎,咳嗽不止,烧得面红耳赤。我为之着急,给他倒水让他吃了一片ABC。等到天亮,我把他们队里的卫生员找来给他作了检查,并让他去兰州职工医院就诊。

当天上午,我提着一个装着脸盆、暖瓶、饭盒及洗漱工具的大网兜,陪他一起去七里河公交车站,搭乘途径职工医院开往西固城的公共汽车。来到医院,挂号、门诊、X光透视检查,医生确诊为他患了急性肺炎,当即让他住院。

他被安排到一楼的一个大病房,内有十几张病床,只有他们两个病号。次日那个病号出院,偌大的病房显得更加空当,仅住表弟一个病号和我一个陪护,而其它病房的病号也很少。到了夜晚,整个拐角楼的长长走道灯光昏暗,没有一点儿声响,让人寂寞和不安。

每天上午是医院里比较繁忙的时候。

早上六点,人们多数起床洗漱,然后打回早饭和开水,吃饭。八点医生查房,询问病情,而后护士给病号送药、打针。此时,医务人员出出进进,给病房带来了一些生机。

我守在表弟的床前,看护着他打完吊针,方可离开办别的事情。这样一连打了三天吊针,他的病情才见好转,炎症得以控制、烧已退去,咳嗽也慢慢减轻,据医生说再吃药治疗几天就可出院。我喜出望外,待他病愈出院回单位上班,我就可以动身启程去新疆了。

最后休息几天表弟的病渐渐好转,他由打针改为服药,自己也可以起来活动了。

一天午饭后,我在他们病号下午睡觉休息的时候,独自一人走出医院,来到黄河滩上毫无目的地闲荡起来。

职工医院位于市的西郊,处在去西固城西津西路的右侧。它座落在一片既无树木又无农田的黄河滩上。

黄河由西固城流来,在此绕一“牛梭”大弯靠北岸山根向东流去,南岸便留下了一片较为开阔的滩涂地,河边布满了沙砾与卵石和一些被暴雨山洪冲下来的乱草枯枝等杂物。

可能是为了不占用农民的耕地吧,所以医院才建在这里。

我由岸边跳到一块露出水面的岩石上,蹲着用手拨动激流,然后用双手掬起喝了两口黄河母亲的“乳汁”——冰凉而又浑浊的黄河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零距离的接触黄河,以示我对她的亲情。

回到岸上,我顺着河边朝东走去,来到一部高大的水车跟前。直径足有七、八米大的水轮被引来的河水冲击着转动均布在水轮周边的水斗,一个接一个的把河水车推到顶端,然后又逐个地将水翻倒在下边的池中,河水顺着一条沟渠朝南流到公路傍的(西津路)农田和菜地。

这是一个多么聪明的创举啊!——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兴修水利,利用水能的典范。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历史》课本里就曾讲过,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农业生产中就使用了铁器和兴修水利对水车的应用。

我沿着水渠向南走去,来到公路附近的一片农田和菜地里。

时值六月上旬,小麦抽穗扬花,蚕豆开花结荚,油菜花开一片石成金金黄,空气中散发着阵阵芬香,河湾此处呈现出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我回到医院刚好下午四点,表弟和其他几个病号正在这个大病房里看当天的《人民日报》和《兰州日报》。报纸上的头版新闻——**民党空军少校飞行员(教练)黄植诚驾机起义投诚的消息轰动一时。病号们议论纷纷,有的讲他的义举值得欢迎。有的讲他不满**民党的反动统治,而愤然驾机投奔大陆。有的讲他的起义投诚是革命行动,是弃暗投明,我们拥护中央对他的嘉奖——晋升军衔、奖励黄金百两。还有的讲:“乖乖!如果一两黄金一万元,他不是一下子就变万了百万富翁了吗?一辈子也吃不完啊!”一时间,病房里变得异常热闹。

