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首辅-第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到家中的第一件事便是叫陈虎儿叫一顿酒席好好吃一顿。

    在徐贯府上吃什么都得矜持,美其名曰顾及儒生形象,其结果自然是吃什么都吃不好。

    回到家中谢慎当然不会再担心形象问题,难得的山吃海喝了一番。

    王守文,谢丕闻听谢慎回余姚的消息也是连忙赶来,院子之中三个好友相聚直是好不快哉。

    聊至兴起,王守文啧啧道:“看慎贤弟春风得意的样子,这徐家千金一定很合心意吧?”

    谢慎总觉得哪里不对,皱眉道:“守文兄怎么知道徐小姐也在松江府?”

    王守文讪讪一笑道:“愚兄若是之前告诉了贤弟,贤弟哪里还会去见徐老大人。愚兄的苦心贤弟你现在知道了吧。”

    虽然结果是好的,但谢慎还是忍不住翻了一记白眼,这王守文可真是和徐老大人合伙演了一出好戏啊。

    “不说这些了,慎贤弟你回来的正好。咱们滩涂上种的棉花已经都吐絮了。”

    王守文显然不想把这么尴尬的话题继续下去,话锋陡然一转,扯到了棉花收获上。

    “怎么这么快,已经可以采摘收花了吗?”

    谢慎皱了皱眉,随口问道。

    在他印象中棉花的收获一般在九十月份,现在刚刚九月就可以采摘收花了?

    王守文撇了撇嘴道:“这是好事啊,慎贤弟难道想要十月再收花吗?”

    谢丕淡淡一笑:“两位哥哥就别逗嘴了,还是先安排佃农去收花才是。”

    对于谢慎来说,在余姚沿海滩涂上修筑堤坝改良土壤,种植棉花是极为重要的尝试。这个尝试一旦成功,对东南沿海的各州县都是一个巨大的震动。

    假使沿海滩涂都能种植棉花,将大大缓解农田的压力,棉花种植将实现井喷发展。

    届时棉花很可能超过丝绸成为东南沿海最赚钱的营生之一,谢慎自然也会身家暴涨。

    最重要的是,这也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啊。

    让滩涂种植棉花早几百年发生,说不定棉花纺织业就会迅猛崛起。

    嘶,想到这里谢慎倒吸了一口凉气。

    作为一个穿越而来的“小小蝴蝶”,难道他震动翅膀真的能引起历史的改变?

    “慎贤弟,这次吴县令准保又要嘉奖我们,你大可以去跟他讨个人情,允准我们大规模种植。”

    王守文的话又把谢慎拉回了现实,当下余姚海涂棉花的种植还只是小规模试验性质的,要想在余姚乃至整个东南沿海滩涂推广种植棉花,就必须得到官府的鼎力支持。

    这种事有时候倚仗的不仅仅是人力物力,官府的态度也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效果。

    在余姚种棉花和吴县令打好招呼就行,但要在浙省,南直隶沿线也种植棉花,就必须跟更多的知府、巡抚一级的要员接洽了。

    说到底这还是要考验少年和大明官员打交道的能力。

    “吴县令那里我会找个时间去说,相信这样利国利民的好事县尊不会拒绝。”

    谢慎的野心很大,当然不会局限于一县一府。

    但眼下也只有先站稳脚跟再徐徐图之,切不能心急误事。

    “另外修筑堤坝耗费了不少银钱,那银钱可都是我直接从柜上挪用的,慎贤弟你最好找县尊一并讨要。”

    谢慎翻了一记白眼道:“你去找官府要钱?”

    王守文嘿嘿笑道:“这有什么,你信不信县尊肯定抢着把银钱拨给你。”

    谢慎起初不解,但细细想来却是恍然大悟。

    “守文兄的意思是,这样一来修筑堤坝便成了公衙提供的支持?”

    。。。。。。

    。。。。。。(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八章 世道人心(一)

    吴县令之前虽然也同意谢慎在海涂试验种棉花,但只是口头同意,并没有什么实际支持。但如果最后是县衙出资帮助乡绅修建的堤坝,功劳簿上肯定少不了吴县令的一笔。

    当然吴县令想要的肯定不是银钱,这种钱太烫手他不会拿,他要的是政绩,重农桑的政绩!

