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核武皇帝-第3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止了这一政策。

    林献堂并不明白宋教仁虽然喜欢和中央唱对台戏,急于扩大民主党的选势,在本国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却是很有原则性的。

    如今皇帝亲口提出让林献堂日后进京在内阁任职,这岂能不让林献堂心花怒放,帝国的政治特点是很特别的。其实省长的实权并不大。

    美国是联邦制,它的州长的实权是非常大的,这个很正常,但是像英国、法国,地方行政长官的实权就很一般了,帝国是中央集权制,省长的实权就更低。

    帝国的政治结构实际上是一个哑铃,基层的县府一级实权较大,上层的中央实权较大,中央的省一级相对就教弱一些,而且帝国是很严格的职业官僚体制,绝大多数的公务员是专业技术人员出身,很多的行政实权都控制在这些人手中。中央部门对省的各职能厅拥有直接行政管理权,地方各省级正副厅长的任职是中央在控制的,而地方省长只有监管权。

    所以在实际的权利上,帝国的一个内阁大臣通常要比省长厉害很多很多,源头上还是帝国宪法对权力的分配有关系,府这一级相对就要厉害很多,实际上就是省一级的很多权利都直接下放到府一级。

    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觉得帝国更像是秦代的那种郡县制,帝国之所以要这么做,很大原因就是要限制新疆、西藏、蒙古这些自治区的内部分裂运动,比如说各省的巡防总长、警察厅厅长的任命权都控制在中央,而本身的检察官任命权则在本省省长的手中。

    所以说,像林献堂这种政治之路走到极限的地方政治大佬,他其实是非常想升到中央一级,哪怕是当一个环境保护总署的副总长,他都非常高兴。

    他的级别就不一样了,他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和中央的那些政治大佬们一起对话,认识更多的顶层政客大佬,人脉是远远的不同级别。

    林献堂这一刻是真的很高兴,高兴的言语都难以形容。

    他毕竟还是那种旧时代留下了的老乡绅出身,这就迫不及待的起身深躬,连声谢恩,心里真是高兴合不拢嘴,因为他本来还挺害怕的,这个地震发生在台湾省,他一个处理不当就可能被皇帝免职。

    宪法规定,皇帝不仅免职总理和内阁大臣,也有权免职各省官员。

    宋彪皇帝也就是随口说一句,林献堂要当真,那就当真吧,他是肯定不在乎这点芝麻事,示意林献堂坐下来之后继续问道:“你在台湾当了十余年的省长,以你看来,台湾省可否算是好治理的地方?”

    林献堂想了想,当即答道:“台湾本地民风淳淳,唯有资源贫瘠尔,所幸中央驰援,二十年间小有成绩,我任上十载,多有受捱,未有所成,实乃辜负本土乡宗厚望。”

    宋彪皇帝听出他的言下之意,针锋相对的答道:“省长实权有所限制乃是我当年立国的本意,帝国海外省和边疆省极多,难免有人会幻想分裂之事。中国之治理在过去三十年间只有两个大方针,一是中央依法治国,二是地方尽量少占权,少管事。中央不能依法治国,地方拼命抢权夺利,中国就会像满清那样积弱混乱,此乃我和当初诸位先杰总结前朝利弊所得的结论。”

    林献堂不敢再多话,谨慎的答道:“皇上圣明。”

    宋彪皇帝并不像年轻时候那样喜欢咄咄逼人,也稍作思量才同林献堂继续问道:“关于本省要求自治的事。你有什么看法?”

    林献堂已经隐隐感觉此番皇帝南巡实在是有些来者不善的意味,避重就轻的答道:“诸省都有自治之私心,无非自治者分税不同罢了。”

    宋彪皇帝也不细致追究。和林献堂答道:“帝国之中坚乃是我汉族同胞弟兄,各省自治者,凡少数民族同胞人口达三成即可考虑设立自治省,以做扶持之姿态。台湾省要求自治是可以的。只要本地高山族裔同胞占三成即可。至于你们所谓的本省人,只要你们想办法证明自己不是汉人,那也可以给你们自治省的名额。”

    林献堂大气都不敢喘。

    这个人在短短日治十五年时间里积累了很高的民族声望。经常和日本人过不去,因为他是本地大宗望族,日本人拿他也没有办法。

    他有汉人的气节,这是值得肯定,但是他有没有本省情节呢?

