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农家幺妹-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氏哪里不知道?她前些日子因为二女婿有去无回的性子生了点气,但是见到别了好几个月的二女儿,那点了不满早就扔到了爪哇国,只顾笑着,“婉儿就是特别给你做的。”又道:“一会走的时候给你带些煮好的,你回家后自己煎了吃。”

到了宁清走的时候,于氏果然给她多包了几根面肠,又有一只猪腿、一大块肋条肉、一块猪肝,是所有人中最多的。拉着她嘱咐道:“到了初二能回家就回来,若是身子不方便也不要勉强,眼下养好身子最重要。”

刘婆婆在一旁就笑道:“我原也不让清儿来,可是她就是想亲娘了,又听娘家杀猪更是说什么都要来。好在亲家有毛驴,接了清儿倒不累,我也跟着借光了。”

于氏就陪笑,“清儿还小,一切都要亲家母多教导呢。”

“我待清儿就跟我的亲生女儿一般的,”刘家人一向都是极长于与人打交道的,今日过来将宁梁和于氏早赞得十分开心,现在更是笑眯眯地拣于氏爱听的说:“清儿又是个懂事的孩子,一看就是亲家母教得好,针线、算帐样样来得,肚皮又争气,我喜欢得不得了呢!”

那边刘公也正向父亲说:“我们两家结了亲,三郎也就是你的半子了,我一直告诉他,亲家能把爱如珍宝的女儿许给你,那是看重你,所以你一定要将亲家比我这个亲爹还要敬重呢。”又拍着父亲的肩说:“宁家有什么事,你只管差使三郎,他若有错处你只管打他,到底亲家也真心实意地盼着三郎出息不是!”

宁梁喝得有些多了,哪里还能听得出刘公话里的话呢,只一味地点着头,“是,亲家说得是。”

忙了一天,客人都散了,一家人将剩下的猪肉分成几份,有做腌肉的,有放在外面冻起来的,还有收拾出来这几日吃的,待一切都归整好了,宁婉便热了一大碗酸菜,大家就着馒头吃了,又说:“这酸菜比刚刚好吃多了,等明日再热了还会更好吃。”原来酸菜就是这样,第一顿的味还只是平常,要再热几次才更好吃呢,因此三家村人通常做一次都要炖很多,吃上两三天。

二十七杀鸡就不必请外人了,宁梁一早起来就按与于氏商量好的,只给家里留一只红冠子金红羽毛的大公鸡,却将其余的五六只公鸡都杀了。三家村每家养鸡都是如此,只留一只公鸡,其余便是能下蛋的母鸡。宁家因为鸡养得多,虽然陆续吃掉几只,但还是有多的,正好留到了过年。

鸡杀好了,当天就炖了一只。当年的小公鸡又嫩又香,宁婉又在鸡汤里加了些白菜,又有昨天的剩下的杀猪菜,宁梁就说:“我们真是提前过年了呀。!”

于氏也笑,“这半年,每天的日子不都像过年?”

二十八贴对联,二十九去打酒,家里的对联和酒早买好了,还有宁婉酿的山葡萄酒也好了,吃杀猪菜时已经拿出来喝过一回,现在倒不必多跑一趟。

一大早宁婉就和爹一起把“三羊开泰日,万事亨通年。”的红底黑字金边对联贴到了大门两侧,门正中间上方的横批是“吉星高照”。又在门上贴了一张大红纸上写的福字,周围刻了三羊开泰的图样,这福字却是倒着贴的,喻意福到了。

除了正门上贴了对联,家里其余各处也要贴上些吉祥的字画,院门外要贴门神,是两个十分威武的大将军,怒目圆睁,手里拿着兵器;屋内的几道门上也贴了小福字,另有炕柜上的“招财进宝”;猪圈上的“肥猪满圈”;粮仓上的“五谷丰登”,都是连笔写成的小贴子,意头好,还十分好看。

宁婉又拿出一张红纸剪窗花。三家村这边家家过年时都要剪些窗花贴在窗纸上,剪什么花样,大小如何都没有一定之规,只是随各人喜好,不过是窗纸上贴上些红色的图案显得喜庆而已。且窗花是留不住的,贴在一年一换的窗纸上,也不过是新年时看看热闹罢了。

但这么个小小又注定要扔掉的窗花,却不只大姑娘小媳妇们剪,有些老太太也喜欢弄这些,而且剪得还特别好。听说自己的奶奶就是剪窗花的高手,能将一张大红纸剪成一幅窗花,上面有人、有动物有花草、有鱼虫,个个都诩诩如生,而且所有的花样都是相连的,不会散掉。

