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首辅-第1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然如此,这天下任何的女人理论上都是属于天子的,天子想要也只是一句话的事情。

    如今天子正值青年,最是气血旺盛的时候,被那歌妓稍一勾魂欲火便冒了上来,便是纵情一夜也不是不可能。

    虽然张永没有经历过那男女之事,但也知道完事之后人是疲惫不堪的。

    天子倒头就睡,直睡到现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自该如此,陛下若是醒了还请张公公告知一声。”

    “好说好说。”

    张永将谢慎领到偏厅,小心提醒道:“最近皇爷的心情很不错,小阁老可不要犯糊涂在这个时候说晦气的事啊。”

    “多谢公公提醒,不过有些事我不去说也有旁人去说的。”

    张永自讨没趣,索性闭嘴不再说话。他心道自己和小阁老这么苦口婆心的说犯得着吗。

    张永嘿嘿一笑,便抽身离开了。

    过了约摸一个时辰,张永便又去而复返。

    “小阁老,皇爷宣您觐见呢。”

    谢慎点了点头道:“多谢公公。”

    却说谢慎来到正德寝宫,行了臣子之礼,正德立刻上前扶起谢慎道:“朕不是说过了吗,不在大朝会等正式场合,先生不必行大礼的。”

    “陛下,礼不可废啊。”

    谢慎却是不敢因帝师身份就自傲到这般地步。

    “都依先生就是。先生来求见朕所谓何事啊?”

    与歌妓欢愉了一夜,正德还有些头晕脑胀,揉了揉额角问道。

    “陛下,此事事关重大,臣不敢有丝毫耽搁故而才会来求见陛下。”

    稍顿了顿,谢慎接道:“鞑靼人打来了。”

    正德皇帝愣了一愣,显然没有反应过来谢慎说的意味着什么。

    “先生说鞑靼人打来了?”

    谢慎心中暗暗叫苦,皇帝陛下怎么这么木痴啊。

    “正是。据斥候来报,鞑靼人已经绕过大同直扑宣府而来。”

    宣大虽然号称一体,但实际上却是各自为战。在杨廷和这个三镇总督上任前宣府和大同之间为了防区划分的事情扯皮的可不少。

    不过鞑靼人可不管这些,他们只要抓住机会就会不断占便宜。

    加之宣大之间长城多有坍圮,胡儿在当地向导内应的带领下甚至可以直逼大同宣府城下。

    当然更多时候胡儿是扑向大同的,来宣府的次数少之又少。这也是为何正德皇帝会这么惊讶。

    “来了多少人?”

    “据斥候来报,最少也得有十万。”

    鞑靼人经过一些内耗早已四分五裂。当今小王子达延汗虽然统一了漠北,但却无力再统一漠西与漠东。

    也就是说他能够控制的兵力也就是在十来万左右。

    达延汗将整个漠北蒙古的兵力都聚集起来直扑宣府,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正德皇帝面色一时变得煞白,嘴唇微微蠕动:“那,那可该如何是好?”

    皇帝尚武是一回事,统率军队与敌军作战却又是另一回事。

    正德北巡是想借着机会逃出京师,吃喝玩乐爽快一番,谁曾想刚到宣府鞑靼人便扑了过来。

    “陛下,宣府镇坚不可摧,只要坚守不出鞑靼人一时无法破城便会自行退去。”

    谢慎不认为鞑靼人会带有大量的粮草。

    其实鞑靼人所谓的粮草就是牛羊。

    男壮在前线作战,妇孺在后方牧羊牧牛,相隔最多几十一百里。

    这样,只要没了军粮便宰杀牛羊即可。

    但此番达延汗率众直扑宣府,行军速度势必很快,后勤不一定跟的上。

    谢慎估计达延汗最多带了十几天的口粮,要是一直望城兴叹,估计鞑靼人便只能灰溜溜的回到大漠去。

    正德皇帝陷入了沉默中。

    他一直觉得鞑靼人不过是土鸡瓦狗,但当真的面对时却发现人都会恐惧。

    虽然他相信谢先生说的,宣府不会轻易被攻克,但下意识的仍然想要躲到更安全的地方去。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朱厚照还是叹声道:“便依先生所说。朕也觉得胡儿不会在宣府久留。”

    此时此刻朱厚照已经不可能走了。

    且不说胡儿来势汹汹,很可能将宣府团团围住。

    便是鞑靼人还没有兵临城下,他这个时候后撤对军心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的。

    越是危难的时候,朱厚照便越不能有惧怕之心,要与军队上下一心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

    “这件事都有谁知道了?”