    当然也是有的。

    台湾在整个清朝时期和内地都保持了一个比较远的距离,这就不像河南河北这种地方,十五年的日治也给台湾带来了一些特殊的经历。包括日本在台湾的间谍分裂活动也还是很猖獗,确实造成了一些比较坏的影响。

    当然,这些都不是台湾要求本省自治的重要原因。

    日治时间,台湾本省的五大家族多多少少通过投靠日本发展的非常快,中日辛亥战争结束之后。在台湾省收复后的最初十几年间,五大家族立足本省还是发展的很不错,但是到了1930年之后,随着本土的各大财团开始全面介入台湾市场,特别是限田法案的颁布,以及福建人口的加快涌入,矛盾就开始逐渐涌现出来。

    这个背后还是经济上的纠纷。

    其实,越是比较穷乡僻壤的地方就越排外,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台湾现在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本省问题还远不像国民党统治时期那么严峻,可要解决起来也需要时间,话说日本统治的时间虽然不长,可日本的洗脑教育至今还是留下了很多很坏的影响。

    对台湾本省的人来说,对他们最大的一个心理障碍就是曾经被大陆抛弃过,后来日本对他们还真的很不错,比清政府强很多,这是一个非常厉害的隔阂。

    宋彪只能说是稍作敲打,首先问题没有那么严峻和复杂,其次解决起来也需要时间的消化,按照目前这种趋势再坚持二十年,后面也就不会再有这种问题,因为这就是日治那一代人的问题。

    话说日治十五年就给帝国留下了这么些问题,如果日治维持六十年,那要给后面留下多么深的本省问题也就可想而知了。

    宋彪在这个问题上也就不多做讨论,颇有番语重心长的意味同林献堂说道:“为一国之政者,当要解决问题,而非制造问题,当要五万万同胞效力,而不是给五万万同胞惹麻烦。你在很多问题上是能为国家和我们民族做出大贡献,做大事的人,只要你摆正思想即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就说到这里吧,关于嘉义县救灾之事,我估算即便中央拿出三百万复建款,你们这边的数目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会责成中央拿出七百万中圆的复建款,皇室慈善总会这边会再捐赠三百万,此外,关于本省少数民族的长期扶持之事,中央和慈善总会都会单独专项办事,旨在保护本地族群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发展与进步。”

    林献堂心情不免沉重。

    人就是这样子,现在感觉有机会进入中央,他换位站在中央的角度考虑问题,难免觉得本省这些年有些事真的很不对。

    想到此处,林献堂复道:“皇上实乃千古之明君,臣愿效犬马之劳。”

    宋彪倒是并无其他事情要和林献堂再说下去,吩咐道:“明日,我想继续去几个受灾地区好好的视察一番,看看实际的情况,此番也难得来台湾一趟,你回去之后做些准备,我想多多看看台湾这边的治理情况。”

    林献堂当即答道:“谨遵圣谕。”

    听到这话,宋彪微微颔首。示意他可以退下去了。

    等林献堂走了之后,宋彪坐在办公桌前又考虑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心里颇有一番感慨。如果台湾认为自己曾经被本土抛弃过,遂生细缝,这也是正常的。

    至于台湾的本土财团,确实是本省运动的幕后推手。其罪难纠,但同样也是化解这场纷争的解铃之手,拉拢总是强于打压。何况也并非是拉拢不得,归根结底都是利益之争罢了。

    台湾的这些本土财团早年在帝国立国之时,实力也不算弱,只是本地市场小,又自隔于大陆,只希望守住碗里的这点肉,结果等了十几年后。在大陆各省的财团面前都是不堪一击,以基隆煤矿为例,赤峰林家经营了三十年,结果还是不敌福州财团。

