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核武皇帝-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功仪式。届时,我可能会被授予俄军的步兵少将,也可能是中将军衔。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想我可以和米哈伊尔大公亲自会谈一段时间。我的意思就是这样,与其和下面这些盲目乐观的官员交涉,不如等我直接和俄国上层洽谈。”

    唐绍仪想了想,问道:“以将军所见,不知如何才能说服米哈伊尔大公?”

    宋彪答道:“我也不知道,届时只能是见风使舵,见水推舟了。说之以情,晓之以理肯定是屁话,别人都将部队派到家门口还谈什么到底,关键之所在恐怕就是直呈利弊。其实我倒觉得俄国此次退兵的难度不太大。关键是如何长久应对,永固东北。我心中倒是有对策,可惜就算我说了,哪怕我真的是以东三省总督的身份说了,以我对朝廷的了解,特别以北洋水师为例,最终还是没有大用,所以,我若做了东三省总督,怕是也要做好以身殉国的准备。朝廷一贯如此。我纵然被俄人尊称为亚洲舀破仑,那又能如何?”

    他这番话倒是真心话,满清朝廷是真的一点指望不上,于其指望满人政权,还不如等着实力足够强的时候一波推倒,自己做皇帝操控大局来的痛快和实在。

    只听他这番话,荫昌不由得问道:“将军不必如此哀叹,朝廷已是发奋图强,各方志士都有改良新政之志,如今中国又有将军这样能征善战的兵法大家。何愁不能御敌?只是不知道将军以为如何才能永固东北?”

    宋彪思量片刻,答道:“三年卧薪尝胆,在东北操练十万固守本土之精锐,操练之法一律采用欧美新军,枪械弹药全部和俄军一致。三年之后。再引入英美肘制俄日,则可暂时稳固东北的局势。我手中若有十万精兵。再加上我的名声和能耐,即便俄日两国也不敢轻易再犯关东。关内有袁世凯和张之洞大人操练新军,想必也不会有大事,所以这五六年内,甚至十年内,本朝还是可以放心的。至于十年之后,那就不好说了。所谓永固东北,自当效法德日两国,抓紧时间实施新政自强,除此之外别无他策。”

    荫昌赞道:“将军所言甚是。其他的事,我还不敢说,至于将军要在东北操练十万精锐,朝廷上下自当是一力支撑。”

    宋彪摆了摆手,道:“鉴于北洋水师的前例,我就不太报着太多希望了,如果朝廷真的任命我为东三省总督,我还是自行在东三省筹集款项吧。东三省这个地方,若是开垦经营得当,十万西式精兵还是养得起,至少是勉强能养得起。”

    荫昌赞道:“将军若能在东北以关东之力维持十万精锐,无需朝廷拨款,那自然是再好不过,我回京师之后必定会禀奏太后,脀请圣裁。”…;

    宋彪并未答话,慈禧那种人不能小看,究竟安的什么心,谁能知道呢,说不定就根本没打算将东北给他管。

    唐绍仪却问宋彪道:“将军手中目前还有多少兵力?”

    宋彪平淡的答道:“不多,目前有三万兵力。辽阳一战让我此前练了半年的精兵损伤过半,眼下的这些士兵都是近几个月里重新操练的,大约还需要半年才能勉强一用。枪械弹药倒是不缺,别说步枪有六七万支,弹药充裕,便是火炮都有四百门,机枪三百余挺,都是德造法造的好炮和好机枪,日本和俄国战马总计一万六千匹,挽马两万余匹。”

    他故意有点夸大,真将唐绍仪和荫昌吓了一惊,全中国都知道宋彪在日俄战争中捞了不少好处,据说光是田地就占了上万垧地,还舀到了抚顺鞍山等地的煤铁专营权,手里有钱有粮,可这么多炮和机枪真是太让唐绍仪、荫昌两人惊颤了。

    就这实力,再加上宋彪的能耐,指不定真能一口气打到京师。

    宋彪眼下还不造反,坐等满清朝廷封一个东三省总督的小差事,那真算是很忠心了吧?

