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伟说:“你们这几个人,也不想想我们公司都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了,好不容易能有个起死回生的机会。还让人高兴一下啊?再说,霍振佳比普通人多活了好几年啊,你看看王岳他爸,查出癌症没多久就不在了。霍振佳熬了好长时间啊!有钱人就是好啊……”
陆蔓君感觉嘴里嚼着的饭粒都干巴巴的,没味道。她吃不下饭,便放下筷子:“我想去看看他。”
梁超美说:“现在外面都是记者,你出去?”
陆蔓君想想前几天被包围的情形,也忍不住叹气:“我知道。”
朱瑜说:“我觉得要去。男朋友死了舅舅,多伤心啊!不去安慰安慰,也太冷血了吧!我们想个好点的路线,躲过记者就行了。”
杨伟说:“还当他是小孩子啊!这种时候,赶紧收拾好心情就出来战斗了,他们家族人人都在盯着这个位置呢!都想趁着他屁股没坐热,就拉他下来。他现在肯定忙着想办法,用什么项目树立自己的威信。”
梁超美说:“确实。”
陆蔓君听他们七嘴八舌给意见,自己心里也烦乱得很。霍荣亨确实是足够坚强的,但是他和舅舅几年感情,也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吧。他才十八岁,这样的压力,这样的打击他能承受得住吗?
这时,电视机里传来一段播报。
“据悉,今早十点,霍荣亨在中环霍氏大楼内召开记者招待会,正式公开备受关注的上环重建计划。”
陆蔓君回头看去,见电视机里出现了霍荣亨走上主席台的画面。他表情肃穆,穿一身简约黑色西装,黑皮鞋。他在助手指引下走到自己的位置上。他点点头,示意助手离开。
杨伟把花生往自己嘴里抛:“看吧,我就说了。”
陆蔓君听见那句“上环重建计划”,心里隐隐有点不好的预感。
朱瑜和梁超美都忍不住回头瞪他:“嘘!”又齐刷刷转头,目不转睛往电视屏幕看,太帅了。
霍荣亨握住手里的麦克风,宣布了上环准备重建的几个地段,又宣布了承建商在招标中,很快会公布之类的。这一项举措是杨伟所说的,树立威信的关键项目。受楼市低谷影响,上环地皮价格不高,霍荣亨几乎没花多少钱买回来的。如果这一次成功重建,盈利报表就非常漂亮。
记者举手提问:“是准备将上环的民宅改建成高楼吗?”
霍荣亨:“是,目前全港民宅楼高不超过六层。如果改建成高楼,可以容纳更多租户。”他低头看了下稿子,“这一次重建,预计创造至少一千个就业岗位,政府也很支持这一项改建计划。我们的目标是改造成小中环。”
又有记者举手:“在收楼方面会有压力吗?比如老商户在这边几十年,可能不愿离开。”
霍荣亨:“阻力肯定会有。不过我们承诺,住宅业主可以在物业落成后,优先以市价认购单位。商户业主可以优先以市价租用铺位。”
那记者问:“建起高楼大厦后,上环的骑楼会不会因此大幅减少?”
霍荣亨这一次没有迅速回答,沉默了大约几秒后,才说:“社会是要往前发展的。要进步,这是必然的牺牲。”
后面霍荣亨再说些什么,陆蔓君都听不见了。她从听见重建地段开始,耳朵开始嗡嗡响,像被谁狠狠抽了一记,几乎没了反应。她的心脏捏紧了。因为这重建计划里包括了她住了五年的上环欢喜街。在她印象中,后世上环还保留着一些老建筑,一些骑楼的。怎么会重建成为下一个中环呢?她不想相信,然而霍荣亨的声音特别清晰,穿透空气,直通往耳膜,震得她没法思考。
“要进步,这是必然的牺牲。”
她一瞬间想了很多。她读了两年的天台小学,姨父辛辛苦苦保住的陈记裁缝,只有一盏吊扇但是住了好几年的老屋子……
那热心的左邻右里,爱打麻将的黄师奶,看英文信的肥叔……
她常常去的文具店、卖白糖糕的包子铺,榕树头的大排档,那用来挡雨的骑楼啊……
这一切一切,可能就没了。在短短时间里,会变成一栋栋崭新的高楼大厦。新地价贵,承担不起的他们只能搬走。以后呢,各散东西。想要再重新聚在一起,闲了在榕树底下嗑瓜子,难了。
她再度抬起眼,看见电视屏幕里那冷酷无情的脸,他已经结束采访,整理了下外套,在保镖护送下离开。看着曾经熟悉的背影,她的心一阵冷一阵热的,感觉电视屏幕里那人,她好像突然不认识了。
第153章 上环重建项目2
第二天,陆蔓君回欢喜街。她坐在那开足了冷气的车里,睁着眼睛看车窗外景色变化着。那一根根骑楼柱上,还是几年前那红油漆写的字。米铺前停了一辆老大米板车,放满了麻布袋子,里面装的是白米。有个高大男人走出来,把一袋米拽下来,又“嗬”一声扛到肩膀上,抬进了店里。
陆蔓君看着看着,嘴角微翘着,偏头对梁超美说:“我那时候想拍《孤女》,要减肥,又没体重秤,就经常跑到这里借他们家秤用。”
梁超美看得不忍心:“你别难过了。”
陆蔓君“嗯”一声,也不说话,继续往外看。路过不少街道,看见有人举了一条红色的长条幅,写着“不同意重建,出多少钱都不卖!”挂在二楼一个窗户上。这里偏,也不知道有谁看得见。有个十来岁的小孩摆摊子卖红薯,看见车子就往后挪开一些,等车子过去了,又继续扬着嗓子喊:“好靓的番薯!”
