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子的脸上,显出了一丝自责。
“秦太医亲自为太子妃诊病,可她全无求生意识,如今,纯属拖延时日罢了,太医院说,会竭尽全力。”
太子如实回禀道。
目光从太子脸上滑过,嘉元帝好半晌没说话,终究,还是轻叹了一口气,摆了摆手。
从御书房出来,太子长出了一口气,看着遥远的天边,那丝阴霾即将散去,太子笑了笑,转身朝东宫而去。
怡心苑里,看着忙碌着收拾行装的白璎珞,杜轩有些歉疚的说道:“珞娘,跟着我,让你受苦了。”
若是嫁给门当户对的人家,这会儿的白璎珞,为人妻为人母,穿金戴银吃香喝辣,又怎会跟着自己忍受千山万水的奔波?
更何况,彦哥儿还未满周岁。
白璎珞却丝毫不以为然,反而对即将出远门有些雀跃的期待,“手中有钱,身边有人,咱们这可是游山玩水,看遍大宋美丽河山去的,又不是出门逃荒,哪里来的受苦一说?”
说罢,白璎珞斜了杜轩一眼,不放心的问道:“那枚印章,你可收好了?”
说的,便是那年陶见铭送来的那枚刻了“靖安杜氏”的羊脂玉印章。
当日,陶见铭曾说,只要带着这枚印章,在大宋境内的永昌钱庄,可以任意取用支配银钱,如今,倒真的派上了用场。
杜轩笑着应诺。
一旁,彦哥儿似是也在应和,咿咿呀呀的答着,两只胳膊更是兴奋的挥舞着。
杜轩做出决定要前往楼兰的时候,便从未想过要撇下白璎珞,可关于彦哥儿,两人意见却不一致。
杜轩的意思,是将彦哥儿拜托给贾氏,毕竟,她诞下了茹姐儿,两个孩子差不多大小,一并照顾,再有乳母从旁协助,虽劳累些,但也能应付。
毕竟,两人这一去,少说也要一年的光景。
可白璎珞却不同意。
“儿子每一天都在成长,我可不想错过,便是吃苦,我想他也是愿意和咱们在一起的,所以,未长大成人之前,我是绝不会撇下他的。”
白璎珞振振有词的反驳杜轩。
看着白璎珞坚定的表情,看着彦哥儿可爱的笑脸,杜轩只一瞬就下定了决心,抱起彦哥儿在他脸上“吧唧”亲了一下,“好,咱们一家人,永远不分开。”
得知杜轩和白璎珞的决定后,最舍不得的人,自然便是白老太太。
到靖安侯府告别时,老人家抹着眼泪,拉着白璎珞和杜轩的手道:“莫贪玩,办完了要紧的事,早些回来,可别让我临闭眼了都看不到你们……”
“祖母,您和祖父都会长命百岁的……”
白璎珞偎在白老太太身边,哭成了泪人儿,一旁,薛氏和贾氏也跟着掉起了眼泪,仿若生离死别一般。
还是白老太爷轻咳了一声,打趣的说道:“他们不过出个门子,你们这是做什么?等再回来,珞姐儿那儿一大堆有趣的事讲给你们听,彦哥儿也会跑会跳了,有的你们热闹。”
众人这才泪眼相别。
二月初二,过完了龙抬头,杜轩和白璎珞带着彦哥儿,及几个贴身服侍的下人,踏上了前往楼兰的遥远路程。
第323章山水
莺飞草长,万物复苏,站在地埂边,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田野一派春满大地的新景象,总会让人不由而然的心怀辽阔。
杜轩从白璎珞手里接过水囊喝了几口,指着远方冲白璎珞说道:“越往前走,便越能看到绿色,等到了嘉定府的时候,正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到时候,咱们在那儿多逗留些日子,我带着你们好好逛几日。”
素日的杜轩,沉稳内敛,何曾见过他这么开怀,已经欢喜到了眉飞色舞的时候?
白璎珞笑着点头,从流苏怀里接过了彦哥儿。
二月从京城出来时,府里的下人,统共只带了四个。
杜轩身边的随远和陆瑶,白璎珞身边的流苏和流莺,其他人请求要跟着时,白璎珞都回绝了,只叮嘱了他们看好家。
便连白老太太和薛氏也觉得白璎珞太随性了,怎么说,也要带着乳母才是啊?
彦哥儿十个月了,却还没有断奶,白璎珞自己早已没有了奶水,不带着乳母,这一路上,彦哥儿吃什么?
