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三国的无敌特种兵-第2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后,太史慈与张辽和赵云取得联系,先是派人将袁家老小以及一帮子幕僚押送到朐县,在那里与押送颜良、文丑、审配、逢纪等人的部队汇合之后,一起转运到郁洲岛上,最后则由护送张机北上的彭简亲自负责,动用了五艘大船,将众人分别看押活着安置起来,一起带往晋国。

在北上的人群里面,受到待遇最好的自然是晋国的上宾张机,他仍然由彭简亲自陪伴在身侧,住在海龙号的一号船舱之内。整艘战船之上,除了船长的舱室可以与一号舱媲美之外,其余的则皆不如此舱。

实际上,张机呆在郁洲山岛等候乘船北上的日子里,便已经受到了岛上军民的热情接待和欢迎。许多因为长年呆在海边的水手和渔民,多多少少都患上了风湿之类的疾病,他们在闲不住的张机妙手回春之下,解除了病痛的折磨,于是个个都很感激医圣张机。

从未在海上航行过的张机,登上巨大的海龙号之后,还是忍不住对晋国造船工匠的精巧手艺表示了赞叹和感慨。更让他惊讶和感慨的事情,在海龙号离开郁洲没有多久便发生了。

彭简来请张机的时候,说:“住在十号舱的一位客人忽然病了,忽冷忽热、上吐下泻,眼看着就要一命呜呼了,劳烦医圣前去救治一番!”

从来都是医者父母心的张机,一听说船上有人快活不成了,赶紧随彭简前去替那人诊病,结果走到门口时看到十号舱外形影不离地守着两位明显会武技的壮汉。张机当过太守,政治敏感性一点也不差,他立即意识到舱内之人可能是一个要紧的犯人。

不过张机还是低估了这位犯人的身份。当他走进舱室看到脸色蜡黄,正一副失魂落魄的袁绍时,只是觉得此人明显是因为胸中抑郁难平,以至于气伤了身心,这才变成现在这副鬼模样。

张机和颜悦色地对着与自己差不多同龄的袁绍说:“这位先生,吾观你面色灰败、气血浮虚,只怕郁结之气已经伤了肺腑五脏,还需抓紧时间医治才好,不然再过几天,只怕危矣!”

袁绍似乎没有听到张机的劝说,只是眼神迷茫地自言自语:“想我袁绍乃四世三公之后,堂堂冀州牧,竟然被赵国昌欺辱到今天这个田地,难道真是上苍特意的安排吗?”

张机这下知道了关在十号舱内的囚犯真实的身份,他心中涌起了一阵难以平复的波涛。

张机虽然是医道圣手,但他首先是大汉朝廷正式委任的长沙太守,所以他对于天下形势还是有所了解和判断的。他也知道晋国的强大,赵兴的厉害,但他没有想到一代枭雄袁绍的末路竟然如此之快的到来,晋国灭袁绍似乎是一件十分轻松惬意的事情。

张机跟袁绍非亲非故,更谈不上有何交情,所以他对于袁绍如今的处境更多的是一种感慨,并没有多少怜悯与同情在里面。他相信,如果今时今日被抓的是赵兴的话,只怕处境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既然大家起了争霸天下的野心,那就得做好接受失败的准备,这便是想做英雄或者枭雄的代价。

不同于别人,见惯了百姓生死离别的张机,他对于人生的感悟,对于权势的理解,明显已经高出许多世人不止一个境界,他若有所指地劝慰袁绍:“人生在世,犹如草木,既有茂盛之时,又有枯衰之日,不过来的早晚而已。秦皇汉武当年何等雄壮,如今也不过是黄土之下的枯皮白骨,你又何必如此在乎什么四世三公之类的名头?一旦连自己的性命都没有了,又何必在意身后那些虚名?”

袁绍被张机一番话说得有些困惑,他转头看着张机,非常认真地问道:“敢问这位先生,人若是不必在乎虚名,不去贪恋权柄钱财,那活着又是为了什么?”

