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农家小地主-第1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府眯眼,“那眼下你可有什么好主意?”

“几位大人那里一时还说服不了,倒不如先将灾民安排在寺庙之中。”

“寺庙?”知府眉眼一跳,“只怕会亵渎神灵。”

“佛祖以慈悲为怀,一定不忍心这么多的百姓受苦受难,菩萨也一定会同意伸出援手普渡众生的。

李石点头,和知府对视一眼,一切尽在不言中。

钱塘是大城,可以说在江南是数一数二的大城市,寺庙自然不会少,加上南北朝时寺庙尤盛,虽然经历两朝,和尚尼姑还俗了不少,寺庙也减少了许多,但那些大的庙宇却还竖立在那里,不说其他,就说东郊的大悲寺,等闲就可以容下三五千人,挤一挤七八千人是不成问题的,而向大悲寺这么宽敞的庙宇还有两座,而其他中型的庙宇更不少。

知府不过是想让灾民有一个避风避雪的地方,尽量减少伤亡。

知府嘿嘿一笑,压低了声音道:“如此一来,就要将驻军派进寺庙里了,毕竟是佛门重地,总不能冲突了佛祖。”

“大人说的是,不过也不必如此忧心,相信寺庙里师傅们是很乐意帮忙的。”这个时代的百姓或多或少都信鬼神之说,对佛祖也还算恭敬,再有寺庙里的小沙弥们舌灿莲花,李石相信,他们会相处得很愉快的。

☆、257。第257章赈(中)

李石只管出主意,那得罪人的事自然要知府自己去干。

知府看见李石眼底的幸灾乐祸,恨得磨牙,不过这是他的职责所在,就算这件事很得罪人,知府也只能捏着鼻子上了。

出家人并不是就不食人间烟火,相反,他们与上层阶级都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因为现在的老太太们都很喜欢老的时候信佛,老太太们信了,儿子们就算不信,为了老娘也要多照顾一下,因此,知府面对的压力并不是一点两点。

但好在他有一顶很大的帽子。

你们佛家不是常说慈悲为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吗?现在他给他们机会,让他们的佛祖一下子就救了万人,这都造了多少级的浮屠了,这都是大功德啊。

三个寺庙的主持咬碎了牙说不出话来,若是有时间,他们说不定还能扯扯皮,找一下关系,说不定就将这事给压下去了,但现在雪虽然停了,气温却在不断的下降,会不会下雪知府不知道,但他就怕会化雪,到时候再找不到避风避雪之地,只怕真的是尸横遍野了,所以知府有些强势的提出灾民立马入主。

多拖一刻就会有多一个人死亡。

既然已经得罪了人,那就没必要再犹豫,果决一些还能落得一个当机立断,一心为民的名声。

大悲寺的主持知道事情已经不可违,对方占了大义,他总不能说为了庙宇里的建筑古物不接受灾民吧?虽然他不愿意接受灾民的确有这层原因在。

现在他只想多争取一些其他的利益,“不知大人会安排多少人在大悲寺?老衲也好提前准备。”

“不多,不多,也就五千人。”

大悲寺主持:……

其他两位主持微张着嘴巴看着知府,心中都升起一股不详。

知府轻咳一声,解释道:“灾民太多,这也是无奈之举,好在大悲寺宽敞,我佛慈悲,必定不愿意眼睁睁的看着百姓们受冻挨饿。”

大悲寺的主持看向两个同盟,忍了又忍,还是忍不住问道:“那不知其他寺庙放几何?”

“一家放三千,一家放两千,”知府见大悲寺主持要发飙,忙解释道:“灾民还在不断的增加,到时会直接送到两位大师那里去,”说到这里,知府发愁道:“只怕几位主持这里还不够,还得需要府城其他的庙宇帮忙方能共同度过难关。”又将他打算安排灾民在庄子里的想法说了,叹道:“若不是庄子太小,一个也就只能容纳四五百人,太过分散不太好打理,我也是不愿来打扰几位佛祖的清净的。”

三位主持咬牙,现在说这些是想让他们可怜他?不过想到其他中等的庙宇也没能逃过,他们心中就平衡了不少。

知府下山去安排灾民进庙的事项。三个主持则火速去将庙宇里贵重的东西都收起来,收不起来的也用栅栏拦起来,几千的灾民,谁知道会发生些什么事?措施还是做的齐整一些比较好。

