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朕的史官每天都在作死-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佑将满腹学识搜刮了一通,试探道:“……臣以为,应当……排淤固堤?……”

齐昱笑了两声,道:“徐郎中这是在答朕,还是在问朕?身为工部郎中,五品大臣,所食朝廷俸禄,皆为民生所出,却屡屡对朝中大事毫无见解、从旁附议,朕看着,你这郎中也莫当了,便去西荒督查畜牧罢了。”

三言两语竟将恩科榜眼贬去了边境之地。

徐佑扑通跪下,面如土色:“皇……皇上,臣……”

然则君无戏言,那边礼部、吏部等人已默默记下了。

齐昱将手肘支在龙腾的御座扶手上,继续点了后面户部的官员:“国库尚可拨银为淮南改道否?”

户部的许尚书出列,道:“回禀皇上,西北干旱稍歇,如今库银所存虽尚可支持改道一事,然则淮南各地受灾严重,需赈灾抚民、安置百姓,一时之间若要周转,怕也很是吃力。”

拐弯抹角,就说没钱。却也是实情。数月前西北大旱,朝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集官赈民赈于一体,才度过难关,还未消停几日,眼下淮南的大水又淹到了自己脚背上。

着实心累。

百官都叹了口气。

可齐昱此时在想的,却和他们不太一样。

他在想,难道就没有万世可用的法子,能免民生于水火?倘若不能保证淮南大口不决堤,至少要保证决堤之时不会万民罹难、村舍良田皆覆。若是年年淮南都淹一遭,还有谁乐意种田?万万百姓如何养活?

可此时身在朝堂之上,面对一群手足无措的大臣,除了老祖宗传下来的治水之法,也确然没有别的出路。

只愿天降他一仙人,有大禹治水之才。

周太师将皇帝的沉思看在眼中,心下遂猜到几分圣意,口中劝道:“皇上亦不必太过劳神,荥泽决口已堵,各方也已增堤固坝,近忧已除。若说远虑,改道、治水之法,皆是百年一举,并非几日可促成。我朝朗朗乾坤,明君贤臣,定能想出万全之法,保住民生。”

虽是马屁,却也算是拍到了要点,齐昱便没有驳斥周太师,只问:“眼下紧要便是赈灾抚民一事,众卿如何看待?”

循例是要举荐一人代表朝廷前去,可大家都明白,百姓要的不过是皇帝能知道他们的疾苦,故再是位高权重的官员去,亦是无用,都不衬百姓心意。最好的便是宗室里挑一个稳妥的宗亲,带着圣喻前去,方可体现皇家的关切。

明白归明白,可今上的宗亲委实没几个了。先皇一代的几个皇叔里,老靖王已去,留下个儿子齐宣承袭父位,其余皇叔作古的作古,在封地的在封地,多半也是垂暮之年,不可委任。今上的兄弟们早年间登基时,夺位的圈禁了,没夺位的也被分封出去做了郡王,如今留在皇帝身边的,就只有贤王和誉王。

誉王常年多病缠身,近日因连绵阴雨又病倒了,难当赈灾之任。贤王其人么,是个温吞享乐的性子,根本不理事。当年定封号时,今上本戏言要称其“闲王”,却被礼部给记了下来,当作“贤王”。此贤非彼贤。

朝上众人皆在掂量,此时唐太保道:“臣以为,如今的靖王年轻力健,有经世之能,必能代表皇上、王爷的心意,安抚受灾百姓。”

齐昱听在耳里,明着点了点头,心里却在百官花名上点了唐太保一笔。

那靖王齐宣,顶多能说是头脑清醒些,模样上得台面,惯会用些活络手段收买人心,后勤、采买之事尚可委任一二,若真要提甚么经世之能,却是莫须有的。唐太保身为靖王妃的父亲,保举齐宣,无非是为了让齐宣履历上多份实在的本事,前去赈灾亦可提高靖王的声望,将来好委任更多大事,顺保他唐家荣华富贵罢了。

“代朝廷赈灾一事非同小可,靖王仅任军饷、内务采买之事,尚无公事历练,怕是难当大任,”林太傅此时出列,讲得清清楚楚,“况赈灾之人本就当是皇上至亲,贤王、誉王尚在,如何能够避亲就疏?”