    况且,这还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重农桑,这可是给大明朝棉花种植尝试出了一种新的可能!

    三人饮得酩酊大醉,行动不便。王守文、谢丕索性便在谢家睡了一夜。

    这一夜自是无话,却说谢慎翌日起床后,便觉得头痛欲裂。

    这宿醉的滋味实在不好受,少年深吸了一口气,心道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以后可不能再这么山吃海喝了。。。。。。

    用温水净了净面,又喝了热茶醒酒,谢慎才是觉得稍稍好了些。

    水芸有些担忧的道:“公子这便要出去吗?”

    谢慎点了点头道:“既然棉花已经可以采摘收花,我便要去一趟县衙了。”

    有道是县官不如现管,在这余姚的地界上有一个人是他永远绕不过去的,那就是吴县令。

    徐贯虽然是堂堂侍郎,但那也不可能事事照拂他。至少在吴县令任期内,谢慎不能在明面上和他起什么冲突。

    “等王、谢两公子醒了,便说我去县衙了。”

    谢慎稍稍定了定神,便换了衣衫出府而去。

    少年轻车熟路的来到县衙前,那衙役见余姚文坛正当红的谢小相公来了,忙将谢慎引了进去。

    县尊大老爷曾交代下来,谢慎来了可以不经通禀直接带进县衙,这可是县尊破天荒开下的恩典。

    不过谢慎当然不知道衙役心中所想,只一心思忖着一会该如何对吴县令开口。

    二人一路穿堂而过,转瞬间的工夫便来到了后衙。

    “县尊正在内堂休憩,容小的前去通禀一声。”

    吴县令准许谢慎直接进入县衙,可没准他直接进入后衙。

    如果说前衙是供吴县令办公的场所,那后衙便是吴县令起居的所在了,是完全的私人空间。

    说不准吴县令就在后衙养着几个小妾,若是谢慎冒冒失失的进去和佳人撞了个满怀,那该是有多尴尬。

    所以谢慎要进后衙是一定要让衙役通禀的,这也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尴尬事件的发生。

    没过多久,那衙役便折返回来面上带笑道:“谢小相公请。”

    谢慎被衙役引着到了吴县令的书房,拱手道:“多谢了。”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些衙役谢慎可是不想得罪。

    却说谢慎迈着四方步进了书房内,冲闭目养神端坐四方椅上的吴县令行了一记大礼道:“学生拜见县尊。”

    吴县令缓缓睁开了眼睛,幽幽道:“本县听闻贤生刚刚从松江府回来,可是去拜会了徐侍郎?”

    谢慎心道这吴县令消息倒是灵通,竟然对他的动向了如指掌,该不会是派了专人跟在他身边吧?

    不过既然吴县令问到了,谢慎自然要如实回答。

    “回禀县尊,学生确实刚刚从松江府回来,徐老大人也对学生嘱咐提点了几句。”

    你不是要问吗,那就全告诉你,不过当然得略过芊芊喂药那一段。。。。。。

    吴县令嗯了一声,便话锋一转道:“本县听说谢贤生和王、谢两家在海涂上试种的棉花已经可以采摘收花了,不知确否如此?”

    谢慎心中一沉,这吴县令怎么事事都如此清晓。他这次来县衙为的就是海涂种植棉花一事,却不曾想被吴县令当先说了出来。这种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

    “县尊明鉴,棉花种植能够成功,多亏了县尊支持。晚生想着能否由县尊题写一诗,由匠人刻在石碑上立在海涂堤坝前,以示县尊之恩,以章官府之德。”

    谢慎说的如此明了,意思就是让吴县令出这笔修筑堤坝的钱,然后这重农桑的政绩就可以理所当然的刷出来了。

    王、谢二家收回了银子,吴县令刷了政绩,岂不是两全其美。

    吴县令显然没有发觉谢慎的情绪变化,兀自说道:“这件事本县从一开始就是十分支持的。现在看到棉花试种成功,自然也是欣慰。本县准备连夜写奏疏送往京师,请呈陛下御览。”

    听到这里,谢慎却是心中大骂吴县令无耻。

    谢慎本以为卖吴县令一个人情,给他在卸任前刷一刷政绩,吴县令就会心满意足。谁曾想这吴县令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竟然想要独吞此功劳。

