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首辅-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姚知府面容尴尬,谢慎心道有戏便继续义愤填膺的说道:“府尊有所不知,学生与好友在街头闲逛时恰巧路过了那博生记赌坊,见里面一些读书人打扮的赌客垂头丧气,该是赌输了钱。那些博主竟然在一旁阴阳怪气的侮辱我们绍兴学子都是不会耍钱的书呆子。这分明是跟全绍兴的学子、读书人过不去!甚至,甚至连府尊他们也不放在眼里!”

    “咳咳!”

    姚知府见谢慎说着说着竟然绕到了自己身上,直是一阵咳嗽。

    “这些人确实过分,不过本府以为他们这是在激你,贤生你上当了。”

    姚知府叹息一声道:“不过你为读书人出头这个想法是好的,倒也不算辱没学子之名。”

    其实姚知府本来也不觉得士大夫学子赌博有什么可指摘的,无外乎就是私生活放纵一些。真要说起来,那些魏晋名士有哪个不放纵的?可他们还不是一个个流芳千古。

    何况谢慎本意不是去赌博,只是气不过赌坊博主鄙夷读书人才进的赌坊。这么看他反而是误打误撞立了大功了。

    “学生侥幸小赢了一把,不曾想他们给学生的竟然是私钱。学生气不过便来报官,因是心中羞愧才在状子上略过此事。”

    谢慎这番话说完,姚知府非但没有怒意,反而对他生出了一番好感。

    在姚知府看来,眼前的这个年轻人知进退,有才学,最重要的是颇有几分魏晋名士放荡不羁的风骨。绍兴是文兴鼎盛之地,姚知府见惯了所谓的才子,但那些人多是互相吹捧、图慕虚名之辈,远不及眼前这个少年真性情。

    当然,姚知府认为谢慎真性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谢慎是个只有十三岁的少年。

    对着一张童畜无害的娃娃脸,姚知府怎么也不会认为他的主人是个城府颇深的心机男。

    “嗯,这件事贤生处理的很好。”

    姚知府眯着眼睛,颇为赞许的说道。

    文人之间结交往往就是靠着一股感觉,而眼下姚知府和谢慎算是看对了眼。

    谢慎心中直是大喜,还好他演技爆表,不然还真难过姚知府这一关。他这番设计整治博生记赌坊,却误打误撞得到了姚知府的赞赏可谓是意外之喜。若是能够进一步巩固他和姚知府之间的这种关系,府试取得好成绩应该是没跑了。当然,二人之间的这种关系有些微妙,需要小心处理。

    “余姚乃是绍兴府文才汇聚之地,贤生是这次余姚县试的案首,一定要加倍努力,争取在府试中取得佳绩。”

    姚知府捋了捋胡须,云淡风轻的说道。

    虽然姚知府并没有给出什么实质性的允诺,但谢慎已经很满意了。

    在官场混什么最重要?不是文采,不是学问,是名望啊!

    名望这种东西说来很虚,但说开了其实就是人情。大明官场是人情场,认识你的人多了你在哪里都能吃的开。

    不管是出任京官还是外放府县,名望都是不可或缺的。

    而作为大明朝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自然一脉相承的看重考生的名望了。

    要不为什么世家豪族的子弟比之寒门出身的学子更容易考取功名呢?

    世家子出身好,这可就在名望上占据了先天的优势,县令知府不比京官都是要和地方上的世家大族打交道的。所谓皇权不下县,一些具体事物的推行还得靠这些世家大族。若是得罪了他们,县令知府的政策就推行不下去,吏部的考评就会出问题进而影响到升迁。所以他们就必须给世家大族面子,这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利益交换。

    但并不是说寒门子弟就没有机会。

    谢慎这样的寒门学子虽然出身比世家子差了不少,但却可以充分利用县令知府这样地方官的心理对两者先天的差距进行弥补。

    人活一张嘴,在绍兴这种人杰地灵的地方想要堵住百姓悠悠之口是绝不可能的。如果县令知府在科考之中尽数录取豪族子弟,势必会遭到质疑,若是处理稍有不慎甚至可能会被百姓的吐沫星子淹死。但他们若是适当的让一些寒门子弟上榜,就可以做出平衡。

