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可能不把他们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加以比较。他阅读时作出的评语总
是这一类的:我的上帝!我的曾祖父!我的伯伯!我的敌人!我的兄弟!
我的傻瓜兄弟!
凡文学作品,庸俗比空洞无物还是要好些。就好比杂货铺里的葡萄
酒总比蒸馏水强些。
高水平的鉴赏力在更大程度上是识别优劣的能力,而不只是排斥劣
作的能力。而当鉴赏力不得不采取排斥态度时,那也是怀着遗憾的、而
不是愉快的心情的。
一个作品能否给读者以乐趣绝不是文艺评论的一个完全可靠的标
准,但它是最使人们少犯错误的标准。
孩子读书时是受乐趣指导的,不过他的乐趣都是没有多大差别的。
举个例说,他不能分辨审美乐趣与学习或幻想的乐趣之间的差别。在青
年时期,我们明白有各种各样的乐趣。其中有一些是不能立即感受到的。
而需要别人来帮助我们阐释。不论是对食物的品尝,还是对文学作品的
鉴赏,成年人常常希望有一个他信得过的、有权威的导师。他按导师所
推荐的去吃,去读。而且有时还难免要稍稍干点自己欺骗自己的事情。
他得假装很欣赏橄榄或《战争与和平》,其实他并不能欣赏到那个程度。
从二十岁到四十岁这个时期有一个我们了解自己的过程,其中包括弄懂
必然性的限制(这是我们有责任要在成长中克服的)和我们本性的、必
然性的限制(逾越了这种限制必将受到惩罚)之间的区别。我们中很少
有人能不犯一些错误就弄懂这一点,我们总是不安分守己地想当个不平
凡的人。就是在这个时期,一个作家最容易被另一个作家或某种思想意
识引入歧途。当某个二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的人谈到有关一个艺术作品时
说:“我知道我喜欢什么”,实际上他是说,“我并没有自己的鉴赏力,
而只是接受了我的文化背景所给我的鉴赏力。”因为,在二十岁到四十
岁期间,一个人之能有他自己的真正鉴赏力的确切标志就是他对鉴赏力
并无一定的把握。在四十岁以后,如果我们还没有完全失去纯真的本性,
则乐趣——像在儿童时期那样——会再次正确地指导我们应该读些什么
书。
虽然艺术作品给我们的乐趣决不能和我们所享受的其他乐趣相混
淆,但它和它们全有关系,因为那是我们的乐趣而不是任何别人的乐趣。
我们所作的全部评价,不管是关于审美方面的,还是道德方面的,无论
我们怎样尽量做到客观,都是我们主观愿望的部分合理化部分矫正训
练。一个人只要在作诗或写小说,他的伊甸园之梦只是他个人的事情,
但一旦他开始写文艺评论,他就必须诚实,因为他是写给读者看的,这
样他才能使读者有可能辨别他的评价是否正确。因此,我现在必须对我
曾经编写的一组问题作出我自己的回答,而这些答案将在我读其他评论
家的文章时为我提供我所需要的知识。
伊甸园
景 色
像卑宁斯山脉一样的石灰石高原,有一个是火成岩的小地区,地区
内至少有一座死火山。一条陡峭的、锯齿形的海岸。
气 候
英国式的。
居民的民族来源
像美国一样的多民族化,但北欧人的成份稍多一些。
语 言
像英语一样,语源复杂,但词尾变化较大。
度量衡制
不正规、复杂。不用十进制。
宗 教
罗马天主教、属于比较不严格的、随和的地中海派。有很多本地的
宗教圣者。
首都面积
柏拉图的理想数字,五千零四十就大致差不多了。
政府形式
绝对君主专制制度,抽签选出,终身制。
自然能源
风力、水力、泥炭、煤。无石油。
经济事业
铅矿开采、煤矿开采、化工厂、造纸厂、牧羊业、蔬菜农场、暖房
园艺。
运输工具
马和马拉车、运河驳船、气球。无汽车及飞机。
建 筑
政府:巴罗克式①。
宗教:罗马式或拜占廷式。
民间:十八世纪的英国式或美洲殖民地式。