袁绍的这个问题,很深邃,也很沉重,一般人实在难以回答。但张机却似乎早已料到袁绍会有此一问,十分轻松地回答说:“人来到这世间,是为了经历和感悟。坦然地面对人生浮沉,即使在艰难困苦面前也不要轻易低头,让自己坚强地活下去!只要你活得足够长,你就会看到比自己的对手和敌人更多的结果,这就足够了……”

袁绍被张机的这一番话说的乱了心神,他凝神皱眉思索了许久,然后似乎终于想通了什么,缓缓起身向张机弯腰行了一个大礼,然后说:“多谢先生教诲,袁某明悟了。”

一直站在张机身后的彭简,将刚才发生的一切暗暗记在心里,甚至包括张机刚才说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眼。他隐约觉得张机这番话,与带头大哥在训练暗影队员是所说的话又几分相似。为了克服受训队员的心里恐惧和紧张不安,赵兴曾经对他们说过:“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畏惧遇到的困难,我们都要想尽一切办法坚强的活下去!因为只有你活得足够长,你才会比别人看到更多精彩的人生!”

有了张机的开导,袁绍终于肯接受治疗,所以虚弱的身体逐渐得到了恢复。在海上航行的日子里,他每天都要与张机坐而论道,谈论许多以前不曾留意和关心的话题。

站在甲板上眺望远方的袁绍,看着纯净的天空、蔚蓝的大海,他在心里只剩下一个愿望,那就是无论如何也要活下去,他想看看生死对头赵兴甚至是赵兴的后人们,究竟会将大汉带往何处去。

也许,人生真得便该如此,莫愁前路之上没有了知己,只要内心深处还保持着一份信念和憧憬,那么就还有活下去的理由和动力。

PS:建了一个书友群,196125390,支持和喜欢南道的书友们请加进来,这里有许多热情的书迷在群里讨论!~

第六零六章有谁听说过李恢

更新时间:2012826:37:27本章字数:3078

第六零六章有谁听说过李恢

?稳坐在卧虎城内的赵兴,已经在第一时间内接到了青徐大捷的战报,现在正耐着性子等待袁绍这个对头,以及他的那些下属们,被彭简押送到晋国来。

赵兴已经想好了如何处置袁绍这个老小子,以及他的两个儿子,一大群家小。当然了,赵兴更关心的是袁绍手下几个可用之人,比如武将之中的颜良和文丑,文士之中的沮授、审配、荀谌、辛评、辛毗等人。这些人只要愿意真心投效晋国,毫无疑问的是,今后他们都会有发挥个人才华的空间和舞台。

赵兴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他也从来没觉得自己手下人才多。在晋国快速扩张的过程之中,不论有多少人才,赵兴都能给他们安排到合适的职位。在赵兴看来,如果谁觉得自己手下人才多得用不了,只能说这个主公用人无道,除此之外别无解释。

人才是一种最宝贵的资源,虽然可以再生,但很多时候却无法替代。有时候往往会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事物原本应该发展的轨迹,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赵兴本人。

在等待袁绍到来的日子里,赵兴本以为会无所事事,结果收到了西线贾诩命人传回的急报。看完密信之后,赵兴露出了一副惊诧加怪异的表情。

贾诩在信中说:司马家的人似乎又急于交换了,但仍然不想用法正或者张任其中一人作为筹码,他们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意见,说是可以用新得的一位奇人来换取救治司马防的解药。而且根据贾诩的分析,如果晋国坚持只要张任或者法正,那么他们宁愿停止交换,也不会答应此事。

赵兴觉得惊诧的是司马家的人果真够狠够毒够厉害,亲老子昏迷在病床之上,这些做儿子的竟然能够做到处变不惊,仍然以家族的利益为上,甚至于不顾惜家主的生命。

赵兴觉得怪异的是司马家提出用来交换的这个人,实际上还真是个可用之才,要说潜在的价值,只怕比张任还要高出一些。按照司马家从不肯吃亏的作风,他们怎么舍得把这个人拿出来交换呢?

那么司马家提出的这个人到底是谁呢?此人名叫李恢(注1),字德昂,乃是建宁俞元(今云南澄江)人。

李恢早年曾在郡里当过督邮,他的姑夫是建伶县的县令,因为做出违法的行为,结果李恢因此遭受连坐而被免官。由于他姑父是这一带有势力的豪族,当时的太守董和就把事情压了下来,没有免李恢的官。这次南中地区的土著作乱造反,司马家又怕晋国索要张任和法正,真就委任这两人前去平叛,结果法正发现了李恢,并且极力向司马朗举荐。

当司马朗收到法正的举荐信之后,他正在为如何向晋国讨要解药而犯愁。因为前不久前往荆州寻找张机的孟光已经回到了成都,并且向司马朗报告了张机已经被晋国来人接到北方的实情。司马朗听说张机居然被晋国派人接走了,当时就觉得赵兴做事还真是不留余地,硬生生断了司马家请人救治司马防的念想,真是坏事做绝,十分可恶!