知府急匆匆的下山,因为大半夜没睡,一大早又跑到山上来与三个老狐狸斗智斗勇,他下山的时候身子晃了晃,吓得小厮上前抱住他的腰,生怕他一个不注意,咕咚一声就从山上滚下去了。

“大人还是休息一下吧,您都连着几天睡不够两个时辰了,这样下去就是铁打的身子也受不住呀。”

知府想到这么多的灾民,再想府城里还有各种心思的人,顿时咬牙硬挺,“没事,扶着大人我到旁边的亭子坐一会儿,休息一下就好了。”

小厮急的团团转,“等一下下山大人不如让李大夫为您看看。”

知府摇头,“李大夫睡的比我还少,干的活也不必我少,还是不要再去麻烦他了。”

“知州大人竟是连李大夫也比不上,”小厮抱怨道:“李大夫还将家财拿出来赈灾,知州和几位大人竟拖后腿。”

知府冷下脸来,“这也是你能说的话?”

小厮心中委屈,“可大人都快累出病来了……”

知府见状微微一叹,眉宇间的疲惫怎么也掩饰不住,“苏知州是苏家的人……”

所以小厮才更气,不是都说苏家是府城,甚至是江南的土皇帝吗?这百姓受苦,苏家竟然置之不管?

苏家并不是不管,其实苏家除了平时跋扈一些以及十多年前那场灾难中的袖手旁观,其他时候对江南和府城的百姓也还算不错。

至少知府自己是知道的,这次赈灾,朝廷也只出了一半的银子和粮食,剩下的一半中,一半是李石组织大家的捐献,而另一半则是苏家牵头拿出来的,周家和杨家等几家比较大的世家碍于苏家的面子不得不拿出来一些,但其中,还是苏家占了大半……

苏知州不过是苏家的旁支,在他还没有到这里任知府的时候就在知州的位置上呆着了,前后得有小十年的时间了,一直没有挪位置。

知府知道他素来有贪鄙的习惯,只是知府也了解苏家,苏家是那种胳膊断了往里折的人家,就算苏知州犯事,也只能苏家出手整治……

现在正是关键时刻,知府并不愿因此与苏家生隙,不过等到赈灾过去……知府冷哼一声,眼里微微闪过寒光。

他可以忍受苏家,却不代表可以忍受苏知州。

知府扶着小厮的手下山,赶回去灾民那里。

李石刚抽出时间来扒一些饭,见到知府的马车就招手让知府下来和他一起吃饭,为了安抚灾民的情绪,李石和知府可以说是力求每一个细节,像现在,他们只要在这里用饭,吃的都是和灾民一样的稀粥和馒头。

周围的灾民见知府和李大夫和他们吃的一样,一直在他们奔波,心中感动,知道他们还要跑其他三个灾区,都老实了不少,至少都不太想给知府他们增加工作量,就是有人成心想找茬,在这么多灾民的盯视下也偃旗息鼓了。

所以今天李石的工作开展的还算胜利。

“如何?”

“他们都答应了,等吃完这顿饭就让他们搬进去。”

“驻军都安排妥当了?”

知府点头,“已经叫人带了我的手信去,他们会在我们之前到达寺庙,到时候会安排好一切的。”

李石就疲倦的揉了揉额头。

知府拍拍他的肩膀,“等灾民们在寺庙里安顿下来,应该会轻松一些。”

李石苦笑,“赈济粮食还够吗?”

“车到山前必有路……”话虽然这样说,知府也更愁了,似乎问题总是一个接着一个来,“朝廷也没想到这次的雪灾这样厉害,我们这儿算好的,听说西北方向已经冻死了不少人了,从上个月末就开始下雪,就没怎么停过,可真是……”多灾多难啊。

知府到底没敢将最后几个字说出来,打起精神道:“石不如帮我想想主意。”

“现在下雪,我们供着他们自然也没话说,但灾民越来越多,我们不可能有这么多粮食,而且,雪总是会停的,难道灾民一直要在寺庙里呆到冬天过去?”

“石的意思是?”

“不如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知府琢磨着这几个字,眼睛渐渐亮起来,“这的确是个好主意,这样我们能动用的银子和粮食就多了不少。”

“不仅我们可以这样做,府城中的富户也可以向灾民供应粮食收买劳力,听说杨家想要在城外修宅子,这些灾民什么都没有,力气却是不小的,不过为了预防灾民被盘剥,大人可以暂时颁发条例,规定一下给灾民的最低报酬。”

知府沉吟起来,然后苦笑道:“你这是让我将府城的人都得罪光吗?”

