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很快这份申请就被通过。等到京城的图书馆竣工之后,施工队就会赶往江南。
至于平安,他现在正在跟傅彦商量,图书馆里的书该怎么放。
后世有一个学科叫做图书管理学。可见要建一栋图书馆容易,但是要将它管理得井井有条,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按照什么来作为索引?如何分门别类?哪一种放置方法比较方便取用和归类整理?这些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事。
好在傅家本身就有藏书楼,在这方面,傅彦也算是有点经验。至于平安,得益于上大学的时候经常泡图书馆,多少也知道一点。
让他为难的是,现代的时候,图书索引之中大量使用字母和数字。但是现在,别说拉丁字母并没有被引进大楚,就是阿拉伯数字,现在也并没有人用。平安倒是知道码头工人使用的草码相较汉字更为简洁,但也不可能就那么挪过来用。
所以第一步进行图书分类,平安和傅彦就产生了分歧。
平安是以实用为主,最好是普通小老百姓一进来,只要能识字,就知道要去哪里找自己需要的书,同时引用后世的图书分类方法。但傅彦身上却还带着文人的风雅和浪漫,力求雅、达、美。以经史子集为基础,音韵为目。这种方法就连平安都云里雾里,更别说是普通人了。
“傅先生,你别忘了,我们的图书馆是面向广大的读书人。哪怕只是个刚刚念完私塾,连童生都没有考上的人,我也希望他能来这里看书。若是按照你的方法,恐怕许多人一进门就要被吓住了。”平安无奈。
就像你开个路边的早餐店,主打平价和快捷,结果却装修成高档餐厅,让人望而生畏一样,又怎么会有客人登门呢?
“而且我们这个方法定下来之后,以后其他地方建立图书馆都会比照这个标准来进行。到最后,我希望大楚每个县都有一座小型图书馆,甚至村子里也有一个图书室。到时候这种分类方法就完全不适用了。”
“可是当下读书人都习惯了按照这个方法分类。”傅彦坚持,“千百年来皆是如此,自有其道理。”
平安也是寸步不让。
建图书馆对他来说,只是第一步,学科分类更只是抛砖引玉。
只要定下这个分类,大家就会发现,许多分类比如自然科学下面,甚至有可能连一本书都没有。然后平安再顺势召集人进行编纂,将这种分类方法固定下来的同时,也要开始引导着这个时代更加重视形而上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文人们,逐渐将目光转向自然科学。
不过现在看来,这条路任重道远。
傅彦固执起来,怎么说都不肯听,平安当然也不可能后退,一时之间,居然僵持住了。
冯璋听说之后,特意过来打趣了两人一趟,又问了缘故,然后哈哈大笑,“我来给你们做个评判如何?”
两人自然都答应了,因为他们都不认为自己会输。
然后冯璋就开始提问了。他挑的都是一些分类会比较含糊的书,要求两人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此再进行对比,哪一个比较清晰明了细致,哪一个比较难以理解,优劣自然就能够看出来了。
让平安惊讶的是,自己竟然没有大比分胜利,只以微弱的优势胜出。
有时候古人的智慧也是不能够小看的。他们总能够找到办法,把新出现的东西纳入原本的体系之中去。
如果不是平安的目的就是要打破这个原本的体系,他会非常佩服傅彦提出来的方法,并且欣慰的采纳。可是改革就是这样,当下看上去完美的东西,也不得不被打破,被抛弃。
定下分类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变快了。因为没有字母,所以平安采用天干地支加上数字进行细分和索引,很快就将整个分类体系建立起来了。
接下来就是等藏书都运到之后,在布置的过程之中,结合实际来做一些调整和改变。
虽然过程中跟傅彦经常起争执,但两人却是更加的欣赏彼此,关系也比从前更加进了。其实有好几次闲聊的时候,平安想问问秦浩然的事情,不过想了想还是闭了嘴。
这是别人的隐私,随意探问不太好。
却没想到,等到这边的准备工作做得差不多,两人一起喝酒吃饭的时候,傅彦却突然提起来了。
“是你告诉浩然的吧?”他问平安。
既然他主动开了口,平安也就直接问了,“你们和好了吗?”