这稀泥和得,连齐昱都要鼓掌。说来说去只说齐宣并不合适,言辞振振,却也没说究竟何人该去。

此时还是周太师踱了一步,出列道:“臣以为,誉王近日病下,实不宜操劳,靖王历练未够,亦无法胜任。念先皇在时,贤王曾理办巡查、暗访之事,到过淮南,此番再去亦能驾轻就熟。”

齐昱想笑。

贤王到过淮南的事情,自然人人都知道。可大家还知道,当年贤王到了淮南,采办、暗访的公事只拼得七七八八,却是拐了个王妃回来,闹到先皇跟前要赐婚。

先皇怒了好大一场,险些要将贤王贬为庶人。可见得贤王与那女子是真心鸳鸯,也不想就此棒打了一双璧人,便成全了。如今贤王世子齐珏年仅六岁,竟能倒背《春秋》、《左传》,比他爹是能干了千百倍去。

罢了,再争下去也无益。齐昱挥了挥手,“记下罢,朕看贤王挺稳妥,便着他三日之后赴淮南。”

底下诸官有想再议的,又想见方才徐郎中的前车之鉴,生怕自己也被派去荒野养马,遂不敢再谏。

雨下到午后停了,齐昱用过午膳便着人备了软轿,前往皇宫东侧的钦桦宫去瞧瞧自己的皇弟。

温彦之在后面亦步亦趋地跟着。

到了钦桦宫,齐昱没叫人禀报,径自下了软轿,穿过重重厅室,到了内殿。

院子里弥漫着散不去的草药味,管事的几个见了皇帝,慌忙跪了一地,大呼万岁。

里间早已听见外头的响动,故誉王已披着件藕色的外袍迎了出来。他尚只有十六七岁,正应该是朝气蓬勃的年纪,无奈被身体拖累,形色很是憔悴。

见皇兄来了,他难得露出笑来,刚要跪下去行礼,便被齐昱提了起来:“风都能吹倒的人了,还在乎这些虚礼。”

誉王想笑,却是咳了起来,好容易平复下了,连连告罪,又问起淮南大水一事。

齐昱将早朝种种如是说了,还叹了口气,“若非你病了,哪里能叫贤皇兄去给朝廷丢脸。”

誉王正待说话,却听齐昱身后立了个人,唰唰唰地写着什么。

“这是……”誉王目光落在温彦之身上。

温彦之抬头见誉王瞧着自己,收笔跪下:“微臣内史府温彦之,拜见誉王殿下。”

誉王恍然,“哦,内史府,起居舍人罢。”

齐昱有些头疼,向温彦之道:“温舍人也是读书人,难道朕与皇弟闲话家常,亦要句句记录在案?此非君子之道。”

温彦之梗着脖颈,“回禀皇上,皇上方才说贤王给朝廷丢脸,这亦是天下大事。”

天下大……

齐昱发觉誉王身后条桌上摆着个青瓷缸子,用来砸人尚很趁手。

誉王站在这厢,似乎听见自己皇兄的牙齿已咬得咯咯作响。

温舍人只觉得皇上阴测测地盯着自己,头皮有些发烫。

“温舍人起来吧。”誉王适时解围。

温彦之慢腾腾站起来,提笔又要继续。

齐昱咬牙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温舍人难道不知?”

温彦之垂着眼道:“微臣当职载笔,不敢不视,不敢不听,不敢不记。”

然后,唰唰唰。

誉王稍稍退了步,将青瓷缸子往自己身后藏了藏。

皇兄不能打啊,殴打史官可难看。

☆、第3章 【不做事也不行】

第二日清早,贤王得知自己被派去赈灾,心知自己没读过几本书,还不知要被地方上如何哂笑,忙骑了快马从城郊王府奔来,欲求皇弟收回成命。

齐昱坐在御书房里听翰林讲编纂之事,之乎者也听得正有些乏,能想见贤王来无非是说不想前去赈灾,怕才疏学浅丢了皇家脸面云云,便不怎么想见他。

“可皇上……小世子也来了。”黄门侍郎如是禀报。

齐昱突然坐直:“宣。”

翰林陆续告退,不一会儿,内侍便领着人进来了。贤王当先走着,焦头烂额都写在了脸上,他身边还跟着个粉雕玉琢的娃娃,穿着湛蓝色的釉锦衫子,人不高,却是走得器宇轩昂。

贤王单膝请了安,起身张口就道:“皇弟,淮南赈——”

“侄子给皇叔请安!”齐珏振声打断了他,恭敬跪下,脆生生道:“皇叔日夜为黎民操劳,披星戴月,我等后辈但见如此,未能赴鞍马之劳,十分惭愧,请皇叔治罪!”

虽齐珏说的也尽是些场面话,却是心知自己这一根筋的父王若直直开口不去赈灾,难免要惹怒皇叔,到时候詈骂起来,怕是难看。粉嘟嘟的小人儿转脸白了自己亲爹一眼,又一脸认真地看着堂上的皇叔。

贤王怔怔看着自己儿子,觉得有些口干。

齐昱真是乐了,向齐珏招了招手,“过来,皇叔看你长了多高了?”