    世人只会夸耀县令知府礼贤下士爱惜人才,是为寒门子弟做主的不可多得的青天大老爷。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吴县令姚知府甚至十分希望能够捧出一两个寒门学子以压下世家大族的气焰。毕竟寒门学子根基薄好控制,而且一定会对提拔他们的县令知府感恩戴德。

    人情这种东西一旦欠下再想还便不那么容易了,何况是师徒之间这种提携、知遇之恩呢。

    可以说谢慎和姚知府之间是各取所需,互刷声望,对双方都是有益无害。

    自古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见文才这种东西虚的很,县令知府说你有才,你便是个草包也能被捧成神童。县令知府说你无才,你便是学富五车也难出头。

    深谙大明官场潜规则的谢慎一上来就抓住了姚知府的心理,步步为营设计结实了他,并靠着完美的表演获得了姚知府的赏识。

    出身这种东西没办法改变,谢慎总不能再投胎一次吧。

    。。。。。。

    。。。。。。

第五十一章 状元居

    (求收藏,求推荐票!)

    眼下他只能利用有限的资源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好厨子看的是什么?不是看他烹山珍,做海味,看的是他做家常菜的本领!

    读书科举也是同理!

    “学生一定悉心备考,不辜负府尊大人赏识。”

    谢慎深深冲姚知府行了一礼,算是在木板上订下了最后一颗钉子。

    姚知府有些困倦的打了个哈欠,摆了摆手道:“本府也有些困乏,贤生先退下吧。年轻人有冲劲是好的,不过也要审时度势。”

    谢慎又是点头拱手,将姚知府送走,这才长出了一口气。

    无意在府衙多坐停留,谢慎迈着方步一路急行,待出了府衙却看到王守文和谢丕匆匆迎上前来。

    “慎贤弟,府尊独留下你说了什么,可有为难?”

    王守文对此颇是忧心,谢慎在绍兴城人生地不熟,他真怕谢慎误言误语得罪了姚知府。

    “说来话长,我们回去再聊吧。”

    谢慎苦笑一声,幽幽说道。

    。。。。。。

    。。。。。。

    三人坐马车回到陆府后便径直到应氏处致谢。虽然那个萧姓状师没有发挥多大的用处,不过好歹陆家表了心意。谢慎最怕欠人人情,但既然已经欠下了,总要感谢一番。

    应氏倒是识大体,颇有一府主母的风范,只和三人闲聊一会儿,并未多提及姚知府如何审案断案。

    从应氏那里离开后,三人一齐回了跨院。

    谢慎一进厢房,便闻到一股奇特的香气。

    正自疑惑间,一双小手从背后蒙在了少年的眼上。

    “公子回来了啊”

    “唔,原来是二丫啊。”

    谢慎哭笑不得的将小萝莉的小手挪开,沉声道:“你这屋里熏得是什么,怎么香气如此浓重。”

    二丫毕竟是个小萝莉,虽然经历了丧父之痛不久,但天性开朗的她并没有就此消沉。自打谢慎救下她把她带在身边,小萝莉便下定决心要好好侍奉谢慎。

    “这是陆家主母派人送来的迦南香,有提神醒脑的功用。公子要悉心备考,点着这迦南香想必也是多少有用处的。”

    谢慎直是有些无奈。事实上他并不太喜欢焚香,但既然来了大明还是洒脱一些,入乡随俗的好。

    细细观察,小萝莉虽然皮肤黑了一些,五官还是很端正的。最重要的是她年纪还小还没完全长开,属于潜力股啊。。。。。。

    二丫被谢慎一直盯着有些发懵,颤声道:“公子一直看着我干嘛。。。。。。”

    “咳咳,没什么,没什么。。。。。。”

    谢慎轻咳一声,摆手道:“我去和王大哥他们出去转转,你要是累了就先歇着吧。”

    说完谢慎便逃命似得快步走出了厢房,在院子里喊了一声,不多时的工夫王守文和谢丕便先后走了出来。

    “慎贤弟,你不在屋里补觉把我们两个喊出来是为何意啊。”

    王守文之前起个大早陪着谢慎在府衙走了一遭自是有些困乏,他正想歇息一番补补觉就听到谢慎在那里高喊,自然面上有些不快。

    “生前何须久睡,死后自当长眠。”

    谢慎苦笑一声道:“这大好时光用来睡觉岂不是浪费了,不若我们出去走走吧。”

    “你这个说法怎么听着这么奇怪。。。。。。”

    王守文挠了挠头,尴尬说道。

    谢丕在一旁抚掌道:“善!慎大哥这个提议我赞成,既然来了绍兴自然不能错过绍兴女儿红!”