    在福州财团、南洋财团和江南财团的大举进攻之下,本土五大家族联手都不能挡住。本地经营几十年的造船砂糖等产业都陷入亏损,只能被其他财团的巨头吞并。

    帝国毕竟不是共和国,没有那种社会主义体制的计划力,各省在发展的差别上还是很大的,这些年来看的话,有资源和沿海港口发展的都非常快,人力资源好,本省教育好的发展也快。台湾呢,这些年来讲还是比较差的地方,因为它的整个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和矿产资源都还是太薄弱了,偏偏这个位置很特别,也是各大财团在外扩过程的必经之地,比如说高雄港、基隆港,本土财团那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失守,一点机会都没有。

    资本主义就是这个必然的情况,你不奋起发展,那就迟早会被兼并,对每个地区来说,那发展七八十年以后可能会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比较平衡的情况,现在差距比较大也很正常,中央也出**了很多政策支持落后地区共同发展,但这总还是需要很多时间的。

    或者说,台湾这边的民风和大陆的民风还是有差别,可能岛屿地区都这样,相对更偏向于保守封闭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锱铢必较的小气心理,缺乏大陆各省的豁达心态。

    宋彪对这个问题的观点一直是“问题不是很大,但不太好搞”,加强人**流是关键,也许再过十几年就能好很多。

    宋彪此次来台湾视察,既然来了,他也希望能为此事作出一些贡献,所以也是不辞辛劳,在嘉义县视察慰问了十几个受灾的乡镇,也参加了本省各县乡绅的欢迎会,还亲自拜访了台湾的各个高山部族,走了十几个部落。

    其实,他亲自来一趟,那比中央政府出**几十个宽待扶持政策都重要,而且,皇帝此次是连同皇储一起过来,如果不出意外,等于两代皇帝都南巡了台湾省,对本省人民而言真是非常之受用。

    宋皇帝走一趟,视察一番,估计本省议会十几年内都不会再提自治之事。他和蒋中正毕竟还是不一样的分量,那是落草之寇,占山为王,他是帝国正统的开国皇帝,中华之天子。

    宋彪皇帝在台湾视察了七天,正好等到温斯顿。丘吉尔首相乘坐专机抵达北京,皇帝这才乘机返回。

    有一件事还是值得说一说的,那就是温斯顿。丘吉尔首相的座机是东北财团旗下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se105客机,这应该是人类历史最大的螺旋桨客机,根据不同的型号,载客量可达到80…110人,标准型号的载客量是105人。

    se105客机使用的是大黄蜂星形双排28缸引擎,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螺旋桨发动机,这款发动机同样运用帝国的h…22重型轰炸机,而se105客机的航程极限是破纪录的1。4万公里,因为它是现阶段唯一能够跨太平洋飞行的客机,所以也成了丘吉尔和罗斯福总统都必须采用的座机。

    丘吉尔这个人的白人优越论还是很顽固的,如果不是这个实际情况迫使他必须采用se105客机,他是绝对不会这么做的。

    宋彪皇帝乘坐的也是se105客机,其实他同样没的选,帝国的疆域太辽阔,只有se105客机能满足他在全国巡视的要求,但是到了明年,他就可以乘坐新的se205喷气式客机。(未完待续。)

第400章 敲诈,勒索,利益至上

    宋彪皇帝显然不愿意同温斯顿。丘吉尔首相会晤,但在这个世界上,也有很多事情是他都无法选择的。在他飞回北京之时,丘吉尔首相已经同顾维钧首相、蒋方震总参谋长陆续举行过会晤。

    讨价还价的部分,那是他们三人之间的工作,宋彪皇帝最终的职权只是拍板三人的谈判结果。

    所以在回到中央宫的这天晚上,宋彪皇帝在同家人用过晚膳,特别抽出时间同自己的长子裕华皇储就中英目前的局势交谈一番后,立刻就让顾维钧和蒋方震两个人到他的御书房觐见,听取首相和总参谋长的汇报。

    顾维钧和蒋方震准备的都很充分,两人很快陆续抵达中央宫,在御书房觐见皇帝。

    宋彪皇帝这一次还是很特别的,将裕华皇储留在身边一起参与此事的讨论,在顾维钧的记忆中,这应该是第一次,但他并不觉得有任何可惊讶之处,毕竟随着皇帝年老体衰,裕华皇储在中央内阁、军部、国会长期工作所积累的经验日渐丰富,这是迟早都会到来的时刻。