    奏疏是吴县令写来呈递给天子的,想怎么写当然由吴县令说了算。

    吴县令也许会在奏疏上稍稍提及谢慎,但主要功劳肯定是被吴县令独自占去。

    在大明朝,官员陈写奏疏呈递给天子御览有一整套的程序。

    不管是京官还是地方官,奏疏送到京城后都会被送去通政司或者是交到会极门的宦官手中,再经由这一层转圜递到司礼监,转而呈递到御前。

    再之后便是众所周知的票拟批红了,除了像弘治皇帝的这样超级工作狂,很少有皇帝会每一篇奏疏都批复。

    总之经过了一番内阁与司礼监的博弈,在获得了皇帝的默许后,奏疏就会下发到六科廊去,再由给事中抄发分配下达。

    吴县令这种品级的文官,写奏疏呈递给天子御览,走的肯定就是通政司这一条路了。

    通政司会根据奏疏种类的不同分成各个类别,再按照重要性的不同,分批次送到司礼监。

    譬如军事奏报就属于第一等要紧的,必须马上呈递不得有一丝耽搁。又譬如旱灾水患这种,虽然不讨喜但也不能耽搁,属于要紧奏疏。

    至于吴县令写的这种,便算是喜报了,虽然没到祥瑞那种级别,但也差不多了。

    弘治六年、七年这两年实在是有些流年不利的意味,张秋决口、苏松水患接连爆发,朝廷也委派刘大夏、徐贯两位能臣前往治理水患,弘治天子可是被忙的焦头烂额。

    。。。。。。

    。。。。。。(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九章 世道人心(二)

    在这种时候,吴县令把一封陈写有海涂试种棉花的奏疏呈递御前,弘治天子肯定是龙心大悦,赏赐什么的都在其次,至少吴县令在天子心中留下了印象,让天子知道千里之外的余姚,有这么一位为朝廷分忧,为百姓谋福祉的好县令存在。

    所谓简在帝心,便是如此。

    一个三甲进士出身的县官,要想发达除了依靠关系,真的只能看运气了。

    偏偏吴县令的运气真的很好,遇到了谢慎这样一个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妖孽。

    谢慎也偏偏不走运,遇到了吴县令这么个急于刷政绩的老父母。

    少年此刻也只能感慨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啊。。。。。。

    对于吴县令来说,直接上呈奏疏让天子记住他显然是一条终南捷径。

    但所有的捷径的都有风险,对于吴县令来说,他的官位实在太低,如果不能拿出足够有料的奏疏,很可能起到反效果被天子厌恶。

    故而他虽然存了这个心思,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直到谢慎提出了这个海涂种植棉花的想法,吴县令便觉得时机来了。

    吴县令之前之所以没有给予谢慎什么实质性的支持,是因为他也处于观望的态度。毕竟官府不能轻易表态,如果海涂种棉失败了呢?那不是吴县令在打自己的脸吗?那不是说明官府无能吗?

    但一旦棉花试种成功,吴县令就可以毫无顾忌的跳出来了。

    虽然他之前没有给予谢慎什么实质性的支持,但毕竟有过口头勉励,这便可以做文章了。

    口头勉励这种东西不同情况下可以解释为不同意思,眼下吴县令便可以说这是官府对谢小秀才的大力支持。。。。。。

    人可以无耻,但无耻到吴县令这种境界确实也算稀奇了。

    要知道就在不久前,吴县令还曾拉下脸来主动和谢慎示好,希望他和自己侄儿结交。

    他那侄儿在吏部做事,如果能够转调文选司,吴县令任满考绩的事情便有了着落。

    谢慎虽然年纪尚轻,但在吴县令看来却是前途无量,他这才存了拉拢的心思。

    可现在情势完全不同了,吴县令有了直接在天子面前扬名的机会,他如何肯放过。

    即便这么做可能会得罪谢慎,但那又如何?

    说到底谢慎现在不过是一小小秀才,又是在余姚地界中,在吴县令管辖下。任凭此子声望名望再高还能盖过他这个余姚父母官吗?

    人都是自私的,在面对绝对的利益时很难愿意和旁人分享。

    吴县令是一个传统文官,往上爬自然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

    别说是谢慎了,便是亲娘老子挡了他的路,吴县令都会毫不犹豫的一脚踢开。

    从他的口气中,谢慎已经听出了个大概。

    稍稍思忖了一番措辞,谢慎只得拱手礼道:“不知县尊准备如何陈写奏疏?”