不过司马朗生气归生气,但眼目事下还是要救醒老父亲,所以又跟司马懿商议到底用谁去换解药。正在这时,法正的举荐信到了,于是司马懿立即建议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李恢与换解药。

司马懿的计谋很简单,那就是益州方面一口咬定李恢是个经天纬地、不可多得的人才,论能力本事,丝毫不输于法正和张任,所以用李恢来换解药,晋国并不会吃亏。至于李恢到底有没有本事,司马家的人那是真的不知道,除非他们跟赵兴一样,也是穿越回来的。

赵兴看完贾诩的信之后,立即回书一封,大意就是可以交换,但是尽量再从益州争取一些其他的好处,比如让司马家免费提供一批中草药什么的。实际上,这一次赵兴可是汲取了前些年问朝廷讨要钟繇、杜畿等人时,却被刘备暗中拦截下来的教训,并没有过多地表现出热切和期盼的神情来。

赵兴提出要问司马家再敲诈一些好处,其实也是在为顺利得到李恢打掩护。以他对司马懿的了解,这个人每时每刻都在怀疑和算计别人,如果晋国表现的过于大度,急于将李恢换到手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引起司马懿的怀疑,从而使得司马懿发现了李恢的真正价值,结果再次换个别的人来跟晋国交换。

其实司马防的生死对于晋国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只要司马懿还活着,司马家就不会变弱。所以如果能用司马防的一条命换回来许多的好处,甚至包括对云贵之地十分熟悉了解的活地图李恢,这笔买卖怎么算都是晋国赚了。

接到赵兴的回复之后,贾诩也是有些没想到。他还以为赵兴肯定会十分恼火,说不定一气之下直接取消了交换,因为司马家用来交换的这个李恢,就连贾诩也是毫不知晓。不过赵兴既然同意了交换,自然有他的道理,贾诩也不多问,便按照赵兴定下来的策略,先是跟王累软磨硬缠了许久之后,这才提出晋国追加的条款。

王累见晋国同意了交换,虽然追加的条款让人看了心里不舒服,可毕竟是有望实现他都觉得有些不可能顺利完成的交换,所以赶紧与益州方面取得了联系,转告了晋国的要求。

坐镇汉中的司马懿见王累送来的信上列出了长长的一串追加条款,不由得皱紧了眉头。司马懿在心里真是恨死了赵兴,因为这份清单上所列的药材以及矿石数量,正好处于益州能够承担却会十分吃力的边缘,也就是处于想拒绝却有些不甘心的那种情形。

司马懿认为,赵兴看穿了益州的意图,所以晋国索性抛开了以张任、法正等人为筹码的交换,狮子大开口地问益州索要大量的药材和珍惜矿产。至于李恢,反倒成了这次交换的添头,一时之间可有可无。

最终,司马家的人把心一横,牙一咬,答应了晋国开出的交换条件。不久之后,李恢怀中揣着一封尚未降温的推荐信,带着运送药草和矿石的车子,有些郁闷地向武都方向而来。

注1: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在征服西南各族的时候,李恢承当了许多重要的任务,在属国平定西南边陲战事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国志》作者陈寿以“公亮志业”四字评李恢。“公”即识大体,“亮”即明事理,“志业”即是有事业心并且做出了成绩,后人公认此评是确当的。~

第六零七章当年收了个义子

更新时间:2012826:37:28本章字数:3342

第六零七章当年收了个义子

?还是在光和六年中秋夜的时候,赵兴曾在卧虎城内中心广场之上,当着全城数万军民的面,宣布收下因为替自己挡剑而亡的张旺财的儿子作为自己的义子,也就是当年他曾经亲自提笔赐名的幼儿“张作霖”。

那一年赵兴的表面年龄十五岁,心理年龄三十二。时光荏苒,在兵荒马乱和四处征战的岁月中,赵兴如今的身体年龄已经二十九岁,至于心理年龄嘛,自然已经到了四十而不惑的境界。

他当年郑重收下的义子,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知道了自己父亲,自己一家人与义父赵兴血浓于水的感情。当年若不是赵兴帮着张旺财的媳妇稳产,也许就没有这个孩子的降生,说不定还会因为难产而造成一尸两命的悲惨结局。