    荫昌肯定是最惊悚的,他是满人嘛,心里很清楚满人和朝廷最怕的是什么,说起来还真不是怕俄国割占东北,就怕宋彪这种强者挥师南下,背后若再有俄国支持,大清危矣。

    其实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只是大家都只知道自己的经难念罢了。

    平心而论,宋彪的实力才是满清朝廷最为忌惮的事情,不过是此前预估的都没有达到实际情况,真知道了宋彪手里的实力,满清朝廷怕是真的要坐立难安了。

    此时的荫昌恨不得立刻就插上翅膀飞回京师禀报慈禧太后,此事不能再拖了,拖下去是要出大事的。

    唐绍仪倒还是稳得住的人,他见公务已经谈的差不多了,就很有兴致的和宋彪闲谈几句,想问问宋彪在辽阳之战中到底是如何击毙大山岩和野津贯道的,这正要继续谈下去,李大运就匆匆走进来,和宋彪敬礼禀告道:“军座,英国驻华武官康恩斯中校和日军大岛义昌大将前来,想要和您见一面。”

    宋彪哦了一声,和唐绍仪、荫昌道:“我今天倒是没有安排和他们见面的行程,不过,我住在这里的消息是人所共知,他们要来找我也是一找一个准嘛。这两位也算是贵客了,反正两位并不急着离开,那咱们晚上再约个时间洽谈吧。”

    唐绍仪默默点头,道:“将军事务繁忙,我等明白,那就晚上再谈,不耽误将军会见英日两国将领了。”

    荫昌也起身告辞。

    宋彪先送他们离开之后,这才让将康恩斯中校和大岛义昌大将请过来。

    日本陆军大将大岛义昌此前和宋彪在旅顺交过手,惨败而归,差点被俘虏,好在前面已经有大山岩、野津贯道、儿玉源太郎、川村景明、秋山好古、立见尚文等一大批日本陆军元帅、大将、中将垫底,大岛义昌以一个旅团对阵宋彪的第14军,输了也不嫌弃丢人。

    日本现在将宋彪称之为“支那之神将”,号称是日本陆军的克星,这绝对不是客套话,而是整个日本陆军上下都蔓延着对宋彪的畏惧和恐慌,以至于从辽阳之战结束后,宋彪率军打到哪里,日军就从哪里大撤退,根本没有打下去的决心,首先是士兵从下至上的精神都崩溃,根本不敢一战。

    这种恐宋症估计是十年八年之内都治不好了。

    大岛义昌在大连是负责和俄军洽谈两军交换俘虏的事,正好就乘着这个机会前来正式拜访“支那之神将”,想和宋彪见一面,看看宋彪到底长啥样,另外也想谈一谈军火交易。

    宋彪手里有十几万支步枪,都是日军目前急需的,此前双方也有军火交易的先例,大岛义昌就想从宋彪手里买回十万支步枪用于重建日本陆军。

    眼下的日本也是一分钱要扳成两半使,自然是能省就省了。

    康恩斯中校是俄日在大连谈判的协调官,因为此前在欧洲观战团时和宋彪见过一面,所以就来充当介绍人,顺便也想试探一下宋彪的口风,试图判断宋彪出任东三省总督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一百零二章 四个现代化

    宋彪和康恩斯中校、大岛义昌大将的会晤时间并不算长,成果倒是颇多,也和日军再次达成了一笔军火交易买卖,用他并不需要的三十年式金钩步枪和6。5mm口径的弹药交换物资,他想要的无非是日军库存的一些75mm口径榴弹炮,以及村田22年式步枪子弹。

    宋彪之所以不要金钩步枪,反而要留下更为老式的村田22式步枪,无非是因为村田22式步枪更为可靠,库存数量大,比较适合用于武装民兵和警察部队,8mm口径的毛瑟步枪弹在国际上也是很常见的,很容易买到,也很容易在国内自产,不像金钩步枪那么独特,以至于只有日军一家。

    至于荫昌和唐绍仪两人,荫昌很快就急于返回京师通报消息,免得京师那边误判宋彪的实力,唐绍仪则继续留在大连和日俄双方交涉,希望能让日俄两军都能尽早撤军,不影响大清帝国的东北主权。

    就在这一切的特殊环境下,几乎不用俄国强行逼迫,宋彪成为东三省总督的事情就已经变得非常明显,满清朝廷实在是无力拒绝,以宋彪手中的实力,招安是势在必行,最低也得是一个吉林提督。