车子驶入一条巷子,行驶有点困难,人多,自行车多,占道的也多。还有几个小孩子摆了个竹架子搭的球门,包袱布背着个更小的孩子,在踢球。司机探头出去,嚷嚷两声,扬手驱赶他们:“看着点啊!”人群便散开了。
陆蔓君仔细看一眼,认出来其中一个孩子,是楼上黄师奶的孩子,背着的却是四楼卖鞋李大叔的孩子。她觉得挺暖的,这时候别人家的孩子都跟自己家似的,互相照看着。
车子找了个地方停下来,陆蔓君和梁超美准备上楼前,先去了陈记。店里只有学徒照看着,忙得不可开交。她走过去问:“姨父呢?”
其中一个学徒是新来的,乍听见那声音,先吞一口口水。再抬头,见活生生的陆蔓君就站在他面前!他立刻话都说不好了,手往裤腿上蹭了一下,眼光痴了:“啊。”边上几个学徒用手肘撞他,大声嘲笑他,没见过大世面。这边的学徒经常能见到陆蔓君。有人指着他嘴角:“这里!擦擦!”
他有点不好意思,使劲抹一把,发现没流口水,瞪那人一眼。众人又大笑,他站直了,对陆蔓君说:“姨父,啊不,老板,老板上去了。”手往楼上指了一下。
陆蔓君对他笑笑,又往那四处看了一圈。那像百子柜似的大布料柜子肯定要留着,很有纪念意义。她逐一抚摸过那些桌子椅子,就出去了。
外面正飘着小雨,她站在骑楼底下,有个遮挡,看着外面雨渐渐大了,她又想,搬离了这个街区,姨父姨妈舍得这些街坊么?
她看着看着,觉得以后如果看不见了这些风景,会觉得很可惜。虽然这些老建筑不是故宫,也不是长城,但这也是历史残留下来的一点遗产。她也能理解霍荣亨,不建新的,是赚不了钱的。
过了一会才听见梁超美说:“先上去吧,这里风大啊,等会感冒了!”
陆蔓君回过神来,“嗯。”跟着她一起上楼去了。
她还没进屋时,先听见吵吵嚷嚷的声音。某个男人声音洪亮说:“我肯定不搬啊!我那么点工资,让我搬去哪啊!搬到北角住咯,天天过来开工,一个小时。怎么熬呀!”
“哎,我住这里二十多年啦,要我搬,我舍不得。”这声音听起来像是个老人家的。
“最坏就是那个姓霍的,没一个好人!那么多地方不改建,非要来改建这里!怎么不见他们去改九龙城寨?还不是贪这里的人好欺负呀!我肯定不搬的呀!”听起来像是黄师奶在说话。
“他可能也有什么苦衷,我之前见过他,他人挺好的啊。”
“知人口面不知心啊,陈师奶。”
“建了高楼大厦,这里的交通和人。流量不就负担更重了吗?政。府怎么想的呀!”
陆蔓君开门进去时,看见屋里全是人。有人站着,有人坐着,大部分是这附近的街坊,还有天台小学的马老师、数学老师。他们听见这开门声,安静了一刻。见是陆蔓君进来,黄师奶走上来说:“蔓君,你回来得正好啦!”