齐珏立马爬起来,小腿儿撒欢地跑到齐昱身边:“回禀皇叔,昨日刚量过,有三小尺啦。”

“嗯,多日不见,也长壮了。”齐昱点点头,“近日读了什么书?”

说到此处,齐珏如数家珍:“这月里文坊先生开始教读《大学衍义》、《古文渊鉴》,阿娘想让武坊先生教我《孙子》,可先生说我尚小,未能领悟奥妙,便先启蒙念一念《五曹》罢了,学还得过两年。”

“你字尚认不全呢,当然学不了。”贤王在下面呛了他一声。小小个人儿,说起话来雄赳赳地,好似在藏书阁里点书,啧啧。

齐珏一向不太服得自己的爹,在家听他讲些歪理还是因为瞧在娘的面子上,且暂时打不过他。现下有皇叔撑腰,倒不甚怕,只把小嘴一噘:“皇叔,父王昨日还将《兰亭集序》记成了欧阳修写的,阿娘肚子都笑疼了。”

贤王在底下很是气结:“哎我说——”

齐昱不禁莞尔,一语双关打断了贤王:“珏儿,能者多奇才,你父王虽没读过几章《兰亭》,却也深知兵法之事,身手不凡。今后武坊先生讲不懂之处,大可问你父王。”

贤王听了这番话,倒愣住了。

兵法?……身手?……

他好生想了想齐昱的言外之意,遂皱起眉头,不再言语。

齐昱又同侄儿说了两三句,唤来周福行赏一二,嘱托了齐珏念学之事不可耽搁,甚至钦点了几册藏书,着人妥善送去贤王府邸。

临走时,很是深意地看了贤王一眼。

出来的路上,贤王一言不发,若有所思。

齐珏拉了拉他:“父王所思为何?”

贤王笑着拍了拍他脑袋,挑开了话头,吊儿郎当道:“父王在想你娘今日做什么给咱们吃,是藿香鲫鱼、粉蒸鸭掌,还是酱烧牛肉。”

三样皆是齐珏最爱的,六岁的孩子当即对此三样品评开了,再不管他父王在忧心何事。

贤王看着自己的儿子,心里着实叹了七八口气。

年初时淮南出了个事,说织造府遭了窃贼,闹了一阵后,外传是家贼拿了几件瓷器去卖钱,可誉王安插在淮南的眼线却报到皇帝跟前,说是织造府丢了一截永辉年间料子。

这料子不是普通物件,乃九龙锦也,是用来制作圣旨背衬的御用锦缎。

每个皇帝的九龙锦花纹都是独一无二的,永辉年间的九龙锦是金线滚银边的九条龙,到了先皇的明德年间,就变成了团线纹金的龙身并缉针作龙角,再到了如今的庆元年间,已制成了垫绣加撒针的龙鳞,龙眼与口舌皆是白红珍珠洒粉,很是精美。

丢了这九龙锦,事情就大了,这偷盗之人想行变卖之事的可能性太小,想要行大逆不道之事的可能性却很大。

可查来查去到了今日,也还是没有个头绪。

贤王很纳闷儿:要造反,为何要偷皇爷爷那时候的九龙锦?偷先皇的不也好些吗?

本王不是很懂现在的反贼。

听说昨日皇帝去了誉王那里,也不知所为何事。可誉王的钦桦宫历来掌管皇家眼线的情报和不能在紫宸殿上向百官吐露之事,思来想去,与那九龙锦之事必有关联。

只怕,此次赈灾没有那么简单。

贤王走后,齐昱派人去请了蔡大学士。

毕竟贤王着实有些不学无术,淮南一地的乡绅、学究亦不少,到时候要筹措赈灾粮款,三两句说不到一处去,也是难办,还是需要个学识渊博的,前去辅助一番。

想到此处,他又思索起了赈灾一干琐碎,一时也没做旁的事情,只端坐了,等蔡大学士。

唰唰。

唰唰唰唰。

齐昱皱着眉扭过头,见温彦之正跪坐在一道九折的秋菊屏风后,卖力地使劲写着什么,十、分、投、入。

齐昱无奈:“温舍人,朕甚么都没做,你究竟在记何?”

温彦之被此言打断,只木木地向堂上伏了伏身,道:“微臣记载属实,便是陛下甚么也没做,等蔡大学士。”

——不做事也不行?!

齐昱面上笑着,只觉自己一口血卡在喉咙口,咽不下去,吐不出来。

——当然不能吐血,不然一定又会被记下:庆元某年某月某日,帝徒坐高台,甚么也没做,只吐了口血。

齐昱用尽全身力气,放下了手里的玉麒麟镇纸,又默念了百八十遍金刚经,终于随手拿起御案上翰林留下的一本新编来。

——看书!朕让你记!

