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核武皇帝-第1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帝国的这些巡洋舰,很多都只是早已淘汰的龟甲舰,因为技术限制,帝国现在也只能大规模制造这样的轻装甲巡洋舰。

    强权即是公理。

    虽然很多东西都是中国人的,可没有武力是要不回来,靠谈判解决双边问题简直是最懦弱和最无知的幻想,袁世凯当年要不回来的,蒋介石当年要不回来的那些东西,此时的帝国也要不回来,帝国只是比袁蒋更奸诈而已。

    大英帝国不愿意归还香港,德意志帝国不愿意归还胶澳,想收回来的唯一办法就只能是开战而已,一旦大英帝国将藏南正式划归印度,想收回来也只能靠战争说话。

    没有战争,你收不回任何实际的领土。

    帝国的优点在于奸诈。

    当初德国既无意归还胶澳,也无意转让胶济铁路的所有权,帝国“悍然”决定将中央铁路总公司的50%路权都和德国公司合股经营,对等换回胶济铁路的1/2所有权。

    帝国铁路大计划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一横一纵,一纵是从哈尔滨到南宁,将东北铁路、京奉铁路、京汉铁路和汉桂铁路都联系成一条纵线,一横则从青岛到济南,从济南沿黄河南岸经开封、郑州、洛阳、西安、兰州到新疆。

    横线又称之为大陆铁路,整条铁路线和陕甘宁晋豫川的铁路权都归属中央铁路总公司所有。联通内外蒙的两条铁路线也归属中央铁路总公司。

    从1911年至1914年,中央铁路总公司在和法俄合作的同时,同德意志铁路公司在内7家铁路公司分开签署合股经营协议,由德国14家银行总计贷款7300万英镑用于修建铁路。

    这一阶段的帝国铁路工程太多,本国的技术人员和实力根本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铁路计划,超过30%的铁路线都是靠德国公司支撑。

    强权即公理,不靠战争是收不回任何东西的。

    所以在这些铁路陆续修建完成后。1914年9月,帝国迫不及待的和德国宣战,收回胶澳的同时也将这些铁路全部收归国有。

    从1905年开始。德国在工业革命进入顶峰后逐步转向对外投资,其在华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在1914年。德国对外投资总额约为264亿德国马克,约合13亿英镑,其中约有1/4集中在东三省和中国其他地区,如今都已经变成了帝国的国有资产。

    虽然在德国公使辛里平离开中国之前,帝国内阁总理唐绍仪和辛里平签订了一份密约,约定如果德国战胜,帝国将会完整的归还这些财产,如果德国战败,德国承认这些财产正式归属中国,以避免德国战败后。这些资产被英法俄日等国窃取瓜分,造成对中德两国都极为不利的局面。

    帝国只是奸诈而已。

    一边积极参加对德战争,一边和德国达成了秘密协约,帝国将会以正式的名义占领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并保证德侨和德国海外资产的安全。如果德国战败,帝国将会对德国网开一面,以和平友好之姿态分享海外殖民地,如果德国战胜,帝国将非常漂亮的完璧归赵。…;

    所以,除了在和德国远东舰队的交战中出现了一些意外。帝国在海外和德国海外殖民部队的交战一直是异常的顺利,简直可以用平静来形容,大部分被关押的德人都会在几个月后以退出现役的名义释放。

    此时的帝国满世界打滚求好处,用那些廉价而低质量的工业产品和勉强还算合格的军械弹药赚取暴利,用那些可怜的像纸皮一般薄弱的小规模巡洋舰队乱奔乱跳,到处收刮地皮和好处,以至于不管是在英法俄美,还德奥等国眼中,帝国都像是一个跳梁小丑般的角色却意外碰上了狗屎般的好运气。

    当然,帝国比起意大利的地位还要高出一截,至少遵守盟约承诺,并且有着不可轻视的陆军战力,在意大利战场只用10个师就挡住了奥匈帝国15个师的进攻。

    即便英法老牌帝国很看不起新崛起的中华帝国,看不起帝国的三流工业水平,看不起帝国的四流舰队,甚至将帝国的陆军也继续视作二流部队,更看不起帝国以如此低等的人种和如此渺小的实力却占据了如此多的好处,可还是要和帝国购置军火炸药,还是要不断和帝国交涉,希望帝国派遣更多的陆军支援欧洲战场。

