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核武皇帝-第2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刘赓云准备出兵之际,意大利驻东非殖民军的四个步兵师和一个装甲旅的已经南下进攻,十多万的大军疯狂涌向自由联军驻守的阿比阿迪防线。

    刘赓云这样的学院派将领在选择防御区时是非常有水准的,他所布置的这条防线距离意军的阿克苏姆防线只有二十公里的距离,但是防线两侧都是高原山岭,只有中间的这一段十五公里长的区域是丘陵地带。

    在整条防线的建设上,刘赓云也选择依托高地进行防御。意军很容易就能攻入防线,但主力部队也极其容易被切开,必须分散开去围攻自由联军的高地,一旦进入这样的战况,刘赓云就可以充分发挥中国陆军快速猛攻的特长。利用防御高地吸引敌军,再在周边进行包围切割作战,不断利用步兵的机动特长围歼对手。

    刘赓云的设想是很好的,可意军不是这样想的,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恐怕在很长时期里都会是一个难以解答的悬念,总之意军直接挥师南下,四个步兵师跟在一个装甲旅的后面,以一条贯线进军的方式直接冲进了刘赓云的阿比阿迪防线,仿佛这里根本没有防线,或者他们以为自己一来,对手就会逃跑。

    意大利空军有侦察机,有战斗机,有轰炸机,这些飞机只要在上空飞一遍就能知道这里的情况,战斗打了这么久,既然要宣战了,相互在不足二十公里的距离上对峙了近三个月,对于敌军的防御布置总要有基本的了解吧?

    结果,意军居然完全不了解阿比阿迪防线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

    刘赓云这样的学院派将领可以说是前半辈子都在打仗,后半辈子都在搞战略战术军事研究,可一辈子都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军队,也没有研究过这样的军队。

    既无法想象,也无法理解。

    刘赓云在阿比阿迪防线经营了三个月,布置了四十多个重点高地防区,结果意军就像是十几万瞎子军队一样的冲了进来,而且从头至尾都没有空军参与作战。

    最终的结果显然是一场悲喜剧。

    十几万的军队被切割之后遭到了狂轰滥炸,前后两个部队为包围后,刘赓云本来想搞一场围城打援,歼灭两个部队,将剩余的部队围在中央,让意军的后续部队过来救援,再派主力截击救援部队,结果还没有等大军合围,意军十多万人的部队就投降了。

    谁都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局面。

    蒋方震对东非战场一直是比较谨慎的,他第二天上午发电给刘赓云,要求刘赓云详细汇报战场上的情况,刘赓云回电说他正在抽调一切人力物力修建俘虏营,以确保能有办法安置十万意军俘虏,同时要求军部尽快从西亚盟国抽调粮食过来,因为他的军粮很难保证这十万俘虏的正常需求。

    两天后,刘赓云再次发电,要求中央军部务必要增派粮食和辎重部队,确保他能安置二十万意军俘虏。

    东非战场的这一场中意战争可以说是打的稀里糊涂。

    要说凶狠,双方也很凶狠,连化学武器都用上了,双方也有坦克部队的正面厮杀,但这些都是局部的一些战况,从整个战役和大方面来说,意军是很糊涂的,以至于中**队也搞不清楚意军的作战意图。

    虽然是一场大胜利,刘赓云却实在想不明白胜在什么地方。

    从1937年5月31日正式宣战到7月底,帝国就占领了意大利在东非的所有殖民地,但是战争却没有因此而停止,帝国继续考虑派遣军队进入利比亚,彻底消灭意大利在非洲的所有殖民地。

    整个东非战争是非常具有黑色喜剧性的,甚至很难用“战争”这个词来形容,在战争初期,德国表面上是支持意大利,实际上一直在支持中国,以换取中德关系的进步,甚至援助了埃塞俄比亚数万支步枪,达到将意大利长期拖延在非洲,难以集中精力应付欧洲问题的局面。

    英法则是明确反对意大利,同时又给予意大利一些暗中的支持,希望将中国拖延在非洲。

    结果到了战争后期,因为意军驻东非殖民军彻底被摧毁,英法唯恐中国继续支持周边英法殖民地的独立战争,又匆忙停止了对意大利的支持,急切的想要为中意两国协调,而德国则又开始支援意大利。

