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在那封遗书里,这句话特别拨动了我的心弦。“所谓生活能力”,
“动物本能”,大概“会逐渐消失的吧”。
现今我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像冰一般透明的、又像病态一般神
经质的世界。? 。我什么时候能够毅然自杀呢?这是个疑问。唯有
大自然比持这种看法的我更美,也许你会笑我,既然热爱自然的美
而又想要自杀,这样自相矛盾。然而,所谓自然的美,是在我“临
终的眼”里映现出来的。
一九二七年,芥川三十五岁就自杀了。我在随笔《临终的眼》中曾
写道:“无论怎样厌世,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不管德行多高,自杀的
人想要达到圣境也是遥远的。”我既不赞赏也不同情芥川,还有战后太
宰治(一九○九—一九四八)等人的
自杀行为。但是还有另一位年纪轻轻就死去的朋友,日本前卫派画
家之一,也是长期以来就想自杀的。“他说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还
说死就是生,这些话像是他的口头禅。”(《临终的眼》)我觉得这位
生于佛教寺院、由佛教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他对死的看法,同西方人对
死的想法是不同的。“有牵挂的人,恐怕谁也不会想自杀吧。”由此引
起我想到另一桩事,就是那位一休禅师曾两次企图自杀的事。
在这里,我之所以在“一休”上面冠以“那位”二字,是由于他作
为童话里的机智和尚,为孩子们所熟悉。他那无碍奔放的古怪行为,早
已成为佳话广为流传。他那种“让孩童爬到膝上,抚摸胡子,连野鸟也
从一休手中啄食”的样子,真是达到了“无心”①的最高境界了。看上去
他像一个亲切、平易近人的和尚,然而,实际上确实是一位严肃、深谋
远虑的禅宗僧侣。还被称为天皇御子的一休,六岁人寺院,一方面表现
出天才少年诗人的才华,另一方面也为宗教和人生的根本问题所困惑,
而陷入苦恼,他曾疾呼“倘有神明,就来救我。倘若无神,沉我湖底,
以葬鱼腹!”当他正要投湖时,被人拦住了。后来有一次,由于一休所
在的人德寺的一个和尚自杀,几个和尚竟被株连入狱,这时一休深感有
责,于是“肩负重荷”,入山绝食,又一次决心寻死。
一休自己把那本诗集,取名《狂云集》,并以“狂云“为号,在《狂
云集》及其续集里,可以读到日本中世的汉诗,特别是禅师的诗,其中
有无与伦比的、令人胆颤心惊的爱情诗,甚至有露骨地描写闺房秘事的
艳诗。一休既吃鱼又喝酒,还接近女色,超越了神宗的清规戒律,把自
己从禁锢中解放出来,以反抗当时宗教的束缚,立志要在那因战乱而崩
溃了的世道人心中恢复和确立人的本能和生命的本性。
一休所在的京都紫野的大德寺,至今仍是茶道的中心。他的书法也
作为茶室的字幅而被人敬重。我也珍藏了两幅一休的手迹。一幅题了一
行“入佛界易,进魔界难”。我颇为这句话所感动,自己也常挥笔题写
这句话。它的意思可作各种解释,如要进一步往深处探讨,那恐怕就无
止境了。继“入佛界易”之后又添上一句“进魔界难”,这位属于禅宗
的一休打动了我的心。归根到底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家,对“进魔界
难”的心情是:既想进入而又害怕,只好求助于神灵的保佑,这种心境
有时表露出来,有时深藏在内心底里,这兴许是命运的必然吧没有“魔
界”,就没有“佛界”。然而要进入“魔界”就更加困难意志薄弱的人
是进不去的。
逢佛杀佛,逢祖杀祖
这是众所周知的禅宗的一句口头禅,若将佛教按“他力本愿”和“自
力本愿”来划分宗派,那么主张自力的禅宗,当然会有这种激烈而又严
厉的语言了。主张“他力本愿”的真宗亲鸾①(一一七三—一二六二)也
