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2)=100×1.5=150美元。如果厂商在完全竞争的投入品市场上购买它的投入,那么EL就等于+8。在等式(A7。9)右边圆括号内的第二项也变成0,边际要素成本因此等于工资率。 
    单一可变投入品的定价和使用 
    假设纯粹买方垄断者将使利润极大化。 
        MFCi/MPPi=MC=MR=P[对所有的i(投入)]  (A7。10) 
    等式(A7。10)表示,在产出市场上作为一个完全竞争者和在投入市场上作为一个纯粹买方垄断者的厂商,其利润为极大的投入组合。MPPi表示资源i的边际实物产量,MPPi·P=VMPi。整理等式(A7.10),我们得到 
        MPPi·P=MFCi                               (A7.11) 
    或 
      VMPi=MFCi                                    (A7。12) 
    作为在投入品市场上的买方垄断者的产出竞争者,将使用资源一直到边际产品价值(VMP)等于边际要素成本为止。我们可在图A7.1中,通过利润极大化的买方垄断者看到这样的投入定价和使用。 
    假如劳动是唯一的可变生产要素,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条关于劳动的VMP曲线。买主垄断者为了使利润极大化,将继续使用劳动直至MFC=VMF点为止。这就是MFC曲线和VMP曲线相交之点A。由此决定了利润为极大的劳动就业率QL。在这个雇佣量上的每单位劳动,买方垄断者必须付多少钱呢?这由供给曲线SS所决定。买方愿意的雇佣量QL与供给曲线SS相交于B点。必须支付的工资率是W1。这样,我们得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只存在一种可变生产要素时,在完全竞争市场卖出他或她的产品的买方垄断的投入品使用者支付的工资和雇佣量的最优解。    
    在几种可变投入品条件下买主垄断者的定价和使用量 
    当有着几种可变的投入品时,我们可以运用和上一节同样的分析方法。考虑到有许多可变生产要素,等式(A7。6)变成: 
    MFCx/MPPx=MFCy/MPPy=…=MFCR/MPPR       (A7。13) 
    包括全部n个生产要素。 
    作为几个生产投入品的唯一使用者,买方垄断者将调整投入品比例,直至边际要素成本与边际实物产品的比例对每一种投入都相同。 
不存在买方垄断者的需求曲线 
    通过垄断理论的研究,我们发现对垄断者来说,我们不能得到一条供给曲线,因为任何一条曲线都不会给出与任一特定的价格相应的唯一产出量。产出率是由MC和MR的交点决定的。 
    这种分析同样适用于买方垄断理论,它没有为买方垄断者提供需求曲线。它必定不是VMP曲线。在单一的函数关系的意义上,买方垄断者根本没有可变投入品的需求曲线,在这种函数关系中,可变投入量取决于每单位的价格。例如,所需求的劳动者人数不仅仅取决于劳动者的供给数量,而且也取决于供给弹性。    
    这种分析在图A7.2中已得到说明。我们画了一条向下倾斜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VMP。我们从买主垄断者面对的劳动供给曲线(SS)出发。劳动总成本的变化是MFC。MFC与VMP相交于E点。买主垄断者需求的劳动量将是QL。买主垄断者支付的工资率为W1。现假设供给曲线S’S’移动,与此相应的边际曲线记为MFC’。假如MFC’与VMP曲线在E点相交(像我们所画出的那样),买主垄断者仍将需要同样的劳动量QL,但支付的工资率为W2。由于需求曲线被定义为与既定需求相应的购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所以VMP不能被称为买方垄断者对劳动的需求曲线。我们正好表明了这样一种情况,需求的劳动量相同,但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工资率。 
卖方垄断和买方垄断相结合 