    “回禀陛下,除了杨总督和臣再无旁人知晓。”

    朱厚照满意的点了点头。

    大敌当前,最不能乱的就是军心。

    若是在这个时候军心乱了,不用鞑靼人发力,宣府驻军内部就得崩溃了。

    “现在调集别镇军队还来得及吗?”

    “恐怕来不及了。”

    谢慎叹了一声道:“如果胡儿全力行军估计一两日就将抵达城下。”

    宣府镇并不是一个静态防御体系,其拥有许多戍堡,故而可以做到及时的预警。

    谢慎得到的这个消息就是从一百里外的戍堡传来的。

    。。。。。。

    。。。。。。

    对达延汗而言,大明皇帝北巡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自他继承汗位以来,无时无刻不希望恢复祖先的荣光,重新入主中原。

    为此他用了无数手段,统一了漠北各部,让草原人团结在他的牙帐下,为了黄金家族的荣耀而奋战。

    但宣大这道防线就是阻碍他成功是拦路虎,唯有跨过这道防线才有光复大元的可能。

    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从不缺少这样的雄心壮志。

    但光有雄心壮志是不够的,大同、宣府的城墙太坚固了,坚固到令族人望城兴叹的地步。

    每每达延汗率领铁骑来到宣府大同城外,明军便都坚闭城门不出。

    达延汗无奈只能命族人到临近堡垒、要塞劫掠一番悻悻而归。

    但这次不同,长生天降下瑞兆,让大明皇帝驾临宣府。

    达延汗决定孤注一掷,赌大明皇帝会与他出城野战。

    他亲率大军绕过大同直扑宣府。

    这一次,他要赌上所有的东西,赌上部落族人的前程。

    “可汗,前面就是褐云堡了。”

    达延汗微微眯着眼睛,看着不远处的一处堡垒,长呼出一口气。

    “带人把这处堡垒拿下来,不要留下一个活口。”

    达延汗冷冷命令道。

    褐云堡是距离宣府最近的一处戍堡。

    要是让他们跑回宣府报信,将会极大的影响达延汗的计划。

    “遵命!”

    万夫长帖木尔抱拳领命。

    对于蒙古铁骑来说,这些戍堡不过是案板上的鱼肉,可以随意切割。

    “呜呜呜,呜呜~”

    低沉的号角声响起,两千人组成的先锋军朝褐云堡飞奔而去。

    拿下褐云堡,直扑宣府城,这是此刻每一个鞑靼骑兵心中的愿望。

    。。。。。。

    。。。。。。

    “头儿,你看那是什么?”

    刘硕望着远处升腾起的滚滚黄尘,警惕的问道。

    作为距离宣府城最近的戍堡,褐云堡是宣府的前哨站。一旦有敌情,守备必须派人将消息传回宣府城,以叫总兵及时布防。

    守备官马忱一把推开刘硕,定睛向远处看去。

    黄沙滚滚扬起,直有遮天蔽日的架势。

    又起沙暴了吗?

    马忱正自疑惑间,刘硕却惊呼道:“头儿,怎么有马蹄声。”

    马忱不敢大意,立刻趴下耳朵贴地去听。

    只听见隆隆的马蹄声,直是震耳欲聋,听声音足有几千骑之多。

    “该死!”

    宣府城外的长城因为年久失修多有坍圮段,故而时而会有马贼出没。

    但马贼最多也就是几百人,绝不可能上千。

    虽然马忱不愿意相信,但是似乎只有一个解释。。。。。。

    “是鞑靼人!”

    马忱攥紧了拳头。

    “你快些出堡,快马返回宣府城报信。”

    “可。。。。。。”

    “都这时候了,还犹豫个屁,等鞑靼人纵骑过来,你想走都走不了!”

    “头儿,我怎么能眼睁睁看着你和鞑靼人作战却跑了。我做不到!”