李石嘴角一挑,“大人多虑了,苏定为人方正,与上任苏家家主和其父都不同,更何况,大人如今在士林中的名声可不容小觑,此次赈灾过后大人只怕就要高升离开了。”

“石又在打趣我。”

“石说的是实话,只往大人高升之后不要忘了石才好。”

这一番话说得知府大人通体舒泰,满身的疲惫都消了不少,重新斗志昂扬起来。

李石说的没错,作为府城领头羊的苏家现在是苏定当家作主。

对于苏定此人,知府大人虽然才接触两三次,但对苏定还是有一些理解的,此人在这些世家子弟中真的算得上是方正之人了。

此人有野心,却也有自己的理想,知府大人最喜欢这样的人了。

有苏定在上面压着,就算府城的那些人家恼怒他也不敢对他太过分,而正如李石所说,只要熬过这一阵,他说不定就会高升离开了……

李石帮助将所有灾民送进了寺庙。

先前灾民们就在城外开阔地方安置,风大雪大,可以说冷得不行,但现在进了寺庙,虽然有的还不得不窝在走廊里,但有屋宇挡风,知府又派人将那木棚给搬了一些上来,竟是比山下暖和了不是一星半点,而知府订购的第一二批棉被也终于到了。

分发下去,见灾民们窝在一起,知府就松了一口气。

李石看着一个叠一个的挤在一起的灾民,心中却不由的有些担心,人员这样的密集,若是有了冬瘟……

李石垂下眼眸,微微握紧了拳头。

☆、258。第258章赈(下)

钟先生正泡了一壶茶躺在躺椅里,膝上盖着毛毯,惬意的欣赏着窗外的琉璃世界,李石走过来的时候,脚踩在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静谧的世界就突兀的被这声响打破了。

钟先生生气的放下茶壶,瞪着眼等李石走近,“你就不能好好的沿着扫出来的路走?好好的雪景全都被你破坏了。”

李石回头去看,白色的院子里就只有他一串的鞋印横贯,“这不是更有意境?”

钟先生翻了一个白眼,“哪里有意境了?走的路跟狗爬一样。”钟先生发泄了一下,就掀起眼皮看了李石一眼,淡淡的问:“说吧,你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次来又是为什么事?”

府里的下人已经给李石搬来一张椅子,还迅速的上了热茶及点心。

李石喝了一口热茶,只觉得一股暖流从小腹上升起,浑身的寒气也去了一些。因为肚中饥饿,他连着吃了三块点心才罢手。

钟先生也不催着他,重新拿了茶壶慢悠悠的喝着等,见他这副样子,就抱怨道:“你又不是当官的,真不知道你这么拼命干什么,那些赈灾救济之事不是应该他们做吗?”

“知府大人做的很好。”

钟先生嗤笑一声,“那你还去干什么?老实在医馆坐馆不就好了?要真的想帮人,直接开义诊就是,何苦又是捐药,又是出人的?”

“先生,府城若真是****,我们也逃不开,更何况,我全家老小可都在鸣凤村。”那里是首要的冲击地,真要发生灾民暴动,鸣凤村肯定保不住。

说到这个钟先生更气,一脚踢在李石的椅子上,“老子早叫你把人全接进城里了,你非要唧唧磨磨的不肯动身,现在又拿这个堵老子。”

李石叹了一口气,“先生,村里几百户人家可都看着我和村长呢,村长已经将一半家眷送进城了,若是我再把家也给迁进城,不用灾民暴动,鸣凤村就先乱了。在府城有亲戚的人家自然可以进城投奔,可鸣凤村有多少人家可以进城?若是城里没有落脚之处,那他们也会变成灾民的。”

李石头疼的揉额头,这也是他当时让木兰将家里的孩子都带走的原因,留在这里实在是有些危险。

“那你来我这里干什么?先说一句,我可不会背着药箱去给人看诊。”

“不用先生背着药箱去给人看诊,倒是有两件事要求您。”

钟先生斜了他一眼,不语。

李石郑重的道:“先生,我想问问冬瘟的事。”

钟先生不由的坐直了身子,脸上冷肃下来,“灾民……”