    也许在他顾维钧任上不会见到,但总有一天,皇帝会退居幕后,让裕华皇储更多的作为华皇继承人的身份代替父皇听证,甚至有一天,皇帝会成为真正的太上皇。

    顾维钧和蒋方震其实很高兴看见这一天的到来,在裕华皇储从中央帝大政法系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央机构开始长达十五年的学习之路上,他们都陆续担任过导师这样的职责,看着裕华皇储日渐成熟稳健,以及那种公认的“厚德载物”之评价,顾蒋二人此时心中确实都是一样的为皇统的这种顺利的逐步承继而高兴。

    这是真正的好事。

    他们这两位在皇帝身边效力三十余载之重臣,多年培养了很深厚的默契。此时相互看一眼,都颇觉得咱们老哥俩今天晚上要喝一杯庆祝一番啊。

    宋彪皇帝对这个事情的感觉倒是很一般,不以为然。因为他一直是按部就班的处理此事,其他人倒是不敢说话,只能看他每一步的安排。

    裕华皇储同样不是很激动,实际上还很紧张。也特别的谨慎,站在一旁低首不语,他所面临的竞争不像前朝满清皇子之间那么激烈。从他一出生,他作为皇储的这个身份就已经定下来一大半,他之所以紧张,那是因为他身边这位父皇确实是一个很可怕的人。

    纵观中国三千年的帝统传承,像他父皇这样的皇帝屈指可数,除了秦皇汉武和唐太宗,其他真的很难比拟。像明太祖没有开疆辟土之功,还是要差一截。

    帝国之皇帝,中华之皇帝,评价高低还是要看开疆辟土之功,不管你在其他方面做的怎么样。只要你丢了领土,那就只能算是二流,甚至是三流之列啊。

    汉高祖立国之初,固然是受制于匈奴,可他忍辱负重,能让曾孙找到机会击败匈奴,收复失地,那也算是有远见的皇帝,有几位太祖真的就不行了。

    裕华皇储站在这样的父皇身边听政,其心情也确实是能用如履薄冰来形容。

    御书房里的这四个人,每个人的心情都不一样,宋彪皇帝最关注的当然是丘吉尔同顾维钧的谈判结果,因为他明天必须接见丘吉尔首相,要给对方一个明确的答复。

    当然,宋彪皇帝在回到北京之前已经知道了英国方面的要求,英国人的要求也非常简单,就是要求中国立刻参展,因为英国已经撑不住了。

    至于英国是否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这也不是丘吉尔首相嘴一张,中国就会相信,这还需要中国自己的情报机构去推测。

    在顾维钧和蒋方震坐下来之后,宋彪皇帝就同顾维钧问道:“你认为丘吉尔的话有多大的可信度?”

    顾维钧稍加思量,答道:“回禀陛下,我以为他的话可信度不大,但是英国确实撑不住太久,他有一句话是正确的,那就是英国并不是为了英国自己再和德国作战,英国是为了其他所有国家,如果中美不参战,也不能给予更多的无偿援助,英国宁可丢失尊严,也会和德国谈妥停战协议,正如他自己所说,大英帝国已经不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了,面对一个已经占据了苏法和整个东欧的德国,英国是扛不住的。”

    宋彪皇帝也承认,道:“殖民地危机和英镑危机在过去两年间对英国的损伤是很厉害的,如果英国要继续打下去,它还是能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获得很多支援,中美也会继续给予更多的支援,关键是它自己会放弃这种战斗。如果英国和德国达成协议,双方暂时停战,德国不会继续进攻英国和英国殖民地,特别是英国在非洲还保留的那些殖民地,四五年后,德国正式消化了法国及法国的殖民地,加上原有苏占区和东欧的资源、工业体系,德国还是会继续对英国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直到将整个英国的非洲殖民地都控制在德国之下,我想,丘吉尔首相是很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英国会单方面同德国停战的可能性极低。当今世界除了德国之外还有三个最强大的国家,分别是中美英,在这三个国家,德国和美国的冲突性是最低的,和美国打海军大战,那绝非德国所擅长的。如果德国想要和中国开战,占领整个中西亚,夺走中国的苏占区和北方地区,那它还需要准备很多年,所以,对德国的扩张主义来说,它最佳的开拓方面就是曾经辉煌,但是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