傅彦抿了一口酒,看向窗外熙熙攘攘的街道,正值黄昏,路上的行人都脚步匆忙的往家里赶。他看了一会儿,才开口,“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想,若非当初我远走他乡,她或许就不会死。纵然是成为这俗世之中的愚夫愚妇,但人总还活着。”
活着就什么都有,死了一了百了。
一条人命沉甸甸的压在心上。因为他是个有良知有担当的男人,所以更加不能原谅自己。
平安忽然明白了傅彦的意思。
根本谈不上和好,因为他责怪的人并不是秦浩然,而是自己。儒家讲究自省、克己,所以他觉得这件事的错在自己,却不能逃避,只能一遍一遍的记住。
这个看似严肃深沉的男人,内心深处却是如此的简单。
但是平安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先生对自己太苛刻了。你也说是或许,或许就算你没走,命运也并不会有什么不同。”
古希腊有个叫做索福克勒斯的作者写过一出经典的悲剧,名叫《俄狄浦斯王》。这本书讲述了英雄诶第扑死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杀父娶母”,然而最终却还是走上了这条道路,展示出了人与命运的冲突。
在研究这本书时,许多文学批评家提出了“性格决定命运”这种说法,并且被广为赞同。
平安本人是这种说法的忠实支持者。
有时候他设计一件事情,正是根据要对付的人的性格来进行设计,这样对方无论如何都躲不过去,只能走进自己安排的陷阱里。而在他跟赵璨的交流之中,也始终认为赵璨要管理朝臣,只要按照各自的性格去使用他们,就能够轻易的达到自己的目的,让对方和自己都觉得满意。
只不过要把握好这其中的度,因为变数无处不在,人的性格也不会是一成不变。他要做的是顺势而为,而不是玩弄人心。否则的话,迟早会翻船。
所以平安觉得,傅彦那位未婚妻小姐既然在如愿嫁给秦浩然之后,也没有过上她以为的好日子,那就说明她的性格有问题。就算换了一种可能,除非她的性格产生变化,否则结果也还是一样的。
“浩然也是这么说。”傅彦道,“可她还那么年轻,除了骄纵些并无错处,不该承受这样的命运。”
“当年的事情,究竟是怎么样的?”平安忍不住问。之前他本来打算问秦浩然的,可是没有找到机会。
然后平安就从傅彦这里听到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其实在故事里,两情相悦的并不是未婚妻和秦浩然,而是傅彦本人和秦浩然。当然,说是两情相悦也不太恰当,他们当时还年轻,只不过对对方有了朦胧的好感罢了,并没有揭破那层窗户纸。
如果按照这样下去,也许两人最终情不自禁在一起了,又或许少年时的好感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各自娶妻生子。
但是这件事却被傅彦的未婚妻知晓了。当时她疯狂的迷恋秦浩然,却偏偏跟傅彦有婚约,为了自己的爱情,他跪在傅彦面前求他成全自己,又拿出这件事进行威胁,以致傅彦不得不远走他乡。
秦浩然知道真相之后,便也跟着离开,打算去找傅彦。
只是天下之大,音讯难通,要找一个人并不容易。偏偏那位未婚妻也偷偷的跟上来了。
一开始她歇斯底里的指责秦浩然,但因为必须要依靠他照顾,后来她终于安静下来。只是这个从小被家里宠坏了的女孩收敛不了多久,就忍受不了这种日子,打算回家。
但还没找到傅彦,秦浩然当然不愿走。于是两人大吵了一架,未婚妻负气离去。
当时他们已经到达了京城,这里遍地都是权贵,她离开之后,很快就得罪了一位纨绔公子,并被对方看上,欲强娶为妾。就在这时候,有人出手救了她。年轻的女孩心思很容易就变了,她爱上就救自己于危急的人,忘了之前痴迷的秦浩然。
结果对方并非良人,双方又没有婚书媒聘,等对方厌弃之后,便抽身离开了。
秦浩然好不容易找到她时,她肚子里已经有了孩子,孩子他爹却早就不知所踪。无奈之下,他只好留下来照顾。不想她经受这样的打击之后,心思郁结,身体每况愈下,最终生产时一尸两命。
把人安葬之后,秦浩然也只剩下满心的茫然。
事情走到这一步,他已经不敢去找傅彦了,他觉得或许就是因为自己太过贪心,不肯接受既定的命运,所以上天才会给与这样的惩罚。那个女孩不单是傅彦心中的刺,也是他心中的结。
