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首辅-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都是有私心的,孔教谕当然也不例外。

    余姚乃科举强县,但中列三甲的多是世家子弟,寒门子弟中进士的并不多。

    如果在他的悉心调教下谢慎能够争一口气中得进士,那他孔德道科举圣手的名声便会在整个绍兴府乃至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传开了。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这里暂且不表。

    谢慎结束了孔教谕的魔鬼特训,整个人累瘦了一圈。若不是还有王守文和谢丕买来了不少补品帮助谢慎补上了气血,谢慎真可能积劳成疾。

    谁说读书轻松来着?那要看怎么读!像孔教谕要求的这样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全部,也只有王守仁这样的变态大牛可以做到吧。

    哎,还好和王守仁不是同科取士,不然还不被虐的怀疑人生?

    十日已毕,又到了休息的时间。三人一起出了书院,走在大街上闲逛。

    仲夏的余姚城十分闷热,汗水顺着谢慎的脖颈直往下淌。谢慎前世就最怕江浙的这种湿热天气,现下则更是愁苦。这可是大明朝,没有空调风扇鼓风机,想想湿透全身独自坐在竹楼里大口喘着粗气,谢慎便是一阵恶寒。

    对于水芸,谢慎竟然生出一丝想念来。感情这东西还真是培养出来的,起初在王家山庄里见到水芸谢慎只是有些好感,但几个月下来他隐隐觉得身边有这么一个知心人还是很不错的。

    再怎么说,谢慎现在也是可以红袖添香夜读书的人啊。

    感情同样是需要维系的,既然水芸对谢慎很好,少年自然也想着投桃报李。

    去到临街封记胭脂铺买了一套脂粉,又去陈家绸缎铺扯了一匹浙花给小娘子和大嫂做套新衣裳,谢慎已是心满意足。

    而此刻王守文和谢丕都不可思议的盯着谢慎,这厮也太容易满足了吧。。。。。。

    “慎大哥,你就买这些,水芸姑娘不会生气吧。”

    谢丕搓了搓手掌,小心的问道。

    谢慎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道:“你这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啊。这些都是我省吃俭用攒出来的,哪像你们随便动动手指头就能穿遍锦衣华服,样式还不带重的。”

    一旁的王守文嘿嘿笑道:“慎贤弟,我们也有我们的苦啊,婚事都被父兄掌控,想讨个称心娘子比登天还难。哪像慎贤弟,年纪轻轻就有水芸暖床。”

    谢慎笑骂道:“哪像你说的那般,算了不跟你闲扯了,上次交给你的文稿你和他们谈的怎么样了。”

    “额,是那《石头记》的文稿吧。我找了几家书铺去谈,他们都争抢着要呢。我寻思着找个出价最高的卖出去得了,不过这当然还得看慎贤弟你的意思。”

    在孔教谕对谢慎进行魔鬼特训时,谢慎也找了个法子换了换脑子。不然整日脑袋里装的都是四书五经,迟早得魔怔了不可。

    思前想后,谢慎便把红楼梦默记了出来。

    毕竟四大名著里谢慎最熟悉的就要数红楼梦,几乎每一个情节他都能倒背出来。

    明代小说业极为繁盛,出书当个自由撰稿人似乎是个不错的营生。像谢慎这样的寒门子弟,肩不能抗,手不能提,要想赚些银钱补贴家用也只能来写书了。

    不过他不想因此耽误了科举,自然是不能用真名了。

    “冯家铺子给的是五五分成,薛家是加一成,刘家是七三。不过这三家里冯家入行最早,去他家买手抄本的最多。”

    王守文不疾不徐的说着,谢慎听着却是眉头紧皱。

    怎么这些书坊铺子售卖的小说册本还都是手抄本为主?在谢慎的印象中明代小说业发达,活字印刷术也已经普及,那为何不用活字印刷术来印书呢。

    “这些铺子都是手抄本?为何不用活字印刷?”

    王守文嘿嘿一笑道:“咱们绍兴府都是木活字印刷,印一批稿子要是卖不出去可都废了。手抄虽然慢些,但却可随时掌握书稿数量,不至于亏本。”

    原来如此!