    “屁话,这是命令,是命令你懂不懂。”

    马忱近乎是在嘶吼:“快他娘的去吧。”

    “哎,那头儿你保重。我马上返回宣府找总兵大人搬救兵。”

    作为一堡守备,马忱这个正五品武官绝对是最高权威,他的话就是金科玉律。

    刘硕是断然不敢违抗军令的。

    “传我的命令,全员戒备,准备迎战。”

    刘硕走后,马忱抽出佩刀沉然命令道。

    大明对于边区设立总兵,总兵之下有守备,守备负责具体堡垒城池的统筹工作,其下还有协守辅佐。

    这是为了保证守备战死后可以有人及时顶上,不至于出现将死兵散的窘状。

    褐云堡虽然是宣府周边最坚固的堡垒,依山势而建,背倚着一个石山,但堡墙高不过两丈,比宣府低上不少。

    鞑靼人要是想要硬攻,还是有可能攻陷的。

    最重要的是时间,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叫援军赶到,他们还是可以脱离险境的。

    作为守备官,马忱别无选择只有死战,战到最后一刻。假如援军没有赶到,他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因为这是他的职责所在。

    褐云堡内有驻军一千余人,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马忱一声令下纷纷开始准备各种守城器械。

    不多时的工夫,鞑靼人的骑兵先锋已经来到褐云堡下。

    马忱深吸了一口气,准备好和鞑靼人死战。

    但鞑靼人的队伍却突然分开,从中间走出一支扛着撞城锤的分队。

    这撞城锤一看就是刚刚制作出不久,连树枝树杈都没有去来得及去除。另有几队人扛着云梯靠到了堡垒下。

    马忱直是惊呆了,鞑靼人怎么还会制作撞城锤和云梯?难道是他们从汉地掳掠回的匠人那里学到的?

    这下马忱的计划全被打乱了。

    “头儿。。。。。。这下怎么办?”

    “扔檑木、滚石,把这帮畜生砸下去,不能让他们搭好云梯!”

    马忱通红着双眼说道。

    “属下遵命!”

    在将领的指挥下,军卒们立刻将城头堆积的滚石檑木砸向城去。

    那些顺着山道爬上来的胡虏才刚刚将云梯搭好,就被扔下来的滚石檑木砸成了肉酱。

    惨呼声不时传来,让鞑靼人的先锋军军心大为动摇。

    帖木尔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抽出长刀严厉斥责道:“不许后退,攻城,都给我攻城。后退者死!”

    他的亲兵队立刻抽出刀来堵住了先锋军的退路。如果有人胆敢临阵脱逃,他们将毫不留情的执法将其斩杀。

    正是靠着严明的军纪,帖木尔麾下的这支军队才能有这么强的战斗力。

    那些萌生退意的士兵不得不硬着头皮再次扛着云梯来到城堡下。

    好在明军这一段时间稍稍偃旗息鼓,他们可以勉强搭起云梯。

    可就在他们战战兢兢爬到一半时,滚烫的热油浇灌而下,将他们烫的皮开肉绽。皮肤烧焦烫焦发出阵阵恶臭,直是让人作呕。

    “啊,啊!”

    热油浸烫皮肤发出的滋啦滋啦的声响伴着鞑靼士兵的惨呼,让褐云堡宛如修罗地狱一般。

    。。。。。。

    。。。。。。

第四百六十九章 穷则变,变则通

    “将军,急报,急报啊!”

    一名军卒飞速奔入宣府总兵于韫的别院,眉宇间满是急切。

    于韫正在院子里喝茶,见那军卒慌慌张张的样子颇为不悦,面色一沉道:“跟你说过多少遍了,有事慢慢说。天塌下来还有本将军顶着呢,你怕个屁。”

    “将军,是褐云堡,褐云。。。。。。”

    “褐云堡怎么了?”

    于韫隐隐觉得有些不妙,这褐云堡是宣府的前哨站,一旦褐云堡出了事,宣府就将门户大开。

    “鞑靼人已经在围攻褐云堡了。”

    “什么?”

    于韫面色登时变得惨白如纸。

    “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

    “鞑靼人已经大军压境了,褐云堡恐怕坚持不了多少时间了。”

    “他娘的,真是流年不利。”

    起初于韫还抱有幻想,希望鞑靼人只是来附近戍堡村落打打秋风,劫掠一番就会主动离去。

    可现在看来,鞑靼人根本就是奔着宣府来的啊。

    只要拿下了褐云堡,鞑靼人便有了落脚之地,可以将搜罗来的粮食暂存在褐云堡中。这样即使一时拿不下宣府,他们也可以徐徐图之,不必立刻折返回漠北。

    而原本作为前哨站的褐云堡也将成为埋在明军背后的一根刺,随时可以刺伤明军自己。

    “将军,那现在该怎么办?要不要派兵救援?”