我在一旁看报低头不语,无心参与他们的议论。

仅认为人在社会上生存,他的地位和报酬是由他的“价值”决定的——即“劳动价值、商品价值、剩余价值、政治价值、社会价值、使用价值等”,由此可见“政治价值”和“使用价值”尤为重要。

我早于黄十四年,随母亲由台湾作为难民返回大陆,其结果就不那么的荣幸了。现在我连户口都丢了,还在为了生存,为了吃饭忙于寻找工作,准备盲流新疆……

6月18日上午,表弟办完出院手续,医生又给他开了一周病休,我们一同离开这个“救死扶伤”的地方,回到他的工作单位。于是我把去新疆之事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

—://。。

第十八章 事无转机 二去兰州(三)

更新时间2008…11…17 1:21:00  字数:1953

第三节

第二天早饭后,表弟找他们队里会计领了工资,回来后塞给我三十元路费,并陪我一起到兰州火车西站去买票。

当时去新疆乌鲁木齐的客车有北京、上海的特快,还有郑州、西安、兰州的直快,但是这些客车的车票价格都要比慢车贵。为了省钱,我用二十八元钱买了一张兰州到乌鲁木齐的慢车票,但不能直接到达乌鲁木齐。必须先乘兰州到嘉峪关的慢车,然后在嘉峪关签字,转乘嘉峪关到乌鲁木齐的慢车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样算来算去,买完票后我身上只能剩下十二块多钱。

买完票后,我和表弟由西站返回,路过一家土特产门市部时,看到门前放着一筐好像鲤鱼又非鲤鱼浑身发黄的鱼,门市部的门边立着一块纸板上面写着:“青海湖湟鱼,每斤两角。

看样子那些鱼还比较新鲜,只是此时已到六月,天气炎热。门市部里的售货员怕鱼变质就在鱼身上撒了一些盐。

我和表弟都感到此鱼价格还算便宜,于是就叫售货员给称了一条。一条一尺多长,肉厚且肥三斤多的大湟鱼,门市部的售货员只收了我们六角钱。

我们付过钱后,表弟提着鱼和我一起往回走,但此时却出现了难题。当时买鱼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考虑到做鱼的事情,两个单身汉每天都吃大食堂到何处去加工这条鱼呢?

表弟想了想说:“到我们处里我的一个同学那里去做吧,她们单身宿舍里有煤油炉、铝锅、炒瓢等灶具,咱们就去她们那做吧。”说完他又去商店买了瓶红葡萄酒,然后我们两人提着东西前去借锅烧鱼。

西北建设工程局第十一公司四处,半个月前在我到兰州刚下火车的当天晚上,为找表弟我就曾去过。此时他领着我来到二楼一间单身女工宿舍,找到他的同学。

从房内走出来一个中等身材,肤色稍黑,眉清目秀,说话带着南方口音的姑娘。她将我们迎到屋里,让座倒水,待人十分热情。

表弟向她讲明来意,姑娘表示欢迎。立即从门后角落搬出一台煤油炉,搭上铝锅点燃煤油炉开始烧水,淘米煮饭,并安排我们两人择菜、洗鱼。三人分头忙活,不大一会葱、姜、蒜、菜、鱼样样都清洗干净,以作备用。

不大会功夫,米饭已经闷熟,姑娘开始炒菜。她先炒了一盘鸡蛋炒韭菜,然后烧了一大碗糖醋鱼,最后又拌了一盘黄瓜,然后将其摆在用两个方凳拼凑起来的小桌上,三人围坐在周围,表弟开瓶倒酒,并说:“这位姑娘小李是我的老同学,在处里资料室工作,也是今年五月份才从南方调过来的。”然后他又对他的同学小李说:“这是我的表哥由西安刚来不久,明天就要前往新疆投奔亲戚去找工作。今天这顿饭也算给表哥饯行了,来干杯!”我们三人端起茶缸碰了一下,每人喝了一口葡萄酒。

