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掌家娘子-第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氏几乎坐不住,她冤枉婉宁时的情景顿时浮现在眼前,她忙看向屋子里的两个宫人,两个人始终沉着眼睛。不知在想什么。

不能再让婉宁接着说下去,张氏站起身走到门口,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婉宁,快进来。”

“母亲。”怯生生的声音传来。

张氏攥起了帕子。

“母亲还好吗?”

婉宁的声音里带着些许的颤音和惧意,脸上却没有半点害怕的神情,若不是离得这样近,谁也不知道婉宁是在作假。

这时候又不能拆穿她,张氏只好忍下来,“好。好……”

“那就好。”婉宁说着提起裙子走过去。

张氏不停地笑着,像一个慈母般,“这是成嬷嬷、邱嬷嬷。”

两个嬷嬷忙站起身,婉宁笑着见礼。

“七小姐,这两天奴婢们就来教小姐礼数。”邱嬷嬷笑着开口。仿佛对方才的事一无所觉。

接下来就是安排两个嬷嬷和婉宁住在一起。

张氏松了口气。

将婉宁送去收拾出来的院子里,张氏吩咐孙妈妈,“一定要打点好两个宫里的嬷嬷。”宫人眼睛毒,千万不能出什么差错,这两天一定要平平安安地过去。

孙妈妈应了一声,“您放心,都准备好了。”

话音刚落。下人来禀告,“太太,七小姐要去给老太爷请安,还要去看八爷。”

张氏顿时警觉起来。

婉宁还要做什么。

“老太爷病着,让她不要去了,先学规矩要紧。至于欢哥,”张氏目光顿时凌厉起来,“不要让她看欢哥。”

孙妈妈被张氏的视线看得打了个冷战,只是要看看自己的弟弟,太太是不是太过紧张了。

……

整个屋子让张氏布置的很漂亮。三层新换的幔帐,窗边还摆了梨花木的书桌,桌子上笔墨纸砚应有尽有。

“这是老爷特意吩咐的。”

下人低声禀告。

小时候父亲就说等她长大了,要在屋子里摆上一张书桌,而今桌子虽然摆上了却已经是物是人非。

两个嬷嬷留下来给她讲规矩。

宫里的规矩确实不少,乍听过去不太容易记,多亏了安怡郡主先跟她说过,否则她还真是要多花不少的辛苦。

等到那位成嬷嬷出去,邱嬷嬷低声道:“七小姐放心,安怡郡主已经嘱咐过,七小姐进宫穿的衣服奴婢会仔细服侍。”

礼数再其次,最重要的是,宫里主子的喜好。

安怡郡主想得周到,这样一来好像就没有什么让她担心的了。

……

到了进宫那天,张氏顿时觉得神清气爽,这几天总算是让她熬了过去,见到婉宁她却又笑不出来。

桃红色金丝线的锦缎褙子,鹅黄的宫裙,连鞋都缀满了米粒般大小的珍珠。

一套碧玺的头面衬得婉宁皮肤仿佛能透出光来。

就这样亭亭玉立地站在她面前她几乎要认不出,这就是沈氏生的孩子。

张氏转头看向姚宜闻,姚宜闻伸手捋着胡子,眼睛里不由自主地露出与有荣焉的神情。

张氏攥起拳头,这都是她亲手准备的。

姚宜闻看向张氏,“婉宁第一次进宫不免紧张,你要好好照应她。”

这句话发自肺腑,老爷好像忘记了他曾要将这个长女送去家庵。

张氏硬撑着应了一声。

两辆马车一前一后地向宫门口驰去。

车停下来,童妈妈立即上前去扶婉宁。

宫外已经停了几辆马车,显然今日进宫的不止是她和张氏。

进了宫门,内侍立即迎上来,婉宁和张氏分别上了轿子。

等到轿子又停下来,又走了一段路在内宫门外等,张氏才询问旁边的内侍,“是不是去惠妃娘娘的翊坤宫?”

内侍笑道:“还要听里面的消息,姚太太耐心候着吧!”