    “还救个屁!”

    于韫大手一挥,不耐烦的说道。

    “这他娘的就是鞑靼人设下的一个套。十万大军攻克一个堡垒就是转眼间的事情,你以为他们能撑多久?鞑靼人巴不得本将军派兵救援,他们好围点打援,把增援的军队全部吃掉。你认为咱们能和鞑靼人野战?本将军派出多少士兵都会被鞑靼人吃掉!”

    于韫发泄了一通,只觉得畅快了一些。

    “去禀报巡抚大人、总督大人、小阁老,看看这件事该怎么奏请陛下。”

    于韫只觉得可笑不已。

    他是宣府镇名义上的最高指挥官,可头顶上还压着宣府巡抚、三镇总督、内阁大学士,实际就是一个传话的人。

    “可,可那些都是我们的袍泽啊。将军您怎么能抛弃他们呢?”

    “去你娘的,你这是违抗本将军的军令吗?”

    于韫只觉得怒不可遏。文官们欺压他也就罢了,现在连个大头兵都敢不服从他的军令了,他这个总兵还真是做得窝囊。

    “属下不敢。”

    “滚吧。”

    于韫骂走了来报信的军卒,仍然觉得憋了一肚子的气,便索性换了身衣服前去拜见谢慎。

    在他看来别管是巡抚还是总督现在都拍不了板,现在能够下决定的只有天子。而要向天子进言没有人比小阁老谢慎合适。

    于韫出了别院,骑马来到巡抚行辕冲守卫在大门的军卒沉声道:“小阁老可在巡抚衙门?”

    “于总兵,小阁老和杨总督一早便去总督行辕了,您要找小阁老恐怕得等上一等。”

    真他娘的晦气!

    于韫心道真是走了背运,怎么找个人都找不到!

    “不必了,本将军亲自去一趟总督行辕。”

    虽然现在总督府是天子的临时行宫,旁人很难接近,但于韫再怎么说也是堂堂宣府总兵,想要觐见天子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本来他是打算先将鞑靼人进犯褐云堡的消息告诉谢慎和杨廷和,现在看来索性直接禀报天子,反正杨总督和小阁老都在总督府。

    想到这,于韫心下稍宽,便翻身上马打马往总督府去了。

    。。。。。。

    。。。。。。

    总督府内,正德皇帝朱厚照盯着挂在墙上的宣府地图一言不发。

    在他身后站着的是三镇总督杨廷和、内阁大学士谢慎。

    相较于几日前,朱厚照的心情沉重了不少。

    杨廷和将宣府的情况一一向他汇报,这让朱厚照更为精确的了解了军情、民情。

    比鞑靼人更可怕的是宣府的驻军在逐年减少,军官们吃空饷的情况屡禁不止。

    军户制度的弊端由此显现,不仅是杨廷和,便是朱厚照也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

    “宣府现在的驻军只有五万人?”

    朱厚照转过身来,眉宇间满是忧色。

    “回禀陛下,确实只有五万人了。而且这五万中还有不少老兵、伤兵。”

    杨廷和叹了一声道:“这五万人坚守城池、堡垒勉强还够用,可要是主动出击却是力有不逮啊。”

    谢慎补充道:“陛下,臣以为军制必须得改了,继续这么下去吃空饷的情况将会继续加剧。”

    没有人比谢慎更清楚军户制的弊端。

    明太祖朱元璋当初创建军户制度时借鉴了隋唐的府兵制。

    隋唐府兵是农忙时种地,农闲时练兵,每年抽各卫府兵入京师拱卫。

    军户制度却只学到了皮,没有学到神,导致府兵制度的缺点被放大,优点却没有被继承。

    现在的军户制度下,老子当兵儿子肯定也得当兵。那些百户千户还好,至少子孙也算是个小军官,至于那些大头兵可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得充当百户千户的私人跑腿、打杂、帮闲,还战战兢兢生怕做错了事被百户千户以军法处置。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下层军卒逃籍,实在是受不了层层盘剥啊。

    “依先生看,该怎么改呢?”

    朱厚照也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