    毕竟明代没有知识产权和笔名意识,读者也多是看书不看人的。这就导致一本书在真正出售前谁都不敢保证销量。这些书坊铺子又都是小本经营,为了规避风险他们自然选择更为稳妥的手抄本来售卖了。

    “那便冯家吧,现在最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看到《石头记》,至于银钱少拿一些不打紧。”

    谢慎虽然已经将全本红楼梦默记出来,但决定一次只给书坊十回稿子。这样一旦销量上去了,书坊再来和谢慎谈时他也好顺势加价!

    。。。。。。

    。。。。。。

第二十九章 丰厚酬金

    (求收藏,求推荐票!)

    在明代商人的地位虽然很低,但毕竟可以换得可观的收入。

    而且写书并不能算经商,最多只能说跟商贾打交道。

    何况谢慎并没有用自己真实的名姓,完全不需要为此担心。

    此事谢慎全部委托给了王守文去做,毕竟余姚城中的书坊他比自己熟悉的多。

    与两位好友相别,谢慎只身回到了竹楼。

    此时天色尚早,谢慎见大嫂谢陈氏和水芸在屋内择菜,便笑吟吟的走过去把手中包好的胭脂,浙花放到了桌上。

    “买来孝敬嫂嫂的。”

    谢陈氏十分心疼的捻了捻绑缚包裹的红绳,叹声道:“小郎买这些作甚,奴家又不是富贵家的小姐,穿戴不得的。”

    谢慎知道大嫂是心疼银钱,便朗声道:“什么富贵不富贵的,咱们家现在虽然贫寒了一些,但总会好起来的。买这些所花的银钱都是好友资助省下来的,嫂嫂无需担心。”

    “那便好,那便好。”

    听闻谢慎没有乱花钱,谢陈氏总算松了一口气。

    谢慎又转向水芸,柔声道:“自然也有你的。”

    “多谢公子,奴家有衣裳的,公子可不必破费。。。。。。”

    她话还没说完,便被谢慎打断。

    “话不能这么说,你跟着我本就是受苦受累,我自然得为你想着一些。”

    “嫂嫂,那我和水芸便先上楼了。”

    “去吧。”

    谢陈氏欣慰的一笑,淡淡道:“等饭煮好了,奴家再叫你。”

    谢慎冲谢陈氏行了一礼,挽着水芸的手接连数步爬上了阁楼。

    “公子何苦为奴家这么破费呢。”

    二人来到阁楼后水芸为谢慎泡了一杯茶,端至少年手边柔声道。

    谢慎摇了摇头道:“既然你已经跟了我,便是一家人。一家人之间怎么能叫破费呢。”

    “公子对我真好,跟了公子真是奴家的福气。”

    谢慎把水芸揽至怀中,朗声道:“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这个你拿着收好,不要轻易示人。”

    说完谢慎从布包中掏出在书院默记的《石头记》手稿,交给了水芸。

    他思前想后还是觉得这种东西带在身边十分不便。若是被孔教谕发现他苦读圣贤书的同时还在写这些小说,定会以为他在玩物丧志。谢慎好不容易才在孔教谕心中留下一个完美的形象,自然不希望这形象出现瑕疵。

    但这些稿子也不可能一次就给合作的书坊。谢慎经过初步的计算,觉得十天给书坊一次稿子比较合适。这个时间也正是谢慎在书院进学一次的时间。届时谢慎可以回到家中从水芸这里再续取稿子给书坊。

    “公子,这是什么啊?”

    水芸一头雾水的看着厚厚一摞书稿,柔声问道。

    “这是《石头记》。”谢慎吐出一口气,继续道:“算是我写的第一本小说吧。”

    谢慎耸了耸肩道:“这可是一座金山啊,咱们谢家今后能不能境遇大变就看它了。”

    听谢慎说的这么神奇,水芸也起了兴趣。

    “奴家能先看一看吗?”