    考虑到买方垄断者即投入品购买者同时也是产品市场上的垄断者,我们就能改变以上的分析。与考察产品的价格相反,我们把焦点放在它的边际收益上。这样,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价格乘边际实物产品)相反,我们使用边际收益产品曲线(MRP)(边际收益乘边际实物产品),它位于VMP下面。边际收益毕竟比价格少。上面的所有分析能通过利用MRP曲线而不是VMP曲线重头来过。在边际要素成本曲线与边际收益产品曲线相交处获得利润极大化的劳动使用量。这就是图A7.3中的A点。因此最优投入量是Q1。这个数量能通过支付一种工资率——假如我们仅考虑一种投入品-劳动的话——W2而获得。    
    注意,因为边际收益总是小于产出价格,所以所需求的劳动量Q1(图A7.3所示)将比从垄断者那里购买的竞争性厂商所选择的数量小。 
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情况的概要 
    我们已经讨论了在产品市场是纯粹竞争而在投入品市场是买方垄断、以及产品投入品市场都是垄断这两种市场结构情况下,投入要素的定价和使用。在表A7.1中我们概述了不同条件下产品的产量和可变的投入劳动的需求。表A7.1以图解表示了图A7.4中(a)组到(d)组的情况。           
剥削 
    剥削被定义为购买资源所付的钱少于该资源的边际产品价值。 
    我们考虑到剥削量存在于这样一种情况中,即一个厂商既是卖方垄断者又是买方垄断者。这种两重性在图A7.5中得到描述。追求最大利润的卖方垄断者/买主垄断者将由MFC和MRP的相交点来决定需求的劳动量,这就是图A7.5中的E点。它为买劳动量Qm将付出工资率Wm。由于卖方垄断者着眼于MRP曲线而不是适用于完全竞争者的VMP曲线,因此产生剥削。由于买方垄断者着眼于MFC曲线而不是着眼于完全竞争市场上劳动实主的供给曲线,因此产生买主垄断剥削。    
    在既有卖方垄断又有买方垄断的情况下,剥削可以被概括如下: 
        VMPL-MRPL=卖方垄断剥削 
        MRPL-Wm=买方垄断剥削 
        VMPL-Wm=总剥削 
买方垄断者实行价格歧视 
    在研究中我们只考虑了这样一种情况,即买方垄断者将为每一单位的生产要素付出相同的价格。这种情况如图A7.6中所示,买方垄断者购买的劳动投入量为Q1,支付的工资率为W1。换言之,如果我们假定买方垄断者是产品市场上的完全竞争者的话,那么在A点,边际要素成本就等于VMP。 
    我们知道,竞争中的均衡将在SS和VMP的相交点达到。被需求和被供给的劳动量是Qe,工资率是We。 
    假如存在着完全工资歧视,买方垄断者对劳动投入的需求率也会在Qe处终止。这是由于完全歧视,买方垄断者会沿着劳动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对于每一个劳动者支付的工资仅限于为使该劳动者愿意受雇所必需支付的金额。只有对边际工人才支付We;对其他所有的工人会付得更少。所以,实行完全歧视的买方垄断者会雇用的工人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时会雇用的工人的数量完全相同。唯一的区别是,并非所有的工人都得到同样的工资率,事实上,除了一个工人以外,所有其他工人都将得到更低的工资。 
    假定劳动力和职业都具有不均质性,我们可以预期,任何既定的垄断势力都会进行某些价格歧视。    
造成买方垄断势力的条件 
    虽然要想象出买主垄断力量可能十分强大这种情况是很困难的,但想象一个厂商面对一条向上倾斜的劳动供给曲线这种情况则肯定不困难。下面我们来讨论这些情况。 
    专业化生产要素 
    高度专业化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对任何单个的厂商来说很可能都是向上倾斜的。某些工人和专业人员具有高度专业化技能,以致我们无法以不变的工资率大量得到。至少在短期内得不到。为了更多地雇用这些人员,单个厂商不得不提高他们的工资。这就必须从其他厂商那儿把雇员吸引过来。然而要注意,允许调整的时间越长,高度专业化生产要素供给曲线的弹性就越大。因此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观点:买主垄断力的大小与时间成反比。 
    公司区 