陆蔓君放下钥匙,看见不少人在分发红布条,肥叔已经扎上了,觉得莫名喜感:“你们这是干什么啊?”
肥叔站起来说:“我们商量过了,谁也不卖楼,不搬!不妥协!让他一栋楼都收不到!”他扯了一张纸巾擦汗,扶正了红布条:“他搞什么高楼大厦,不就是逼着我们搬啦!以后我生意怎么做呀!”
姨父说:“我也不赞成拆!为什么他们不做一下民意调查就这样搞?”他走到坐轮椅的老太婆边上,扶着轮椅边:“你看看七婆,一把年纪啦,住了那么多年,现在要她搬,能搬去哪呀!大家住久了都有感情啦,怎么可以说拆就拆!〃
陈珂说:“我真是看走了眼,我还当他是好人!早知道不把钱罐子交给他了!”又勾着弟弟的脖子:“你也不想搬吧?”
弟弟使劲点头:“嗯!”
“就是!”不少人纷纷举手附和。
“不搬!不搬!”
“说好了,谁也不能卖!收不到楼,他就没办法了!”
“没错!”
一时,大家群情汹涌。陆蔓君很能理解他们这种心情,不像是二十一世纪,这时候大家对街坊邻里还是很有感情的。平时大人们都忙,大一点的孩子会互相照看着对方的孩子。左邻右里也早就形同亲友,会帮忙看下店铺。楼上楼下借个水,吃饭时送一个菜。闲了一起搓麻将,带一群孩子去看电影。守望相助,也不过如此。至于商户,大多也是做街坊生意的。霎时间要他们搬走,怎么可能不难受,不迷茫啊?
马老师说:“我不是不支持重建,但是建高楼大厦在这边真的不合适。你想想,这边交通人潮本就拥堵,如果再建高楼大厦,就更麻烦。车子都没法走了。再说,这些骑楼拆了就没了。”
数学老师说:“还有天台小学,肯定也得跟着搬,都不知道搬去哪里好,很多小朋友以后读书就更难啦。”
马老师过来握住陆蔓君的手,回头看其他人:“说实话,霍生是个好人。我们也不想闹得太大了。这里只有你认识他,不如你帮忙跟他说一句,保留骑楼,改建更高层数的民宅,这样我们可以接受的,对吧?”她回头看向众人。
其他人犹豫着,互相看着彼此,又陆续点头:“嗯嗯。”
“这样也可以。”
姨妈在边上听着,便也帮腔说:“蔓君,你跟他好好说说吧!你跟他说一句,好过我们说一万句呀!”
陆蔓君沉默了,建更高层数的民宅,投资大,利润低。哪里比得上高楼大厦写字楼,这个才是赚钱的项目?更别提规划已经提交上去了,要改也很麻烦。霍荣亨不可能答应。她想了想,看着众人殷切的眼神,只好说:“好,我问问。”又补充说:“规划已经交上去了,可能不一定行。”
陆蔓君给霍荣亨打电话,感觉其他人的视线,她因为这浓重的期望,感觉头皮有点发麻。她握着那话筒,感觉手心都冒出了汗。万一霍荣亨不答应,后面会不会闹得很僵?到时她跟霍荣亨……她听着电话那头嘟嘟响了一会,很快一个菲佣的声音传来:“霍家大宅,请问找谁?”
“我找下霍荣亨。”
“哦哦是陆小姐吗?你稍等一下。”
她稍微等了一会,就听见那头传来低沉有力的男声,“喂?”
她的心脏跳了一下,回头看众人都期待地看着她,她深呼吸了一口:“是我。”
她听见那头沉默了一会,估计是猜到了她想说什么:“见面说吧。”
她出门时,看外面还下着雨,就回头找伞。姨妈递了过来给她,又小声说:“我觉得应该可以的,那个霍少不是不讲理的人。”
她勉强挤出个笑容来,想让姨妈放心,但她自己心里也没底。
这个时势去霍家不方便,两人约在一家咖啡厅见面。这年代的咖啡厅人不多,侍应们穿着燕尾服,还算是个高档场所,很适合聊私事。她和霍荣亨各自点了一杯咖啡,默契地沉默了下来。
她想说的话太多了,也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说起才好。
等咖啡端了上了,她低头看着自己杯里的咖啡,想着他好像憔悴了些,估计这几天日子不好过。“你还好吗?”