被白老太太问及的时候,杜轩和白璎珞相视一笑。
庄子里的农户人家,家里孩子多奶水不够的时候,牛奶羊乳总能寻来些,再不济,还有浓浓的小米汤,孩子养大后,比大户人家那些精细娇贵养大的孩子要皮实的多。
所以,尽管是初次为人父母,白璎珞和杜轩的心思却是一致的,对孩子,绝不娇惯。
更何况,老人常说,穷养儿富养女,彦哥儿是男孩子,更加不能那么娇气。
这一路上,杜轩和白璎珞的装扮都极为寻常,瞧着像是一对返乡探亲的年轻夫妻,丝毫不打眼。打尖住宿时,白璎珞便会去店家那里寻些牛乳米汤之类的汤食喂彦哥儿吃,许是与奶水的味道不一样,小家伙反而吃的津津有味的。
出来才一个月而已,彦哥儿已经沉了许多,白璎珞抱一会儿就不得不放下,揉着胳膊嗔怨的说他是个小胖墩儿。
也不知道是不是听懂了母亲的话,彦哥儿笑的更加开怀,露出米粒般的几颗小牙,那灿烂的笑容,足以扫去压在杜轩和白璎珞心头的一切阴霾。
休息了会儿,杜轩便搀着白璎珞上了马车,自己则骑马跟在一旁,在车窗边和白璎珞说话。
走了没一会儿,便听到身后有急促的马蹄声传来。
车厢里,白璎珞的心不由的提了起来。
这一路上,一行人经历了好几遭事故,虽最后都是有惊无险,可杜轩和白璎珞的心里已经埋下了不安的种子,如今,但凡有点风吹草动,两人都会紧张起来。
赶上来是一队押镖的人,前往成都府。
到成都府自然便要经过嘉定府,知晓了杜轩也是往那个方向,领头的那个胡镖头热情的说道:“小兄弟,遇上便是缘分,既如此,我们不如结伴同行,你意下如何?”
这突如其来的邀约,让杜轩有些不踏实的感觉。
“我带着妻儿返乡探亲,一路上游山玩水,怕是会耽误了众位的行程。”
杜轩婉言回绝。
那胡镖头却像是没听懂杜轩话里的拒绝,爽朗的笑道:“不妨事,我们押镖虽然是公干,可这次主顾给的时限长,又特意指明不要提早送到,所以,我们也只能慢慢走。正愁着我们几个大老粗这一路上不知道怎么打发时间呢,就遇上了你们,可见是老天爷的安排。结伴同行,你们只当我们不存在便好,我们呢,就跟着看看沿途的风景,免得得闲不是喝酒就是睡觉,当真无趣极了。”
竟像狗皮膏药一般贴了上来,让人甩都甩不掉。
车厢里,白璎珞悄声跟流苏嘟囔着,一边,主仆三人仔细的检查了一遍细软,又将那些散碎的银子和身上的大额银票都分成了六份,趁着午时歇息的时候,交给杜轩三人每人一份带在了身上。
这样一来,万一有什么突发情况走散了,也不至于身上没有银钱可用。
而最坏的情况,自然是被人打劫,兴许劫匪瞧着谁不像个有钱的人,将他当做漏网之鱼放过了也不一定,这样,一行人也不至于身无分文。
做好了打算,再与那一队人启程出发,杜轩和白璎珞虽仍旧有几分警惕,便不似刚遇上时那么慌乱了。
一路相安无事的到了嘉定府。
已是四月。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想到白璎珞喜欢桃花,两人第一次相遇又是在小山寺下的桃林,所有与桃花有关的一切,都是他们美好的记忆,杜轩暗暗的留了心。
趁着出门问路的间隙,杜轩打听清楚了哪里有桃花,携妻抱子的上了山。
蜿蜒的山路很是崎岖,又许是鲜少有人走,几乎有些寸步难行的曲折,杜轩和白璎珞费了很大的劲才登上山,看着身后的那一片桃林,两人有些意外的惊喜。
“彦哥儿,看,爹爹手里拿的什么?”
抱着彦哥儿,白璎珞冲他指着远处正在折桃枝的杜轩说着。
小家伙兴奋的直伸手,口中嘟了半天,含糊不清的喊了句“得得”,可白璎珞却知道儿子在喊什么,眼中既惊且喜,索性一个字一个字的教着他道:“爹,爹爹……”
“爹爹……”
彦哥儿极聪慧,大声的喊着杜轩,冲他张开了胳膊。
早已呆愣在原地的杜轩,手中拿着的桃枝,就那么掉在了地上,眼看彦哥儿有些失望的撅着嘴去看地面,杜轩犹疑的看着白璎珞,“珞娘,彦哥儿叫我了吗?”