“不是,”李石慢悠悠的否定,“只是大悲寺聚了五千的灾民,从第一场雪下来开始生病的人就不断,虽然都是一些小病小痛,或是陈年旧疾,但,人太多了……”人一多就容易发生瘟疫。

李石并没有经历过瘟疫,虽然在书上看到过处理事例,但细节之处并没有说明,而且,对于里面的一些处理,李石也并不喜欢。

钟先生起身来回踱步,心中微叹,狠狠的瞪了李石一眼,“走吧,我与你去看看。”

李石嘴角微翘,“还有一事要求先生。”

钟先生皱眉,“有话快说,有,”钟先生收口,但意思很明显。

李石也不以为杵,求道:“先生也知道,我庄子上还有十二个孩子,他们年幼,放在外面我实在是不放心,所以恳求先生派人去将他们接进城来。”

“我真是上辈子欠了你的。”钟先生虽然很不乐意,但还是叫人去接了,自己背着手和李石去大悲寺。

大悲寺里人挤人,即使有官兵维持秩序,百姓也对佛祖有些敬畏,但卫生方面还是不容直视。

钟先生看了不停的皱眉,“这样下去,本没有病也会生病的。”

李石无奈,“我与知府大人商议过,用过不少的法子,但收效甚微。”令虽然下下去了,甚至采取了铁血政策,但这么多人挤人的情况下,就算丢了垃圾也不知道谁是谁,而且这些灾民都不知道多久没洗过澡了……各种各样的卫生问题,李石根本没有条件处理。

钟先生看着这么多的灾民,一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去找最近发热风寒的病例来给我看看。”

知府大人知道钟先生都来了,吓了一跳,连忙赶过来,倒不是钟先生有多大的面子,而是这位钟先生出了名的刁钻,早在两年前就不再看诊了……这时候怎么会突然来了?他担心的是灾民啊。

灾害之时最怕的就是瘟疫,这个道理不仅是作为大夫的李石知道,作为官员,他同样了解。

那些风寒发热并不是冬瘟,但随着生病的人逐渐增多,钟先生也不敢小觑,和李石在几个灾区奔波,这让本来对钟先生有些偏见的知府倒心存敬佩了。

知府和底下的官员商议,总算是听从李石的建议关闭城门,所有前来投奔的灾民一律送到庙宇之中安置。

晚上,李石才抽出时间来给妻子写信,虽然只有两个时辰的路程,但李石还是会时时将这边情况告诉妻子,正如木兰曾经与他说过的,“你若是瞒着我,我什么事都不知道才心慌呢,你若什么都告诉我,我心中也有数,知道你能处理得来,我也安心,真要出什么意外,我也不至于两眼抓瞎……”

所以李石除了一些阴暗的事不想妻子知道外,其他的都会毫不避讳的告诉妻子,这次也一样。

信件送出城,木兰下午就收到了。

郑致德关心的问道:“嫂子,大哥如何了?”李登才和桃子也眼巴巴的看着。

木兰将信给郑致德看,沉吟道:“我明天就回府城。”

郑致德知道木兰本事不弱,有事都是与李石并肩而站,因此也没拦着,点头道:“嫂子不如将孩子留在这里,好歹有我们照顾。”

“木兰姐姐,我也和你回去吧。”李登才安抚的拍了拍妻子的手,坚持道:“我也想与姐夫学些本事,长些见识。”

木兰神色柔软,对桃子道:“那你就带着小毅他们留在这里,明天我和登才回去。”

桃子也知道此时不是胡闹的时候,点头应下了,“那你们小心一些。”

“放心吧,现在还没有灾民****,又有我在,不会有事的。”

“虽然如此说,嫂子还是带俩个衙役上路吧,路上也有照应。”

木兰却更担心郑致德,“你这里离府城近,没问题吗?”

郑致德一愣,然后就笑道:“嫂子放心吧,我这儿虽然不是最富裕的,却也算是富县,皇上恩典,今年的税粮还没运去府城,又有拨下来的赈灾粮,支撑住还是没问题的。”

郑致德将这个县打理的井井有条,几乎所有的灾民都下意识的到府城去了,偶尔有留在这个县城的也不多,因此郑致德能很迅速的安排好他们,加上又不缺吃的,再动员大家捐一些被子衣物之类的就行了。

实在是这个县与府城太近,大家若是走到了这里,再走大半天也到府城了,府城和一个小县城,绝大部分的人愿意到那里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