霍荣亨双手交握着,眼睛瞧着她,并不答话。
陆蔓君说:“你舅舅去世那一天,我去找过你,不过记者太多了,我就没进去。后来打你电话了,你没接。”抬起头时,见霍荣亨在看着她,那眼神复杂得让她看不透。
霍荣亨看了她一会,终于低头去,伸手搅拌了下咖啡:“最近忙。”
陆蔓君感觉这氛围太微妙了,都想谈重建项目,可谁也不愿意先提起来。她的手摸到了自己颈脖间的链子,脑子里想起几年前,霍荣亨去英国的时候,送给她的拉环项链。她捏在手里,感觉着那生硬的触感,还记得霍荣亨那时候说过自己的梦想。他是想让所有人都看得起电视的。她本来还想着,虽然她没能拿到最佳演技奖,但是也算是曲线救国啊。现在开了制片厂,以后开电视城更方便了吧。
她想了想,就把拉环项链解了下来,放到桌上:“你看。”
霍荣亨看着那一条项链,眼神稍微动容。
“还记得当时我们说的什么吗?你说,你要让所有人都看得起电视,是吗?”她看见霍荣亨抬起眼,那眼神里像是有满腔的话要说,最后又变成无奈。
“我记得。”霍荣亨拿起烟盒,点燃了一根,像是有点烦躁。
陆蔓君看着他,低声说:“早前你说的梦想……”
霍荣亨没什么表情,明明在笑,却让人感觉特别冷淡:“那些东西都要付出代价的。”他狠狠抽了一口烟,“不拐弯抹角了,你想我说什么?不拆上环那条街了?”他断然拒绝:“不可能。”
陆蔓君说:“一定要建写字楼么?可不可以考虑下其他规划,民。怨很大,你们收楼会遇到很大问题……”
霍荣亨看着她,沉默了许久:“不可以。”他把烟狠力捻灭在烟灰缸里,看着那火光终于熄灭:“你应该知道我为什么要建写字楼,因为盈利最多。因为我舅舅去世,股价震荡得很厉害。我必须这么做,不然我在公司站不住的。你知道吗,因为这个计划,股价在今早开市一路爆涨。”
霍荣亨说的话,陆蔓君自然明白,也理解。但是不知道怎么,霍荣亨伸手过来想握住她的手时,她下意识缩开了。霍荣亨显然有点难过,沉默了一会才说:“对不起。但是换了你,你也会这样做的。”
陆蔓君想了很久,如果不去摧毁自己亲友的家园,自己的事业就会毁于一旦。那她会动手吗?她能下得了手吗?
她很认真地思考了下,发现她确实下不了手。这世界追逐金钱地位的人太多了,忘了其实还有更多东西值得人为之奋斗。钱没了可以再赚,温情没了就彻底没了。
她低声说:“我不会。你不会明白它对我意义……”见霍荣亨不说话,她的手指捏着咖啡杯柄边缘,下决心般说:“我要保住这一条街。”
离开咖啡厅时,外面的雨已经停了。霍荣亨送她回去,开到路口时,陆蔓君看见前方有人戴着红布条站着,便说:“就在这里放我下来就行。”霍荣亨就这么进去,估计会起冲突,被人砸鸡蛋烂菜叶。她不想看见这一幕。
霍荣亨点头,把伞递给她:“路上小心。”伸手摸了下她的头发。
她感觉到了那无声动作里的温情,也伸手握了一下他的手,让他放心,开门下车离开。
戴着红布条的街坊们看见她回来,都围拢上来问情况。她摇头,“他说不可以改。”听了这句,众人都失望地“啊——”一声,垂头丧气。
姨父扬了下拳头:“反正我们立场要硬,绝不妥协!”
“没错!”其他人很快打起精神来,斗志昂扬,互相鼓劲。
陆蔓君望向众人:“我已经想到了办法,怎么保住这一条街。”
作者有话要说: 2001年;市建局成立,就没那么多矛盾了。在60年代末,很多程序还不完善
—
给你们科普一下市建局的程序:
??一个重建项目要推进,市建局需要经过居民咨询、政府立项、城规会审批、收购、收地、招标、 兴建以至落成多个程序。香港的补偿标准是按该房产 “同区七年楼龄”且面积相若单位的市价来进行的,这个价格的得出,由不少于七家独立的估价机构评估,全程由动迁户、地区代表监察。估出价格后,去掉最高和最低价,然后算出平均值,得出最终定价。除此之外业主还可获得一笔补助津贴。这个标准已相当于旧楼市价的2到3倍。
第154章 Loser重聚
陆蔓君以前看过一部港产电影,讲的是某一条老街的的故事,后来这一部电影在国际上拿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