家具及陈设
维多利亚时期式(厨房与浴室除外,这里应装置有尽量多的现代化
设备)。
正式服装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巴黎时装。
公共消息来源
流言蜚语、技术及学术性刊物。但无报纸。
公共场所的塑像
限于已故的名厨师。
① 巴罗克式,十七世纪欧洲一种过分雕琢和怪诞的建筑风格。
公众娱乐
宗教行列、铜管乐队、歌剧、古典芭蕾舞。无电影、无线电广播或
电视。
我真是非常感激某些诗人和小说家的作品,因为要是我没有读过他
们的作品,我的生活内容就要贫乏得多。不过假如我要把他们的名字都
写下来的话,那得写好多页纸。可是当我试图写出我真正感激的评论家
时,我发现我只列出了三十四个名字。其中十二人是德国人,法国人只
有两名,这是否说明是一种有意识的偏见呢?是的。
如果说杰出的文学评论家比杰出的诗人或小说家少,一个原因是由
于人类的自我主义本性所致。一个诗人或小说家必须学会在他的以一般
生活为内容的题材面前谦卑,但一个评论家的题材(在它面前他也必须
谦卑)是由作家构成的,换言之,是由一个人构成的,而这种谦卑是很
难具有的。说“生活本身要比我能说的任何有关生活的话更重要”比说
“某先生的作品比我所能说的关于这个作品的话更重要”容易得多。
有些人由于过分聪明而成不了作家,可是他们也不会成为评论家。
有些作家可能很笨,天晓得,但是他们倒也并非总是像某种评论家
所想象的那么笨。这种评论家,我的意思是,当他贬低一部作品或一个
段落时,他根本就不可能想到其作者也许早已确切地预见到他要说的话
了。
评论家的职责是什么?对我来说,他要能力我做到下列的一件或更
多的事情:
(1)向我介绍那些我尚不知道的作者或作品。
(2)使我确信我低估了某个作家或某个作品,因为我以前没有仔细
地阅读它们。
(3)向我指出不同时期的和不同文化的作品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
我自己过去是不可能看到的。因为在这方面,我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有足
够的知识。
(4)告诉我对一部作品的“看法”,增加我对它的了解。
(5)说明艺术“加工”的过程。
(6)说明艺术和生活、科学、经济学、伦理学、宗教以及其他等等
的关系。
上述前三项需要学问。一个学者不仅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而且其
知识还必须对别人有价值。人们不会把一个能熟背曼哈顿电话号码簿的
人称为学者,因为谁也不能想象在任何情况下他能收到一个学生。既然
学问涉及一个懂得多一些的人和懂得少一些的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
就可能是一时的。对公众来说,每一个评论者都是一时的学者,因为他
读过他正在评论的那本书,而公众却还没有读过。虽然一位学者所具有
的知识必须有其潜在的价值,但他自己不一定非得认识到这种价值不
可。经常可能有这样的情况,即接受他所传授的知识的学生比他能更好
地体会其价值。一般来说,在阅读一个有学问的评论家的文章时,人们
从他所引述的文句中得到的益处往往要比从他的评论中得到的多。
后三件事情所要求的并不是高超的学识,而是高超的洞察力。如果
一个评论家提出的问题是新颖的,而且也是重要的,那么,他就显示了
他的高超的洞察力,不管别人怎么不同意他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也许很
少读者能接受托尔斯泰在《什么是艺术?》一书中所得出的结论,然而,
他一旦读了这本书,他就永远不会忽视托尔斯泰提出的那些问题了。