    最经常引用的有关买方垄断的实例是所谓只有一个买主的公司区。这种情况过去在美国的纺织业和采矿业中相当普遍。今天这种例证的重要性即使并非微不足道也肯定大为减少。现在对美国工人来说,持月票到相距50英里的地方去工作是平常的事情。所以对于独处一个中心地区的雇主来说,可利用的买主垄断力量是很小的。此外,人们确实可以更换工作地区。关于雇佣方的“劳动市场集中程度”的经验研究是很少的。但是已有的研究工作表明大城市的集中程度并不高。对于整个美国来说,30个最大的厂商雇用当地50%或更多一点的劳动力,这样的县是十分少的。在表A7.2中,我们表明了最大的4家厂商的集中率,它们经常等同于美国好几个资源市场的买方垄断势力。   
表A7.2资源市场上的买主垄断力 
1978   
—————————————————————— 
资源        最大的5家厂商的集中率 
铝                84% 
水泥:硬砖        26 
氯                64 
煤:烟煤和褐煤    23 
铜                71 
原油(提炼能力)  38 
石膏              74 
钼                94 
石油性树脂:PCV   49 
磷酸              45 
纯碱              91 
——————————————————————— 
    合谋协议 
    就像寡头垄断者为了实现有效垄断而有动力去合谋一样,买主垄断者也有动力勾结在一起。勾结性买主垄断可以是由几个雇主间达成一致的协议而形成的,他们不单独提高工资,相互都不雇用离开对方的雇员。例如在某些会计公司中,大厂商去挖其他厂商的雇员被看成是不道德的。一项研究表明,阻止这种招聘的协议已经存在。许多州的大学系统中互不相属的单位,如在加利福尼亚和纽约的大学,就制定了详尽的协议,显著地提高一个教员从一个学校流动到另一个学校的费用。        
《产业组织理论、证据 
和公共政策》 
克拉克森 米勒著        
8 定价原则    
     在这一章里,我们打算考察具有某种形式的市场势力的厂商(亦即不是面对着价格接受者的市场条件的厂商)所使用的种种定价方法。这里先考察3种主要的定价类型:价格领导模型,经验定价模型以及另外一些一般的定价策略,余下更显而易见的定价形式在以后的几章中讨论。 
价格领导 
    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厂商间的合谋协议不必是正式的,而可以是隐含的或心照不宣的,如基于风俗习惯上的协议。价格领导的概念来自长期的风俗习惯。我们将考察4种价格领导类型:(1)占支配地位的厂商;(2)低成本厂商;(3)晴雨表厂商;(4)市场份额。 
    占支配地位厂商的价格领导 
    据说,在寡头垄断产业中,定价有时是由占支配地位的厂商(即该产业中最大的厂商)所控制的。这个模型的基本假定是据支配地位厂商制定价格并容许其他厂商按此价格销售他们所要销售的产品。然后占支配地位厂商再按此价格销售市场需求量的余额。 
    给以这样的假定,我们就可以得到决定价格和数量的方法。 
    隐含的假定 
    占支配地位厂商价格的领导模型中隐含的假定是: 
    1.最大的生产者实际上完全控制了市场价格。 
    2.所有其他的厂商像完全竞争者那样行动,认为他们自己的需求函数在占支配地位厂商制定的价格处是有完全弹性的。 
    3.占支配地位厂商能够预测市场需求曲线。 
    4.占支配地位厂商只考虑它可能对市场产量和价格产生的影响。 
    5.占支配地位厂商能够预测在每一种价格上其他卖主的供给。 
    6.占支配地位厂商由于规定了价格,并允许其他厂商按该价格销售他们愿意销售的全部产品,所以它的行为是被动的。 
    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因素 
    首先,我们必须推导出占支配地位的厂商的需求曲线,这表现于图8.1中。我们画出了小型厂商的市场供给曲线,表示为∑mesmall。这是把小型厂商高于其各自最小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全部边际成本曲线的水平方向相加而得的。为了获得占支配地位的厂商的需求曲线,我们需要找到:(1)所有小型厂商供给全部的市场需求,从而占支配地位的厂商对市场需求的供给为零的一个点;(2)占支配地位的厂商供给全部市场需求和小型厂商的供给为零的点。紧接着,我们在点(1)和点(2)之间增加了一点。 