嗔怨的斜了他一眼,白璎珞有些吃味的说道:“别人家的孩子开口都是先唤娘,这个没良心的小家伙……”
说着,白璎珞伸手亲昵的捏了捏儿子的鼻子,彦哥儿却像是在示威一般,愈发大声的唤起了“爹爹”,清脆的话语在山谷间盘旋,引得百鸟齐飞。
眼前是妖娆艳丽的桃花,还有妻儿纯真明媚的笑脸,耳边是山谷间潺潺的流水和悦耳的鸟鸣,以及儿子热切的唤声,杜轩的心里,在这一刻,充斥着浓浓的满足。
“珞娘,即便此趟无功而返,这一生,足矣。有你,有孩子们,还有祖父祖母、靖安侯府,干爹干娘他们一大家子人,于我而言,这已是最大的幸福。”
杜轩动情的上前拥住白璎珞和彦哥儿说道。
从山上回到客栈,胡镖头便前来告辞,说要启程前往成都府了。
这一路而来,从一开始的抵触,到最后的相处融洽,胡镖头一行虽是以结伴的名目和杜轩一行人一起,可无疑是杜轩获利最多。
一个多月的行程,胡镖头一行人明里暗里替杜轩挡去的麻烦和灾祸,便有好几桩了。
杜轩将彦哥儿递给白璎珞,郑重的冲胡镖头一拜,“大恩不言谢,他日在京城相见,必定请胡兄来我府上喝酒。”
胡镖头爽快的大笑,临走之时,神秘兮兮的冲杜轩道:“你家那两辆马车,我自作主张的给你们修补了一番,不用太感谢我。记着你的话,回头在京城见了,记得请我们兄弟喝酒。”
说罢,胡镖头摆了摆手,转身大步走了。
马车是靖安侯府特意为杜轩和白璎珞准备的,都是结实的沉木,便是有个刀剑砍上来,也能抵挡一会儿。
杜轩和白璎珞走到后院,见并没有什么出奇,陆遥微眯着眼睛看了看,上前随手用刀把子敲了敲,却是碰到了铁器一般的轻响。
只半日的功夫,他们便将两辆车包上了铁皮,还加固了缝隙,车帘掀起,看到的是两扇可关闭的门,这样一来,一旦有敌人来袭,从里面关上门,外面的人是决然没有法子抓到里面的人和物件的。
这样一行人,谁又能相信他们是一队走镖的镖师呢?
杜轩和白璎珞眼中尽是震惊。
再度启程,杜轩坐在马车里,看着白璎珞轻声说道:“太子府内幕僚无数,能人巧匠更是层出不穷,我想来想去,也只能是太子的手笔了。”
“当日你接连求见,太子不见你,如今,却花了这样大的功夫将咱们护送到这儿,又准备了这样的马车,实在算得上是涌泉之恩了。”
白璎珞点头应道。
“只待来日吧……”
万千话语无从说起,杜轩掀起车帘看着外面郁郁葱葱的田野长叹道。
从大宋京城去往楼兰,最近的路当属从甘州经过,可杜轩却想去天山脚下走一圈,看看当年杜辕长大的地方。
就如同杜辕当日去了蚌城一样的心思。
五月的时候,两人便到了天山脚下,虽是初夏,这里的天气却有些清冷,白日里尚好,到了太阳落山,就必定要穿上厚裘。
草原上的青草有半人高,一眼望去,真的如书中所言,天苍苍,野茫茫。
牧民家的小孩子挥舞着马鞭放羊,嘹亮的牧曲在天地间畅游,让看到眼前场景的人心中无比宽阔,便连彦哥儿,也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面前从未见过的情景。
好客的牧民,热情的捧出家中平日舍不得吃的食物招待杜轩一行人,临别之际,却怎么都不肯收下白璎珞取出的银锭子。
见牧民家的小女儿盯着流苏头上两朵鹅黄色的珠花看,白璎珞笑了笑,让流苏去车里取了一盒色彩各异的珠花送给了她,一边,还将自己头上的那只银簪子簪在了牧民大婶的头上。
在她们不舍的告别声中,杜轩和白璎珞再度启程。
“穿过草原,踏过天山,就离楼兰不远了……”
杜轩深吸了一口气,回头看着白璎珞说着,眼中,有些莫名的激动。
第324章重逢
一望无际的雪地,像是亘古未变,透着一丝永恒的寂静。
置身其中,感觉自己渺小的像个尘埃,从前的荣辱都瞬间从心中远去,再无计较。
杜轩大口的呼着气,回头冲白璎珞招了招手,指着遥远的雪山之巅对她说道:“据说,天山雪莲便是长在那儿,五百年才能开出花来,一旦离开生它养它的那一块地方,十二个时辰便会枯萎,除非,找到千年寒玉打造的玉盒放置。”
想到杜辕身上所中的千里香的毒只有用天山雪莲才能完全化解,白璎珞咂舌的叹道:“由此可见,倾城公主对杜辕的心,有多疯狂。得不到他,便要毁了他啊。”
杜轩苦笑,“你不是也说,女人发起疯来是很厉害的吗?倾城公主用心之狠,可算得其中翘楚。”
说话喘气时,众人口中呼出的气便是一串串的,可身上却不觉得冷,阳光洒照下来,视线内的一切都泛出璀璨的银光,让人看着挪不开眼。
欣赏间,远处出现了几个黑点,口中还大声的喊叫着什么。
到了近处,才看到是一对骑马飞纵而来的青年男女,身穿兽皮,手拿弯刀。
杜轩的脑海中,又出现了在京城城门外遭到楼兰人刺杀的情景。
站在白璎珞身前挡住了她们母子,杜轩看向下马走向自己的那男子,疏离的问道:“不知道小兄弟有何指教?”