    如今这种情况下,贸然给宋彪一个吉林提督的官衔,说不定就真能让宋彪反了,毕竟人家的实力哪止一个提督那么简单。

    宋彪在大连一拖再拖,逗留了大半个月之后,局势终于明朗,用袁世凯的回电来说,基本在日俄正式停战之后。宋彪就应该会成为新的东三省总督,眼下朝廷内部只是在争论是否撤销盛京将军的问题。

    事情到了这一步。宋彪就算是吃了半颗定心丸,这就正式返回沈阳。

    就在这个时候,赵庭柱、张亚虎、杨铁生、薛长庆已经做好了继续清剿辽中县各地土匪部队的准备,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和一个骑兵团陆续抵达辽中县。

    宋彪在乘坐火车回到沈阳之前,抽空去了辽中县一趟,召开了两次作战会议之后就没有多问事,有意让赵庭柱等人自行指挥部队作战,蔡锷、许葆英、吴禄贞等二十多名日本士官学校出身的校尉军官都随同作战,组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参谋军官团。

    处理了辽中县的事后,宋彪才继续乘坐火车返回沈阳城。

    这一去就是二十三天。

    因为部下都集中在辽中县。宋彪抵达东陵卫火车站之时。前来接车的只有蒋方震和科尔尼洛夫中校。

    距离火车站两公里的地方就是为兵工厂腾出来的新工地,长岭兵工厂已经迁移到那里,大部分的设备早已安装完毕,目前正在重新组装和二次投产。

    兵工厂对宋彪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他一下了火车就直接去兵工厂查看生产状况。比起半年前在长岭兵工厂所看到的情况,新兵工厂目前的规模已有了较大的扩展,仅仅是从德法等国进口的机械车床就增加到六十余台。

    这里的工作一直是由科尔尼洛夫中校亲自负责,进入厂区,他就和宋彪汇报道:“准将阁下,我们目前已经从俄国运来了一些新的设备,具备生产7。62毫米纳甘弹的能力,现在正进行调试,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生产手榴弹和地雷,包括76毫米迫击炮弹。现在的一个问题是所有材料都需要俄国和法国进口,造价昂贵,并不比直接从法国和德国进口便宜呢。”

    宋彪倒不在意成本的问题,他点着头前往炮弹车间视察,在这里主要是生产迫击炮弹。通过磨床抛光炮弹的外壳,在现代冲压技术诞生之前,每一发炮弹的生产都是非常繁琐的,使用压铸式生产后再进行精细的磨床、铣床加工,最后才能确保尺寸的精确,这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此前的每一发炮弹的价格都贵的令人乍舌。

    …;

    到了二战时期,随着冲压机床和技术成熟,炮弹的价格开始直线降落,在整个二战期间,双方也像是扫射机枪一般的疯狂互射火炮。

    就目前来说,冲压技术还只能适用于步枪、手枪弹壳的生产,这种弹壳看起来是比较粗糙的,表面并不光滑,需要再在专用磨床上进行精细加工。

    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很多军工厂生产出来的弹药在使用之前,士兵都需要一发发的验弹,因为很多子弹的尺寸不符合标准,容易造成步枪、机枪的卡壳,或者是因为弹径小于管径,导致射程降低和精度下降,以及影响步枪、机枪的枪管精度和寿命等等问题。

    此前在日俄战争后期使用的76mm迫击炮更应该称之为77mm迫击炮,整体加工精度是比较低的,随着战争的结束,宋彪决定将所有迫击炮重新再加工,炮管口径精度确定在77mm,内壁要求严格抛光。

    属于前膛炮的迫击炮和常规后膛火炮、步枪不一样,它的炮弹直径要略微小于炮管直径。

    兵工厂里的生产工人主要还是俄国人,从本地招聘的新工人基本就是在这里干力气活。

    宋彪在车间里找了几个重新生产出来的77毫米迫击炮管,仔细查看一番后,觉得确实比原先的型号要更为精细,考虑这个兵工厂目前就能达到这种水平,他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科尔尼洛夫中校则和宋彪问道:“眼下是不是要重新考虑生产60mm直径的迫击炮?应该更为轻便,更适合班和排级的单位使用吧?俄军方面目前正有这样的考虑,已经安排莫斯科兵工厂着手进行设计了,当然,他们的设计方案基本还是照抄我们此前的设计。”