    “当然,只要不外传就好。”

    红楼梦的女性读者肯定要多于男性,像水芸这种情窦初开的年纪看了红楼梦怕是会爱不释手吧。

    。。。。。。

    。。。。。。

    三日转瞬即逝。

    余姚城冯家书坊里突然多出了一本名为《石头记》的小说。

    这小说的作者名为琅琊真人,不知是不是他名字沾了真人两字,其写的《石头记》极为耐看,仿佛带有仙气一般。

    冯家书坊起初只试探性的抄誊了一百本,结果三日不到就卖脱了销。掌柜冯长风自然心中大喜,当即决定雇人再抄誊五百份。

    这些看客读了十回,正是兴致勃勃却发现居然没了,跺脚骂娘之际更是对后续的故事万分期待。

    他们一齐赶到冯家书坊,希望能够马上买到后续的书本,却发现冯长风这里也没有后续书稿,自然大失所望。

    不过冯长风对他们说,因为《石头记》是现写的,琅琊真人也没有更多的稿子,不过琅琊真人会在几日之后把后续稿子赶出来交给书坊。

    有希望总比没有好。虽然心中仍有不甘,他们还是离开了书坊。

    而在距离冯家书坊不远的一处酒楼里谢慎正和好友王守文、谢丕在吃庆功宴。

    书稿大卖自然在谢慎的预料之中,但在短时间内火爆脱销到这种程度还是有些出乎他的意料的。

    至于王守文和谢丕更是对谢慎佩服的五体投地。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读书人都是绝对偏科的。整日读四书五经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写些什么小说。

    可谢慎不但得到了孔教谕的特训,还写出了这么惊艳的《石头记》,简直是神童啊。

    谢慎正在浅酌,却听得旁桌人相谈甚欢,而聊的似乎就是《石头记》。

    “你们听说了吗,这《石头记》仅仅三日就卖出去六百多本。虽然只有十回,却是让人欲罢不能。我也是托了关系才从冯长风那里搞到一本的。”

    “是啊,听说这《石头记》的作者琅琊真人是个年过半百的老翁哦。怪不得笔力如此深厚。”

    “这琅琊真人看来是要火了,你说冯家书坊卖的书册会不会涨价啊。。。。。。”

    “这可难说,现在他们便是涨价书册也能卖出去,就看冯长风有没有良心啦。”

    “要我说这琅琊真人写了这么好的《石头记》,多得一些酬劳也是应该的。。。。。。”

    若不是极力克制,谢慎险些笑喷出来。

    也不知道是谁率先传出琅琊真人是个老翁的,竟然以讹传讹说的跟真的一样。

    不过从刚刚那几名公子的交谈中谢慎已经可以肯定《石头记》彻底火了。

    接下来谢慎要做的就是把《石头记》慢慢放出来,这个节奏一定要掌握好。

    至于《石头记》的盈利,因为是五五分成,谢慎的第一笔稿费应该在六十两。之后《石头记》的销量肯定会越来越高,谢慎的稿费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

    。。。。。。

第三十章 蓄力

    (求收藏,求推荐票!)

    《石头记》虽然爆红,但谢慎的目标却没有因此发生改变。他的重心仍然在科举上,回到书院后他便按照之前孔教谕特训时的吩咐进行重复性强化记忆。

    参加县试考校的是学子的基础能力,如果不能将四书中的内容与朱子集注一一对应,再好立意的文章也不会被考官青睐。虽然如今谢慎在吴县令和孔教谕心中的形象都很好,但为保万无一失,谢慎还是要啃下这根硬骨头。

    读书的日子是平淡的,时间久了难免会有些乏味。但好在谢慎有水芸这个红袖佳人,休息的日子也算有个调剂。

    夏去秋来,秋去冬至。

    转眼间谢慎来到大明朝已经是第二个年头。

    二月春风料峭,坐在阁楼窗旁的谢慎痴痴的望着这红尘紫陌。

    准备了近一年,谢慎对儒家经义的理解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加之又有王守仁赠予的笔记注疏,谢慎对明日的县试生出了无限期待。

    这是漫漫科举之路的第一步,谢慎一定要走好。

    县试报名需要有人担保,这也是大明朝科举的一大特色。具体的来说需要五名学子互相担保,三味书院参加县试的考生很多,除了王守文和谢丕,谢慎又找了另外两名相对交好的学子互保。

    除此之外,还需要一名本县县学的廪生出面担保,谢慎本想着请王守仁作保,但今年是弘治六年,恰巧是大比之年。王守仁去年秋闱通过了乡试,此刻已经在京中准备会试,自然无法替谢慎作保。

    最终还是由谢丕从县学中找来一廪生替谢慎作的保。

    搞定了担保事宜,剩下的便是等待本县礼房确定考试资格了。

    余姚是科举强县,考生可谓众多,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遴选。家世背景不清白的学子会被毫不犹豫的剔除。至于那些还在服丧的学子自然也没有资格参加考试。

    谢慎前世就对科举有过深入研究,但当他亲身经历其中时,还是被浩荡的声势所震撼。

    光是参考的余姚学子就有八百人之多。这可是八百人啊!