我特别要强调的是,我不要评论家告诉我我应该褒贬什么。我不反
对他告诉我他喜欢还是不喜欢某个作品或某个作家;的确,知道这些是
有用的,因为从他对我读过的作品所表示的爱好中,我能知道我是否会
同意或不同意他对我还没有读过的作品的评价。但不能让他擅自给我定
下任何规则,该选择什么书读是我自己的责任,天下任何人都不能包办
代替。
我们对一个作家所发表的评论性意见永远不能毫无保留地相信。这
些意见多半是一种关于他下一步该做些什么和不该做些什么的自我辩论
的宣言。而且,和科学家不同,他通常甚至比公众还不了解他的同行正
在干些什么。一个年过三十的诗人可能依然是一个十分勤奋的读者,但
他所读的东西大概不会是现代诗。
在我们当中,很少人能认真地夸口说他们从来没有根据传闻来贬低
一本书或甚至是一个作者,但是我们中有相当多的人可以夸口说他们从
来没有赞扬过一本他们还没有读的书。
“不要抵制罪恶而要以善来战胜罪恶。”这句格言可能在很多生活
领域里是不能按字面意义照办的,但在艺术领域里这是个常识。坏的艺
术总是随时都有的,但任何艺术品总只是在某一个时期内才是坏的,而
其显示的那种特殊性质的坏则总是会自行消失而被另一种东西所接替。
所以,没有必要去攻击它,因为它总归会自行灭亡的。即使麦考莱①当初
没有写有关罗伯特?蒙哥马利②的评论,我们今天也不会有这样的错觉,
以为蒙哥马利是一个伟大的诗人的。一个评论家唯一聪明的做法就是对
他认为不好的作品保持沉默,同时大力地为他认为好的作品进行宣传,
特别是当公众忽视或低估这些作品的时候。
有些书是不该被人们忘却的;但不该被人们记住的书是没有的。
有些评论家争辩地指出,揭露一个作者的邪恶是他们应尽的道义责
任,因为要是不这样做,他就可能腐蚀其他作者。的确,一个青年作家
可能被一个年纪较大的作家引入歧途,走错方向。然而,更多得多的情
况是,他是被一个好作家(而不是一个坏作家)所带坏的。一个作家愈
有能力,愈有独创性,那么他对一个才能较差而又想有所作为的人就愈
具有危险性。另一方面,本身质量不好的作品,常常证明会是对想象力
的一种刺激,是其他作家写出好作品的间接因素。
要培养一个人的良好口味,你不能只告诉他他经常吃的东西——比
如说,煮烂了的水淋淋的洋白莱——是令人作呕的东西,而应当劝他尝
尝一盘烹调得好的蔬菜。诚然,对于某些人,看起来以直截了当地告诉
他们的办法能收效更快。你可以说:“只有庸俗的人才喜欢吃煮烂了的
洋白菜,上等人是喜欢吃中国烹制的那种洋白菜的。”不过,这样做的
效果可能不会持久。
当一个评论家(其鉴赏力是我信得过的)否定一本书时,如果我有
点轻松的感觉,那只不过是因为出版的书太多了,与我想到“好啦,至
① 麦考莱(1800—859),英国政治家与历史学家。
② 罗伯特?蒙哥马利(1807—855),英国诗人。
少这儿有这么一本书,我可以不必费力去读了”时,我当然会有这种如
释重负的感觉的。不过,要是这个评论家保持沉默,其效果也会是一样
的。
攻击一本坏书不仅是浪费时间,而且也有损自己的品格。要是我发
现某本书确是不好而写文章批评它,则我从中得到的唯一好处必然都是
和我自己有关系的。无非是可以借此充分显示我的聪明、才智和恶意。
一个人不可能在评论一本坏书时而不炫耀自己。
还有一种和文学有关、不应放过不提而应不断地予以公开攻击的坏
事,那就是语言的腐化,因为作家不能发明他们自己的语言,而必须依
赖他们所继承的语言。围此,如果语言腐化了,他们也必然会被腐化。
但是关心这种坏事的评论家一定要从根本上来攻击它。这种语言不是来
自文学作品,而是来自那些滥用语言的一般人、新闻记者、政客等等。
此外,他必须身体力行他所主张的东西。现在英国和美国有多少评论家
能像卡尔?克劳斯精通德语那样精通他们的本民族语言呢?