小李是一个待人和气而又朴实的热心人,她总是往我们碗里挟菜,让我们多吃。她说起话来像山涧的流水声音悦耳动听。

表弟不善饮酒,几口酒下肚已是面红耳赤,有点醉意,他对我说:“表哥你过去对我好,我母亲病故时我不在身边是你帮着安葬的,对此我心里非常感激。而这次你来兰州我不仅没能帮你找到工作,在我生病时又让你到医院护理我,心里很不过意。明天你就要动身前往新疆,路途遥远,千里迢迢,戈壁沙漠,人烟稀少,将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我总是放心不下啊!”

他举起缸子向我念道王维的诗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并对我说:“希望你一路多加保重。”

此时小李同志也对我说:“听小季讲,大哥喜爱文学,能写会画,多才多艺,为人正直。我认为像你这样的人不管到哪里困难总是暂时的,以后会有出路的‘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我受宠若惊,赶忙端起茶缸回答说:“感谢表弟和小李同志的关心和鼓励。此次西行流浪天涯,不知是祸是福?我不图什么发迹,但愿能找一份工作,有碗饭吃就谢天谢地了!希望你们在兰州工作顺利。”

此时,我心乱如麻,大脑一片空白,将缸里所剩的一点葡萄酒一饭而尽。

告辞小李后,我和表弟回到他们队里的宿舍,躺倒睡了一会。到了下午,我便开始收拾东西,以备明天上路。所带之物除了几本书外,还带上了那件咖啡色的陈旧毛尼外套,以及一条磨脱绒毛的旧棉线毯,其余的东西我一概留下给表弟使用。听说新疆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相差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要大。一天之中的气温变化也异常急剧,新疆、甘肃毗邻沙漠、戈壁地带的昼夜温差在35-40度以上,一天犹如经历了一年的寒暑变化,当地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的民谚。故而我不敢掉以轻心,带上了外套和棉毯以防不测。

这次来到兰州半个多月,给表弟增加了经济和口粮上的负担,走时他又送给我三十元路费。此时一走盲流西域,四处飘零,前途未卜、吉凶难料,不知是死是活会有一个什么结果?他的钱我驴年马日才能偿还?于是我就把揣在胸前的那块镀金德(国)制造的怀表送给了他。他可以掌握上下班的作息时间,同时也了结了我心中始终撂置不下的人情债。而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当时我到处流浪,四下盲流还用一块外国怀表,岂不是一个畏罪潜逃的“地主分子”,或者是一个在家乡作奸犯科的逃犯而招来的嫌疑和麻烦。

—://。。

第十八章 事无转机 二去兰州(四)

更新时间2008…11…17 1:21:17  字数:240

第四节

1963年6月20日上午,表弟帮我提着一个小包,我挎着一个自我上高中就使用现已退色发白的帆布书包,匆匆赶到兰州火车西站,在此等候由兰州客站开来驶向嘉峪关的慢车。

不大一会的功夫火车进站了,表弟将我送到检票口,递给我手提包,翘首目送我蹬上西去的列车,而我此时也趴在车窗口,向他招手致意。随着一声汽笛的鸣响,火车徐徐开动,渐渐加速,从此我便踏上了流浪新疆的人生旅途——开始了天山南北的盲流生涯。

没想到此次飘零,竟然成了我遥遥无期的人生旅行——在祖国西北边陲生活,一晃就是四十多年!