奶奶活着的时候把剪窗花的本事教给了弟媳妇们和女儿,可是二老太太和三老太太都没学会,唯有大姑跟着奶奶学了些,亦能剪许多的花样,嫁到梨树村后,每到过年时总有人家请她去帮忙剪窗花呢。

娘是南方人,小时候没剪过窗花,嫁到了这里也只学了些最简单的。也就是把红纸折上几折,然后在上面随意剪些图案,打开后就是有如雪花一般的六角花纹。

先前宁婉也只会剪五角、六角、八角的简单窗花,但是她到了赵家后过年时也曾剪过,反正在赵家的日子有的空闲,而且又有的是红纸,因此她也琢磨出几个花样。眼下她便一手拿着剪子,另一只手拿着红纸剪了起来。

一会儿工夫,宁婉便剪出十二生肖来,碗口大小:第一只是老黄牛,两只牛角相对,轻轻扬起了尾巴;第二只是小老鼠,正贼头贼脑地向周围看,好像就要去偷东西;第三只就是威风凛凛的大老虎,就像卢家椅子上面的老虎一样……依次从东屋外面的窗子开始贴起,一溜排下去,正贴在门上的羊却比别的生肖都大一圈。

“可怎么剪出来的呢?就像真的一样,有鼻子有眼睛的。”于氏看得呆住了,忍不住问:“谁教你的?”

“没有人教,就是自己随意便剪的。”

“婉儿的手可真巧。”

“其实没什么难的,娘也可以试试,心里想剪什么就去剪,剪坏了也不要紧,再重新剪。”

此时宁梁在一旁也笑道:“我今年红纸买的多,有一沓子呢,你们只管用。”

于氏被说动了,便也拿了一张纸试着剪了一头小毛驴,当然刚开始没有人看出她剪的是家里的小毛驴,可是剪过几回就越来越像了,最后她果然将大灰和小灰都剪出来,贴到了养毛驴的棚子前面。

剪纸这玩艺儿在三家村人没有当成正经事,不过是冬日里闲着弄着玩的,看的人瞧着好的说声手巧一笑就罢了,剪的人剪得好了心里欢喜再听人赞一声也就放在了脑后。

第91章 办法

大年三十,吃过一年中最丰盛的年夜饭,全家人便到院子里放鞭炮。今年宁梁买了许多新花样,有听响的,还有看花的,多是三家村这边从没见过的。

宁婉其实早见过比这还要多的鞭炮,但是那时她却不好亲手去放着玩儿,眼下家里只她一个半大的孩子,倒是玩得不乐悦乎。

爹一直笑呵呵地给她帮忙拿鞭炮,递火,还说:“今天多放些,明年运道更旺!”

宁婉就说:“爹,你也放几个玩呀!”

爹摆好一个炮仗,却还将线香递给女儿,“爹看你放鞭炮比自己放还开心呢!”

宁家这边放着鞭炮,便有许多小孩子们跑来看,十分地热闹,于氏见石头醒了,也将他包得严严抱了出来看了一会儿才回去。

在三家村这样偏僻的地方,并无灯会夜市可逛,鞭炮放过了便回屋里守岁。家里点亮了几盏灯,宁梁喝着酒,于氏说着闲话儿就到了午夜时分。按三家村这边的风俗,这时候家家还要再吃一顿饺子,而十有九家又会做猪肉酸菜馅的饺子,正是宁家人最爱吃的。

猪肉酸菜馅饺子做起来不难,肥瘦各半的猪肉用力剁成肉馅,剁的时候就可以把葱姜之类的加进去,正好流出的葱汁姜汁就浸到了肉里,十分入味。肉馅剁好后加油加盐加花椒拌好,这时油一定要多放些,因此酸菜是最吃油的。

从酸菜缸里捞出酸菜,去了外面的帮逐叶洗净,再留下大家爱吃的酸菜心,也剁成碎末,再用手攥去多余的水放在肉馅里搅均就成了酸菜馅了。

宁婉拌馅,娘在一旁早和好了面,揪成一个个的小剂子,擀成圆圆的饺子皮,爹此时便也洗了手来帮忙包饺子。

在三家村,只要家里有女人的,男人一般不做饭。爹也一样,他会挑水劈柴、喂猪喂驴,却很少进灶间。但是过年时包饺子却不一样,他每次都兴致勃勃地跟着大家一起包。每次包饺子的时候还会说:“我刚娶了你娘那年过春节,就是我教的你娘怎么包饺子。”

宁婉听过好多次了,连接下来娘会说什么也知道。果然娘就说:“我们那边过年是不吃饺子的,要吃年糕、豆腐、还有鱼,所以你爹说要包饺子,我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想去问二婶和三婶又怕她们骂我,就呆在屋里。”

爹就得意地说:“其实我也没包过饺子,只是看过别人包。但是我还是带着你娘包出来一锅饺子!”