    宋彪摇了摇头,道:“等他们设计出来再说吧,我们这边是每个连单独增加一个迫击炮排,每个排两到三门77毫米迫击炮。班组方面,我们另外考虑一些新的思路吧。60毫米迫击炮的威力和射程小了点。也未必就比77毫米的重量减轻多少。相对于班组所需要的合适火力而言,60毫米迫击炮实际上也过大了。我们应该考虑一种能够让班组轻便携带,射程在三百米以内的小型榴弹炮,45毫米……甚至是35毫米就足够了。这个问题等等再说吧,最近主要是先将步枪弹的生产进度抓起来。除了7。62毫米的纳甘弹外,还是考虑生产8毫米的旧毛瑟弹,十几万支村田步枪不能光靠从日本和其他国家进口子弹来解决需求。”

    科尔尼洛夫中校微微点头,心里则在琢磨宋彪到底要武装多少部队,可宋彪说的也是一个模拟两可的回答,他本人并没有放弃对60mm迫击炮的追求,但这需要在技术上的一个崭新进步。比如说增加缓冲器这样的设计。而他暂时不愿意和俄国一起分享这种技术上的进步。

    视察了自己的新兵工厂后,宋彪这才返回东陵卫营区,时隔一个月,营区设施相比此前又要更为完善许多,从俄国购置的四台锅炉已经运过来。正在营区里安装,等后面的六台锅炉陆续抵达后,营区今年冬天就能洗上热水澡了。

    只是部队基本都在辽中县,此时的营区里显得静悄悄的。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里,蒋方震就将文工团的筹建报告交了上来,汇报道:“军座,我们已经预先在沈阳和抚顺两地展开了招收文工兵的工作,男女不限,应募者倒是并不多。战争结束了。各地都平静了,招兵工作也不像以前那么顺利了。”

    …;

    宋彪将蒋方震的这份报告看了一遍,随后才和蒋方震道:“不用着急,这种事情是开了一个先例,大家接受起来是比较困难。你可以先找一些各地小有名气的剧班子,和他们的班主直接谈。东北的大秧歌和小秧歌都是比较有特点的。京剧和快板评说都可以招一点,甚至也能办一个话剧连嘛。咱们军人的生活很枯燥,军营里的日子更是如此,定期可以排演一些有针对性的爱国剧目既能充实士兵们的业务生活,也能起到教育和宣传作用,有时候甚至连激励士气。不要怕难,好好将这个事情办下去,多想点办法就是了。”

    蒋方震微微点头,忽然问道:“军座,您知不知道陈天华这个人?”

    宋彪问道:“什么人?”

    蒋方震道:“以前在日本留学的时候,这个人在留学生界很是出名,写过一本叫《警世钟》的书,我看过,身边还有一本呢,其实字数也不多,就是两万多字。”

    宋彪大致听过这个书名,就让蒋方震将书翻出来给他看一看,大致翻看一遍后,他就和蒋方震道:“这个书写的很不错啊,不过,有些东西还是过于偏激和晦暗了。我最近考虑捐助别人办一份报纸,希望能够起到宣传现代国家和现代民族主义思想的作用,你看看能否联系他,如果他愿意回国办报,我可以每年给他三十万洋圆左右的经费。”

    蒋方震微微一惊,道:“这么多的钱捐助给报纸吗?”

    宋彪嗯了一声,道:“不多,如果真的有更多青年能够觉醒,能够参加我们的军队,报考远东士官学校,投身新政新军运动,那就是花小钱办大事,我倒觉得这个投入还太少了。如果他能办的好,我一年给他五十万洋圆也不是问题。”

    蒋方震道:“行,我这就给他写一封信,我此前见过他一面,他应该还记得我。其实我本来是想说另外一件事,陈天华在日本留学生中颇有影响力,现在有很多女生也在日本留学,如果请他帮忙的话,或许能找到几个女文工团的干部也说不定。”

    宋彪道:“可以,你就一道给他写信吧。”

    蒋方震点着头,道:“既然军座同意,那属下立刻就去办理。”

    宋彪对这本《警世钟》还有一些兴趣,就让蒋方震先下去办事,自己重新研读一遍,一时兴起,就用铅笔在稿纸上另外写了一章《救中国论》。

    宋彪写的很短凑,言简意赅,前后不过一万余字。提倡救国先从强己开始,青年当奋发学习。建立现代主义思想,用现代精神改造中国,用现代主义武装中国,要建立一个现代中国,首先要要建立现代政体、现代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