    意大利也确实是有一个狂妄自大的领导人,墨索里尼根本不承认意大利战败的现实,还要继续打下去,重新建立他的大罗马帝国旧梦。

    因为英法的限制,中国海军无法进入地中海,也就没有办法进攻意大利在利比亚的殖民地,至少短期内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作为对英法限制的回馈,帝国增加了在东非的驻军规模,威胁英国在英属索马里和苏丹的安全。

    直到1937年的12月,意大利才被迫接受英国提出的停战协调意见,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和自由,承认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的保护权归属中国。

    如果人们知道意大利驻东非的空军是因为缺乏燃油而从来没有正式的起飞过,而意大利给空军部队配备了足够的通心粉和冷冻肉、蔬菜,唯独没有配备航空燃油,人们就会更觉得这件事充满了戏剧性。

    最戏剧性的则莫过于意军从头到尾都没有制定出一份真正的作战计划,因为墨索里尼的命令而被迫出征的军队,从上至下都荒唐的根本不知道具体要进攻哪一个阵地。

    如果还有比这更荒诞的事情,那莫过于意大利海军在阿萨瓦港口停留的两艘战列舰,在接到撤退的命令之前就擅自撤回本土维修,运输船队则以等待战列舰护送为由躲在比利亚的港口维修,而意军也未对此作出任何处罚。(未完待续。)

第280章 索科特拉岛

    1937年。

    在帝国的时代里,这一年的帝国不费吹之力就将意军驱逐出东非殖民地,保证了埃塞俄比亚的独立,又在血战之中将苏德势力驱逐出西班牙,使得帝国在国际世界的声望急剧增加。

    从1911年的中日辛亥战争的突然崛起,到一战和中苏战争时期成为世界列强,再到1937年的东非战争,世界范围内就必须承认两件事,一是中国已经重新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二是中国同时也是世界军事第一大国。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和空军,同时拥有仅次于英美的海军,而且到1938年,帝国中央海军也将正式成为等同英美的世界最强海军之一。

    仅在钢材产量,中华帝国在1936年的产量数据就相当于德美之和,帝国的电力装机总量约为美国1。4倍,随着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1936年,帝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在限田法案的推动下,超过30%的农户家庭拥有50亩以上的耕地,只有不足7%的农户家庭拥有少于10亩的耕地。

    帝国的农业、牧业、林业、渔业是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帝国的工业规模更是世界第一,帝国的大学教育及每年培育的大学生总数已经超越美德,跃居世界第一。

    在这个195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帝国面前,世界都变得更为渺小。

    中华帝国已经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一帝国。

    英美可以不接受,日本可以不承认,但是事实就是事实,事实永远不容争辩。

    1937年的东非战争结束之后,世界政治局势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英美矛盾、苏德矛盾、德法矛盾都让位于中国和欧美之间的矛盾。

    英美都无法接受这样的情况,但想要联合起来制约中国又显得无比困难。再加上德苏日意等邪恶国家的阵营,英美也必须在想办法限制中国的同时,继续加大同中国的合作。尽可能的利用中国牵制苏联阵营。

    ……

    刘赓云在非洲的经历基本能写一本自传。

    很有趣的事。

    作为帝国退役的陆军中将和前远东军事学院的院长,东非战争基本结束之后,刘赓云利用为东非筹建军事学校的契机四处查看,作为一个旅游家。他也去了一些其他地方,比如英国殖民统治中的索科特拉岛。

    这个岛位于索马里尖角正对面的亚丁湾海域,正好是在亚丁湾和印度洋的交界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在大英帝国的版图中,这里是非常重要的海军基地,只是在这些年中的地位开始下降,因为这里缺乏合适的港口条件,随着战列舰的时代到来,英国海军越来越多在北索马里驻扎。

    加上大英帝国实力的急速下滑。其实连在北索马里地区,英国海军也只有保留了几艘巡洋舰。

    刘赓云之所以要去索科特拉岛游玩,那是因为有一位湖南籍的同乡商人在那里经营药材、树胶、椰枣等,这个商人叫刘平秋,和刘赓云属于同宗。正是通过刘赓云的关系向皇室御供龙血,而这种染料正用于皇宫服饰的丹红色制作。