自从万太妃和端王以先皇手谕立储获罪,皇后娘娘就因为未生下皇嗣内疚重病,除非重大的节日才会接见命妇,宫里很多事都交给了惠妃娘娘和郑贵妃打理。

父亲交待进宫之后要小心谨慎,将从前那些事忘掉,莫要说错什么话,可是看到穿梭的宫人,她又忍不住回想。

张氏深深地吸了口气。

第一百二十一章回答

站在翊坤宫的院子里,隐隐地从大殿里传来说话的声音,张氏低下头屏气凝神,她忍不住转头去看婉宁,婉宁面色从容,眼观鼻鼻观心,仿佛没有半点的紧张。

宫里的嬷嬷将规矩教的很好。

张氏不由地有些失望。

大约一刻钟的功夫,内侍道:“惠妃娘娘那边传太太和小姐过去。”

一切算是按部就班。

张氏看向婉宁,婉宁向她投过来柔顺的目光,在内侍的眼皮底下显得很敬重她。

张氏心里不禁冷笑。

宫人撩开织锦芙蓉妆的帘子,婉宁跟在张氏身后走进去。

大殿里的地砖光可鉴人,鞋子落在上面发出些许清脆的声音,屋子里很安静,婉宁听到张氏的声音。

“妾身姚张氏带长女给惠妃娘娘、各位娘娘、夫人请安。”

跟着张氏进宫的好处就是,张氏先要开口说话,她只要跟在后面行礼。

礼数过后,婉宁抬起头来,看到了主座上惠妃娘娘。

惠妃娘娘穿着靛青色如意妆花褙子,头发梳的光亮,螺子黛画了长长的眉毛,下面是一双闪烁着光彩的眼睛,抿嘴一笑,脸上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起来吧,方才本宫还和安怡郡主、淇国侯夫人提起你们。”

婉宁抬起头来,看到笑着颌首的安怡郡主,旁边的淇国侯夫人正在看张氏。

想来淇国侯府和张家相熟。

惠妃娘娘将她们传进宫,并没有偏着张家,也没有偏着忠义侯赵家,是一碗水端平的态度。

“这是姚七小姐?本宫听说你治好了忠义侯世子的病,难得你这么小的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大事来,”惠妃娘娘说着顿了顿,仔细地看了看婉宁,笑容又深了些。“看着就是个好孩子。”

婉宁忙站起身来行礼。

惠妃娘娘看着婉宁笑,“快坐下,我们坐下说话,若是都将工夫放在礼数上。这一整日下来也说不得几句话。”

婉宁应了一声,顺着惠妃娘娘的意思重新坐在锦杌上。

“姚七小姐多大了?”

张氏忙回过去,“再有一个月余就十三岁了。”

惠妃娘娘颌首,“小小年纪就长得这般周正,将来定然是个有福气的人。”

张氏目光闪烁。

还没有让婉宁说话就已经夸赞起来,旁边的安怡郡主还不住地点头,显然是在她们没来之前安怡郡主说了婉宁的好话。

惠妃娘娘是听了安怡郡主的话,要偏袒忠义侯府和婉宁。

张氏不由地看向旁边的淇国侯夫人。

淇国侯夫人轻轻地颌首。

不着急。

张氏舒了口气。

忠义侯夫人定然会疏通关系,就算求到了惠妃娘娘,也没有那么容易就蒙混过关。

张氏正想着。

“顺妃娘娘来了。”

宫人在门外禀告。

婉宁和张氏站起身。安怡郡主也忙放下手里拿起的茶碗和淇国侯夫人一起站起来行礼。

顺妃娘娘带着人进了屋。

“听说给忠义侯世子治病的姚七小姐进宫了。”

年轻的顺妃抿着嘴看向屋子里,高高的发髻让她显得十分的雍容。

顺妃娘娘怎么会在这时候过来,安怡郡主忙看向旁边的婉宁,婉宁没有惊慌,十分规矩地行礼过去。

安怡郡主松了口气。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张氏身上。

为了这个爵位张家是煞费苦心,如今在朝堂上闹出动静来,在后宫里还要对付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

张氏看似一副慈母面孔,心里不知道在盘算什么,怪不得姚七小姐进京那么多天却不回姚家。

有一味要责怪的祖父和时时刻刻看着她的继母,那哪里是个家。

安怡郡主不自觉地皱起眉头。

惠妃将顺妃请到旁边坐下,顺妃开始大量起婉宁来。“姚七小姐多大的年纪,已经会读医书了?从前可和先生学过?”

这样的话问出来,正对了张氏的心思,张氏当着顺妃的面怔愣起来,张开嘴一时回答不出。

大殿里忽然就安静下来,方才十分欢快的气氛顿时变得有几分的肃然。

“本宫问的有何不对?”顺妃顿时诧异。

“是妾身……妾身一时糊涂不知怎么回禀……”张氏说着顿了顿。慌张地看了一眼旁边的婉宁,“我们家七小姐,没跟先生学过,也没看过什么医书。”

“没看过医书?”顺妃手里的茶碗顿时发出清脆的撞击声。

旁边服侍的姑姑见状忙上前将茶碗接过去。

顺妃看向惠妃,“这是怎么回事?难不成七小姐是自己会的医术?本宫听说来请脉的御医说。七小姐治病不用药石,这也是真的?”