有一句话:“善人尚向往生,况恶人乎,”这同一体的“佛界”、“魔
界”,在心灵上有相通之处,也有差异之点。那位亲鸾也说,他“没有
一个弟子”。“逢祖杀祖”、“没有一个弟子”,这大概又是艺术的严
酷命运吧。
禅宗不崇拜偶像。禅寺里虽也供佛像,但在修行场、参禅的禅堂,
没有佛像、佛画,也没有备经文,只是瞑目,长时间静默,纹丝不动地
坐着。然后,进入无思无念的境界。灭我为无。这种“无”,不是西方
的虚无,相反,是万有自在的空,是无边无涯无尽藏的心灵宇宙。当然,
禅也要由师指导,和师问答,以得启发,并学习禅的经典。但是,参禅
本人始终必然是自己,开悟也必须是靠独自的力量。而且,直观要比论
① 佛语,不起妄心的意思。
① 亲鸾,镰仓前期宗教思想家,日本净土真宗的始祖。著有《教行信证》、《愚秃抄》等。
理重要。内在的开悟,要比外界的教更重要。真理“不立文字”而在“言
外”。达到维摩居士的“默如雷”的境地,大概就是开悟的最高境界了
吧。中国禅宗的始祖达摩大师,据说他曾“面壁九年”,即面对洞窟的
岩壁,连续坐禅九年,沉思默想的结果,终于达到了开悟的境界。禅宗
的坐禅就是从达摩的坐禅而来的。
问则答言不则休
达摩心中万般有(一休)
一休还吟咏了另一首道歌:
若问心灵为何物
恰如墨画松涛声
这首诗,也可以说是洋溢着东洋画的精神。东洋画的空间、空白、
省笔也许就是一休所说的墨画的心境吧。这正是“能画一枝风有声”(金
冬心)。
道元禅师也曾有过“虽未见,闻竹声而悟道,赏桃花以明心”这样
的话。日本花道的插花名家池坊专应①也曾“口传”:“仅以点滴之水,
咫尺之树,表现江山万里景象,瞬息呈现千变万化之佳兴,正所谓仙家
妙术也。”日本的庭园也是象征大自然的。比起西方庭园多半是造成匀
整,日本庭园大体上是造成不匀整,或许正是因为不匀整要比匀整更能
象征丰富、宽广的境界吧。当然,这不匀整是由日本人纤细而又微妙的
感情来保持均衡的。再没有比日本庭园那种复杂、多趣、细致而又繁难
的造园法了。所谓“枯山水”的造园法,就是仅仅用岩石砌垒的方法,
通过“砌垒岩石”,来表现现场没有的山河的美境以及大海的激浪。这
种造园法达到登峰造极时就演变成日本的盆景、盆石了。所谓山水这个
词,指的是山和水,即自然的景色,山水画,也就是风景画,从庭园等
的意义,又引伸出“古雅幽静”、“闲寂简朴”的情趣。但是崇尚“和
敬清寂”的茶道所敬重的“古雅、闲寂”,当然是指潜在内心底里的丰
富情趣,极其狭窄、简③池坊专应(生卒年不祥,约在15 世纪初到15
世纪中期)是池坊派插花始祖。朴的茶室反而寓意无边的开阔和无限的
雅致。
要使人觉得一朵花比一百朵花更美。利休①也曾说过:盛开的花不能
用作插花。所以,现今的日本茶道,在茶室的壁龛里,仍然只插一朵花,
而且多半是含苞待放的。到了冬季,就要插冬季的花,比如插取名“白
玉”或“佗助”的山茶花,就要在许多山茶花的种类中,挑选花小色洁,
只有一个蓓蕾的。没有杂色的洁白,是最清高也最富有色彩的。然后,
必须让这朵蓓蕾披上露水。用几滴水珠润湿它。五月间,在青瓷花瓶里
插上一株牡丹花,这是茶道中最富丽的花。这株牡丹仍只有一朵白蓓蕾,
而且也是让它带上露水。很多时候,不仅在蓓蕾上点上水珠,还预先用
水濡湿插花用的陶瓷花瓶。
① 千利休(1522—591),安土、桃山时代的茶道家,精通茶术,集茶道之大成。
在日本陶瓷花瓶中,格调最高、价值最贵的古伊贺②陶瓷(大约十五、
六世纪),用水濡湿后,就像刚苏醒似的,放出美丽的光彩。伊贺陶瓷
是用高温烧成的,燃料为稻草,稻草灰和烟灰降在花瓶体上,或飘流过
去,随着火候下降,它就变成像釉彩一般的东西。这种工艺不是陶匠人
工做成,而是在窑内自然变化烧成的。也可以称之为“窑变”,生产出
各式各样的色调花纹。伊贺陶瓷那种雅素、粗犷、坚固的表面,一点上
水,就会发出鲜艳的光泽。同花上的露水相互辉映。茶碗在使用之前,
也先用水湿过,使它带着润泽,这成了茶道的规矩。池坊专应曾把“山
野水畔自成姿”(口传)作为自己这一流派的新的插花要领。在破了的