第十九章 漫漫天涯道 征途渺茫茫(一)

更新时间2009…1…4 16:59:28  字数:571

我曾去过那受光最多的天体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但丁

人挪活,树挪死,这好像并非近代人的发明,是一条老辈人传下来的道理……

——《人民日报》第十九章漫漫天涯道

我曾流浪过千里迢迢的河西走廊……

——笔者

第一节

火车由兰州西站开出,顺着黄河南岸向西行驶,过了西固城到达河口南,跨越黄河,面向西北朝着山坡艰难地爬去。不知为什么一出兰州,我却生了一些豪气,大有一种一去不复还的信心。

如果兰州以东铁路两傍,还可以看到漯河两岸郁郁葱葱的景色,但是过了兰州向西这里多是一片焦褐色的黄土。草木茂盛的景象全然不见,荒草凄凄,枯树稀疏,很久才能见到一个村庄。农舍多是干打垒的“半边房”,没有房檐,不用砖瓦,墙壁如同刀劈的断崖,似如古代留下来的原始部落的遗址。兰州地区田里的小麦现已开镰收割,然而此处的小麦还没有开始抽穗。半山坡上有一位穿着黑衣黑裤的老农,面对夕阳,躬身一手扶犁,一手扬鞭,在大声吆喝着一头瘦削的灰毛驴拉犁,远远望去仿佛是一组陈旧的陶俑,似乎又把我们拉回到远古时期。

倘若,在兰州还可能有旅客到伟大首都北京——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接受革命的熏陶,那么自兰州向西,我们的列车似乎就要跑出太阳系了。

此时临近傍晚,列车早已远离了黄河,正沿着庄浪河的右岸溯流而上翻越乌鞘岭。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也在下降,车厢里很冷,乘客稀少,我的心渐渐地感到一些凄凉。

第十九章 漫漫天涯道 征途渺茫茫(二)

更新时间2009…1…4 16:59:53  字数:3036

第二节

午夜时分,火车宛如一条筋疲力尽的蟒蛇吐着粗气,艰难地爬到了乌鞘岭的天祝站。车头在此上煤加水稍作停留,而后列车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轰鸣着、呼啸着冲下祁连山北坡,直抵河西走廊低谷。

河西走廊在祁连山地之北。它因地势较低,自古为通往新疆、中亚、西亚的必经之地,茫茫古道狭长如走廊,并以在黄河之西而得名。走廊的北边有一些低矮的山地,也有地方同浩瀚的沙漠连成一体。走廊底部宽为一、二百公里不等,全长有一千多公里。宝贵的绿洲断续相接在沙丘、戈壁之中,依靠祁连山的融雪水(经弱水和疏勒河下注)和地下水灌溉,该地虽属于内陆干旱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偏少,但农业仍较为发达——譬如:张掖、武威地区都是甘肃粮食的生产基地,有“金张掖”、“银武威”之说,可见它们的重要性。

古代有名的“丝绸之路”就是通过这条走廊进入塔里木盆地,再经西亚到达欧洲的。

在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灌溉农业仅限于高山山麓的冲积平原上。这里土质较好,山地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等水源充足。当地各族人民利用这里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荒垦殖,引水灌溉,把荒漠变成了一片片肥沃的绿洲。西北干旱区的绿洲农业历史悠久,人口、城市和村庄也集中分布在绿洲。古代的“丝绸之路”之所以能够穿越这里的大片沙漠,就是因为这里发展了绿洲农业,绿洲上的一个个城市和村庄,给过往商贾驼队提供了食宿、用水的方便。

火车顺着祁连山,沿着河西走廊继续向西行驶。第二天上午经过武威,中午到达张掖,前方的大站便是酒泉。此时,我正在临窗的座位上翻看《中国地图》。

随着列车西进,河西走廊的视野越来越是开阔,但是此地的景色也是更加荒凉。沿途沙漠、戈壁接连不断,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既无草木,也没有村庄,偶尔在沙漠的低洼处才可以见到疏落的长着几堆骆驼刺和芨芨草。一群像是野生的无忧无虑的骆驼,慢悠悠地在沙丘中游荡觅食,当我们的列车由此经过,它们才抬起头来,打量一下这个飞驰而过的怪物。

下午三时,前方茫茫的戈壁上出现一座高高耸立的城楼——我们这趟慢车由兰州开出,经过一天一夜的行驶,终于来到了嘉峪关。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山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7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