    刘平秋这个人也很有意思,他早年经营盐商生意,后来听说南洋木材进口赚钱,就跟着同乡去南洋进口木材,中间周转很多,莫名其妙的就到索科特拉岛。

    华商就是这样的,这个地方没有华人,那就肯定有独门独生意可言。

    岛上人口不多,加起来也就四万多人,不过七八年的时间,刘平秋在这里已经是身家百万之富庶,而且在当地经营了一个港口。

    刘赓云到了这个岛上参观游玩了几天,很快就非常大有兴趣,因为这个岛上70%动植物都是外面没有的罕见物种,很奇妙,特别是沙漠玫瑰和龙血树,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奇异之物。

    真正让刘赓云感到奇特的地方是这个岛的位置。

    作为一名高级军事统帅,他很快就意识到这个岛的位置太好了,就算是用整个埃塞俄比亚交换这个岛也是可以的。

    帝国海军在印度洋有两个大基地,一个是位于马达加斯加岛北部地区,这个地区占整个岛的1/10,属于帝国的海外自治省,这里的安齐拉纳纳港是不折不扣的世界天然良港,四周环山群绕,海域水深而平静,帝国印度洋舰队的主力就驻扎于此;二是安达曼群岛,为了争夺这个岛,从最初的港口权到最终的领土所有权,帝国和英国前后折腾了三十年的时间,从一战时期就开始了竞争,直到今天,中英之间还是有协约限制,帝国海军不能在这里驻扎主力舰,只能保持少量的巡洋舰和驱逐舰。

    这两个地区都是没有多少人和土著居民的地方,特别是安达曼群岛,早期也只有一些英国殖民垦荒者和少量印度居民,经过这二十多年的不断开拓,安达曼群岛已经完全成为帝国的一个海外省,常住华人4。3万,以渔业和港口运营为主。

    到了这个索科特拉岛一看,刘赓云就意识到如果能在这里驻扎海军,帝国在印度洋上就将拥有一个三角形的海军港口基地,扼守马六甲入口和红海出口,同时也扼守着大西洋到印度洋的通道。

    英国虽然曾经向也门购买索科特拉岛,但是未能得逞,如今也是非法占据,帝国则正在支持南北也门合并自治,对英国占据此地也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刘赓云当然不是公开身份过来的,他就以私人身份过来玩两天,可在港口附近,他很意外的看到英国海军在此仅有的两艘巡洋舰准备撤离,海军营地也在撤销。

    刘赓云很敏锐的意识英国不愿意在这里和帝国发生过于激烈的冲突,如果帝国坚持要求南北也门独立,英国是很难阻挡的,而索科特拉岛的归还也是英国无法抵挡的事。

    今天的中华帝国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国家,甚至是一个很恐怖的国家。只有中国自己感觉不到。

    今天,即使是最保守的英国政客也必须承认中华帝国确实太可恨和可怕了一些,以英国现阶段的实力完全不应该同中国发生正面的冲撞。以中国在反殖民的立场而言,一旦中英冲突彻底失控,大英帝国就将很可能失去印度这枚皇冠上的钻石。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帝国?

    这是一个拥有195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帝国,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矿产资源。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拥有最庞大的工业和农业,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空军。以及即将和英美等同的世界最强的海军。

    你以为英国不想保持海军绝对优势吗?

    它连美国都压制不了,哪里还有办法压制中国?