最后秦浩然索性在天机观出了家。每日里跟着长春真人修行,让自己的心得以安宁。
只是没想到,几年之后,傅彦也来到了这里。
……平安早就料到这是个狗血的故事,却没想到居然狗血到这个地步。听完之后一时竟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他们做错了什么吗?并没有。然而赔上去的,却是半生孤苦和蹉跎。
这种故事,总是让人万分唏嘘。
“你那是什么表情?”傅彦问。
平安说,“只是觉得可惜。”如果当初他跟赵璨真的因为种种原因分道扬镳,后来没有重归于好,那么也许很多年后,等他到了傅彦这个年纪,再回想起如今的事情来,也只能叹一声可惜。
幸好他跟赵璨都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人,相反,他们想要临驾于规矩之上,不愿意受到束缚。
傅彦道,“我倒以为,这只是对我的磨砺。若非少年时的经历,我如今恐怕还在傅家,纵然有些成就,恐怕也仅止于此。”至少绝不可能有现在这样名扬天下的声望。
因为世家除了给他们提供资源之外,还会束缚住他们。傅彦年轻时交过的那些友人,如今大半都变得庸庸碌碌,做着家主,掌着权势,然而于学问上,恐怕比之当年都不如了。
他能这么想,倒也未必是坏事。平安道,“先生豁达,我不及也。”
傅彦一笑置之,而后问道,“图书馆已经快要竣工,不知那些书什么时候才能印好?”
如果没有书,图书馆就算建好了也只是个空壳子。傅彦身为皇楚图书馆馆长,这图书馆一天不开门,他这个位置,就都还是虚的。既然接下了这份担子,自然希望赶快落实。
平安道,“我回头去催一催。”
就算活字印刷,速度也不会太快,主要是因为这时候还没有机器印刷,一切都得依靠人工。而且墨不能速干,就必须要进行晾晒。否则的话字会都挤在一起。所以即便平安要求的书不多,但也要等一段时间。
不过很快,江南那边就传来了好消息。徐文美写信给平安,告诉他油墨的研究有了进展。这种新制成的油墨,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效果更好,干燥得也更快。除了来信报告这个好消息之外,徐文美还给平安送来了几份样品,以及油墨配方和制作过程说明书。
平安立刻亲自去了经厂那边试验这种新墨,效果自然也十分令人满意。除了没有五颜六色可选之外,其他方面完全满足平安的需求。在颜色上,徐文美说,他们正在考虑将各种染料加入其中,进行试验。
这再次说明了人民的创造性是无限的,只要打破上面的束缚和限制,他们会自发的发明创造出许多的东西。而平安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一点点引导和启发。
有了这种新型的墨之后,印刷的速度自然加快。等到图书馆装修晾干完毕之后,这边的书也都印好了。
第137章 最后的悠闲生活
烈烈阳光下,皇楚图书馆五个大字金光闪闪,令人不敢逼视。
虽然天气炎热,但所有人的情绪都非常高。
今日是图书馆落成开放的日子,为了以示隆重,傅彦和平安特意邀请了皇帝和朝中重臣们前来剪彩并参观图书馆。
图书馆整体呈回字型,看上去气势恢宏。皇楚图书馆五个字龙飞凤舞,是由皇帝亲笔题写,平安让人用金属制成,然后钉在楼顶上。——楼顶并不是时下流行的斗拱屋檐,而是后世的平顶。而五个大字放上去之后,即便是在京城很远的地方,也能一眼认出来。
一楼开门的地方是办理各种手续之处。目前只提供办理读书卡和进出登记两种业务,以后会增加借还书处。
除了整个回字形最后一面是平安留作将来编纂、修复和库房等之外,其他三面都是对普通读者开放的阅览室,可供数千人同时在此看书。不过实际上,现在只有一楼和二楼的阅览室里的书架放了书,其他地方都还是空着的。
这也是平安邀请大家过来的原因之一,这些家中藏书丰富的大臣们看到图书馆里还有那么多空白的地方,怎么也不会没一点表示吧?就算他们没有,平安也会想办法让他们主动开口的。
于是等参观结束之后,平安带着大家回到大门口。这里是一个小广场,四周种植了花木,引了河里的活水营造了一个小水池,显得十分幽静。而在广场正中间,则立着一块高高的石碑。
皇帝好奇的问,“这石碑是做什么用的?”