不用药石来治病,这样的事更古未闻。

如果是这样,就正应了那些传言,忠义侯世子的病根本就是有蹊跷。

这次张氏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为难地看向婉宁,一下子将所有的问题推到了婉宁身上。

顺妃静静地等着婉宁回答。

安怡郡主不由地有几分的紧张,一个没有学过医理的小姐,不懂得什么是药石之术,就算是在顺妃娘娘面前张嘴说忠义侯世子的病症,谁又能相信?

要不是她从头到尾看在眼里,她也会和别人一样觉得诧异。

一个孩子能有多大的本事。

惠妃、顺妃、安怡郡主、淇国侯夫人、张氏和所有的宫人都在等婉宁说话。

顺妃身边的下人将手里的汤婆子递给了顺妃娘娘。

“臣女不敢说,还请娘娘赎罪。”婉宁低下头。

张氏心中顿时一阵窃喜,伶牙俐齿的丫头,也懂得什么叫做害怕,也会在这里说不出话来,现在就让婉宁知道,宫里的贵人们可不像老爷那样随随便便就能骗过去。

“你只管说,无论说出什么,本宫都赎你无罪。”顺妃说着轻挑起眉毛,“本宫也是随口问起,你不用惊慌,只要照实说就是。”

婉宁又再行礼。然后抬起头,“请娘娘准臣女上前。”

顺妃颌首,“准了。”

婉宁看向旁边的宫人,“能否劳烦姑姑将炭盆摆过来些。”

宫人惊讶地抬起头看向了顺妃。

“姑姑不能动炭盆,是不是因为顺妃娘娘不喜炭火?”

听得这话,顺妃登时坐直了身子。

宫人诧异地张开嘴,半晌才道:“娘娘……”

看着红红的炭火,顺妃忍不住捂嘴咳嗽起来,半晌才算止住,用帕子遮掩了口鼻。诧异地看婉宁,“你怎么知晓本宫不喜炭火?”

婉宁道:“娘娘进屋之后看到炭火就皱起眉头,坐下来时,身体向左倾,因为右边是炭盆。还用帕子遮掩了口鼻,皱起眉头。”

“惠妃娘娘用的是手炉,顺妃娘娘拿在手里的却是汤婆子,汤婆子比手炉要大,拿在手里不免笨拙,顺妃娘娘弃用手炉,是因为手炉里面要放炭火。顺妃娘娘鼻子微红,脸上有红斑,声音稍稍沙哑,不时要清清嗓子,是否到了用炭时,便会有如此的病症?”

婉宁安然地站在那里。目光微垂,说话有条有理,没有半点的慌乱。

顺妃本来是问忠义侯世子的病症,没想到婉宁却说出这些话来。

顺妃娘娘没有说话,却不知怎么的张氏整颗心紧张地揪在一起。

顺妃诧异地和惠妃对视。然后将目光落在婉宁身上,“是,本宫……就是因此不喜欢炭火。”

安怡郡主的嘴角忍不住翘起来。

“你知道本宫的病症?”顺妃不禁询问。

婉宁摇头,“臣女不懂,臣女虽不懂多少医理,却也能看出来,要说臣女如何知晓忠义侯世子和娘娘的病症,只是臣女比别人看得更仔细些。”

不一定非要懂得医理才能看出来。

顺妃看看自己微微倾斜的身子,她都没有注意的事,却让姚七小姐看了出来,她不过是让下人递了个汤婆子,姚七小姐却能和她的举动联系在一起。

不得不说,姚七小姐真是看得仔细。

“忠义侯世子在泰兴时不肯吃东西,那是因为亲眼看着身边的人因吃东西中毒而死,到了京城,忠义侯世子不敢回家,那是因为心里还有惧怕,没有哪个子女不愿意回到父母身边,臣女深有此感……”婉宁说着顿了顿,眼睛里浮现出几分的哀戚。

哪个子女不愿意回到父母身边。

张氏心里几乎打了个冷战。

婉宁之前是借着顺妃娘娘的事在说忠义侯世子,现在借着忠义侯世子在说她自己。

婉宁到京之后,也没有回姚家住下,这本是她我在手里的把柄,现在却被婉宁暗喻出来。

婉宁黯然地道:“虽然心中惧怕,可真正能依仗的还是父母,所以臣女才和忠义侯夫人说,能治好忠义侯世子病的人不是别人,而是忠义侯。”

“天下儿女,最仰仗、敬重的父亲。”

安怡郡主忽然想起忠义侯府上上下下一片肃穆,小小的赵琦跪在火盆前一言不发地烧着纸,忠义侯没了,整个忠义侯府落在那个小小的肩膀上。

人真是很奇怪,肩膀上压了重担,不会因此垮掉,反而会强壮起来。

想到这里,安怡郡主的眼前一片湿润。

第一百二十二章逆子

淇国侯夫人忙看向顺妃娘娘,顺妃娘娘还没说话,惠妃娘娘已经诧异地道:“姚七小姐怎么会深有同感?”