    他思前想后,觉得不问一问实在是不甘心,至于这么问的后果是什么,谢慎却是无暇去想的。

    “这。。。。。。”

    吴县令一边捋着下颌短髯,一边沉思。

    他本想呵斥一句这不是你该问的,但想到谢慎背后还有徐贯,也不宜撕破脸皮。

    况且再怎么说,海涂种植棉花的想法还是谢慎提出的,吴县令可以毫不客气的把这份功劳夺走,还不准谢慎问一问吗?

    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自然是向陛下陈写海涂种棉的一干经过。”

    吴县令选了一个模糊说法,淡淡说道。

    至于具体措辞细节,吴县令却是不打算向谢慎说的。

    谢慎十分失望,不过他知道吴县令是铁了心不打算继续说了,也就不再逼问。

    “如此,学生便不打搅老父母了。”

    拱手离k县衙后,谢慎压抑的情绪终于爆发了。

    他自打来到大明后,总体来说还算顺风顺水,虽然也会遇到些麻烦,但也都能迎刃而解。

    偏偏这次似乎陷入了困局中。

    棉花种植在大明很是普及,但海涂种棉却是绝对前无古人的。

    这份功劳明明是属于谢慎的,现在偏偏要被吴县令生生夺走,少年如何能甘心!

    人心险恶在这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便是堂堂一县父母官嘴脸吃相都和地痞无赖一般。

    谢慎回到家中时,王守文、谢丕正巧酒醉醒来。

    见谢慎面容憔悴,神色忧然,二人纷纷快步上前,一番询问。

    谢慎摇了摇头长叹一声便是走向书房,示意二人来屋里谈。

    三人在书房坐定后,谢慎把这次县衙之行的经过叙说了一遍。

    两名好友神色各异。

    “想不到这吴县令竟然这般无耻!”

    王守文攥紧了拳头,愤恨的空挥了一记。

    谢丕也皱眉道:“慎大哥你没有听错吧,县尊真的这么说?”

    谢慎苦笑道:“这种事情怎么会听错,县尊确是要亲自陈写奏疏直接送到京师,呈递陛下御览。”

    面对**裸的巧取豪夺,王守文哪里能忍得了,他嘿了一声道:“咱们辛辛苦苦的修筑堤坝,引水渠冲灌海涂,他除了嘴上念叨了几句,什么忙都没帮上。现在倒好,这厮大手一挥竟然就要抢功劳,天下没有这样的道理!”

    谢丕叹息道:“守文大哥说的在理,可是吴县令是一县父母官,笔在他手上,奏疏怎么写我们也干预不了啊。”

    秀才毕竟只是秀才,和官有本质的区别,如果他们是举人之身,吴县令或许还有些忌惮,但秀才他是不会放在眼里的。

    “不行,这件事绝对不能就这么轻易算了。我这便写书信,叫人带给父亲大人。”

    王守文哪里是能忍让的性子,当即挥拳道。

    “对了丕贤弟,你也可以给令尊修书一封嘛,咱们两家齐心协力,不信对付不了一个小小知县。”

    谢慎听到这里直是有些目瞪口呆。

    他险些忘记自己这两个“小跟班”是两个超级官二代。二人的父亲一个比一个有名,王华、谢迁便是放在整个大明朝都是排的上号的,在弘治朝更是呼风唤雨的人物。

    。。。。。。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章 世道人心(三)

    若是这二人出面,似乎确实可能扭转局势。

    “慎贤弟你不必焦急。这吴县令不还没有写完奏疏派人送去京师嘛。他命人乘官船也许会快一些,但到了京师还要递到通政司给奏疏分类,这一耽搁少说得几日。我和丕贤弟写好家书立即命人带着乘船沿着大运河一路北上,一定可以赶在奏疏送入宫前把家书带到!”

    谢慎不禁愕然,世道人心啊。。。。。。

    却说谢丕和王守文分别写了家书派人乘船加急送到京中父上手中。

    而这一边吴县令虽然以最快的速度把奏疏送到了京城。但因为各地送往京师的奏疏太多,到通政司分类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而王华、谢迁二人因为身份特殊,自然不会按照普通官员对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