    要知道县试作为最基础性的一级考试,不像乡试、会试、殿试三年一考而是每年都会进行。也就是说每年都会有近千名读书人同场角力,在县试中拼的面红耳赤。

    县试录取人数从几十到一百不等,像余姚这样的科举强县,录取人数大概在八十上下。也就是说小小一级县试录取率竟然只有十分之一。

    县试多在二月十五举行,考场便是县学中临时搭起的考棚。

    吴县令是爱惜学子之人,故而命县衙拨出专门款项购置加厚的草棚,以防考生有风吹雨淋之苦。谢慎本着踩点的目的提前去了一次县学,当他看到用砖墙隔开的简陋号舍时,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

    这就是诸学子口中大气的考棚?习惯了三味书院优雅环境的谢慎简直不能接受啊。

    好在县试一共只考两天,分五场进行,忍一忍便过去了。

    其实县试拥有很大的自由度,由于考官就是县令本人,他个人的喜好就会直接影响到考试场目的设置。

    比如吴县令喜欢作诗,故而余姚县试最后一场面试的考校就定为试帖诗,题目自然由吴县令来出。

    县试由于自由度大,很容易出现许多临时突发情况。比如在第一场时文的考校中县令对某个学子的文章很喜欢,很可能便内定他为案首,后面的几场考试便相当于走个过场。只要被县令内定学子的其余几场考试成绩不是差的离谱,就铁定是县试案首了。

    谢慎悉心准备的便是这第一场的时文考试。超长的备考周期让他觉得有些疲惫,故而他决定临考前出去和王守文、谢丕好好吃一顿放松心情。

    谢慎下了阁楼发现王家的马车已经停在了竹楼门口。

    见二人神情严峻,谢慎颇是有些感慨。

    “准备了这么久,就看这一场考试了。”

    王守文叹了一声。相较而言他是三人中学问最差的,如果不能考过县试接下来的事情就都没有谈论的意义。

    王家是书香门第,如果王守文县试都过不了传将出去可是有辱门庭的。尤其是有了王守仁这个例子在前,王守文更是会被无情的比较一番。

    谢慎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你也不要太紧张了。你的底子扎实应付县试应该不成问题的。”

    三人依次上了马车,但听清脆的一记鞭响,马车便徐徐催动。

    拉开车帘望着繁闹的街市,谢慎生出一股今夕是何年的感慨。

    王守文早已在望月居定好了席位,待到马车停靠好几名小厮便陪着笑脸迎了过来。

    谢慎见大堂之内乌泱泱的一片直皱眉头道:“怎么选了个这么聒噪的地方。”

    王守文连声解释道:“在二层雅间早定好了席位,我办事你还不放心吗?”

    谢慎苦笑道:“那便好。”

    三人依次上了楼在临窗的包席坐定,小厮笑吟吟的问道:“几位公子想必要参加明日的县试吧。小店现有厨子熬的金榜粥,喝了便可高中。”

    谢慎直翻白眼道:“县试上榜者凡总只有几十人,若有上百人喝了你家的粥,那余的名额你来补吗?”

    王守文却是摆手道:“慎贤弟,不过是讨个彩头嘛,他又没说错。反正是我出钱,这样吧,你给我来上三碗!”

    王守文也不问价格当即点了三碗金榜粥,真是豪气!

    那小厮笑的合不拢嘴,连声应着退下了。

    谢慎咒骂道:“不知他们又要赚多少银钱,这和抢有何区别?”

    等菜的工夫有些漫长,谢慎随意一瞥却看到邻近包席里一人分外的眼熟。

    那人峨冠博带,锦衣华服被一众学子围在正中,俨然新科县试案首一般。

    谢慎定睛一瞧,那人不是烛湖孙氏的大少爷孙若虚是谁!

    但听得一人吹捧到:“孙公子这学问在余姚城中要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本次县试的案首定然是孙公子了。”

    另一人接道:“是啊,孙公子出自名门,自当揽承祖业,以书香持家。”

    “听人说孔教谕新收了一个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