张氏攥起手来,“请娘娘赎罪,婉宁初次进宫,不懂得规矩,”说着看向婉宁,“婉宁,娘娘们面前不能乱说话。”

张氏的目光中带着些许威胁,让她顿时想起自己的种种“劣迹”。

婉宁微微一笑。

就算是她不说出口,张氏一样会将她推继母小产,不顾祖父反对私自进京,回到京中却不肯回家的事说出来。

任她再怎么巧舌如簧在礼义廉耻上面都要低下头来,所以在来宫里之前张氏才忍气吞声,算计好了要在惠妃和顺妃两位娘娘面前数落她的不是,让她日后再也抬不起头来。

张氏的胜利就在眼前,她却要让张氏空欢喜一场。

婉宁提起裙子跪在地上,抬起头看向惠妃娘娘,“娘娘应该有所耳闻,臣女四年前被罚去族中,在泰兴四年,臣女被关在绣楼里不得见人,那四年,臣女没有学会什么,只是看些书,听听下人讲故事,臣女最喜欢听的,就是当今圣上在西北打瓦剌的故事。”

人人都知晓那些事,他们在宫中也尝尝将这些挂在嘴边,就因为圣上在西北立下战功,先皇才会下定决心将皇位传给圣上。

惠妃和顺妃转头对视。

“大约民间传的故事和娘娘们听到的不同,臣女就将臣女听到的说给娘娘们听。”

风吹的草木瑟瑟声响。

太阳光从大殿里退下去,让屋子里添了几分的寒冷,顺妃不禁握紧了手里的汤婆子。

“听说当时瓦剌围了朝廷的兵马,就连京城里的官员们都人心惶惶,在西北打仗的圣上安稳地坐在中军账内听消息,大风也吹了三天三夜,战场上分不清敌我,武将想要护着圣上离开。圣上却不肯,一直等到了大获全胜的忠义侯归来。”

惠妃娘娘想起皇上和她说起的那件事,那时候圣上脸上是自傲的神情,这件事可见皇上信任忠义侯。

“臣女一直奇怪。为什么圣上这样信任忠义侯,若最后等来的是瓦剌军队,圣上岂非性命堪忧。后来到了忠义侯府听说忠义侯断了粮草战死在西北,臣女才明白,忠义侯那样的人才值得让人信任,让圣上信任,让所有人敬佩。”

“若不是因为忠义侯的事,臣女还不敢在这里说话,如今想想忠义侯,臣女又算得上什么。有些话臣女就不怕说出口。”

婉宁说着顿了顿,转头看向张氏。

张氏不知道婉宁要说什么,心脏仿佛要跳出喉咙,婉宁眼睛里有淡淡的笑容,张氏整个人如同被长长的针穿透了一般。有一种不详的预感,婉宁到底要说什么?

在两位娘娘面前要说出什么话?

张氏几乎不敢喘气,下意识地阻止,“婉宁……”

大殿中所有人仿佛都没有听到张氏说话,而是看着跪在地上的婉宁。

婉宁微微抬起下颌,十分清晰地道:“臣女的祖父说的没错,臣女就是个逆子。也怪不得父亲要将臣女送去家庵、逐出家门。”

臣女就是个逆子。

逆子。

谁敢这样称呼自己。

惠妃和顺妃的表情凝在脸上。

安怡郡主也吓了一跳。

张氏不知不觉地抬起头睁大了眼睛,想不到婉宁会称自己是逆子。

“惠妃娘娘、顺妃娘娘,是臣女不够孝顺,四年前我们父女之间就有些误解,而今臣女更是瞒着父亲做了些不孝之事……是臣女将自己的亲六叔送去了衙门。”

张氏心忽然一沉,婉宁这话是什么意思?

怎么是她将姚宜春送去了衙门?张氏看向旁边的淇国侯夫人。淇国侯夫人眼睛里也满是惊诧。

惠妃深吸一口气,半晌才道:“朝廷大事本宫并不知晓,七小姐说的……”

婉宁低头道:“臣女也不懂得什么是朝廷大事,臣女说的是在泰兴时,六叔倒卖漕粮的事。虽然是臣女的亲叔叔,臣女却不能包庇,因为臣女知晓漕粮是要运进京师的税粮,是要在天灾是分发给百姓的口粮,是要在打仗的时候送去军营的军粮,是朝廷官员的俸禄,是该运进京城,而不能私下里倒卖。”

张氏听得这话几乎要瘫在杌子上。

婉宁这是说的什么话,怎么敢在宫里说出这种话,怎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