这个名字唤作张作霖的孩子,在没有断奶的时候变失去了亲生父亲,但他却幸运地有了一个新爸爸,所以自从他开始记事之后,便从未受到过任何欺辱,甚至可以说是在欢乐和笑声之中成长。

后来赵兴娶了许多媳妇,生了很多娃,加上他常年征战在外,公务时常缠身,所以陪伴张作霖一起玩耍的时间便少了很多。实际上,不仅仅是张作霖,就算是赵兴的亲生儿女,他们同样也难以得到过多的父爱,因为他们的父亲名字叫做赵兴。

这个孩子或许是因为在娘胎中时,便受到了超越那个时代的良好胎教和营养供给,所以生来敏感又聪慧,当他发现“爸爸”再没有时间和他一起玩哪些非常有趣的智力游戏之后,他变得沉默和孤僻起来,似乎是为自己不是赵兴亲生儿子的原因而变得自卑起来。

幸好心思缜密的大妇许婉婷,很快便发现了这个孩子的变化,赶紧提醒了赵兴,否则,赵兴只怕会失去未来最有才华的一位科学家。

我们现在都知道,患了自闭症的孩子,智力很容易停滞不前,甚至长大之后变成低能儿,赵兴自然也知道这个常识。赵兴是个知恩图报之人,当年张旺财在洛阳因为他而死,所以他发自内心地想把张旺财的孩子好好抚养成人,让张作霖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才。当他听完许婉婷的担忧之后,立即放下手边的事情,亲自陪着这个孩子渡过了一段时光。

幸好,张作霖仅仅是有一些孤僻的征兆,远远没有到自闭那种程度。为了避免还不到五岁的孩子以后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赵兴经过慎重考虑,并且在征求了母亲李玉娉、张旺财的妻子以及几位妻子的意见之后,他做出了一个对于那个孩子而言十分重大的决定——赵兴给张作霖改了名字:姓赵,名布,字作霖,列入赵家族谱之中。

张旺财是个从冀州逃难而来的流民,家中父母兄弟皆亡,他老婆是李家庄佃户之女。张旺财一死,虽然赵兴很好地安置了她们母子二人,但是年纪不过二十出头的妇人,如果守着孩子当一辈子的寡妇,在赵兴看来实在是一件残忍的事情。

所以,赵兴不带任何逼迫地亲口询问了张氏妇人,问她想不想再找一个男人嫁了,这辈子不要做寡妇。张氏妇人原本就对像小兄弟一般的赵兴很感激也很信任,所以经过仔细考虑之后,说出了真心话:“我是个妇道人家,年纪轻轻地便没了男人,不怕大兄弟你笑话,有时候真的想男人,可因为孩子他爹成了英雄,所以从来不敢背着人偷汉子,这日子表面过的光鲜,内里的苦,又有谁能知道!”

现代人出身的赵兴,自然不会觉得李氏说出的这番话有多么有违伦常,相反,他觉得李氏若是一心想立贞洁牌坊,那才叫心理有病。赵兴知道李氏是因为充分信任和依赖自己,所以才敢说出自己想男人,但却迫于舆论压力而苦苦忍受的真切感受。赵兴安慰李氏说:“嫂子的心情我非常理解,如今有个法子能够让你过上正常的生活,只是要作出一定的牺牲,不知道你肯还是不肯?”

李氏毫不犹豫地说:“大兄弟,我才不会相信你会故意坑我,需要让我做什么,你直说就好!”

赵兴于是说道:“我想让你的孩子改名换姓之后入我家族谱,当然今后你还是孩子的亲生母亲,还可以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却少了许多束缚,可以从容再嫁他人!”

李氏听到这里,非常爽朗地笑了出来:“哎呀,你这大兄弟,这么好的事情还绕来绕去说半天!让孩子今后跟你姓,入赵家宗祠,那是他遇上了天大的造化!就算旺财在阴世里知道了,只怕都会感激你!我家孩子又不是什么龙种凤胎,只是最下贱的佃户,能够一朝入了你这当将军的族内,对他来说是最好不过了!更何况他现在本来就喊你爹爹,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怕你笑话我,若不是俺这残花败柳之身配不上你,我都想带着孩子干脆嫁了你正好!”

被李氏这一通惊人之语雷倒了的赵兴,终于如释重负,不过他一看见李氏那双有些饥渴冒火的眼眸,就觉得后背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