温舍人抬眼瞧了下堂上,眨了眨,又垂下头来,默默记上:“帝思毕,阅《庆元美人录》。”

嗯,不是很懂现在的皇帝。

这种美人书,应该拿回寝宫看才对。

午膳传来御书房时,蔡大学士刚好领了陪同贤王的皇命,踌躇满志地走了,眼见是很想做出番功绩的模样。

齐昱揉了揉额头,只求数日后别收到蔡大学士被贤王怄死的折子就成。

可想也无用,来者自来。齐昱起身移步内殿,用膳。

温彦之亦紧随其后。

“温舍人,”齐昱顿了脚步,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你们起居舍人镇日跟着朕,都不吃饭?”

从前倒是没注意过,现在想想,的确没见过左舍人离职吃饭。

温彦之就地跪下:“谢皇上垂询,内史府的吃食与各部官员不尽相同,多是见缝插针。”

“哦?”齐昱转过身来看着他,“你们都吃甚?”

温彦之从怀中掏出两根纱布包着的小棒呈上,面无表情道:“回禀皇上,内史府为让我等舍人专心追随皇上,特制了百米酥,可随时食用。”

百……米……酥……

齐昱接过来其中一个,一层层揭开纱布,糯米的香气便扑鼻而来。但见手中之物好似端午的粽子,却在外壳裹了一层薄薄的酥脆,隐约可见里面的红豆、薏仁、花生等,不难想见其甜香之味。

方便是真方便,掏出来两口便咬了。

“你们就吃这个?”每日都是一样的,不腻么?

温彦之左手拿着另一个小棒,讷讷道:“回禀皇上,这个是有肉的。”然后又掏出两个,“这个有浆果,这个有蔬菜。若有特别想吃的,也可向内史府的小厨房说。”厨子人很好,都能做成小棒棒。

齐昱:“……”没想到还挺丰富。

看来是自己瞎操心了。

他点点头,进了内殿,端坐桌边,静静享用御膳房精心调制的菜肴。

青菜脆豆腐,鲍鱼酥,咸烧猪肘子,菠菜炒——

唰唰唰。

唰唰唰。

“……温舍人。”

“微臣在。”又跪下。

“朕的菜肴,御膳房已仔细记过了。”

一阵沉默。

“回禀皇上,并非御膳房记过的,您都吃。”

“……嗯?”

温彦之伏着身子:“皇上一口苦瓜也未用,微臣记载属实。”

“……”

挑食也要管?!

大太监周福站在一边,只觉得自家皇上像是很想将手边那盘苦瓜糊到温舍人脸上。还有手边那盘酱肉。还有手边那盘清蒸黄鱼。还有——

“朕怎么没吃。”齐昱突然出声。

周福:“???”

齐昱勉力吃下碗中的菠菜,颤着手夹了红玉盘子里的一大簇苦瓜,送入口中,生硬地嚼碎,费力地吞下,道:“朕也要一,样,样,才,能,吃,过,来。”

周福:“!!!”

内侍宫女:“!!!”

御膳房端来的苦瓜皇上从来就没吃过,今日怎么……

齐昱铁青着脸,又夹了一簇苦瓜,送入口中。

吃,怎么能不吃。

否则实录里,他齐昱又是个枉费人力、浪费粮食的昏君。

温彦之点点头,神色依旧肃穆,“是微臣疏忽了。”

然后埋头,提笔,唰唰唰,唰唰唰。

宫里的钟敲到申时,温彦之从御书房告退,到内史府交了一日的起居实录,各方说了几句话,便徐徐地打乾元门出宫。

刚递了牌子,却听身后有人在唤他。回过头,只见个六品模样的小官,正从后面赶上来。

温彦之仔细分辨了下,才想起这人是龚致远,澶陇人士,四年前乃是与温彦之同科高中,尚算交好,后分去了户部做主事,便很少碰见。

龚致远抬手问了安,欣喜道:“温兄,很久不见了,听闻兄台迁升舍人,御前录史,恭喜恭喜。”

温彦之忙道不敢当,户部才是日理万机云云,亦勉强寒暄了数句。

两人一道出了宫门,龚致远往城南指了指,“温兄,难得碰见,便一同用个闲饭罢了。诸多同科都很是想念温兄,亦怀念从前启诗作赋的日子,今日恰好我等在溪花楼定了饭局,温兄便随我一同去,大家吃酒热闹一回。”

温彦之抱拳谢过,何尝不知龚致远口中的“我等”,便是当年同科中混得不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