    谢慎在后世就听说过女儿红的大名,虽然也浅尝了几杯但那毕竟是经过后人改良的,其酿制方法与古法有许多不同。

    如今有机会喝到地道的明代女儿红,谢慎自然不肯错过。

    “那好,我们今日便去酒楼喝上几坛女儿红,方是不醉不归!”

    。。。。。。

    。。。。。。

    绍兴的酿酒业极为发达,导致绍兴府内大小酒楼林立,不仅有供达官贵人,乡绅名流小聚雅谈的高档酒楼,也有供贩夫走卒歇脚暖身的街边酒坊。

    从二十年陈酿的女儿红到最寻常的黄酒,主顾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酒楼消费。

    因为今日是王守文请客,谢慎便索性做了次甩手掌柜,跟着他来到了绍兴府最著名的状元居。

    据说每年府试前来这里喝酒的学子童生都排到了街角,为的就是喝上一口这里的名酒,讨个彩头。

    便是在这状元居里,也按照藏酒的年限把女儿红分了好几档。要想喝到二十年陈酿的女儿红,不多出些银子是不可能的。

    三人沿着木梯上了二楼,在靠窗的位置坐定,王守文挥手叫来小二哥像模像样的点了几道凉菜又要了一坛上好的十五年女儿红。

    他笑吟吟的说道:“这二十年的陈酿实在太贵,咱们喝喝十五年的也好。”

    谢慎笑骂一声道:“你这个抠抠缩缩的样子和守仁兄比起来可差的远。你老王家又不差钱,你王公子还在乎这三瓜俩枣?”

    王守文听后翻了一记白眼道:“慎贤弟,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每月的月钱就那么一点,若再想要就要去管家那里支用,这都会记录在账的。若是大兄哪日游学回来见我胡乱花钱肯定不会饶了我。哪像你卖了《石头记》赚的盆满钵满,哎,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啊!”

    谢慎懒的和他斗嘴,只笑了笑。不过经由王守文这么一提醒,谢慎倒是意识到在绍兴也可以印卖《石头记》啊。余姚毕竟是个县城,和府城的市场是没法比的,谢慎要想赚取更多的稿酬,便要把《石头记》推广到绍兴府甚至是杭州府。

    但是他人生地不熟的,找书坊洽谈确实是个难事。

    余姚虽然距离绍兴府不远,但两地却是完全的两个口音。

    商贾最是欺生,若是那些书坊的掌柜听到谢慎、王守文的余姚口音难免会在价格上压下不少。

    但若是把这件事托付给陆家的人去做,一来谢慎不是很好意思,二来他也不放心。

    。。。。。。

    。。。。。。

第五十二章 巡抚按临

    (求收藏,求推荐票!)

    这《石头记》从目前来看有红遍大明的趋势,手稿是一定要好好保存的,绝不能轻易示人。谢慎宁可暂时少赚一些,也不能把手稿拱手让人。

    便在这时,小二哥将酒菜端了上来。

    那些凉菜就是一些寻常的下酒菜,谢慎没有什么兴趣。

    他的目光完全聚集在那坛标有状元红的黄酒上。

    女儿红原名叫加饭酒,之后因为习俗改为女儿红,一下便在浙江火了起来。

    这状元居有自己的酒坊,又应景的把女儿红改成了状元红,自然是想讨个彩头。

    实际上参加科举的考生那么多,别说状元,就是三年一科的进士一共能有几百人?学子们来这里吃酒更多的是图一个心里安慰罢了。

    谢慎启开酒坛,给三人分别倒了一杯,还没饮便感觉到芬芳馥郁的香气飘荡开来。

    谢慎将酒杯送至嘴边刚呷了一口,口腔内便被浓郁的味道包裹充盈。

    甜,酸,苦,辛,甚至带着微微的一抹涩味,端是五味杂陈。

    “好酒,好酒啊!”

    这才是地道的绍兴女儿红!

    便在这时忽然见楼下冲上来一帮军士兵勇打扮的壮汉,将端坐闲聊的酒客毫不客气的拽起,推搡着挤下楼去。

    这些兵勇来到谢慎,王守文这一桌刚想故技重施,谢慎便冷冷的一礅酒杯道:“什么人这么嚣张跋扈,简直不知廉耻!”