人们不能责怪评论家本人。可能他们中的人多数人宁愿只评论那些
他们认为是值得一读的书,不管这些书有什么缺点。但是,如果一个经
常在一份星期天出版的大报上发表评论的人一定要按自己的爱好行事的
话,那他那一栏三个星期天中至少有一天会是空白的。再者,任何严肃
的评论家,当他必须在有限的篇幅内去评论一本新诗集的话,他懂得他
唯一能做的公正的事情是引用一大串原文而不加评论。可是如果他真的
这样做了,编辑就会埋怨他不称职了。
评论家也应该受到公正的责备,因为他们惯于给作家贴标签、分类。
起初,评论家们把作家分为古代的和现代的,前者指的是希腊作家和拉
丁作家,后者则包括这些古典作家以后的每一个作家。然后,他们又把
作家按时期分,奥古斯多时代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等等。现在他们还把
作家按十年为单位来分,三十年代的、四十年代的等等。看来他们很快
就要像对待汽车一样,给作家按年份来分类了。按十年来划分,已经是
够荒谬的了,因为这意味着作家应当很自然地在三十五岁左右就可以停
止写作了。
“当代”是一个极力荒谬的用语。我的同时代人只是指当我活着的
时候那些在地球上的人,不论他们是娃娃还是百岁老人。
一个作家,或者至少是一个诗人,会经常被那些不懂事的人问道:
“你为谁写作?”当然,这是个愚蠢的问题。不过我能给他一个愚蠢的
回答。偶尔我会碰到一本我觉得是特地为我写的书,而且专门为我一个
人写的书,就好像一个妒忌心很重的情人一样,我不要任何其他人知道
有这本书。能有一百万这种意识不到彼此的存在的读者,能被人们热情
地阅读而又从不被人们议论,这肯定是每一个作家求之不得的梦想。
(朱树飏 译)
赵淑侠(1931—)
瑞士华裔作家。原籍黑龙江,生于北京,抗战期间随家流
亡四川,胜利后返沈阳、南京读中学。 1949 年赴台湾。1960
年去欧洲,毕业于瑞士应用美术学院,曾任美术设计师多年。
现为瑞士作家协会会员,瑞士亚洲学会会员,1985 年被欧洲最
具学术地位的中华文化研究机构欧华学会推选为副会长。主要
作品有《西窗一夜雨》、《当我们年轻时》、《紫枫园随笔》、
《异乡情怀》、《海内存知已》、《赵淑侠自选集》、《战士
与家园》、《翡翠色的梦》、《雪峰云影》以及长篇小说《我
们的歌》、《赛纳河畔》、《漂泊的爱》等多种。
读书经验谈
这里所谈的“书”,指的自然不是教科书,而是一般的消闲书籍,
诸如小说、散文、诗歌、历史、哲学、人生修养之类的“课外书”,或
谓之“闲书”。
我八、九岁那年第一次读课外书《穷儿苦狗记》而眼界大开,知道
了世界上原来有这么可爱的东西,便不能自己地沉溺其中,成了个书迷。
特别是对于小说和戏剧,有份偏爱,打听到有新的作品出来,说什么也
得弄到手一读 。一读就废寝忘食,心痴神驰,跟着书中人的遭遇亦悲亦
喜,达到忘我的境界。直到今天,阅读仍是我最主要的消遣,虽然不再
像儿童时代和少年期那样迷恋,却也还是不可以一日无书。因此若谈读
书经验,我堪称丰富,由于头绪太多,大有不知从何谈起之感。
喜好读书最初固然是基于兴趣,读久就变成了习惯,闲下来手上不
拿起一本书翻翻,便会觉得浑身不自在。幼年时家父管我甚严,禁看“闲
书”,因而造成我睡前躺在床上偷看书的毛病。几十年下来,习惯成自
然,直到今天,如果睡前不阅读一些书报杂志,就难以入睡。
积数十年读书的经验,我认为在阅读的起步朔应该有懂书的人指
导,哪本是好书,哪本是坏书,这个作者在这部作品里表现的是什么!
那个作者在那部作品里象征的为何物?某人文笔的奥妙或拙劣之处在哪
些点?都该有些提示,一方面帮助初读者避免浪费时间,或因滥读失去
对阅读的兴趣,另方面则可培植对作品的欣赏力。
我初阅读时,遇到一位好老师,告诉我“要看好书,不要看坏书”,
并找了些“好书”,如《鲁滨逊飘流记》、《小妇人》、《海狼》、《寄
小读者》等给我看,启发了我对文学的兴趣。十多岁的年纪,我已萌生
要做个写作者的念头,问那位老师我够不够资格?老师肯定地说:“够。
但是要多读。书看得多人才会有思想,有文思。有思想有文思你就能写。”
后来我真读了不少书。因为读的速度太快,总缺书看,便有点饥不
择食地滥看起来。那时我家在一家书店的隔壁,店里的伙计老板见小孩
子肯读书,非常嘉许,愿意借书给我。所以那书店架上的书我全读过。
遇到很久没有新书到来时,就只好到租书铺去租。抗战期间生活普遍艰
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