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新。一个损坏得最厉害、“说俗了的”词,即使对我们已丧尽了形象
性,只是当作一个语言的外壳留存下来,但一经放到诗歌里,便开始发
出光彩、声音和芳香来!
我不知道这应该如何解释。我认为一个同在两种情形下可以复活。
第一种情形是,当恢复它的语音的力量的时候。而这在可以吟咏的
诗歌中,要远比在散文中容易。所以语言在歌谣中和在抒情曲中,要比
在寻常的话语中,对我们的作用更强烈。
第二种情形是,甚至一个损坏了的词儿,若把它放进诗歌的有旋律
的音乐的行列中去,它便好像充满了诗歌的共同的旋律,开始和所有其
他的词和谐地响起来。
此外,诗歌富于头韵。这是诗歌宝贵的优点之一。散文也有权使用
头韵。
但主要之点不在于此。
主要之点是当散文达到完善的地步时,它实际上便是真正的诗。
契诃夫认为莱蒙托夫的《塔曼》和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证明散
文和浓丽的俄罗斯诗歌之间的血缘关系。
普里什文有一次(在一封私人信件中)说他自己是“钉在散文十字
架上的诗人”。
“我永远不知道,哪里是散文和诗歌的界限,”列夫?托尔斯泰说。
他在他的《青年时代的日记》里用那对他说来是稀有的热情问道:
“为什么诗和散文,幸福和不幸那样紧密地连在一起呢?应该怎样
生活呢?忽然努力把诗和散文结合在一起呢,还是先尽情享受诗歌,然
后再委身于散文呢?幻想中有高于现实的地方,现实中也有高于幻想的
地方,完全的幸福应该是两者的结合。”
在这些虽然早匆匆忙忙说出来的话里,道出了一个正确的思想:只
有诗歌和散文的有机的融合,或者更正确地说,充满诗的本质、诗的生
动的精华、清澄的气息、诗的令人神魂颠倒的力量的散文,才能是文学
中最崇高、最动人的现象,才是真正的幸福。
在这个场合下,我不怕用俘虏这个词。因为诗歌会俘虏人,征服人,
不知不觉地,但却不可抗御地使人提高,使人逐渐接近于这样的状况:
人真正成为大地的增光者,或者如我们的祖先的天真的、但是真挚的说
法,成为“万物之灵”。
弗拉基米尔?奥多耶夫斯基说:“诗歌是人类停止追求、开始应用
获得的成果时的先兆,”这是有点道理的。
(李时 译)
米哈伊尔?普里什文
如果自然界也懂得知遇之恩,感谢人们通晓它的生活,感谢人们赞
美它,那么它首先应当感谢的是米哈伊尔?普里什文。米哈伊尔?米哈
伊洛维奇?普里什文——这是他在城市中用的名字。至于在那些他觉得
如同在家中一般自在的地方,如护林员的小木屋、雾霜沉沉的河滩地、
绵亘在俄罗斯天空的浮云和繁星之下的旷野,人们只简简单单称他为“米
哈伊雷奇”。每当米哈伊雷奇离开他们,消失在市廛之中,他们显然就
感到难受。在烦嚣的城市中,只有在铁皮屋顶下营巢的燕子,才能使他
联想起“仙鹤之乡”。
普里什文的一生,是一个人摆脱环境强加于他的一切非他所固有的
东西,而只“按心灵的意志”生活的范例。这样的生活方式体现了最健
全的理智。一个“按心灵”,按内心世界生活的人,永远是创造者,是
造福于人类的人,是艺术家。
假若普里什文始终当农艺师(这是他最初的职业)的话,他的一生
会有什么建树就不得而知了。至少他未必能够把俄罗斯的自然界像现在
这样作为无比美妙、光明的诗的世界展示给千百万人。因为他不会有那
么多的时间。作家要在他心灵中创造出这个自然界的“第二世界”,创
造出能够用思想充实我们,用艺术家所观察到的自然界的美来陶冶我们
性情的第二世界,是必须目不旁鹜,必须不间断地思索的。
要是我们把普里什文所写的全部作品仔细地读一遍,那
么我们就会发现,他来得及告诉我们的,还不到他对自然界广博的
见闻和精深的知识中的百分之一。
对于像普里什文这佯的大师,对于能够把飘落下来的每一片秋叶都
写成一首长诗的大师来说,仅仅活一世人生是不够的。因为落叶是很多
的。有多少飘零的树叶带走了普里什文来不及诉说的思想呀,他自己就
曾说过,这些思想像落叶一样轻易地殒落了!