娘赶紧揭穿他,“那锅饺子煮漏了一半!”

“可是煮漏的饺子汤我都喝了,也没有浪费呀!”

经过了这么多年,不论是爹还是娘,他们包起饺子都十分地熟练了,娘擀皮,爹和宁婉两个人包,一会儿就包了一盖帘的酸菜饺子。饺子包好了,却剩下了些面,娘就笑说:“剩面有饭吃!”

其实不管剩面还是剩馅喻意都是好的,甚至有的人家就是能正好将面馅都包了也特别留下一样,反正明天初一还是要包饺子的,那时再将剩下的东西加进去就行了。

等着水烧开下饺子的时候,娘又指着盖帘上的饺子说:“你爹包的是躺饺子,是个有福气的人,婉儿包的是坐饺子,个个像元宝,将来一定会有钱花……”

虽然都是一样的皮一样的馅,但是每个人包出来的饺子都是不一样的,爹包的饺子略大一些,两角散开,向后仰着,果然像半躺的样子,而宁婉包的饺子个个端端正正的,两角向正中包过来,坐得十分整齐,而娘擀好了皮包的几个饺子又不一样,肚子大大的像个小胖子。因此三家村人常会对着饺子说包饺子人的性子,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正说着,水滚了,娘便将饺子都下到锅里,用笊篱的背面不停地推动,看着水又滚了起来,就接过宁婉送过来的凉水加了进去,让锅里的水再滚起来,如是三次,饺子才煮熟了。

蘸着蒜泥,每人又吃了几个,然后再喝上一碗饺子汤,所谓“原汤化原食”,吃过饺子一定要喝饺子汤。大家肚子里饱饱的,身上暖暖的,便都去睡了。

第二天一早起来,就是新年了。一起床先给爹娘行礼拜年。三家村这边还有一个风俗,那就是拜年时男孩子要磕头,女孩子就不用,只福一福就行了。

爹和娘满脸的笑意,各拿出一个红纸包给宁婉,“拿着吧,这是压岁钱。”

宁婉接在手里,却不大沉重,打开一看,果不其然里面都包着的不是铜钱,却是打成花朵形的银锭子,也不知道爹在哪里换来的。宁婉就笑了起来,“爹娘的压岁钱好厚啊!”

“石头还小,家里只你一个,自然要厚一些了!”

一年的分红都是经宁婉手中发的,所以她心里有大致的数目,石头的红利娘帮他攒着,爹的早花得差不多了,娘的也用了不少,而自己的,竟都留着呢,眼下再加上压岁钱,家里私房最多的就是自己和石头了。

大年初二,宁贤和宁清都因为孩子不能回来,只有两位姐夫过来拜年,倒是大姑和大姑夫一同来了,又将喜姐儿也带过来。宁梁和于氏十分欢喜,将家里好吃的东西一样样都拿了出来,又做了丰盛的饭菜。

姑夫和两姐夫住了一夜便都回家了,大姑却带着喜姐儿留了下来,“往常来的时候总是急匆匆的,现在家里无事,你们这边又不差粮食,我就多住几天大家在一处亲香亲香。”过去大姑每次回娘家果然不敢多住,弟弟家里虽然不至于吃不上饭,但也不是有余粮的,多一张嘴都是负担。

于氏便也笑了,“姐姐还是这样快言快语的性子,现在家里日子过得好了,你们娘俩就是在这里住上一年都不愁没吃的!”

喜姐儿小时候来过舅家,又隔了几年再来,便觉得一切都变了,“舅舅家已经比我们家好多了!”

宁家换了家具,又重新粉刷了房子,添置了许多用品,也无怪喜姐又对许多东西都十分地好奇,最后喜欢不已地问大姑,“娘,我们也像舅舅家一样打脸盆架,再买个新铜盆,配上香胰子;再打个梳妆台,支上一面大镜子,放着梳妆盒,将首饰、脂粉都放在里面,还要添个刨花缸……”

大姑先是答应了几样,接着就大笑了起来,“我的姑奶奶呀!娘可没有这么多钱全买了,你将来嫁个有钱的人家吧!”

喜姐听了便臊红了脸,扭头去了宁婉的西屋。

在喜姐眼里宁家变了许多,但其实宁婉却知道家里不过多买了些日常用品而已,不必说与真正富贵的人家没法比,就是与赵家也差得远呢。喜姐不过是因为宁家家境原来不如大姑家,现在便觉得不大适应,她又与自家不见外,否则哪能到别人家里说出这样的话呢。

于是宁婉就笑着拉着喜姐儿说:“表姐,过完年你和大姑也琢磨琢磨怎么能挣钱,咱们不怕辛苦,用些力气也能将东西添置起来。”

喜姐摇了摇头,“我们家那里又没有山,采不到山货,哪里有什么法子挣钱?”