有礼貌的人,总会让人产生些许的好感,那男子用蹩脚的汉文大声说道:“你们快些走吧,别在此处驻足太久,盯着雪地看得久了,眼睛会瞎的。”
杜轩神情一怔,顿时想起曾经在古书上看见过这样的例子,当时人们都以为是上天对那些人的惩罚,可后来才发现,无论男女老少,看着白茫茫的雪地久了,都会出现短暂的失明,严重的,眼睛便瞎了,自此以后再也看不见五彩斑斓的世界了。
书中称这是雪盲症,只不过京城里冬季下雪虽频繁,可要不了多久就化了,再加上周围的景致也多,根本不似此刻这么单调。
回头去看,流苏和流莺都眼睛红通通的,似是刚流过眼泪,彦哥儿也揉着眼睛趴在白璎珞的肩膀上,恹恹的没什么精神,杜轩心中一惊,拱手冲那青年男子道谢,“小兄弟,谢谢你了,若不是你赶来示警,我们怕是走不出这雪地了。”
男子笑呵呵的摆了摆手,待到杜轩一行人上了马车,他和女伴也上了马在前面带路。
天色擦黑时,杜轩一行人便跟着那对青年男女到了他们的村落里。
知晓杜轩是从京城里来的,村民们都很热情,在蒙古包中央的空地上生起了篝火,还各自从家中拿来了珍藏的酒肉招待杜轩他们。
有人问及京城里的事,杜轩也毫不隐瞒的告诉他们,一来二去,几个时辰的功夫,相互之间便十分熟稔了,杜轩借机问起了去楼兰的路途。
翻过天山再走几日,便是楼兰国界了,楼兰是个不大的城池,从边界处到都城,不到一旬就能到,听闻杜轩问起,有经常来往于楼兰的人便拿出了自制的图纸,上面标着从这儿到楼兰的若干条道路,大路自然绕的远些,可若是抄小道,则免不了遇上占山为王的劫匪。
一路来,这样的遭遇时有发生,杜轩和白璎珞再听到时,便不会像起初那么惊慌失措了。
打探清楚,第二日一早,杜轩带着从他们那里换来的清水和干粮上路了。
五月中,终于到了楼兰。
入目处,尽是土黄色的城墙,便是街道上热闹的茶馆酒肆,也都建的不高,却另有一番古色古香的异域风格。
找到一家客栈安顿好了白璎珞母子,杜轩带着随远和陆遥上街了。
街上十分热闹,与大宋京城里相比也不遑多让,打听了一下,杜轩找到了一家大宋人开的成衣铺子,给一行六人并彦哥儿各置办了两身衣服。
出门的时候,杜轩一抬眼,正看见几个小孩儿追逐嬉闹着,其中一个只顾着看身后的小伙伴,就那么直愣愣的撞在了杜轩身上。
扶起他给他拍了拍膝盖上的土,杜轩再起身,哭笑不得的发现自己的钱袋不见了。
陆遥咂舌的叹道:“这么小,就有这样利索的手法,可见是个聪慧有天赋的,若是能来练武,假以时日,未必不是武中高手。”
一旁,随远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公子的钱袋被人摸去了,你不帮着捉贼就算了,还说风凉话?”
这两个人在一起,成天总是斗嘴,一路上倒也算是解闷了,杜轩懒得多费口舌责备他们,三人步履匆匆的回了客栈。
傍晚时分,那小童便寻到了杜轩,面有愧色的交回了分文未少的钱袋,还递给了杜轩一个拇指粗细的竹筒。
打开来,熟悉的笔迹跃然纸上。
杜轩有些惊喜的叹道:“他来楼兰也不到一年,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