    不管如何,帝国就是如此奸诈而狗屎运一般的存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并且混得很不错,总之就是英法德俄奥在前面拼死拼活,帝国在后面不停的偷鸡摸狗,还设立更多的沿海和内陆开放城市,推出更多的外资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国资本、公司和人才继续从欧洲逃往帝国。

    帝国现在这个欢乐劲啊,总之是能让英法德俄奥气的发疯。

    没收了德国在华资产后,帝国中央铁路总公司一跃成为资本总额超过一亿英镑的世界级铁路公司,拖欠德国多家银行的外债也一股脑的不承认了,如今资本丰盈,迫不及待的想要将大陆铁路彻底修通至新疆,一路再修往中亚和西亚。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西北马家军就真的是不打不行了。

    中事一贯有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在成都至天水的成天铁路和济南至天水的铁路都修通后,京宣铁路同山西铁路联系起来,山西铁路绕过黄河,从包克图、鄂尔多斯、榆林一路南下到西安。铁路如此之欢乐多,军需物资、粮食和部队都陆续在1916年的3月份之前抵达。

    帝国五大骑兵师陆续经过不断的调整部署,目前是第一骑兵师驻扎在保定,第二骑兵师驻扎在乌里雅苏台,第三骑兵师驻扎在库伦,第四骑兵师驻扎在咸阳,第五骑兵师驻扎在哈尔滨。

    西北军部在各军部中的编号是第四军部。本身下辖两个步兵师、第四骑兵师、第十骑兵旅、第十一骑兵旅、第三铁道工程兵旅、第四炮兵旅、第四辎重旅。

    在这些基础兵力上,本地新增的新编团有7个,第一骑兵师和第十二骑兵旅也从保定、太原抽调过来。中央陆军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不同于其他骑兵常规编制,其特点更贴近哥萨克骑兵,以轻骑兵和纯机动作战为主。其显著特点是在常规装备沈阳步枪的基础上普遍列装了c305驳壳枪,以增加近距离的作战能力,不设轻骑炮,仅有少量60mm迫击炮和勃朗宁轻机枪。

    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向西北调集,足以证明皇帝和中央军部已经不打算同西北地方势力谈判,强权就是公理,此时也没有任何谈判的余地和必要,为了保证西北的长久安定,中央军部的唯一计划就是全面清剿三马。…;

    虽然以后可能和苏俄交战,或者是征服中亚的过程中。西北马家军都有发挥价值的空间,但对中央军部而言,军事武装归属私人和地方永远是最邪恶的弊端,务必铲除,没有任何谈判余地。

    皇帝之下。任何人都不准拥有武装。

    这就是帝国的座右铭和唯一的铁血教条,不服者死。

    ……

    帝国陆军不断向西北调集的这段时间,宋彪并没有过多的关心军事,因为准备的时间已经很久,一切都已准备就绪,现在还需要操心的事情很少。

    这几个月里。身为皇帝的宋彪环绕西安北上南下,到延安、汉中、天水和黄河沿岸等地视察民情治理的各种问题,连农业、工业、水利等大臣都来过,交通大臣袁世凯也不例外。

    利用这个机会,宋彪还乘铁路继续南下到成都查看地方的一些问题。

    再回到咸阳军部,此时的宋彪已经意识到他最好还是在西部多呆一段,黄河治理、防沙化和西北水利都是大问题,早治早安心,四川的土地平均化问题也要加快,西北和四川人口的移民调配都需要想办法处理,特别是西北人口的西进战略,关系到整个疆域的稳定。

    不管是三十年后开始推进,还是一百年后的民主化普及,如果汉族人口在西北地区不能占据大多数的比例,不能加快民族统一进程,新疆问题就将一直是个大问题。

    宋彪也是一个欢乐极多的皇帝,虽然只是住在西北军部西侧的一栋关中四合大院里,和段祺瑞、蔡锷挤着住在一起的那一套是差不多的规模和标准,都是典型的关中民居风格,他却将这栋四合大院命名为北地大院。