傅彦上前道,“回陛下,这是功德碑。凡为图书馆捐赠书籍等物,皆是为我大楚文事出力。臣打算将他们的名字都镌刻于此,供后人瞻仰。使万世之后,仍有人知此壮举。”
皇帝点头,走近之后才发现上面已经刻上了一篇《皇楚图书馆赋》,写得骈四俪六,文字生香,落款正是傅彦。至于用以刻名的背面,如今只有一行字。写的是皇帝为图书馆赐下藏书若干。
皇帝的名字写在上面,其他人立刻醒悟过来,纷纷表示之后便会将藏书送来,共襄盛举。
傅彦一一谢过。
这时候开馆的吉时也差不多到了,把守在外面的御林军这才放那些打算赶来看热闹的百姓入内。不过为了确保皇帝的安全,仍旧注意控制着人数。
之后在一阵鞭炮声中,舞狮队敲锣打鼓的上前表演。等到热闹结束之后,紧闭着的图书馆大门徐徐打开,正式对外开放。
不少读书人出于好奇,都去门口排队登记,希望能够早日拿到图书证。平安这边则将贵宾们都送走,当然,人手一张图书证。虽然他们不一定会来,但是平安却不能不给。
准备工作做完之后,后面的事情就都可以交给傅彦了。平安给自己放了几天的假。
每天睡觉睡到自然醒,什么事情也不用管,什么事也不用操心,时间好像变得慢了起来,日子清净又安宁,坐在窗前手捧着一卷书却不看,只静静的看着窗外,阳光透过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日影,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一点的转变方向和长度。
这是平安自从来到大楚之后,便不曾有过的闲适。
平安忽然想起自己上辈子关于退休生活的打算:找个山清水秀的乡村,建一栋房子,开一块菜地,再养点儿鸡鸭鱼,每天只需要操心“今天吃什么”这个从古至今最大的难题就可以。
结果还没退休,就到这个地方来了。
而现在,平安发现自己根本没法考虑这种问题了。因为皇帝是终身制的职业,只要不死就得一直在上面干下去,想想就觉得好虐。
而且可以预见到,等赵璨登基之后,自己只会越来越忙。所以细细一思量,现在估计已经是他最后的悠闲时光了。这么一想,平安就更不想去管外头的事情了。
赵璨对他的这种状态非常——不平衡。
平安转而嘲笑他是无事忙。现在朝中的情况就是那样,赵璨能做的事情实在不多。
赵璨闻言辩解道,“如今盯着我的人那么多,我就算什么都不做,他们也会给我找麻烦。这些事情难道能丢开手不去理?”
平安懒得跟他掰扯,索性搬去了城外张东远的庄子上住。——正好玉米成熟的季节到了。在张东远找到的那些种子里,最让平安在意的就是这个。因为嫩玉米煮出来的味道,实在是太让平安想念了。
至于大豆辣椒和西红柿,早就已经成熟,之前张东远还送了一些给他。不过分量不多,平安也只能吃了过过瘾。所以现在反正没事,张东远又请他去庄子上看看,平安就假公济私(并不)的去了,打算在这里住一段时间。
视察了庄子里种着作物的田地,平安觉得有点儿操心。
主要是这植株太小,结出来的果子自然也不怎么大。西红柿和辣椒的感觉还不怎么明显,玉米的卖相看上去就差了许多,因为每一个都只有平安手指那么长。
庄子的地都是最肥沃的上等地,想来应该是品种问题了。不过吃起来倒是比后世的更加原滋原味。
平安先煮了一锅玉米,一边啃一边思考,看来种子改良的工作还是得坚持不懈的继续下去。要是种出来的玉米都只有这么点儿大,什么提升亩产量让老百姓不再挨饿就是笑话。
打算完之后,平安便写了一封奏折,又亲自挑了一篮子最好的玉米让人送回宫里去。
在奏折里,平安仔细写上了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