“谁说只有采山货才能挣钱?”宁婉觉得梨树村离虎台县近,挣钱的办法要比三家村多,当年她和爹在三家村过不下去了就是去的梨树村,明显感觉到比三家村容易讨生活。现在她便把自己那时挣钱的法子告诉了喜姐儿,“你针线活儿做得好,可以去瑞泓丰买些布头做了荷包帕子,卖到铺子里,每天做上几个,怕不得十几二十文钱?”

喜姐听了摇头,“这不过挣些小钱而已,每日又累得很。”

宁婉想说这个活是当初她做的最轻松的了,浆洗缝补衣裳更不容易,冬天时要砸开河面的冰洗衣,手都冻得裂了、至于拾麦穗、摘梨子哪一样不是又累又苦?

再想到喜姐一直被大姑护在家中,的确没有像自己那样被逼到绝境过,更没做过太累太难的活儿,宁婉便又帮她想旁的主意,一眼看到桌上放着的冻秋梨,“你们梨树村的梨子很多,可以做成冻梨,腊月里到虎台县里卖,咱们这边的人过年时哪一家不买上几斤?”

“梨本来就沉得紧,冻上后更沉,怎么送到虎台县去呢?”喜姐儿就摇头说:“我们家又没有毛驴。”

“梨子是太沉了,”宁婉就又想,“大姑的麻花炸得那么好,不如你和大姑炸了麻花到虎台县里卖。那里有许多军士,很多人都没有成家,手里又有军饷,很多人吃腻了军营的饭都出来买吃的,另外虎台县里也有许多人家日子过得宽裕,给孩子买零嘴什么的也不在话下。”

“这个生意是不错,”喜姐想了想还是说:“不过我一个年青姑娘也不好到虎台县里抛头露面吧,再说我也不好意思去卖东西。”

大姑的家境先前虽然比自家强,但其实就是寻常的农户,喜姐儿也不是什么大家闺秀,有什么不能抛头露面的?又不是出门做坏事,靠着自己的辛苦挣钱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这样的话你还真像大姑说的,只能嫁一个有钱人家了,”但是宁婉摇摇头,“不过,我还觉得还是自己能挣钱比什么都好,花起来也硬气,而且别人再不敢瞧不起你了!”

第92章 秧歌

    尽管宁婉和喜姐儿在挣钱上面想法不一样,但是她们毕竟是亲亲的表姐妹,爹和大姑又是嫡亲的姐弟,因此话说过了也没有人生气,依旧还是亲亲密密地在一处玩耍。

既然喜姐儿到了三家村,宁婉总要尽地主之谊,带着喜姐在村里四处转转,只是这个季节大雪早封了山,也没有什么可看的,只能到山溪前瞧瞧打冰嘎、坐冰车的小孩子们,她们如今都大了,也不好再玩这些,因此转了转就又去了罗双儿的新家和春玲嫂子屋里说笑一会儿。

回了家又将早收了起来的那副羊骨头子儿拿出来,两人在炕上玩了半晌。

突然间听到外面有人喊,“扭秧歌的来了,大家出来看啊!”两人赶紧扔下羊骨头子儿下炕穿了鞋跑出去。

在三家村这边平日里大家都过得辛苦,少有什么乐子。但是过年时又不一样,马驿镇上的里长与各村商量着会收些钱张罗起几支秧歌队,不只在镇上扭秧歌,还会到每个村子里,既是图个喜庆,也是给大家送些祝福吧。

现在秧歌队到了三家村,村里男女老少哪个不出门去看?

宁婉和喜姐出去时,秧歌队已经进了村,喇叭唢呐的声儿早响了起来,一队穿红着绿的人有的戴着大头娃娃的头套,有的扮成美女,也有的在身上装了一个毛驴的头和尾妆成回娘家的小媳妇,还有扮猪八戒的、踩高跷的,不一而足,热热闹闹地进了村,从村头到村尾舞了一回,一处不落。

村里的年青人和孩子们直接跟在他们身后转,喜姐却是个文静的,只拉着宁婉站在家门前看。到了自家门口时,宁梁就拿出一大把铜钱塞给舞在最前面的一个小丑。

这也是一种风俗,虽然扭秧歌的钱村里已经打发了,但是大家还是要给到自家门前的秧歌队塞点小钱,请他们打点酒喝。这钱给的十分随意,可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