    北地。

    汉时一郡,辖区包括现在的陕西北部和甘肃、宁夏,三国时代著名的皇甫嵩就是三代出任过北地太守,宋彪将自己居住的关中四合院命名为北地大院自然是有着很特殊的寓意。

    随着皇帝在关中居住的时间日久,内廷总署在这里临时设置了咸阳署处理日常事务,秘书局的秘书们大体也都在这里办公。

    农业大臣王永江就是一个天生的苦主,这些日子也一直在西北视察,不断的往返于咸阳和西北各地,甚至去了银川一趟,视察各地,回来就要和皇帝汇报各项事务,商议西北农治。

    这天下午,王永江从兰州考察农业和山羊养殖回来,这就直接去北地大院和宋彪禀报,正好水利总长黄仲良也在花厅里同宋彪商量治理山西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在内侍通报之后,王永江走进花厅向坐在矮榻上磕葵瓜子的宋彪躬身行礼,道:“臣下拜见皇上。”

    宋彪让内侍给王永江准备座椅,并没有急着和王永江询问事情,而是继续和黄仲良道:“山西的问题总是最烦人的,以前种植土烟最多的就是他们。黄河沿岸水土流失最厉害也是这里,神武元年搞白银黄金管制和中央储备,山西是最不配合的,神武三年出**贵金属贸易法案,晋商还派人来和我请愿,到现在为止,山西的土烟种植和白银窖藏的问题还是最严重的。现在还是这样。山西的水土流失问题也最厉害,这个要说起来不怪山西,但也要怪山西。晋商对山西有好处,也有莫大的坏处,土地大量集中在晋商手里。这是山西大规模种植土烟的根源问题。所以,要想治理好山西,首先还是要逼迫晋商和大地主阶层将土地全部给我吐出来,中央强制规定黄河及主要支流两岸三公里范围内的土地全部归属中央直管,成立中央黄河水利管理局,统一植林,减少水土流失。要强行推动退耕还林,在黄土高原发展林业。”…;

    黄仲良默默点头,又和正好进来王永江说道:“这个事情倒是王内阁的事啊。”

    王永江点了点头,沉默不语。

    山西的问题不好治理。这也是内阁众所周知的问题,而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晋商软硬不吃,还当本朝是前朝,将帝国的法律不当法律。

    宋彪感叹一声,和黄仲良、王永江道:“此前内阁一直致力于推动175项工业计划。劝说晋商出资筹建工厂和参与工厂持股,对他们违法之处查的不严,等咱们处理西北的事,西北安定了,晋商这边就要狠狠的打击一批。法律之下人人平等,不可能说他们有钱就要特殊化。”

    王永江这才道:“是啊。早就该打击了。货币管理局前段时间在山西摸底,估计晋商和山西人的窖银总量还有两千万两白银的规模,政府几次三番的劝说都没有用。”

    宋彪道:“这个事情简单,在《货币金属管理法案》中,对于违法持有黄金白银的处罚加重,税务法中对于此项的逃税漏税处罚也加重。”

    王永江道:“对付他们也必须如此。”

    宋彪嗯了一声。

    帝国是一直在反对窖银,在《货币金属管理法案》中已经强行规定国民不得持有非货币贵金属,包括黄金和白银,想要持有这些资产,必须从银行购买中央指定标准的金条和银条,并且要按持有量纳税。

    山西商人很有意思,就是继续窖银,也不上报,派人一问就是根本没有窖银,好像是生怕政府没收。

    既然这样就只能是强行查抄了,找一个最厉害的直接查下去,挖地三尺也要将对方的窖银都挖出来,没收之后还要继续处罚漏税款项,情节严重直接起诉。

    现在还不是处理这些事的时候,帝国的问题之多,多到几十名内阁大臣都有无数棘手的问题。

    宋彪这才叹息一声,和黄仲良道:“黄河治理和山西那边的问题也不是这一两年能处理掉的事,暂时就不谈这些事了。”

    说完这话,他和王永江问道:“你去甘肃视察农业回来,有什么感触吗?”