普里什文出生于古老的俄罗斯城市叶列茨。蒲宁也是这一带的人,
他跟普里什文一样,也善于用人的思想和心绪的色彩点染大自然。
这是什么原因呢?显然是因为奥勒尔省东部的自然界,叶列茨周围
的自然界,是极为俄罗斯式的,是极为朴素恬淡的。正是自然界的这种
特性,甚至正是它那种一定程度上的森然萧瑟之气,锻炼了普里什文作
为作家的显微烛幽的洞察力。唯其因为是朴素的,就可更清晰地看到故
土的优美,就可使目光更锐利,思想更集中。
朴素较之使人眼花绦乱的艳丽,诸如色彩斑斓的落霞、繁星闪烁的
夜空、五光十色的热带植物,由绿叶和鲜花汇成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等,
对人的心能起到更强烈、更巨大的作用。
要写普里什文是一大难事。他所讲的话,需要记到秘藏的笔记本中
去反复研读,在每个句子中去发现永远是崭新的珍宝。读他的作品,我
们就好似顺着勉强可辨的小径进入泉水淙淙、绿茵芬芳的密林,置身在
这位具有纯洁的理智和心灵的人的形形色色的思想和心绪之中。
普里什文认为自己“是一个被钉在散文十字架上的”诗人。其实他
对自己的这种评价是不正确的。他散文中的诗的汁液,远比许多诗歌要
浓厚得多。
普里什文的作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层出不穷的发现的无穷
无尽的欢乐”!
我有好几回听到刚刚看完普里什文作品的人,掩上书,异口同声地
赞叹说:“这简直是真正的魔法!”
在跟他们进一步交谈后,我明白了他们这句赞辞是指他们感受到了
普里什文所特有的那种难以解释,然而却异常清晰的魔力。
怎么会产生这种魔力的呢?它的奥秘何在呢?他的作品成功的窍门
是什么呢?像“魔法”、“奇异”这类字眼通常都是用来形容童话的。
可普里什文不是童话作家,他是大地之子,是“湿润的大地母亲”的儿
子,是他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的目击者。
普里什文的魅力的奥秘,他的魔法的奥秘,正是他这种洞察力。
这种洞察力能够在每一件微乎其微的事情中发现有意义的东西,在
周围一切貌似无聊的表面现象中,洞烛它们深刻的内涵。
普里什文笔下的一切都闪耀着诗的光辉,就像沐浴在露水中的亮晶
晶的青草。一片最微末的白杨树叶都有它自己的生命。
我取过一本普里什文的书,打开来读着:
在一轮硕大、皎洁的月亮下,夜离去了,拂晓前,今年最早的
一股寒流在大地上漫延开来。万物染上了一层苍白的颜色,但水洼
并没有上冻。当朝阳升起,大地回暖的时候,树木和青草便被大颗
大颗的露珠冲洗一新,从昏暗的树林里伸出来的云杉的枝丫上也都
缀满了熠熠闪光的花纹,即使动用全世界所有的钻石,怕也难以装
点出这样一幅景象。
在这一小段真正由钻石镶成的文字中,并无华丽的辞藻,一切都简
朴,准确,充满了不朽的诗意。
只消读一遍这段文字,你就会同意高尔基对普里什文的一句评语。
他说普里什文具有一种“将普通辞汇灵活搭配,使之具有一种身临其境
的感觉的十全十美的本领”。
但仅有这种本领还是不够的。普里什文的语言是人民的语言。这种
语言是俄罗斯人在同自然界密切的接触中,在劳动中,凭藉人民纯朴、
睿智的性格形成的。
“在一轮硕大、皎洁的月亮下,夜离去了”,虽只寥寥数字,却活
灵活现地勾画出夜在沉睡着的地域上空默默地、庄严地流逝的景象。此
外,像“寒流在大地上漫延开来”,“树木被大颗大颗露珠冲洗一新”,
这都是生动的人民的语言,决不是拾人牙慧,或者是从笔记本上抄来的
句子,而是出于作家自己的心裁。因为普里什文是人民中的一员,而不
只是为了“搜集创作素材”,在一旁冷眼观察人民的人,遗憾的是,有
不少作家却往往安于做一名旁观者。
植物学家有个术语,叫杂类草。这个术语通常用之于遍地野花的牧
场。杂类草——这是河滩上繁茂得像一片片湖泊似的数以百计的各种各
样的欢乐的野花的总称。
普里什文的散文完全有权被称为俄罗斯语言的杂类草。普里什文的