    看价格P1,在这一价格下小型厂商想要提供的产量等于在那一价格下市场的全部购买量,或提供从纵轴到需求曲线DD上的E点的数量。记住,根据假定,由占支配地位厂商确定价格并“容许”其他厂商按其确定的价格销售它们能销售的所有产品。假如占支配地位厂商确定价格P1,并随之假定,小型厂商能供给它们的全部产品,因而占支配地位厂商按价格P1就无需供给什么了。所以P1是占支配地位厂商需求曲线的垂直截距。现在我们选小于P1的价格P2。小型厂商将提供产出P1A——从纵轴到总边际成本曲线上的A点的水平距离。在价格P2上,总需求量等于P2C,或等于从纵铀到需求曲线上的C点的水平距离。从C点后退一个等于P2A的数量,我们就可以发现余留给占支配地位厂商的数量。这把我们带到了B点。于是,占支配地位厂商将供应等于从P2到B点水平距离的产出量。现在我们把价格降到P3。在这个价格上小型厂商将什么也不提供。他们的成本太高。占支配地位厂商将供给全部市场,或是从纵轴到市场需求表上的F点的水平距离。支配性厂商的需求曲线是线条较粗的有拐折点的一条曲线,它从价格P1开始,经过B到F点,然后并入产业的需求曲线。 
    给定这条需求曲线,占支配地位厂商就作为垄断者行事了。我们在这里必须画一条与P1FD相应的边际收益曲线,图中记为mrdominant(为简化起见,我们在图上没有画出通过“拐折点”的价格F的边际收益曲线。)    
    占支配地位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称为mcdominant。它和占支配地位厂商边际收益曲线mrdominant相交于G点。因此占支配地位厂商实现最大利润的产出率记为qdominant。由支配性厂商确定的能实现最大利润的价格将是P2。小型厂商总计生产q2mall在价格P2处,由产出qdominant和qsmall相结合来满足市场总需求。我们得到了价格-产量解。它是稳定的,因为我们假定小型厂商作为价格接受者其行为是被动的。换言之,小型厂商被排除于竞争对手(在这个术语的通常意义上)之外。   
    当模型瓦解时 
    一旦产业中的其他厂商不再追随领导者,占支配地位厂商的价格领导模型必定要瓦解。据这个模型的一位批评家说:“围绕寡头垄断中心的竞争边缘,其反复无常的行为直接与该模型所隐含的假定相矛盾,即边缘厂商将以类似于纯粹竞争者的方式接受价格领导者制定的价格。”另外假定不同规模的厂商可以面对不同的成本曲线,那么,相同的价格对各种规模的厂商来说不一定使短期利润最大。在需求萧条时,边缘企业将试图用降低价格来刺激销售,由此对占支配地位厂商销售额的削减要比预期的多,这显然否定了占支配地位厂商确定价格的想法。如果小型厂商认为占支配地位厂商不会摧毁整个市场以惩罚那些小小的捣乱者,那么他们即使相信占支配地位厂商有可能报复,也可能冒一下险。 
    此外,人们可以推测,占支配地位厂商也许愿意确定一个比由模型决定的预期会有的价格更低的价格以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以免被其他削价的厂商一口一口地吃掉。也有人提出,价格领导者可以降价以施行报复,并可望这种降价将造成对整个产业更强有力的价格约束。 
    低成本厂商的价格领导 
    另一种价格领导模型是,领导制定价格的不是占支配地位的厂商而是低成本厂商。如果只考虑双寡头卖方垄断的情况,我们的分析将大为简化。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分享市场的默契。这种情况只是前面讨论过的分享市场的卡特尔模型的扩展。两个厂商生产均质产品,该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在图8.2中由需求曲线DD给定。每个厂商面对一条dd需求曲线,它等于1/2DD曲线。这是一条等比例需求曲线。那条接近于dd的边际收益曲线被称为mr。    
    两个厂商的成本是不同的:厂商乙的成本曲线比厂商甲高。厂商乙的平均和边际成本曲线由AC2和me2给定,而厂商甲的两条曲线由AC2和me2给定。假如让成本较低的厂商甲选择,那么它将选P1的价格。假如让成本较高的厂商选择,它将选价格更高的P2。 
    在这个模型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