    王永江如实禀告道:“臣下此次去兰州视察农业之后也和马安良见了一面,正如皇上所知,马家军这些年一直提倡甘人治甘,推选马安良为首,妄图成立甘青宁自治省,咱们将陆荣廷打掉之后,他们不敢再提自治,可还是继续讲甘人治甘这个提议。中央因为很多原因没有和他们直接发生冲突,只是委派了青海、甘肃、宁夏的驻地大臣,实际上在地方根本没有任何实权,从上至下,连县长一级都是完全由马家军控制。我此次视察之后,只能说这些人行军打仗是有点本事,治理地方简直是一塌糊涂,为了和中央的西北军部抗衡,地方征税是很凶狠的,特别是不信回教的汉人,手段极其恶劣,对经济的破坏实在是太严重了,而且是强买强卖,毫无章法,我见到马安良之后也直接说的很清楚,他们在西北的治理简直是目无王法,乱国乱民,严重阻碍了帝国的扩张和对新疆的治理,都是一群不折不扣的民族罪人。马安良这个人应该是个很奸诈的人吧,在我面临倒是很得体,解释了很多事情,也一直请我和皇上致歉,忠心也表的很厉害。但我听驻甘肃大臣李成霖说,马安良已经是不止一次想要暗杀他,情况很是危急,以至于李成霖都不敢在兰州城里办公。”…;

    宋彪淡淡的嗯一声,道:“没有关系,让驻三地大臣都回来开会吧,开完会就不用回去了。打仗总是要死人的,总是要牺牲的。既然牺牲再所难免,那就争取一次解决最大的这些问题。将情势拖延的紧张一点,让他们马家军拼命的招揽人马吧,等他们将地方的教民和激进派都组织的差不多了。我们再一次性的打过去,要铲除就来一个斩草除根,我不是那种喜欢将问题拖延下去交给后代处理的皇帝。”

    王永江道:“皇上圣明。”

    他此行也是肩负着宋彪的特使之责,前往甘肃巡查农业之事,顺道查看甘肃的地方心态和马家军的备战态势,以及马安良的心理状态。

    王永江这个人是很精明的,才能绝对不止是当一个农业大臣这么简单,他自己一路查看了一个多月,感觉还是和皇帝一样,这帮人确实是必须要完全铲除。留下来一丁点都是帝国的后患。

    别看他是个农业大臣,心肠也狠,也觉得要么不干,要干就彻底搞干净。

    中央国防军早就有实力铲除三马,故意在西北军部扩张兵力。将紧张的局势拖延这么久,就是要让三马有足够的时间拉拢起地方各种反动势力,最后再一次性的处理掉。

    三马的武器来源是很简单的,基本都是通过新疆从中亚购置,南边是印度,北边是沙俄。要说大英帝国和沙俄没有在这边偷鸡摸狗,那真是鬼话,说给谁都不相信,但从装备的水平而言,肯定不够中央陆军打的。

    在抗击八国联军之时,马家军就是最为英勇的武装,确实是很厉害,不怕死,死了老子,儿子上阵,兄长死了,弟弟上阵,全家死光为止。

    所以说,马家军是异常彪悍的,特别是青马。

    基本到了民国以后,马家军的兵力就开始大量补充汉民,现在则还是以教民为主,当年教民在陕甘宁叛乱期间杀死的汉人至少有百万,后来左宗棠杀回来,就用马家军为先锋,回杀了教民百万,四年平疆战争基本将地方的人口杀光大半,以至于马家军现阶段想要大规模扩兵的可能性很低,只能拉一部分地方汉人做补充。

    宋彪不在乎这些人的死活。

    一路杀过去,大家互相死拼,拼光了本地,后面还能继续从山西、陕西抽调人口补充过来。

    这里真不是宋彪不尊重教民,不尊重宗教,身为皇帝,帝国之安才是他应该考虑的事情,而且从清中叶就开始的这种反复厮杀最初就是教民先挑起来的,几番杀来杀去,在世界范围内都被视作亚洲在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族事件。

    直到很多年后,汉教之间在地方的矛盾还有很多问题是源于清末这场战争,其实将屠杀先挑起来,而且是将地方汉人杀光的就是教民,汉人不过是全国范围内占绝大多数,这里被杀光了,还可以从湖南抽调湘军再杀过去。

    杀到最后,真正杀人最多就是马家军,左宗棠平疆之前,他们杀的都是汉人,左宗棠一到,他们就再杀同族同宗,籍此才得到了满清朝廷的赏识,封官荫子,得以坐镇西北。

    杀人偿命。

    这是一个再基本不过的道理,现在就是马家军还债的时候而已。

    这时,一等内侍官张富田进来和宋彪呈递上一份裱金礼单,禀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