语汇像盛开的花朵一般闪耀着鲜艳的光泽。它们时而百草一般籁籁细
语,时而像清泉一般淙淙流淌,时而像小鸟一般啁啾啼啭,时而像最初
的冰块那样玎珰作响,最后,它们犹如行空的繁星,排成从容不迫的行
列,缓缓地印入我们的脑海。
普里什文的散文所以具有魔力,正是因为他知识渊博。人类知识的
任何领域都蕴藏有取之不竭的诗意。诗人们早应该明白这一点了。
要是诗人们熟谙天文学,那么他们所喜欢吟咏的星空在他们笔下就
会壮丽得多。
吟咏夜晚,可是却不知什么星叫什么名称,因而只能泛泛地描绘星
空,是一回事,而诗人如果知道天体运行的规律,如果知道映在湖水中
的不是笼统的星光,而是美丽明亮的猎户座,尽管吟咏的是同一个夜晚,
却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即使最不重要的知识也能向我们揭示美的新领域,这类例子是举不
胜举的。在这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
此刻我想起了一件事,普里什文仅用一个句子就给我解释清楚了我
一向认为是偶然的一个现象,而且不仅止于解释,我认为,他还把一种
合乎规律的美注满了这种现象。
我早就发现,奥卡河畔茂草丰美的春泛地上,有些地方一簇簇的野
花繁茂得好似一个个单独的生机蓬勃的花坛,而有些地方在普通的青草
中间,突然会出现一条由同一种野花构成的逶■曲折的花带。这从小飞
机“Y—2”上看得尤为清楚,这种飞机常常到草地上空去喷洒农药,以
消灭水塘和沼泽中的蚊蚋。
多少年来,我欣赏着这些由茁壮芬芳的野花构成的花带,在赞叹之
余,总闹不清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不过说句老实话,我对此从来没
动脑筋去思考过。
后来,在普里什文的《一年四季》中,我找到了解释这种现象的答
案,这个答案仅一句话,写在名叫《鲜花之河》的那一小节里:
在春汛时一条条水流经过的地方,如今到处都是一条条鲜花之
流。
我读完这个句子,立刻恍然大悟,原来花带就生长在春汛流经的地
方,因为汛水退后留下了肥沃的淤泥。这就像是一幅用花朵绘制成的春
汛图。
在离莫斯科不远的地方有一条河,叫杜布纳河。数千年来,人们一
直居住在这条河的两岸。这是一条尽人皆知的河流,已标入地图。它在
莫斯科郊外的青山绿野之间,缓缓地流经一座开满啤酒花的小树林,流
经像德米特罗夫、维尔比洛克、塔尔多马这样古老的城市和乡村。千千
万万的人到过这条河畔。其中有作家、艺术家和诗人。可是没有一个人
觉得这条河有什么特别惹眼的地方值得加以描绘。在它的岸边走过时,
谁也没有如入奇境之感。
可是普里什文不但有如入奇境之感,而且还描绘了这条河。于是质
朴的杜布纳河,在他笔下成了一次地理上的发现,透过朦胧的雾霭和微
燃着的落霞,闪耀出了奇光异彩,成为我国最富于诗情画意的河流之一,
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独特的植物,独特的景观以及沿河居民独特的生活
方式和独特的历史。
我国过去有现在仍然有好些学者同时又是诗人,例如季米里亚捷
夫、克柳切夫斯基、卡伊戈罗多夫、费尔斯曼、奥勃鲁切夫、绍兹比尔、
阿尔谢尼耶夫,再如年纪很轻就死去的植物学家科热夫尼科夫。他写过
一本纯科学的然而却引人入胜的书,专门谈植物生活中的春秋两季。
同样,我们过去有现在仍然有好些作家善于把科学写进中篇小说和
长篇小说中去,而且是作为小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写进去的。这样的
作家有麦利尼科夫—佩切尔斯基、阿克萨柯夫、高尔基、皮涅金等等。
但是普里什文在这些作家中占有特殊地位。他是个知识渊博的人,
通晓民族志学、物候学、植物学、动物学、农艺学、气象学、历史、民
俗学、鸟类学、地理、方志学以及其他领域的科学。他的所有这些知识
都有机地进入了他的作家生涯。这些知识并非一堆死的重荷。在他身上,