    在大萧条之后,中国的船舶工业就已经跃居世界第一的宝座,凭借在亚盟和南美洲的利益,中国不仅军舰制造吨位是世界第一,对外出口军舰总吨位也高居世界第一。

    中国中央财政总收入是英国的四倍,海军军费正从英国的75%跃居到135%。陆军和空军的军费预算分别是英国的3。5倍和3倍。

    在伦敦海军会议上,中国海军参谋总长陈季良说过,只要中国愿意,中国的海军军费预算还可以增加一倍,而且对国民经济和中央财政没有任何影响。中国海军在技术上也不存在任何障碍,在造船能力上更没有障碍,如果一定要在世界范围内重新掀起海军竞赛,中国根本不怕任何国家,只是没有这个必要而已。

    最后那一句“我们目前没有这样需求”是非常关键的话,这比日本的那种疯狂更让英美担心,也能迫使英美更乐意作出让步。

    在索科特拉岛游玩一番后,刘赓云愈发意识到中国很有可能夺取这个岛作为海军和空军基地,比起海军,空军更需要这个基地,以中国特别偏爱的大型巡逻机为基准,周边一千五百公里都将在空军和海军航空队的巡逻范围。

    从索科特拉岛回到埃塞俄比亚,刘赓云就迫不及待的给中央军部发电,提议和英国进行谈判,用南索马里同英国交换南也门的独立,并且同南也门进行交涉,不管使用什么方法也要保证得到索科特拉岛的驻军权,并且向这个岛屿移民,迫使这里逐渐成为一个特殊的自治邦——前提是如果不能买下来的话。

    中央军部对此自然是非常感兴趣,立刻就同英国协商,结果英国也非常有兴趣。

    英国最有兴趣的不是索马里,而是中国这种表态,这就说明双方的利益冲突还不会变得激烈,只要不变得激烈,只要中国不表态支持印度独立,这就是英国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双方经过几番交涉,最终达成了一个很好的协议,双方通过国际联盟进行交易,中国将南索马里的托管权交给英国,英国将南北索马里合并,而英国承认整个也门王国的独立自由。

    随后,中央内阁政府派出特使同也门王室交涉,此前英国曾经试图从也门购买索科特拉岛,结果遭到了拒绝,可那是因为英国根本就是敲诈勒索而非真正的购买,而中国则开出了一个很高的价码,并且承诺吸收也门王国加入亚盟,受亚盟的保护和扶持。

    1937年底12月,中国和也门继续达成协议,中国出资2700万中圆买下索科特拉岛的管治权,而领土权仍然归属也门王国,索科特拉岛的中文名称定为玫瑰岛,在也门王国,该岛的地位属于特别自治邦。

    所以说,刘赓云的非洲之行足可写一本很有趣的自传。

    在印度洋这篇广袤的大世界里,比刘平秋更有钱的华商倒是很多的,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号称拥有半个马达加斯加的福州商人黄万桥,此人最初是福州造船总厂的一名工程师,自行设计了一种将海鲜加工机械设在渔船上的专利船,称之为海洋捕鱼加工船。

    只是这种专利船一直未能很好的推销出去,黄万桥就和亲戚借钱自造了一艘,自己招揽渔民下海捕鱼,十余年间获利颇丰。法国向中国转售了北马达加斯加的所有权后,小有实力的黄荣星在福建商帮的支持下转战印度洋,贷款六百余万中圆购置了二十多艘加工船。一跃成为印度洋上的渔业大王。

    一旦有了基础,脱颖而出,钱滚钱,利滚利就容易的多了。而且进入了中央内阁通商部和世界华商总会的视野,正是在中央政府对印度洋和非洲华商的大力支持下,万达丰海洋渔业公司成为帝国深海利益的桥头堡。一直有远东银行和中国银行在背后鼎力支持,资助其在印度洋扩大深海捕捞范围,并将业务范围扩大到了南大西洋和太平洋,每年供应海鲜干货三百万吨,生产鱼粉、海鲜粉、鱼胶近百万吨。

    从购买第一条加工船到成为今日的中国深海渔业大王,黄万桥只用了16年的时间,他的万达丰海渔公司的年产量几乎相当于挪威、日本两个海洋捕捞业大国加起来的总和。

    喝水不忘挖井人。

    在帝国支持之下发达成功的黄万桥。很大程度上也确实扮演帝国在印度洋华商领袖的角色,帝国利益在东非、南非和印度的一些软开拓也是以黄万桥、刘平秋这些华商为主体,黄万桥在北马达加斯加投入了四百多万圆修建华城,修建渔港,招揽同乡。为移居在北马的华人子女倡办学校,购置田地。

    万达丰在北马海外自治省就像是一个独立王国,本地雇员有数万名之多,大体都以渔业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