花瓶、枯萎的枝叶上都有“花”,在那里由花可以悟道。“古人均由插
花而悟道”,就是受禅宗的影响,由此也唤醒了日本人的美的心灵。大
概也是这种心灵使在长期内战的荒芜中的人们得以继续生活下来的吧。
在日本最古老的诗歌故事集,包括许多被认为是短篇小说的《伊势
物语》里(十世纪问世),有过这样一段记载:
有心人养奇藤于瓶中。花蔓弯垂竟长三尺六寸。
这是在原行平①接待客人时的插花故事。这种所谓花蔓弯垂三尺六寸
的藤确实珍奇,甚至令人怀疑它是不是真的。不过,我觉得这种珍奇的
藤花象征了平安朝的文化。藤花富有日本情调,且具有女性的优雅,试
想在低垂的藤蔓上开着的花儿在微风中摇曳的姿态,是多么纤细娇弱,
彬彬有礼,脉脉含情啊。它又若隐若现地藏在初夏的郁绿丛中,仿佛懂
得多愁善感。这花蔓长达三尺六寸,恐怕是异样的华丽吧。日本吸收了
中国唐代的文化,尔后很好地融汇成日本的风采,大约在一千年前,就
产生了灿烂的平安朝文化,形成了日本的美,正像盛开的“珍奇藤花”
给人格外奇异的感觉。那个时代,产生了日本古典文学的最高名著,在
诗歌方面有最早的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九○五),小说方面有
《伊势物语》、紫式部(约九○七前后一一○○二前后)的《源氏物语》、
清少纳言(九六六前后—一○一七,根据资料是年尚在世)的《枕草子》
等,这些作品创造了日本美的传统,影响乃至支配后来八百年间的日本
文学。特别是《源氏物语》,可以说自古至今,这是日本最优秀的一部
小说,就是到了现代,日本也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和它媲美,在十世纪就
能写出这样一部近代化的长篇小说,这的确是世界的奇迹,在国际上也
是众所周知的。少年时期的我,虽不大懂古文,但我觉得我所读的许多
平安朝的古典文学中,《源氏物语》是深深地渗透到我的内心底里的。
在《源氏物语》之后延续几百年,日本的小说都是憧憬或悉心模仿这部
名著的。和歌自不消说,甚至从工艺美术到造园艺术,无不都是深受《源
氏物语》的影响,不断从它那里吸取美的精神食粮。
紫式部和清少纳言,还有和泉式部(九七九一不详)和赤染卫门①(约
九五七—一○四一)等著名诗人,都是侍候宫廷的女官。难怪人们一般
② 伊贺,地名,现在三重县西南,盛产陶瓷。
① 原行平(818—93),日本平安朝前期的诗人。
① 赤染卫门是日本平安朝中期的女诗人,著有《赤染卫门集》。
提到平安朝文化,都认为那是宫廷文化或是女性文化了。产生《源氏物
语》和《枕草子》的时期,是平安朝文化最兴盛时期,也是从发展的顶
峰开始转向颓废的时期,尽管在极端繁荣之后已经露出了哀愁迹象,然
而这个时期确实让人看到日本王朝文化的鼎盛。
不久,王朝衰落,政权也由公卿转到武士手里,从而进入镰仓时代
(一一九二—一三三三),武家政治一直延续到明治元年(一八六八),
约达七百年之久。但是,天皇制或王朝文化也都没有灭亡,镰仓初期的
敕撰和歌集《新古今和歌集》(一二○五)在歌法技巧上,比起平安朝
的《古今和歌集》又前进了,虽有玩弄词藻的缺陷,但尚注重妖艳、幽
玄和风韵,增加了幻觉,同近代的象征诗有相同之处。西行法师(一一
一八—一一九○)是跨平安和镰仓这两个朝代的具有代表性的诗人。
梦里相逢人不见
若知是梦何须醒
纵然梦里常幽会
怎比真如见一回
《古今和歌集》中的小野小町的这些和歌,虽是梦之歌,但却直率
且具有它的现实性。此后经过《新古今和歌集》阶段,就变得更微妙的
写实了。
竹子枝头群雀语
满园秋色映斜阳
萧瑟秋风获叶凋
夕阳投影壁间消
镰仓晚期的永福门院①的这些和歌,是日本纤细的哀愁的象征,我觉
得同我非常相近。
讴歌“冬雪皑皑寒意加”的道元禅师或是歌颂“冬月拨云相伴随”
的明惠上人差不多都是《新古今和歌集》时代的人。明惠和西行也曾以
诗歌相赠,并谈论过诗歌。
西行法师常来晤谈,说我咏的歌完全异乎寻常。虽是寄兴于花、