它们是活生生的,不断地被他的经验,被他的观察所丰富,被他那种得
天独厚的禀赋所丰富,这种禀赋就是他能一眼看出科学现象的最富于诗
意的形态,并能通过不论是大的还是小的,然而始终是出人意料的例子
来加以表现。
普里什文在写人的时候,仿佛总是微微眯起他的眼睛,以便洞烛人
的心底,他对花哨的外表毫无兴趣,他感兴趣的是每个人心底的思想,
不管这个人是伐木工人、制鞋工人、猎人还是赫赫有名的学者。
把人秘之于内心的理想揭示出来,这就是他的任务。可是要做到这
一点是困难重重的。人身上再也没有比理想隐藏得更深的东西了。这也
许因为理想经不住最轻微的嘲弄,即使是开一两句玩笑也会受不了,当
然,更不用说听任冷漠的手去触摸它了。
只有对志同道合的人才肯把理想和盘托出。而普里什文正是我国这
些藉藉无名的理想家们的志同道合的人。即使举他的短篇小说《鞋子》
为例也足以说明这一点了。这篇小说写了好几个来自玛丽亚林的像“陀
螺”一样终日忙碌的制鞋工人,他们的理想就是给共产主义社会的妇女
们制作世界上最精致、最小巧的皮鞋。
普里什文身后留下大量的笔记和日记,记下了他就写作技巧所作的
思考和他的许多见解。他对写作技巧的了解,就如对自然界的了解一样
透彻。
他有一篇议及散文的朴素简练的短篇小说,我认为,就思想的正确
性而言,这篇小说堪称典范。小说名叫《著作家》。其中写到作家本人
和一个牧童就文学所作的一席对话。
我这就援引于下。牧童对普里什文说:
“‘你要是能照实写就好了,可你写的东西,没准儿全是编造出来
的。’
‘不全是’,我回答说,‘有那么一小部分是编造的。’
“‘要换了我,我才不那么写呢!’
“‘全都照实描写?’
“‘对。哪怕描写黑夜也行嘛,描写沼泽里的黑夜是怎么过去的。’
“‘你倒说说看,是怎么过去的?’
“‘就这么过去呗!夜。在深水潭旁边有一棵很大很大的灌木。我
坐在灌木下边,小野鸭斯威斯、斯威斯地叫着? 。’
“他把话停下来。我以为他大概是在寻找辞汇,或者在等待形象出
现吧。可就在这时,他突然掏出牛角风笛,开始在上边钻起第七个孔眼
来。
“‘那么下文呢?’我问。‘你不是要把夜照实描写出来吗?’
“‘我已经描写了,’他回答说,‘全都是照实地描写的。一棵很
大很大的灌木!我坐在灌木下边,小野鸭子一宵斯威斯,斯减斯地叫个
不停。’
“‘太简短了。’
“‘瞧你说的,再简短,’牧童诧异地说。‘叫了整整一宵,斯威
斯,斯威斯。’
“我回味着他讲的话,不觉称赞说:
“‘太好啦!’
“‘难道不好吗?’他回答说。”
在写作的事业中,普里什文是一个胜利者。我不由得想起了他的一
段话:“? 。即使只有荒芜的沼泽目击你的胜利,它们也会像怒放的鲜
花一样,变得异常美丽,——于是春天将永驻在你身边,而且仅仅只有
春天,那赞美胜利的春天。”
是的,普里什文的散文的春天将永驻于我国人民的生活之中,永驻
于我们苏维埃文学中。
(戴聪 译)
怀特(1899—1985)
美国作家。生于纽约州。1921 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第一
次大战期间在美军服役。20 年代在《纽约人》杂志当编辑,曾
为《哈泼斯》杂志撰写专栏文章。主要作品有诗集《冷漠的夫
人》、《豆荚》,杂文集《荒野的旗帜》、《这就是纽约》以
及小说《斯图尔特?利特尔》、《夏洛特的网》,曾多次获文
学奖。1973 年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50 名终生院士之一。
《文体要义》评介
不久以前,我从邮局收到一本小书,那是一个朋友从伊大卡寄来的
礼物。这书叫《文体要义》,已故小威廉?斯特朗克的作品。我在康奈
尔大学读书时,它是有名的“小书”——“小”字要重读。这书我原来
肯定有过,因为我一九一九年读过斯特朗克教授的“英语八”,而这书
又是必读书。但那本书大约是我早年在清理书籍时弄掉了。我已经有三
十八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