    “裴千户,这小子不识抬举,小的帮您教训教训他!”

    一个尖嘴猴腮的兵勇卷起袖子就要上前教训谢慎来向裴千户邀功,却被那裴千户一把拉住。

    “这位公子听口音不是绍兴府的人吧,可否让裴某坐下聊聊?”

    见那裴千户还算客气,本着伸手不打笑脸人的想法,谢慎点了点头道:“裴千户请了!”

    那裴千户也不矫情,一撩下摆便坐在了谢慎身旁。

    王守文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正要发作却一下子找不到了理由,懊丧的扭过头去。

    “在下余姚学子谢慎,来绍兴府参加府试。今日闲来至这状元居吃酒,不知哪里得罪了几位军爷,竟要受此凌辱。谢某本人倒是没什么,就怕传将出去,侮堕了圣人之名。”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不到万不得已谢慎不打算和眼前这些兵勇翻脸。不过他刚刚的一番话已经足够诛心,算是把场子找回来了不少。

    那裴千户哈哈大笑道:“原来是余姚县试案首谢慎谢公子,刚刚是裴某部曲失礼了!裴某在这里代他们给谢公子陪个不是,谢公子也给裴某一个面子,此事就此揭过可好?”

    谢慎微微一愣,他本已经做好与对方唇枪舌战三百回合的打算,可裴千户的态度却让他有些茫然。

    他已经这么有名了吗?连绍兴府的一个千户都已经知道了他的名字?

    裴千户叹息一声道:“绍兴府果然是人杰地灵,余姚又掌握了绍兴府的文脉,怪不得世人都说江南文才半数落在绍兴余姚啊。‘槿篱茅舍繁花里,也有秋千出短墙’这诗是谢公子作的吧?”

    谢慎恍然大悟,这是他在三味书院作的《早春》,想不到竟然传到了绍兴府来。

    不过这裴千户应该出身军户,怎么会对这些诗文感兴趣呢?

    裴千户仿佛看出了谢慎心中所想大笑一声道:“谢公子可知这诗已经被孔教谕写入雅集,编修入册?某便是从那诗册中看到的。”

    明代文人都喜欢没事编写些雅集诗册,这孔教谕活了大半辈子想不到也没有跳出这个模式来。

    可孔教谕就这么把谢慎作的《早春》编入诗册也不跟他说一声,还是略微让谢慎有些不爽的。版权意识啊,堂堂县学教谕竟然没有版权意识,谢慎很是痛心啊。。。。。。

    谢慎暗自腹诽,这诗文一共就那么多,用完了可就没了。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好诗自然也要用在关键的场合。虽然谢慎不至于管孔教谕讨要版权费,但细细想来,除了名望这首诗确实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虽然谢慎现在不缺钱,但谁也不会嫌钱多不是。。。。。。余姚米贵,居大不易啊!

    “裴某也有一个不成器的外甥在余姚三味书院进学,上次他来绍兴府在我耳旁念叨了几句,裴某便记下了这首诗。想不到竟然能在此处遇到作诗之人,真是天意啊!”

    谢慎心中苦笑一声,看不出来这裴千户还挺文雅,竟然喜欢读诗。。。。。。

    他还以为千户百户都是喊打喊杀的粗人呢。

    “裴千户言中了,小子不过随口吟诵几句,登不得大雅之堂。”

    稍顿了顿,谢慎继续说道:“何况诗词都是末道,时文才是正途。对那诗词小子不过是闲来无事作上一首调节心情罢了。”

    对于谢慎的谦虚,裴千户似乎并没有感到很意外。这些文人都是一个样,明明心里已经乐开了花,还偏要表现出宠辱不惊的样子,为的便是一个名声。

    裴千户也不说破,淡淡道:“谢公子既然来了绍兴,有用得着裴某的地方尽管开口,裴某一定尽力相助。只是今日恐怕得请谢公子稍稍相让了。”

    谢慎皱起眉问道:“不知今日是哪个大人物驾临,竟然如此兴师动众。”

    裴千户叹息一声道:“实不相瞒,今日是浙江巡抚刘大人按临,姚知府下令全城戒严,裴某身负督护重任,不敢掉以轻心。”

    严格的来讲,明朝地方官系统中最高的是三司,分为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其中布政使是总管一省财政大权的,是地方名义上的最高长官。但这一制度自宣德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