杜鹃、月、雪,以及自然万物,但是我大多把这些耳闻目睹的东西
看成是虚妄的。而且所咏的诗句都不是真挚的。虽然歌颂的是花,
但实际上并不觉得它是花;尽管咏月,实际上也不认为它是月。只
是当席尽兴去吟诵罢了。像一道彩虹悬挂在虚空,五彩缤纷,又似
日光当空辉照,万丈光芒。然而,虚空本来是无光,又是无色的。
就在类似虚空的心,着上种种风趣的色彩,然而却没有留下一丝痕
① 永福门院(1271—342),镰仓晚期的女诗人,伏见天皇的中宫皇后。
迹。这种诗歌就是如来的真正的形体。(摘自弟子喜海①的《明惠传》)
西行在这段话里,把日本或东方的“虚空”或“无”,都说得恰到
好处。有的评论家说我的作品是虚无的,不过这不等于西方所说的虚无
主义。我觉得这在“心灵”上,根本是不相同的,道元的四季歌命题为
《本来面目》,一方面歌颂四季的美,另一方面强烈地反映了禅宗的哲
理。
(唐日梅 译)
聂鲁达(1904—1973)
智利诗人。生于智利中部小城帕拉尔,就读于智利教育学
院,未毕业即投身外交界,任驻外领事、总领事和大使等职。
1945 年加入智利共产党。后流亡国外从事和平运动。1952 年回
国,1957 年当选为智利作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有《地球上的
居所》(1933)、《西班牙在心中》(1937)、《漫歌集》(1950)、
《要素之歌》(1954)、《一百首爱情十四行诗》(1957),
以及回忆录《我承认,我历尽沧桑》,散文集《我命该出世》
等。聂鲁达是20 世纪拉美诗坛上最有影响的诗人。1971 年获
诺贝尔文学奖。
回答一个问题
您问,诗歌到二○○○年将是什么模样?这可是个令人望而生畏的
问题。倘若我是在一条昏暗的巷子里听到这样的问题,准会吓得不知所
措。
因为,我对二○○○年一无所知,对诗歌更是知之甚微。
有一点我敢肯定:即使到了下一世纪,也不会为诗歌举行葬礼。
每个时代,都有人宣告诗歌的死亡。然而,诗歌总是表现出离心力
和永恒性。它总是显示出生命的活力,迅即复活,似乎是永存的。但丁
似乎使诗歌走到了尽头。但时隔不久,豪尔赫?曼里克①带来了一线光明,
他像一颗人造卫星,在幽暗中闪射光芒。尔后,维克多?雨果仿佛咤叱
风云,穷尽了诗歌的技巧。可这时,出现了穿着入时的绅士夏尔?波德
莱尔,接着又出现了不修边幅的青年阿尔图尔?兰波,于是诗歌又获新
生。继惠特曼之后,人们还能期待什么?每棵草都已种好,草坪已无从
涉足。然而,马雅可夫斯基却闯了进来,诗歌随之变成了机房,人们听
到了汽笛、枪击、叹息、哭泣、火车和装甲车的轰鸣。历史就这样继续
着。
显而易见,诗歌的敌人始终妄图用石头砸它的眼睛,用木棍击它的
后颈。他们以这样或那样的面目出现:有的像独断专行的元帅,有的像
见不得光明的人,有的则像肥鹅般的官僚,■来■去专门和诗人作对。
对此,有人绝望,有人沮丧,也有少数人作了可悲的修正。尽管如此,
① 喜海(1174—25),明惠上人的弟子,著有《梅尾明惠上人传记》。
① 豪尔赫?曼里克(1440—479),西逝牙诗人。
诗歌仍然像清泉,涌流不止;仍然像伤口,淌着鲜血。它继续奋争,继
续在荒野里讴歌。它像一棵变得愈发高大的树木,像一条不断漫过堤坝
的河流,像玻利维亚高原夜空里一颗璀璨的星。
对正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来说,诗歌是一种抚慰,它减轻人的痛苦,
指导人如何康复。对形影相吊的人来说,诗歌是伴侣。它像火一样灼热,
像雪一般轻盈、清新。它有手,有指,有拳。它如同春天的绿芽,如同
格拉纳达城的泉眼。它比导弹还要迅猛,比城堡还要坚固,因为,它深
入人心。
到了二○○○年,诗人不可能在全世界发起暴动,去重新分配诗歌
的财富。人类只有取得了进步和发展,拥有了书籍和文化知识,才能分
享诗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